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李威答是,上官婉儿急得要拽李威的胳膊肘儿。
但武则天则咽住了,她眯缝着眼睛,悚然惊醒,这个儿终是大了,不好糊弄的。于是采取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粗暴的方式,说道:“弘儿,虽然你时常在耍小聪明,那是你父皇在忍耐,这个终有极限。”
“是。”这一次李威答得却是十分软弱。
“好了,去吧。”
走了出来,上官婉儿才急切地说道:“殿下啊,难道你准许天后将杨姐姐她们嫁掉?”上官婉儿与杨敏没有什么来往,可听过她许多的事,毕竟人家为太子等了许多年的,于心不忍。
“这只是母后的一个比喻。她们是孤的女人,孤没有放口,试问天下那一个人敢娶她们?”世事如博弈,自己还没有输,就是输了,能保住太子的地位,未来就有希望。可以对自己使阴谋阳谋,那是争,就象魏征帮助李建成对付李世民一样,各为其主。但娶了自己的禁脔,等于公开向天下人宣布与自己作对,就是名门世家的弟子,也没有这个胆量,他们可以高高在上,可以藐视,却绝对不敢公开宣布走到自己对立面。裴炎、明崇俨他们,亦是如此。
“那么天后为什么这么说?”
“你不懂的,母后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告诉孤,她可以将杨敏她们召回东宫,也可以不召回,要看孤如何去做。”这是条件,也许裴炎当初就料到了母亲不会就此轻易的答应,所以向狄好说了那句话。想到这里,讥讽道:“居然当作奇货!”
上官婉儿眨着大眼睛,终于想明白,道:“殿下,天后正有此意。”
还是小,后面那句话才是李威最看重的,这唤回了他许多的记忆,想到了后来唐朝的一个人,太子李亨,有人说李亨后来对李隆基太薄,却不知道李隆基让几个儿子仙仙欲死,数子被杀,李亨的两个太子妃为了自保被废,就是王忠嗣之死,都隐隐是与太子亲密有关系。与李隆基相比,父亲对自己已经仁厚了。换作李隆基,自己做了这些小动作,休说几个女子,就是自己早就被废了,甚至几名少女早就杀死……
想到这里,心中一寒,回头看了看父亲午休的宫殿。
“但她是天后,殿下让一让不妨,杨小娘子她们在扬州好可怜。”婉儿眨着大眼睛又说道。
“婉儿,孤怎么敢与母后争……以前只是自我保护,切记,这句话你以后不能乱说。”东宫中有父亲的眼线,一直没有找出来,即使是婉儿,若是让母亲误会,后果也很严重。
“可她们不能留在扬州一辈子。”
“不是你所想的。”
……
管家对裴炎低声说:“阿郎,太子已经回东都。”
“某知道了。”扭头看着管家一脸的忧色,又说道:“阿翁,一切皆在我掌握之中。”
老管家跟随他很久,对他忠心耿耿,年又高,因此用了阿翁的尊称。毕竟是裴家子,平时很重礼貌的。
老管家还是担心,说道:“阿郎,你正是当年之时,前途远大。太子年方长,多有作为,不然皇上不会容忍如此。当今还在皇上掌控之中,可是皇上的病……几年后……”
“为什么大臣们皆相帮太子?”
“是太子有作为。”
“错,相帮太子,有你这样想法的大臣十不足二。”
“那是?”
“你都认为太子几年后就能顺利继承大统,其他人会不会这样想?朝中各个尚书宰相,同样也会这样想。到了他们这地步,不一定要求太子,可总得为将来的子女着想。”
“是……如此。”唐朝择官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科举,可择的官员并不多,一年平均只有十几人录取进士,唐朝一年更替多少官员?第二个就是从官宦子女中择取,这是最多的一种择取方式。第三个也多,从各地录取一些人才,或者因为战功一步步佐迁上来的,比如刘仁轨或者薛仁贵。还有就是胡将蕃臣,那个只是笼络,不算的。所以无论姜恪或者阎立本,在临终前,皆分别向太子试好,正是为后代留下一份情份。
“但是皇上会不会喜欢?”
“大约不会。”
“只是皇上有病,种种的掣肘了他,因此做事犹豫不决,不及早年果断。但别忘记了,这段时间皇上病渐渐好了些。”
不是好,开春是病了一场,病得不轻,可让儿子气了一下,病情反而气好了。开始能正常处理朝政,裴炎的召回就是得益如此。裴炎继续说道:“接下来皇上还会有举措。若是太子机灵,会上门求我……”
说着,将书签插在书中合上,信心十足地站了起来,走到院中看渐渐圆起来的明月。
管家只好替他将桌子收拾,无意中将他看的书打开,正是《汉书》中的王莽传!
