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明贤王-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附近以为巢穴,纵兵往来剽掠,虽不犯我京畿,而京畿能独安乎?曩自逆虏犯边,俊望风奔溃,将独石、永宁等十一城并弃之,遂使边境萧然,守备荡尽,虏寇往来如在无人之境,闻者无比痛恨。幸存宣府一城,有洪以守之,虽不救土木之危,以解君父之难,然足以为京师及居庸之应援,接大同等处之声势。今宣府、居庸兵将俱无,是弃之也!尚存者不过疲兵羸卒,无主将以统驭之,安能保其不离散乎?事之可忧,莫此为甚。臣等叨掌兵政事,有当言不敢隐默,况今国家多事,用舍举措当合公论,苟公论不协,则事之成否、利钝未可期也,乞以臣言付文武大臣及六科、十三道从公会议。洪、俊既留京师,边务当若何处置?或推选谋勇老成、廉静持重武职大臣一员,充总兵官镇守宣府,能干才勇武臣一员守备居庸,其原来官军亦宜斟酌遣还,庶彼此守备,不至失误。”

应该说,于谦不愧为顾全大局的非凡之人,他在奏本上给杨洪留足了脸面,且通篇不提罗通其人,显然不愿在调罗通、杨洪入京一事上纠缠不休,而是为大局着想,以为宣府是京师的藩篱,居庸关是京师的门户,万万不可弃守。建议:既然罗通、杨洪入京已是既成事实,那么,朝廷宜选派其他才能突出的文武大臣前往宣府、居庸关镇守。

一帮给事中可不像于谦这样虑事周全,他们早就看罗通、杨洪、杨俊不顺眼了,便跑到御前,直斥陈循身为天子近臣,却极力举荐罗通,此举有徇私之嫌,且罗通与杨洪父子实与土木堡之败有莫大的关系,既然朝廷认为罗通、杨洪可堪重用,也罢,可堪重用就可堪重用吧,但宣府、居庸关不容有失,还请朝廷推选能与罗通、杨洪比肩的能臣前往宣府、居庸关镇守。

景泰帝这才发觉自己一时随意,竟做了一锅夹生饭,便敕谕朝臣依于谦、六科给事中所言,推选接替罗通、杨洪、杨俊镇守宣府的文武官员。不过,别看六科给事中以直言闻名,他们的话却暗藏玄机,话里话外到处都是坑呀!不说别的,就拿罗通、杨洪的名头来说吧,廷议时,接任者恐怕会第一个不服:特么的,几个一仗不打的文武官员哪来的盛名?实与名相符么?老子可是与鞑贼血战过的,莫非还不如那几个避战者!

可想而知,此事带来的余震将会经久不息。

此刻,听见上圣皇太后问及朝中会否生变,朱祁铭当然不会孤立地看待陈循举荐罗通一事,他将朝中许多大事一一排列开来,细察一番,从中窥知于谦的处境或将日益艰难。社稷危殆之时,于谦可谓是稀世珍宝,可天下重归太平之后,随着朝政积弊沉渣泛起,于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

一代名臣尚且如此,自己一个显得有些另类的亲王,或将在不远的将来,再次被人推到风口上!

朱祁铭早有心理准备,故而念及自己未来的处境时,仍能心若止水,只想静待上圣皇太后展开话题。

上圣皇太后凝思片刻,幽然道:“越王,你以为当初哀家为何为难红蓼?许多事并非表明看上去那么简单,她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闻言,朱祁铭虽早想透了那段往事,却禁不住还是暗中一震。




第四百零七章 锥心之痛

“今日不妨将许多往事摊开了说。不错,以往哀家的手段是有些狠辣,可哀家待你从无歹意,并不想在对付别人时误伤到你!从正统元年你被掳那一日算起,哀家可没少为你的事伤神。”

朱祁铭坐正身子,“臣心里清楚,当年远赴北境搭救臣的锦衣卫指挥使徐恭,不就是您派出的么?”

