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瑜伽师地论-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此嘉;蛴形创肮释恕N饺缬幸话沧∈家敌滦奚破贰;蛴凶缘胤衬帐鸸释恕N饺缬幸话暇猜悄酥烈缮暇猜恰;蛴惺倬「>∫稻」释恕N饺缬幸淮由仙ν嗣幌律



复次此中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下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上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经一念顷速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下品善法。经一念顷速疾而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上品善法。经一刹那速疾而退。一刹那顷速能入定



复有补特伽罗已得离欲从定起已。或于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或于一时不相间杂。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悕望后时方出。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说三摩呬多地决择。非三摩呬多决择我今当说。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不定地。谓在欲界诸心心法。或有未发趣故名不定地。谓受欲者。或有散乱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虽修习定而于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于内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沉没。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谓即散心相应诸法。或未圆满故名不定地。谓未证得加行究竟作意。或杂染故名不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于彼定多生爱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谓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净。故名不定地。谓未永害烦恼随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谓从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谓从所得三摩地退



复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为安住心。应正取相。谓青瘀相。或脓烂相。广说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为得作意。应勤修习。依止第三不定地故为得根本。应勤修习。依止第四现在前故最初应正安住其念。为无乱故。略摄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摄受。依止第五现在前故应当思惟净妙之相。又应善达沉没之相。依止第六现在前故于师教授能不忘失。应当安住猛利护念如理方便。应当无间殷重修习。依止第七现在前故。应于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现在前故。于诸杂染应观过失。设生爱味所有杂染。寻即除遣不应恋着。依止第九现在前故。于三摩地应无间修。又应善巧通达其相。依止第十现在前故。应当猛利修谛善巧。依第十一现在前故。为令不退应不放逸。依第十二现在前故。即为彼事应修远离如理作意。应随顺前修习无间殷重方便。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说非三摩呬多地决择。



有心地决择我今当说。当知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谓依世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转义。当知如前意地已说



胜义道理建立差别我今当说。云何名为胜义道理建立差别。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复次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如是三种。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若眼识等转识不起。彼若起时应知彼增俱有而转。如是或时四识俱转。乃至或时八识俱转。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说意识不可思议。问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又诸转识或于一时一切唯与乐受相应俱有而转。或于一时亦有苦受。或于一时亦有不苦不乐等受相应俱转。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余三受当知思惟之所引发。非是俱生。时时作意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义道理建立诸识俱有差别



复次阿赖耶识无有烦恼而共相应。末那恒与四种任运烦恼相应。于一切时俱起不绝。谓我我所行萨迦耶见我慢我爱不共无明。是诸烦恼与善不善无记识俱而不相违。其性唯是隐没无记任运而起。当知诸余分别所起。随众缘力差别而转。又与末那相应俱有遍行任运四种烦恼。世间治道尚不能为损伏对治。何以故。已离欲者犹现行故。随所生处是诸烦恼即此地摄。当知此地已离欲者。此地烦恼现行不绝。何以故。此诸烦恼唯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任运而生。非所对治及能对治境界缘力差别转故。诸离欲者世间治道。若现在前若不现前。此诸烦恼现行不绝。若诸有学已见迹者。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故。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建立杂染清净差别。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决择分中无心地



如是已说有心地决择。无心地决择我今当说。



问心不生因凡有几种。由几种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种。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为七。谓缘阙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阙故未得故。相违故断故。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缘阙故心不得生。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外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缘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阙故心不得生。谓虽有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广说乃至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若无能生作意正起。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作意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于下欲界思惟粗相。于初静虑思惟静相。为欲证得初静虑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于初静虑未能证得。由未得故初静虑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思惟粗相。于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思惟静相。如前广说。又如有一遍于一切萨迦耶中思惟苦相。于萨迦耶灭涅槃界思惟静相。为断一切萨迦耶故。为欲证得涅槃界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不能尽证一切涅槃。由未证故于诸结缚及与随眠随烦恼缠。永解脱心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违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触能随顺乐受诸触。受乐受时乐受相应心现在前。尔时苦受非苦乐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触能顺苦受不苦不乐受触。如前广说。尔时乐受非苦乐受乐受苦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贪缠所缠贪缠相应心现在前。尔时嗔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嗔缠所缠。广说乃至尔时贪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相违故心不得生。



云何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由善修习八圣支道故。证得无余贪欲嗔恚愚痴永尽。彼于尔时有贪有嗔有痴心等随一心法。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彼由已断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永断故心不得生



云何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生无想天入无想定入灭尽定。于其中间经尔所时。由断灭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于尔时毕竟灭故心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灭尽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谓一切已生之心于现在生。刹那已后必成灭法。彼现在时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灭已亦已生故终不可生。如是名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应知由此七因缘故心不得生。与此相违七因缘故。随其所应诸心得生。谓缘不阙故。作意不阙故。已证得故。不相违故。未断灭故。未灭尽故。未已生故。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





                  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



谓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无上法故。



问归依有几种。何缘但有尔所归依。齐何缘故说能归依。



云何修行归依之行。何等归依所得功德。答归依有三种。谓佛法僧。四缘故有尔所归依。一由如来性极调善故。二于一切种所调能调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兴供养乃生欢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归依。齐四缘故说能归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故。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余大师故。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归依。当知复有四种正行。一诸根不掉。二受学学处。三悲愍有情。四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受归依者获四功德。一获广大福。二获大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复获四德。一大护圆满。二于一切种邪信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三得入聪睿正行正至善士众中。所谓大师同梵行者。四为于圣教净信诸天欢喜爱念。谓彼天众心生欢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归依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复次由六种相。佛法僧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随念故。六生福故



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想是僧宝



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佛宝。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宝



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余相随念佛宝。应以余相。随念法宝。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



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复次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



谓婆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随分随其差别开许害等。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田事宅事财货事等。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受用法。受用障道涂饰香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慧。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沙门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



复次欲求有五。一摄受求。二受用求。三戏乐求。四乏解了求。五名声求。有求亦五。一法尔求。二祈愿求。三愚痴求。四厌患求。五思择求。梵行求亦五。一唯求求。二趣向求。三现得求。四后得求。五思择当得求。复有差别。谓假名求。第一义求。彼观察求。无方便求。有方便求。如本地分中已说。五明处其内明处。



于诸明处诸论诸宗为最为胜。何以故。由四清净清净义故。一摄一切染净义清净故。二即此义非他论所制伏清净故。三即此义易可入清净故。四既得入已正行不坏清净故



复次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