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淹没,这就是利益的受损者。
更远的,修建码头,建造客栈货仓,都会牵及到庞大的利益。
两渠所带来的利益纠纷,还是少的。以后若有种种的变革,利益纠纷更大。自己的手段还嫌软了,这就需要母亲的帮助。
刘仁轨又问了句:“陛下,这是你的主意。”
“是。”
刘仁轨还不怎么明白,为什么陛下产生这个想法,自己作为陛下的心腹不知,让程务挺得知。但李威不用再解释,裴行俭也听闻了此事,来到东宫。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然后不服气地说道:“陛下,太后不能这样做啊。”
“太后怎能这样做呢?”李义琰也激愤地说。
“李卿、裴卿,莫急。”李威说道:“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无论是母后提出,或者我提出,只要执行,都是为了国家强大……若不是为了权利与争斗,母后执行种种变革,我内心很欢迎。想要国家强大,对今天朝廷的政策要做一些修订,只要有修订,必然有许多人不满……朝堂上有人掣肘,就是我看到它的好处,也不敢实施,母后去做,反而更好。”
“陛下,不是你想的……”李义琰有些急,太后与皇帝相比,长处是权谋之术,手段果敢毒辣,短处则是大义与作为,特别是作为。所以无论皇后什么手段,在民间舆论中,几乎所有老百姓都支持皇帝的。然而太后若是将皇帝的种种想法实施下去,那么皇帝只是想法,皇后则是作为,想法重要,还是作为重要?
天平会进一步地倒太后倾斜。
“莫急,我们等一等程务挺……既然母亲想改革,那么就让母亲先行改革。”
“陛下……”李义琰依然担心。
但裴行俭终于明白李威意思,说道:“李相公,陛下说得对,还是让太后先带这个头吧。”
上官婉儿站在旁边,吃笑起来。
李威心里叹了一口气,作为资质,李义琰是差了,甚至连上官婉儿都不如。
程务挺就带了进来。
李威让他坐下,责问道:“为何我对你与裴侍郎说的话,你传达给了母后?”
“陛下,太后召臣谨见,然后顺便问了几句,臣不敢隐瞒。没想到……臣有罪啊。”程务挺一下子伏于地上,说道。
“你起来吧。”
“臣惶恐不安,不敢起来。”
“你起来,我不怪你。其实无论是我,或者是母后实施此项法令,对国家都有好处。但是我心中还有一些想法,请你过来,大家一起商议一下。”
对程务挺李威与裴行俭戒心皆不高。他是武则天提拨的,武则天询问一下,肯定知无不言。再说,他只是一个武将,不能动摇李威根本。倒是裴炎,会成为李威最大的绊脚石。
程务挺重新坐下,李威说道:“母后很聪慧,举一反三,想到了武举,比我的想法更加完善。但实施起来并不易,武举有何目的,与我当初提议一样,是为了提拨更多的人才。所以母后说,考弓马策略。但是不是如此呢?比如弓,有良弓与劣弓之分,世家子弟与贫民手中用的弓会不同,就算朝廷统一用弓。那么马呢?马厮里的马匹同样有良劣之分,如何保证公平地使举子统一用马?这都是次要的。主要是策略,世家弟子,换作当初裴侍郎参加武举,能写一笔好字,贫困弟子,能有多少机会读书学习?就算肚子里有些韬略,未必能有才学将它写出来,写出来也未必会有一手好字。甚至有的人连字都不会写。”
“陛下,言之有理,如果让臣去参加这个武举,臣写的字同样也拿不出来。”程务挺道。
“不但武举的写策,科举同样有许多弊端,每年都有许多贡生前来两京游学。家庭情况好的,不会在意,就当自己的儿子出外散散心,见见世面。家境不好的,又有几户人家能承受到这个经济压力?科举的录用率又很低,越是家境不好的,游学的效果越差。本来我朝设立科举,是为了最大限度笼络人才为国所用,也为一些人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此项制度的种种弊端,很有可能让一些家庭承受负重,坏的妻离子散。”
李世民曾经进入科举的考场,看到考场里,从青年才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曾得意地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尽入我的囊中。”
这些有本事的人,将心思用在科举上,也没有功夫琢磨如何谋反了。所以李世民有此一说。可是李家开国,多以英雄豪杰相入,或者名门世家相助,比如河东裴家、薛家、太原王家等等。因此,从本质上,延续了西汉的士族制度,也就在于此。
种种的政策,也在照顾世家的利益。包括这种游学制度,太原王家的弟子来了,那么一定是青年俊杰,崔家的弟子来了,更不用说了。其实还好,这时候名门世家还是很清高的,到了晚唐时,朝堂上经常出现郑半堂、崔半堂、卢半堂、李半堂。
于其说是将天下英雄尽入囊中,不如说是将名门世家大多数俊杰入囊中,平民得到的实惠却是很少的。
“这是事实……”刘仁轨沉思道。
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门第,纵然才华似王勃与骆宾王,也未必能如愿以偿地高中榜上。比如西门翀,若不是遇到陛下,纵然他才学再好,想考中进士,也是如同登天一般。
或者象他自己,立下多大的功劳,多久才进入政治核心?
