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问又有些不对,种的方法不对,甚至听闻了一些更复杂的种植方法。不知道好不好,但绁布是有了,似乎确实很暖和。心中不大确定,又想到了皇后的某些手段,很畏惧的。能谏皇上,能谏皇太子,皇后的事,却不敢谏。当然,如果失败了,那可以大谏特谏。对皇后,朝堂中一半以上的大臣不抱有好感。于是默缄不作声,等着看热闹。
武则天也没有多大信心,问了李威数遍,李威拍手保证产量。也只有于此,缲车无能为力了。然后又悄悄地塞给武则天一万缗钱。母亲大手笔,借用的是官庄与皇庄的地。这没有成本的,但这么多地,却不能象长安城外那片皇庄,集一庄之力,放在十几亩地上。想要产量,要轰动,必须高产。当然,母亲嘛,不怕什么大义,会让父亲忌讳,产量越高越好,最好每亩地能出五百斤皮棉。肥料,人工,甚至因为初春的乍暖还寒,又要草棚子保温,都需要成本。
母亲雄心壮志,他是见识的。可是朝廷用度有限,手笔又大,如果弄得不好,影响产量。母亲会让群臣笑话,甚至许多大臣眼睁得多大的,正等着看母亲的好戏,然后再次“倒武”。武未必能倒掉,母亲会对自己怨恨,认为自己有意使她难堪的。
武则天过了半天才问道:“你那来这么多钱?”
“陆梁。他们到了江南后,并不是顺风顺水,儿臣说了一些好话,捐助了一些。本来儿臣想用来给朝廷的,只是想到母后引进了棉花,会有许多用费,于是没有禀报父皇。”
“这终是不好。”
“母后,儿臣也知道不好,可不是儿臣去用,一旦棉花推广了,千家万户有衣可穿,有厚被可盖,这是造福百姓,造福子孙的事。也是陆梁二人的心愿。”
“他们心也不错,可惜了,只是商贾。”
“商贾也有好人的,再如狄仁杰两位义女,举止修养道德才学,就是世家子女,也未必及。”
听到狄好与狄蕙,武则天没有作声。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交了一半税,他们的利不是很厚,商贾终是以利为行的,以后的钱财,却是不能受。你是太子,做事需要小心些。”
“是。”
棉花的事,有些遥远,种籽才下去,好坏不知。皇庄的多种经营,亦是很远,只看到小鸡小鸭在一天天长大。苜蓿开始拨出青色的幼苗,让山坡上开始出现一些翠意,甚至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弄来了许多鱼苗,倒进沼泽里。容易缺口的地方,用了密集的罗网拦了起来。但有些新方法的种植,又看出成果了。
一些试验地里,油菜用了移载,就是小麦大麦,也没有用撒播的方法,踩了一个个洼坑,上足了肥料,精耕细作。有的州县多一些,有的州县少一些。都不多,开了春,长势就能看到。紫云英未必有多重视,轮种也未必有多少农民听得进去,但对农家肥重视起来。于是,朝廷饲养马匹的马粪,便有许多人求。
现在还没有普及,即使看到效果了,普及在这个时代更慢,没有十年八年,未必有成效。可是就象初春的暖风,似乎带来了一片生机。
又不似前几年,没有听到什么灾害。朝廷开始宣布了一件事,让太子左卫副率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以讨叛蛮。但对吐蕃依然愁眉不展,并且姜恪在凉州,本来年已高,又有病,再加上担心,病死了。百姓便有流言,说是姜恪让吐蕃人吓死的。于是朝廷的耻辱又重了一份。
李威听到后,不置与否。朝廷为此愤愤不平,可他知道的不多,但知道耻辱才刚刚拉开,以后大败会越来越多,当然,也有胜利,可象唐初那样,战无不胜,大不可能了。
而这一切,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府兵制的败坏。如果有了足够的永业田,保后顾无忧,再有足够的赏赐,府兵制不败坏,唐朝雄兵还是精悍的战士,还会谱写汉族的辉煌。
做到这一点,需要田,朝廷还要有足够的财富。
因此,现在他所做的,看似不重要,影响却很深远。
不想表功,只是看到百姓对他的厚爱,尽一份心。但对自己来说,保住性命,却才是最重要的。
日子过得似乎很安定,手中的钱很多了,给狄仁杰的钱,狄仁杰未用,保管下来,留作万一预备的。但剩下的钱越积越多,就是跑路了,也不会担心。这才是底气!