……
就是一个亚健康的李治出手,也不会简单。
前段时间争议很大,不能出手,那时就后悔了。先是调回裴炎,接着调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当然,在百姓看来,这是对这几位老臣的佐迁。
侍中与中书令是真相不错,可官做到这份上了,也做到顶了。而且数年下来,权利逐渐从真相转移,使相为贵。唯独区别就是使相罢废容易,今天给你披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就是使相了,明天将你同中书门下三品皮一扒,就不是宰相了,该是侍郎的还是侍郎,该是尚书或者是其他,还是其他。
中书令与侍中贵,可多有虚赏养老之嫌。
还有两个宰相,刘仁轨调到鄯州,戴至德与李敬玄一样,不是以侍郎代使宰相,而是以尚书代使宰相,作为六部,尚书也做到了顶,又有宰相之职在身,行事只能更低调,用来避嫌。
只是一道升迁令,朝堂权利立即挪空。
还有,等于朝堂上最少差了两个使相,才能使宰辅备齐。这两个使相谁为担任,这个时候就颇让人回味了。
李治又怕大臣进谏,于是又将另一个名臣许圉师调回,担任户部尚书。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举动,皆是李治出面,没有武则天的影子。大臣会意,可作声不得。
其实正如李威所想的,大臣们力保他,是力保李氏宗室,反对的不是李治,是武则天。
裴炎对自己老管家道:“不久,太子要找我了。”
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
但这一次裴炎又算错了,无论是武则天,或者是裴炎,认为李威急切地想将几个女子调入东宫,毕竟一分别就是许多年,几个少女都长大了。其实不然,李威没有急,在扬州很委屈,可因为远,不引人注意,还能保住安全。除非自己不惜一切代价的争,才会让母亲动杀机。
调入东宫,母亲不喜,自己地位又不稳,不是为她们好,有可能会害了她们。可还是派人打探了一下裴炎,金内侍回来禀报道:“其人回京后,独来独往,清高自立,因为为官清廉,家无余财,仅居洛阳一处简居,四壁唯空。”
“倒是一个清官。”
“至少许多人评价是这样的,殿下,奴婢听闻了一些事……既然他保举杨徐小娘子回东宫,殿下……是不是……?”
“此人心志,非是你所能看透的,孤有一种感觉,他是在下一盘棋,孤只是其中的棋子。”
“殿下,这个不会吧。”能将太子做棋子来下,是何等的心志,说句不好听的,他除非想做王莽曹操司马昭之辈。
“说是说不来,孤就是这种感觉。”
不要说裴炎说那些高深莫测的话,就是没有,凭着这种感觉,李威也不会与他走近。其实时至今天,看待人或者是物,不是当初的小讲师,只有黑与白之分,是人,总有复杂的一面,清臣也有一些肮脏的念头,媚臣同样也可用。只是看如何去用,可是裴炎这种人,永远是不能用的。
裴炎没有考虑,因此有母亲的法眼。
只是考虑父亲这道旨意,当然,眼下几个月还不会有动静,可几个月后,风波必然又起。难怪狄仁杰说一年之期,不是一年后才有举动,自己还只是一个太子,是一年后才会有上台面的大举动。父亲会怎么做?
逐磨了好一会儿,忽然脑海浮现出一张儒雅的脸孔,叹了一口气道:“这个兄弟还是没有法做了。”
李治的神来一笔,许多百姓看不透,倒是洛阳有了一种议论。刘仁轨与李谨行到了鄯廓二州后,只是训练人马,加强巡逻。有可能吐蕃同样顾忌,有可能有其他的考虑,边境开始平静下来。
但刘仁轨看到边卒的一些问题,比如战斗力不足,还有物资不足,上书向朝廷讨要。李敬玄颇有不满,写信责问,你也是担任宰相,需知道朝廷的用度。只是警备,已经耗费大量钱款,若想要,洮河道有数万人马,为什么只作防守之态,不敢反攻?难道你也怕了吐蕃人不成?