“办法还有一个的,”李威站了起来,踱了几步说道:“无论文举或者母后所说的武举,是为了国家吸纳人才的,而不是为权贵提供更多弟子荫进的机会。一是叮嘱考官勿得泄露试题。”
这一条做得很好的,唐朝举行了几十次的科考,虽然以门第在录取进士,但试题从来没有任何官员敢向外泄露。又道:“二是糊名制。”
“糊名制?”
“嗯,就是将举生的姓用糊上,以试卷内容录取,等到结果出来,再将糊去姓名的地方打开,公开榜单。但与文举不同,武举不能着重字迹秀丽与文章流畅,而是着重方略,可以用武将为考官,才能避免更多的弊端。”
“这个主意好啊,”程务挺大声道。
不但他认为是好,李义琰与刘仁轨也认为是一个好办法,默然看着李威。
“是我的一个临时想法,现在不急,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要立即去做,比如裴侍郎出征西域。”
“是。”
“程将军,你也退吧,既然母后想设立军务监与武举,为了国家,你也可以想一想办法。”
“喏。”
看着程务挺退下,李义琰急切地说道:“陛下,为什么要告诉他?”
太后只是说了军务监与武举,但没有说出大约的具体方略,李威这一说,也没有说具体的做法,可是大方向已经制订好了。根据这个大方向,太后就能立下一件大功。
“李卿,一切为了国家……”
“可是……”李义琰话没有说出来,刘仁轨拽了他一下胳膊,道:“李卿,方法是好,可会有许多的麻烦。”
李义琰猛然会意。
……
程务挺离开了东宫。他身上惊出一身冷汗,虽然有一些军事天赋,但他不是裴炎,身为顶尖的世家子弟,一向清名吏治之名在外,皇帝虽然生气,气到一度用刀架在他脖子上,也拿裴炎无可奈何。
皇帝要对付自己,太简单了。
好在自己装傻卖疯,蒙混过去。
不过皇帝这个主意好啊,一个糊名制,不仅是武举,都能解决科举的许多弊病。不行啊,太后将提议摆了出来,让所有大臣去想,裴炎多半是想不到此节的,若是刘仁轨抢在前面说出来,再说这个主意本来就是皇帝想的,可让太后争了功,太后不但不能立功业,反而被皇帝与刘仁轨、李义琰他们掌脸了。
立即找到裴炎,对武则天他也谈不上什么忠心,倒是与裴炎关系莫逆。他开始在上位,武则天破格提拨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裴炎的引荐。
因此,找到裴炎,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糊名制?”裴炎听了后,愣了大半天。
“是啊,裴相公,这个主意很好。”
“程将军,某知道好,可为什么皇帝知道你会通知太后,还要说出来?”
“皇帝也想群策群力吧。”
“你低估了皇帝。”
“我没有低估皇帝,他很有能力。”
“程将军,主意是好主意,可绝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裴炎皱眉道。
“我还是不大懂。”
“是利……益。你先回去吧,待我禀明太后。”裴炎将程务挺送走,来到上阳宫。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裴卿,你认为呢?”
“方法虽妥,可实施很难。朝廷谋将,多以功勋弟子为将。除了几位开国功勋后代,大多数人虽立有功勋,还不至于破格提赏的地步,子弟于是多进三卫。在三卫里取得履历,再一步步提升。比如陛下此次青海之战,就有许多这样家庭的弟子在军中谋职。虽有牺牲,可只要幸存下来,多让他们如意。若设军务监,再用武举,选将面会很大。再用糊名制录人,虽是公平,也会赢来许多将士之心,然而……”
“然而什么?”
