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修身养性,坐等时机,不是不作为。”
李贤更郁闷,果然是“能人奇士”,可道理你是说出来的,但怎么去做?看着段夫庆。
段夫庆又说道:“退啊,然后真切地写一封奏折,呈到东都,向天皇天后谢罪,天皇天后必然不相信。可那不要紧,也不可能一天两天能让天皇天后转变印象的。然后再写一封信到青海,向太子谢罪。不过切记,只是隐晦谢罪,不能点明张桂东的事,否则有了文字证据,将是殿下一生的污点。”
“是,然后呢?”
“韬光养晦,闭门修书。殿下,你做的那些小仁小义的事,也停下了。能收买几个百姓,就是算你收买了几万个百姓,能不能让这些普通的百姓,将你推上太子的地位?若是那样,太子早就能得继大统。主要还是两位圣上啊。最少数月后,让天皇看你,不管是不是真心认错,可不想争了,稍稍意识到自己一些缺点了。到时候,有可能天皇反而焦急,怎么的,得有人替他分担太子压力。所以还是有机会。”
“是,”李贤眼睛更亮了起来。
“但这是明处,暗处,殿下还需去争。”
“如何争?”
“有臣在,慢慢一步步来。先安排一局。”
“什么局?”
“臣刚才说过,只要殿下一退,朝中局势只剩下太子党与天后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殿下莫要急,防止天后怀疑。先退下来,沉默,不能急。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中书省有没有你的心腹?”
“有。”
“那就好办,让他与你做出划清界线的样子,这时殿下正是低谷之时,许多大臣与殿下划清界线。”
李贤脸一红,十分羞愧。
“他划清界线不会有人怀疑,脱离了殿下,必然又要站队,要么相帮太子,要么相帮天后。太子在朝堂上的力量十分雄厚,可也不一定,天后的力量在皇宫,在天皇,诸多外戚进入朝堂,甚至一些宰辅也是出自天后门下,还有大臣投靠的。殿下只要让此人,向王德真进谏,外戚单薄,只有一个武承嗣,起起落落,并且只担任了太常卿。因此,必须进一步提拨武三思、武攸宁等人。王相公必然同意,一旦他将此议提出,郝相公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李贤并不傻,一听想了想,道:“妙啊。”
“若是不妙,臣怎么敢口出狂言,前来投奔殿下,”他称呼也改了,从在下改成了臣。
两人相视一眼,然后大笑。不过笑声中,还有很大差别的。
这一笑,不仅是张桂东,李贤也多少上了论钦陵这条贼船。不过眼下段夫庆这条计策恶毒之极,对李贤确实有很大帮助,最少比张大安出的馊主意管用。
立即从王府中腾出一间别院,让段夫庆安顿下来。将张大安、高政等心腹喊来,做了引进,然后又将段夫庆的话说了一遍,当然,做了一些细微的修改,比如段夫庆骂张大安等人的话节过不提。张大安低下头,细想了一下,主意很高明,倒没有什么吃味的想法。雍王党如今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有“能人”相助对自己也有益,站了起来,举起酒杯,说道:“阁下果然是殿下的狄魏,某敬你一杯。”
“不敢。”
但张大安又问道:“请问阁下原来何处高就?”
未必善长权术,就能当很大的官,一要机缘,二要处理政务的能力,三要门第,不过以此人的能力,不可能会默默无闻的。所以有此一问。
“四海为家,漂泊不定,不过忽然思念红尘,想学一学王猛。”
王猛没有遇到桓温与符坚之前,外人来看,一个地道的又邋遢,又没有用的酸秀才。直到遇到符坚,忽然从一个顽石变成了十六国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一。
是有本事,可你想比王猛,未必太狂妄,然而此人所言,无不切中弊病,张大安不能言。
过了一会儿又问道:“那么向王德真进言后,又该怎么做?”
“张相公,下雨天出行要不要打伞?”
“要的。”
“可是天气宜人,春和景明,阳光妩媚,能不能打伞?”
“这个不能。”
“那就是了,王相公提出来后,各位宰相有何反应,能不能准确料到?况且我只是一个百姓,能听到的能看到的很有限,仅凭一些传言,能不能真正掌握这些相公的性格,能不能料到他们具体的反应?”
张大安又让这一句问倒。
“张相公,容我再说一句,凡事要顺势而行,水者遇阻堤积而溢,遇缺即走,所以上善者莫若水。我只能看,只能听,看更多的,听更多的,再细想出下一步计划。但我已替殿下,做出最大的顺势而行。张相公,可知道这天下最大的势?”
