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背后-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

  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

  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




  感动中国(4)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

  在为《感动中国》而彻夜难眠的日子里,很多人都会唱这首歌。

  中国需要高质量的“精神品牌”

  ——《感动中国》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迪

  孙金岭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播出,在这期节目里,那些感动的故事再次让人泪水充盈。李长春盛赞其“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是媒体成功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许多单位还纷纷与制作组联系,要求提供录像带和碟盘,以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鲜活教材。

  《感动中国》创办于2002年,今年是第三届。中央电视台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树起了一个让整个民族动容的“精神品牌”,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实属不易。纵观三年走过的历程,它良好的社会反响固然令我们欣慰,而其打造“品牌”的成功运作所带给我们启示更为重要。

  一份责任必须牢记在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作为媒体,我们常说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4月8日亲笔写给《焦点访谈》栏目的信函中曾对“责任”的内涵作了精辟论述:“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

  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年终大型人物评选活动,《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之为“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体现出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并且与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连。这是一个“精神品牌”能够成功打造的前提。

  整个节目以当选者的人格精神为展示的重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事例,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解读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朴素情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观众在来电、来函中纷纷表示,“《感动中国》节目之所以感人至深,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那种承先启后的内在精神、那种居安思危的忧患力量在打动着人们。”

  我们身处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推崇的是什么样的偶像和英雄,而《感动中国》借助中央电视台传播主渠道地位,怀揣着高度地责任感,给社会做了一个良好而清晰的示范。它通过2004年中不同寻常的十个新闻人物和一个集体,全面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与大众的精神追求相吻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为此,一位网友这样评价道:“看过今晚播出的感动中国,的确令人感动不已。正气、英气、才气、壮气、豪气,气气冲天;亲情、友情、国情、民情、师情,情情动人。”从这个角度上讲,当选的十个人物和一个集体的感人事迹已然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一段难忘历史的精彩浓缩。

  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绝不是一句空话,它必然“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引自温家宝给《焦点访谈》栏目组的亲笔信)

  一条规律必须始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必备的基本要素。

  与目前众多的人物评选活动相比较,《感动中国》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就在于它以内涵丰富的“感动”为标准,巧妙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而这种风格与特色的形成不是坐在家里拍着脑袋凭空琢磨出来的,而是创作者们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我们仔细梳理2004年的十位当选人物和一个集体,不难发现除却事迹本身感人之外,创作者们从现实的生活中吸取营养,从群众实践的沃土中开掘新闻富矿,以视觉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来实现新闻宣传创新,是其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

  节目中既有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如为母换肾的律师田世国、深入大山当教师的青年志愿者徐本禹等,也有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如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可谓代表性强,覆盖面广,但是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贡献有多么的不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都感动了观众,让人可信、可亲、可爱。

  毫无疑问,群众是欢迎我们推出典型的人物的,因为群众需要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这一点上,人民群众、党和国家与媒体三者之间是完全高度一致的,观众反感的只是我们不尊重新闻宣传规律而推出的“假、大、空”的典型,是苍白无力的灌输与说教。

  在《感动中国》节目中,创作者们穿插了简介十位人物和一个集体事迹的纪录片。这些短片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拔高的臆造,语言朴实,故事真实,画面平实,成了整台节目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在一个不到十分钟的短片中,展示人物的非凡故事和人格魅力,绝非易事,没有深入的采访和过硬的本领是不可能有如此震撼的效果。在节目中,创作者们用以小见大、以个体代群体的方式表现整个时代的特色,用观众喜闻乐见的“用事实说话”的形式展示人物不同寻常的命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开掘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内涵,给人以深层思考和启迪,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宣传效果,达到了可视性与思想性二者水乳交融的境界。




  感动中国(5)     

  在一个信息渠道多样化、价值形态多元化的社会里,一个英雄样板的树立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所有的精神要求。尽管人们越来越多地学会独立思考,也越来越多的拒绝被动接受,但是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情,能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外留下一些空间来关照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来关照我们共同生长的这个社会,这也许就是《感动中国》的魅力,也是它吸引人的所在。

  改进宣传工作,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问题。《感动中国》以人格精神为重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好评,它的良好的宣传效果再次证明了“主旋律的节目,只要坚持‘三贴近’,是不会枯燥的,而且是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李长春语)

  一条经验值得倡导推广:媒体打造的“精神品牌”,要想产生最广泛的宣传效果,必须与时俱进,走互动联合之路。

  近些年来,电视以其独有的声画特质而成为强势媒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影响甚广。但是作为中国电视界的“航空母舰”,中央电视台在《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中没有独家运作,关门自办,而是放下身段,主动出击,寻求最广泛的媒体联合,其“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引人注目。