“然而功勋官宦之家,将失去了一条重要的特权。不仅是武举,一旦糊名制实施,文举必然也会采用糊名制,武举只是选将,文举则是真正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其实游学有游学的好处,让各位大臣看,看这些游学学子的才学品德与节操。”
“那么裴卿意下是反对了。”
“臣也不知,若是实施糊名制,有许多弊病,然而也有许多好处。比如更公平的择人,至少谁先倡仪,这些所选的寒门人士将会感谢谁的恩泽。又是千古未有之事,凭借这一点就可以铭载于史册。再如陛下,他也会相助太后。此条实施下去,先进革新之始,以后他再推行一些政策,争议会少。”断断续续地说了三条,居然将李威心思猜了十之不离八九。
是皇帝出了一步棋,不接下不好,接下也不好。
这个心思灵珑的人,也感到为难了。
说简单一点,就是武则天与裴炎,在能争取权利同时,使国家强大,心中不排的。但无论任何举措,都要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损。武举与军务监一样,李威又说出了糊名制,使武举与军务监制度更完善。
这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就是谁先做这个恶人。
武则天与裴炎要贪图这个功劳,恶人他们就必须先做了。可不贪图,那好,前功尽弃,武则天之议,成了空谈。
这才是裴炎头痛的地方!


第494章 一去无迹(中)
天街夜色凉如水。
六月的深夜是最可爱的,只要天气晴朗,烈烈的炎日便将云彩水汽蒸干,于是天空变得很薄很透,夜晚来临,看天空,似乎看得更加清晰,每一颗星星都那么地明亮动人。躁热也少了,习习的夜风在这个天气里,让人也感到可贵。
狄好替李威扇着扇子,李威放下奏折,道:“狄好,不必。我凉快了,你却出了汗,不喜。”
“陛下,这是臣妾应当做的。”
“记好了,你们在我心中一样的珍贵。”
“陛下,你是好皇帝。”
“怎么扯到好皇帝身上?”
“臣妾虽出身不大好,但看了许多书籍,从来就没有那一个皇帝,象你这样,没有架子。”
“没有架子,也未必是一个好皇帝,但我很想做一个仁宗……”
“仁宗?”
“就是一个仁爱的皇帝,”李威打了一个哈哈,这时候还没有那一个皇帝拥有过仁宗的称呼。但古今往来,让他称赞的皇帝并不多,其中宋仁宗就是其中屈指可数的一个。
“陛下一定会成功的。”
“希望吧,”李威扭头看了看窗外,说道:“夜色深了,婉儿,你回去休息去吧。”
“喏。”上官婉儿刚想离开,狄好却将她拽了回来,说道:“陛下,臣妾有一个请求。”
“说。”
“今天也让婉儿留下来……”
“这……”李威犹豫不答。自从他与数名妻妾同房后,为了以示公平,每天轮流着陪寝,没有对谁专宠。这样一来,东宫的争执必然减少。也是他的理想化,实际每一晚陪寝的对象不同,“努力的程度”也会不同。到了美丽绝伦的杨敏,他最喜欢的。碧儿是连着心的。狄蕙与狄好善解人意,本身也是两个熟透的水蜜桃。这四个女子是他的最爱。
上官婉儿也喜欢,毕竟岁数太小。
裴雨荷在李威心中,虽渐渐和好,心中还有一些抵触。徐俪虽俏丽,感情却不及其他几女深。野辞明月亦是如此。
狄好留婉儿,是看到婉儿这些天很是辛苦,于是分出她承受的“雨露”,算作对婉儿的奖励与肯定。
婉儿拉着狄好的裙袂,道:“好姐姐……”
然后扭头看着李威,眼中十分地期盼。
李威只好说道:“换最亲近的宫女进来侍服。”
虽然同房,宫女还是少不了的,必要的时候,拿着毛巾走过来拭拭汗渍,然后端水过来清洗的啥。甚至在所陪寝的妃子身体不适,比如月事来临时,代替陪幸。当然,做完了事,还要立即从床上起来,替两位主子继续服侍。
后面一条,李威从来没有做过。可是前面一条,屈于现在的环境,李威也不敢驳斥。尽管他很不习惯有旁人的观看。
但有一点,切不可随便与所有妃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