与父母关系融洽了一些。
就在这时候,父亲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圣旨,让他回长安继续监国。


第172章 象墓(上)
这时候回长安……不仅仅如此,并没有让狄仁杰与魏元忠回长安,连李治赐于的两个幕僚魏知古、朱敬则都留在洛阳。只有姚元崇与西门翀,因为年情不好,今年还是没有科举,于是陪他一道回长安。
李威不大明白。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难不成看到自己与母亲关系融洽了,他心中那个三国失去了意义,索性将自己弄回长安?或者看到皇庄与庄稼长势好了,想将这份大义抓在自己手中,于是让自己回长安。或者因为长安坐居几位宰相,没有人坐镇了,父亲害怕权利失控,于是让自己真回长安“监国”?
问狄仁杰,狄仁杰答了两个字:“无理。”
说李威想法都不是对的,就连李治让李威回长安,都没有道理解释。
李威也没有急,担心的是母亲,父亲嘛,只要自己不触动他的底线,也就是皇权,大约会相安无事。坐下来与狄蕙狄好说了一会儿话,吹了一通,顺便讲了几个笑话,让二女笑得花枝乱颤。狄仁杰这一回没有进谏了,相反,在一边也陪着微笑。
是人,总会有自己软肋的,一开始只想替太子解决一个难题,但现在越来越看得重了。只是陛下与皇后还有顾忌,否则进入东宫,都不担心太子会嫌弃……
金内侍也要陪着离开,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央求,说什么老奴年岁已高,万一殿下呆在西京,不来东都了,老奴就看不到殿下了。又说老奴跟在殿下后面,大长智慧,就连身体都好了些,舍不得离开云云。弄得李威哭笑不得,于是一道带上。
※※※
想不明白,没有想。
三月到来,车驾离开洛阳,返回长安。
烟花三月下扬州,传遍了千古。没有乘舟,也没有长江那流向天际的宽阔碧蓝,只是人很多。道路两边,也有许多花。
到了虢州,天色临近黄昏,车驾停了下来。因为是从长安到洛阳的大道,两位圣上又喜欢往洛阳跑,洛阳呆一段时间,又回长安呆一段时间,大道上建了许多别馆。虢州也有,就在别馆里安顿下来。
接见了虢州官员后,李威看着西门翀说道:“孤明日自虢州绕道商州如何?”
“路儿不好走。”
“孤只是想到你家看看……”也未必,商州山地多,反正也不急着返回长安,旱情也过去了,就连去年最严重的关中,现在各个农作物长势都很好。去商州看看情况,顺便可以狩猎。
对父亲去年到叶县狩猎,李威还是耿耿于怀的。至于回长安监国,他只是当作了一个笑话。监国,看看可以的,如果真监了国,后果会非常非常严重。
“这……”
西门翀本来举止也算从容,又跟在狄仁杰等人后面,受到薰陶,性格还算淡定的。不过太子亲临他家中,听了后心中还是十分激荡。其实在姚元崇家中,李威就说过。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正在此时,外面侍卫进来禀报,说是陆马的几位故人,要求拜见太子。
说得很含糊,李威以为,陆马让他们拜见的,于是说道:“让他们进来。”
进来三个人,有两人李威还认识,当时他带着几位弟弟妹妹在李子酒肆里吃午饭时,胡应宴客中就在其中,但李威并没有与他们搭话。有一个人记忆还十分深刻的,正是那位托胡应带几个洋妞到长安的大少。
还有一个人,就十分陌生了,长着一张瘦削的脸,脸膛黝黑,倒似是南方人。三人诚惶诚恐地拜见,李威让他们坐下来,说道:“陆马让你们前来有什么事?”