吐蕃那么好攻打的?李敬玄这是居心不良,刘仁轨接到邸报大怒。两个人又起了龌龊,可民间开始有议论,说刘仁轨与李谨行空有百战百胜名头,却不如太子,太子南诏一行,以少胜多,将数倍敌人打败,其中就有一万多吐蕃的直嫡军队。两人在青海表现有些懦弱。
李威还没有想到更多的,反而大笑,自己比刘仁轨与李谨行还要强?


第296章 乾坤乃大(下)
秋临长安,满城的桂花飘香,魏元忠到了狄仁杰府上,落座后立即说道:“不好啊。”
“发生了什么事?”
“我听闻皇上在雍王府设宴,邀请来恒、张大安与薛元超作陪。”
来恒就是隋朝大将来护儿的儿子,三个哥哥与父亲来护儿在宇文化及谋乱时皆被杀,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来济,永徽二年拜中书侍郎,因为反对武则天为皇后,坐褚遂良贬为庭州刺史。是文官,不懂军旅,没有穿盔甲与突厥人交战,没于军中。来恒此人沉默寡言,不过年已高,资历很深。
张大安则是唐朝开国功臣张公谨之子,文名颇著,为人耿直。这也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唐朝开国功臣多有武将,因为李世民说过,以文治天下,于是皆让后代弃武修文,子承父业为将者很少。
薛元超来头更大,乃是河东名门薛家弟子,又是李世民心腹谋臣薛收之子。薛收因病去世,只有三十三岁,李世民曾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另外还有两个闻名的堂兄,薛德音,薛元敬,时人谓之河东三凤,收为长雏,德音为鸑匆阅曜钚∥g雏。这个薛元敬一直替李世民执掌翰林,很得重用。因此,薛元超虽然早年失父,可在这种环境下,也等于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李世民重之,许以李元吉女和静县主。
但不能以为不重,李世民玄门武政变后,虽击杀李元吉与其五子,内心同样自责,让儿子李明为李元吉继子,对李元吉几个女儿下嫁比对自己女儿下嫁还要看重。所选的皆是一时人杰,寿春县主嫁杨师道子杨豫之,文安县主嫁名臣段俨。又让薛元超为李治的太子舍人,因此李治一即位,就授给事中的高职,时才二十六岁!五年后迁为黄门侍郎,三年后又为东台侍郎。眼看就要重用时,犯了一个傻,李义府流岭南,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贬为简州刺史。然后又坐与上官仪文章来往密切,配流帯荨S錾饣梗衷俅瘟⒓粗赜茫钪挝氯A裕钷醭こ止缸髋悖导确亲謇啵羁晌荨5比唬庥敕俏易謇啵湫谋匾煊星鸬模还钪尾荒眨⒛伞2唤鋈绱耍巳瞬盼迨鐾罚谴笥凶魑氖焙颍以萍龉蜗9拧⒏咧侵堋⒐弧⑼跻宸健⒚侠甑热耍庑┤讼衷诖蠖嘁涝诔蒙仙砦爻肌
无论与李治的私交,或者家世门第,或者在朝堂上的影响,此人皆非同小可。
眼下朝堂腾出来几个使相的位子,此时又邀此三人到李贤王府作客,皇上用意意味深长。
狄仁杰说道:“那又如何?”
“你当真不知?”
“来恒已经年老,不想多事。薛元超昔年为上所流,其实错矣,此人好名,与上官仪有文辞来往,并不算奇怪。之所以召回,是天后省悟,才召回得以重用。雍王收之不易。倒是张大安,性格耿直,容易蛊惑,要看雍王有没有本领将此人折于手掌。”狄仁杰顿了顿,道:“魏御史,你不来,我还想到你府上拜访,正好有一事相商。”
“何事?”
“也是关于薛元超的,其实我早就注意了,此人性格偏软,又吃了许多苦头,容易为强权折倒,其妻和静县主又喜敛财。且正好,雍王现在得到一笔巨款,合计六千金。”
“六千金?他从何处得来的这笔钱?”
六千金近五万缗钱。李治节俭,就是晚年开始有些铺张浪费了,用度也有限,武则天修龙门大佛还愿,也不过拿出两万缗“脂粉钱”。作为雍王几百缗钱用度很正常的,可是五万缗钱,同样是一笔巨资。
“这正是我要同你说的。这几年我向太子讨了一些钱,布置了人手,在暗中监视明崇俨以及裴炎的动向,怕他们对太子不利。裴炎如太子所说,此人高深莫测,没有看出什么。倒是明崇俨那边得到一些消息,除了他的试药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