“可红蓼却乱了方寸!她以为只有那个贱婢······”上圣皇太后咬牙忍了许久,最后收起了辱骂之词:“她以为只有吴氏才会真心实意帮你,且只有吴氏方能护得了你的周全,殊不知这是在好心帮倒忙!若任由红蓼自作聪明地与吴氏频繁交往下去,咸熙宫哪还藏得住秘事?你的处境也绝不会因为吴氏的知情而得到半分好转,哀家平生最看不惯背主与外人密谋的奴婢,当时就想永远封住红蓼的嘴巴,以绝后患!后来,没想到你唱了那么一出戏,竟奏请天子赐婚,也罢,赐婚就赐婚吧,哀家认了,只要她远离紫禁城,哀家眼不见心不烦就行。”

透过正门望去,但见阳光普照,满目的积雪亮得有些刺眼。朱祁铭定在座上,一语不发。

“哀家不想对你隐瞒什么。十余年了,哀家的确屡与襄府暗中传递讯息,你或许有所察觉。不过,与襄府暗通消息的又岂止哀家一人?吴氏何尝不是如此!早先哀家被蒙在鼓里,后来渐渐瞧明白了,有些人啦,惯于左右逢源,到处都献着殷勤,留着后路,别人还不便说他的不是,哼,像泥鳅一样滑!”

上圣皇太后望着门外的冰棱出了会神,续道:“太皇太后不豫及驾崩前后,那个自作聪明的红蓼许是以为有人会对你不利,还以为哀家会乘机对什么人下手,无意顾及你的安危。她数次秘赴福安宫,被人窥见,知情者将此事密报给了哀家。红蓼哪里知道,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唉,说来说去,也怪当时皇帝看不透纷乱的世相!”转视朱祁铭,“越王,你仔细想想,你在别院落水,邪毒侵体,而后受屈远赴辽东,你落寞潦倒,彼时从中受益的又是何人?”

朱祁铭微微蹙眉。多少年了,他曾无数次细察那段往事,有一条思路隐隐指向某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地方,只是心中似有一堵墙密封着一切,朱祁铭迟迟不愿将那堵墙拆开。

“太皇太后驾崩,紫禁城里便少了一尊大神,许多人在哀痛之余,亦会思量在无太皇太后翼护的日子里该如何自处,心中难免惶恐。或许,那个时候宫内宫外两代皇室人的命运皆决于上圣皇太后您一人的意愿!”

“成见,可恶的成见!”

上圣皇太后离座走近朱祁铭,在他座前横向缓行数步,双眼始终盯着朱祁铭的面庞。

“你屡次背着哀家,暗中帮助那个你嘴上叫得极勤的静慈仙师胡氏,别以为哀家不知道!你也认为,哀家会将某些人赶尽杀绝,是么!”上圣皇太后嘴角微微抖动了一下,旋即侧过头去,移步至窗边,凝视窗外殿宇的远影,神色黯然,“哀家的确恨胡氏,恨吴氏母子二人,可那又怎样?先帝早已龙驭归天,哀家无宠可争;哀家已贵为皇太后,哀家的儿子已是大明的天子,故而也无名分、位分可争;当时中宫已有其主,连天子的后妃都已册定了人选,哀家还有什么可争的!既然失了争意,心中的那点仇恨早被紫禁城里漫长的春夏秋冬消去了大半。”

转身回到朱祁铭座前,直视他的双眼,“你终归是小瞧了哀家!”

朱祁铭赶紧起身,躬身而立。

上圣皇太后面色一缓,“太皇太后驾鹤西去,哀家顿觉天都塌了!说到底,大明的万里江山还是要有人默默守望的。哀家比不了太皇太后的睿智,但哀家断然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遗祸大明社稷!那个时候,哀家唯一的私念便是赶紧打发郕王赴藩,如果说这算私念的话。”