“何?”
“天皇很睿智,然而有两处不好,是一恋权,所以殿下不能争这个实权,这就是大势之一。”
张大安脸立即憋红,不管段夫庆是出于何心,凭借这一点,胜过张大安的。张大安的做法恰恰相反,是想办法让李贤争权。当时不觉,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胡人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第二就是有病在身,虽然睿智,已不如往日。有一个比喻,黑齿常之一刀名闻天下,乃世间罕有的勇将。然而让他醉得如同烂泥一样,这一刀下去,还有没有往日的勇猛?陛下已经醉了。”
这是一个比喻,然而却是一语中的。
房氏本来无精打彩的,可听到最后,也终于心动,在旁边弯了一下腰,道:“李先生果然是奇人也,谢过李先生相助我家殿下。”
“不投,臣自会看云起云落,逍遥自在。即来投,替殿下分忧解难,是臣的责职所在,王妃勿得相谢。”
高政已忍不住问道:“那么这个势又在何处?”
“好大的势,高使君没有看到吗?无论是雍王殿下,或者是太子,或是天后,权利还是天皇所赐。若是天皇一心想收,太子的权,都能收回来。难道那一天真的到来,太子敢起兵谋反不成?可是天皇醉了,不是昔日的天皇,权利不要争,至少不与天皇去争,已赢得天皇三分欢心。天皇醉了,但天后智慧天下罕有人能及。对天后,天皇又是倚赖,又是防备,这十几年间,一直在反复,也不是没有缝隙。今天太子势大,天后势大,天后又支持太子,并且让最亲近的内侍,前往青海扶恤太子,耐人寻味啊,耐人寻味。”
听到此,再不懂,撞墙去死!
房氏一双秀眸又亮了起来,奇人哪!
看到各人嘴唇都张开了,段夫庆又说道:“别急,一切等殿下退出来,再说,天后啊。”
众人会意。
这一天晚上十几人觥筹交错,李贤居然因为开心之下,黑齿常之没有烂醉如泥,他却喝得烂醉如泥。
这个苦命的孩子,他还以为真看到光明即将到来呢。
……
首先得退,这个也急不得的。
不能莫明其妙就退了,如何退,段夫庆只能了解一个大约的政治格局,具体的肯定不清楚,这个要张大安等人去寻找机会。正在找机会时,洛阳诏书下达。
所有宰相要去东都议事。
诏书没有明说,可大家都知道,是为了吐蕃侵犯剑南的事。
王德真看了一眼李贤,冷嘲热讽地说道:“各位相公,有一件事陛下似乎忘记。”
崔知温不知,随口问了一句:“什么事?”
“雍王在监国哪,我们一起去了东都,雍王监那一门子国?”
崔知温立即闭上嘴巴。
张大安一听机会来了,冲李贤挤了一下眼色。李贤也反应过来,说道:“王相公说得对,自大哥平安归来,我监这个国,已经十分不合理。只是父皇不让我辞,惭愧惭愧。”
这个六皇子怎么了?换王德真狐疑了。
李贤又冲一名小吏说道:“麻烦替我拿纸笔来。”
“喏!”小吏拿来纸笔。
李紧就当着这些宰相开始书写,先写给李治的,儿臣不孝,知错了,云云。做错了就要惩罚,请父皇母后惩罚儿臣吧,以戒示天下。青海的事没有写出来,可满篇是忏悔之语。
写完了,又写给李威,还是忏悔之语。
等墨汁干掉,将它们封起来,说道:“将它们分别送到东都与鄯州。”
十个宰相让他这个举动,弄得鸦雀无声,有的不解,有的怀疑,有的沉思,戴至德终究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叹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本来是一个温润敦厚君子,博学多才,只是因为某些人误导,走了一些弯路。朝闻道,夕可死,幡然悔悟,为迟不晚。”
青海死了许多将士,固然可惜。可他终是一个上位者,考虑的事比较全面。死也死了,吹也吹不活,难不成将他杀死,以谢天下?会不会?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是不要再搅局了。只要他真心退出,太子继位,再无人能阻挡。国家能平稳过渡,这才是社稷百姓最大的幸事。
当然,他心中同样很怀疑。
“戴相公,惭愧啊,此事休提。到现在,我才似乎感到心头一块石头落地,如释重负。各位,告辞,”李贤一拱手,洒然而走。
十个宰相大眼瞪小眼的,好久没有作声,难道这位雍王真不想争了?