“非是,”那个羽大少才知道之所以如此迅速得以召见,是太子误会了,怕太子生气,立即解释道:“殿下,臣民是有要事,谨见殿下,怕殿下不见。听闻陆马兴举,深得殿下敬重,所以托了他的名头。”
“有何事?”李威也没有生气,反正也不急,顺便听听他们的“要事”。
要事不是,但让李威目瞪口呆。
这件事,要从那个南方人说起,此人姓即名墨,这是一个很冷门的姓氏,有可能是僚人的后裔,包括那位羽大少,名叫羽诺,大约也是胡人的后代。现在唐朝民族大融合,全国胡人蕃人僚人不计其数,有可能会占到五分之一比例。李威没有惊奇。
即墨是泸州人氏,后来的四川泸州,不算很偏远的,但在唐朝,已经等于是边境了,再往南去,大多数都是羁糜的地方。家中有几个钱,自幼读书,但长大后,喜欢游学,包括长安也来过好几次,不仅是长安,其他地方也去过。前年就到了南诏。
唐朝称南诏又叫六诏,僚子部、和蛮部、金齿部、望部、濮子部、茫部,其中在西道江与郁水的僚子部,西道江南侧的和蛮部,已经臣服于唐朝,其他四部,并没有臣服。或者说唐朝对此不感兴趣。
其实不是这样的,唐朝境内或者南诏境内,有无数的部族,大一点的有白蛮、乌蛮、莫祗蛮、俭望蛮、大勃弄、小勃弄、牂柯蛮、充州蛮、东榭、南榭、夷子、西赵、昆明蛮、洱河蛮、永昌蛮、望蛮等等。就是唐朝的官员,都没有一人能完全说得出来。
唐朝京城的百姓认为这些都是野蛮人,落后愚昧,甚至某些时候除了看不起外,还有些害怕。其实不是这样的。南诏各族,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特别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但边境纷争不息,有一部分原因,是各部野蛮不开化,想掠夺财富外,大多数部族对中原人十分友好,甚至许多部族都想将女子嫁给汉家儿郎。
可事实让他们十分失望。女子不想了,嫁入汉家儿郎后,除非呆在部族里,一旦离开部族,下场都不大好。这是私人的恩怨。还有官员的恩怨,因为是蛮荒之地,朝廷调过去的官员,要么是武将,准备随时镇压的,要么就是不好的官员。特别是流放的官员,除了因为政治斗争流放的外,大多数官员或者因为犯了错误,或者贪污。这样的官员到了边境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做为,可想而知。实际上有时候部族造反,也是官员逼迫的。
听到这里,李威哑然。
即墨又继续往下说去。
到了南诏后,各部族对他十分友好,于是乐不思蜀了。就越行越南,到了永昌故郡城,诸葛亮城,正要准备返回时,在一个村寨入宿。看到一头老象独自向南踽踽独行。心中不由地奇怪,一路过来,看到许多大象的,有野生的,还有少量人工家养的。人工养的不算,野生的大多成群结队。看到的多了,人工养的大象与野生的大象还能分别出来。
于是询问。
当地的人就说了,大象是神灵降赐下来的动物,很有灵性。每到临死前,它自己都有预感,自动离开象队,独自找象墓安息。
即墨一听奇怪地问,何为象墓,第一次听说,不大理解。当地人闭口不谈了,即墨心中委实好奇,与一个人喝了不少酒,终于套出话来。象墓只是一个传说,没有人知道它在何处,只知道每头大象死的时候,必然在此地安息。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于是有了各种古怪的传说,渐渐当地人也将它当作一个禁忌的话题。
当地人忌讳,即墨没有这个自觉。他立即想到了另一样的事物,象牙。这时南诏各地有多少野象,一年出生与死去的大象会有多少?死去的大象不值钱,可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象牙。
上官婉儿已经将小嘴捂了起来,韦月听得眼睛一眨不眨,都在算。
一根象牙在长安就能卖成天价,象墓里会有多少象牙,是几万根,还是几十万根?这会值多少钱?肯定比阳雪糖一年所售的钱会多上许多倍。
动了这个念头后,即墨没有心思再游历了,回到家中。他家很有钱的,可千古都没有找到这个象墓,想找到难度肯定会不低。于是想到了京城的好友,也就是这个羽诺。跑到长安来了。
一商量后,羽诺立即同意下来。会动用许多资金,不需要钱,是需要银子,这些银子不是用来做流通的,而是打造首饰与器具的,不仅是美观,某些时候还能辟邪。想要找到象墓,必须动用当地人做向导,动员当地人必须要买通。可带了大量银子进入南诏,也是很危险的。即使当地人淳朴,可也有宵小之辈。因此,自己一行人员必须要多,还要带一些武器。武器好办,唐朝除了少数,比如陌刀等管制外,大多数武器没有进行管制。再说,府兵制度,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就无法实现全面的武器管制。主要就是人。所到之地,十分凶险,需要一些奇人异士,这也是即墨寻找羽大少帮助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又勾搭了长安东市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