  《感动中国》创作组在这次长达三个多月的评选活动中,与全国各地媒体建立了密切合作,其突出的做法就是成立了“全国感动联盟”,抽调专人全面负责联系、协调,统一运作,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发动群众参与,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评选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并把它当作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方式,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

  据有关方面披露,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各媒体的热情响应,全国共有四十多家媒体加入了2004年评选活动的“感动联盟”。他们全力配合,积极推荐,期间在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上共发各类文章二百四十多篇,约八十多万字,与中央电视台一道在全国掀起一股强大的宣传声势。尤其是在活动期间,有十四个省市创造性了开展了以“感动当地”为模式的评选活动。《海峡都市报》联合东南电视台进行的“感动福建”、《辽沈晚报》的“感动辽沈”、《三湘都市报》的“感动三湘”、《大河报》的“感动河南”、吉林《新文化报》的“感动吉林”等等活动,均在当地产生强烈反响,效果显著。《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一些纸还进行了“什么样的人能够感动中国”的讨论和征文,把“感动”的话题引向了深入。

  在《感动中国》的最后投票中,九十多万名各界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头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倘若加上各地先行开展的评选活动,前后参与的群众达到三百多万。而节目播出后,又有浙江的《钱江晚报》、天津的《每日新报》等十三家媒体主动联系,要求加入,这一喜人现象显示出“联盟”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种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通过扩大外延的方法拓展节目影响力的“感动联盟”模式,为《感动中国》的最后成功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氛围,更为这一“精神品牌”做大做强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今天,《感动中国》已经开启了2005年春天的序幕,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感动中国》能够继续感动着你我。

  那些让我感动的人。。。。。。

  边   巍

  “繁华落尽见真纯”,终于结束了《感动中国》四个月的对外宣传。偶尔有一天,我想起了感动,以及和感动相关的一些人,一些话。少言寡语的同事樊馨蔓,《感动中国》的总导演。因为《感动中国》那首清澈的歌,我们第一次彼此认识。面对媒体采访,她说话不急于表达。 “好东西舍不得听。这首歌一年就听几次。”这句话撞了我一下。在后来的媒体答谢会上,她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为节目忙里忙外的。不知为什么,我特别看重这句温和的话,她的眼神认真而诚实。

  刘凯,《感动中国》的总撰稿,东北人。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我结束了对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采访,居然迷失在漆黑的校园里。刘凯来电,询问一个电话号码。我说我迷路了。依稀记得他不多的话陪伴我一直找到灯光和大门。后来,在他撰写的颁奖词中“一句他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让我隐隐觉得这些闪亮的文字后面就是电话那边温暖的沉默。

  少有谋面的熟人

  王选,律师,2002年的感动人物。组织合作媒体对往年的感动人物进行回访,我第一个联络到她,听说到今天她还在为当年在日本的中国劳工的案子奔走呼号。 “刘姝威,她还好吗?”她这个发问让我无言。那一刻,她语言中所带出来的江南气息变成了那样难以割舍的一种亲切。时光有时像灰尘,而感动总会被人们想念。对她的回访文章由上海《东方早报》的杨林桦完成,这位记者在病中完成了这次采访。

  对那些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感动的人我心怀敬意。

  王巍,新浪的文字编辑,北京女孩。新浪《感动中国》的专栏是她一手设计的。每次进入这个页面就像进入我所熟悉的一处小景。“你们的编导手记写得真感人,我会认真地做进专题里。”的确,这是个认真阅读了文章内容的好编辑,我知道在网站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密度,而她总能恰当地把我传过去的内容放在应该放的地方。尽管都在北京,却从未见面。而通过声音,我们已经熟识很久。




  感动中国(6)     

  董伟;《中国青年报》记者,新疆人,是个眉目清秀的男孩子。文字亦如长相,疏疏朗朗。“我们的英雄都是真实的英雄。”这是他在采访完获奖人物以后的一句感言,我记住了。什么是真实的呢?也许只有用真实的心灵去体会才可以分辨真假。

  《贵州都市报》是一个可爱的团队。在寻找候选人的时候,他们和我们一起以感动的心情共同寻找;在结束《感动中国》评选的时候,他们精心策划了八个大版的内容,记者谭云做了“大众汽车为什么为感动买单”的采访,编辑王大任电话告知“实在没办法,每年都要被你们感动一次。”我们不仅是合作伙伴,也是不错的朋友。因为,感动与否,是我们最关注的。

  录制现场的那个清晨,我见到了合作媒体的很多人。和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过电话的联系。脑子里会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