回到府中,李贤喊来段夫庆,说道:“我退了。”
“恭喜,如何退的?”想化解吐蕃的困窘,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唐朝内政动乱。想唐朝内政动乱,莫过于让太子地位不稳。想太子地位不稳,莫过于让李贤上位。想李贤上位,莫过于先退后进,眼下是必须退的。可不能真退,但他不是唐朝大臣,听到的只是吐蕃得到的情报,还有从街头巷尾听来的一些传闻。所以得知道了解更多的内情。
说了一遍。
段夫庆立即说道:“殿下,今天乘这个机会退出,是对的,可你也必须到东都。”
“为何?”
原因很简单,你不到东都,我也不能到东都,就不能立即得知唐朝的布署,就不能通知大论。这样同重要啊。
脑筋急转弯,真正原因不能说的,得找出一个借口,还是必须能拿得出的借口。停了停说道:“殿下啊,你想一想,当年太子制出新耒,两位圣上召见,路上速度是快是慢?”
过去了好几年,有的事都忘记了,想了好久,才说道:“很快的。”
可眼中终于出现一丝黯然。当年兄弟之间很齐心的,大哥去了东都,自己还协助东宫的那个宫女,调制竹纸。再想回到过去的那段时光,不可能了。
“为什么要那么快?”
“因为路上旱情严重,车驾劳民。”
“当真如此?当年情况是不是与今天十分相似?太子也在监国,可发生了多件大事,两位圣上很不满。只有到两位圣上身边,尽孝道才是正途。至少要让天皇看到殿下的孝道。”
“但……”
“殿下,莫要不好意思,无论天皇如何动怒,你也要厚着脸皮,向父母亲低头,有什么丑可丢的。况且天皇诏书里也没有明文说过,不让你去东都。你还在监国。诏书没有明文颁发,取消你监国的资格。按照制度,各位宰相要离开,你也要离开。只有在天皇眼前,做给天皇看,天皇才会时常想起。”
法相万千,大道归一。也与当年狄仁杰的提议很相似,不过用心却是不同的。
“是啊。”
这一个是字,不仅让李贤越陷越深,还将这个大祸害带到了洛阳。


第428章 甚辇路(上)
洛阳,李治正在头痛。他低估了狄仁杰的勇气与决心,只好将狄仁杰召来,说道:“狄卿,虽韦卿有错,可兴修两渠,也有功劳与苦劳。”
“陛下,有功必赏,有错必罚,此乃立国立军之根本。为什么李敬玄率领七万大军,明知刘审礼部围困,不敢击,后败仓皇出逃,不战自溃?正是因为大非川之败,陛下没有斩杀薛仁贵与郭待封。”
倒不是狄仁杰想找薛仁贵麻烦,五万大军,五万从军与民夫,全部覆没,这在唐朝开国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李治处罚是轻了一些。但作为臣子,郭待封出身名贵不提,李治与武则天对薛仁贵皆是很喜欢。
抛开以前的功绩或者出身,按照制度,此次大败,二人必斩无疑。
“有功不赏,将士失去了进取信心。有过不罚,将士会不以失败为耻。这是治军。治国呢,有功不赏,臣子同样失去进取的想法,只想使用歪门邪道的方法进取升迁。有过不罚,臣子谋政时,不会兢兢业业。今天诱帝大兴土木安然无事,明天又有诱陛下下江南,修第二条大运河,甚至不顾国家根本,兴兵伐大食。国家危矣。”
“狄卿,何来此言?朕绝不是隋炀帝。”
“若不罚,以后此风一开,陛下不是隋炀帝,离隋炀帝亦不远矣。”
韦弘机也听到此事,想写信给太子,可一想到一来一去,太过遥远,并且还不在长安,是在洛阳,于是放弃这个念头。然后又到狄仁杰府上拜访。看能不能将事情解释清楚,狄仁杰说了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合。”
根本就没有见他。
太子还没有死呢,就立即替皇帝大修土木,讨好皇上变节。看一看李贤的原来大臣,得势时门庭若市,失势时冷寂驻雀。虽能理解,可他不想以后这样的大臣聚在太子身边。不但是泄愤,也拿韦弘机做一只鸡,杀一儆百。
李治无奈,只好下诏,将韦弘机一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