殿中的三盆炭火烧得极旺,火苗红中泛紫,烤得整个正殿温暖如春。朱祁铭心中却浮起一丝寒意。上圣皇太后话已至此,他预感到,那层遮蔽往事的窗户纸即将被无情捅破。

“臣虽愚钝,但一向谨守臣礼,岂敢妄自揣度上圣皇太后的用心!”直到此时,他才对上圣皇太后那句“你终归是小瞧了哀家”作出了回应。

上圣皇太后回到座上,并未招呼朱祁铭入座。

“当年,太皇太后为皇帝的大婚典礼耗尽了自己最后的精力,早在天子大婚前就不能理事了,于是,朝中适时响起了让郕王赴藩的呼声,这当然与哀家有关。巧的是,你在别院意外落水,后来还惊动了精力几近衰竭的太皇太后,再后来,太皇太后驾鹤西去,你接连误闯奉天殿、谨身殿,以至于被迫远赴辽东。你可知道,你的委屈换来了什么?算来算去,只换来了朝中风向大变!你远赴辽东后,一帮言官大闹雍肃殿,奏请皇帝顾念亲亲之德的声音彻底盖过了让郕王赴藩的呼声,而哀家不得不接受皇帝的忠告,从此深居简出。唉,吴氏如愿了,郕王留在了京中。”

什么!

莫非那段往事与昔日的吴太妃、今朝的皇太后有关?朱祁铭猛然一震,全身的血液似乎瞬间凝固了,脑中一片空白。

“您······为何不早说?”他喃喃道。

“哀家说过,哀家也被蒙在鼓里。直到今秋见过襄王之后,哀家才从他那里套出了一些有用的讯息。”上圣皇太后漫无目的地打量着门外的雪景,神思似落了遥远的记忆之中,“从后宫到前朝,到处都是人心难测,机关重重啊,宛如一湖浊水,置身其中,形形色色的鱼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有人极力让你这条鱼浮在水面上,而他们自己却越潜越深,可惜呀,上皇易受人蛊惑,只盯着水面上的浮鱼不放,浑然不觉湖底还深藏着一条怪鱼!”

感觉心在隐隐作痛。朱祁铭缓过神来,脑中浮现出往日的情景。

记忆虽然遥远,但拂去岁月的尘烟,从中依然可见太皇太后的音容笑貌,彼时皇祖母似乎对咸熙宫与福安宫的主人都无好感,而今回想起来,皇祖母对上圣皇太后的那分冷漠,多半与后者始终惦记着郕王有关;而皇祖母对吴太妃的那分厌恶,不消说,必是源于其它事端!

莫非吴太妃一直在暗中拿他这个越王大做文章?

此念伴着一阵酸楚掠过脑海,朱祁铭猛然咬紧了牙关。

宅男福利,你懂的!!!在线看:!!


第四百零八章 何处是净土

“冤有头债有主!臣怨不得任何人,一切的祸根都因祈铭的那个好五叔而起!”

这声低语有分自嘲的意味,更透着股恨意。闻言,上圣皇太后诧异地瞥了朱祁铭一眼。

“帝王之术是柄双刃剑,一旦使将开来,就难以两全!想必你已知晓所有变故的根源,哀家也想清楚了,当初先帝的遗诏唤醒了某些人的野心,可是,不单哀家在借用别人的野心,福安宫的那位更是如此!想想你在龙门川那边的遭遇吧,许多来路不明的人追杀你,这番追杀真的是出自襄王的本意?襄王何必多此一举?他想斩草除根?不!在社稷面临内忧外患困扰的当口,他又何必拿自己一世的尊荣和满门家人做赌注,鲁莽地暴露在上皇的视野中?正所谓国有大难,妖孽必出,有人巧妙利用了上皇的疑心与朝中的权争,逼迫襄王生事,不过是想让你连同襄王永远做那两条惹人注目的浮鱼,而让他们自己躲在更加隐蔽的角落里而已!要让自己好受,就得让别人难受,哼,一切都了无痕迹,福安宫的那位堪称天才般的戏子,哀家自叹弗如呀!”

移目看向朱祁铭,续道:“你再想想,彼时大明社稷风雨飘摇,吴氏如此绞尽脑汁,必是所图甚大,她所图的唯有一事,那就是为自己的儿子乱中取利!”

不,这不可能!朱祁铭难以置信,他不能相信吴氏这么一个深宫女人会有如此精妙的算路,别的不说,单说她若想让自己的野心得逞,便得算准也先必犯大明,上皇必会御驾亲征,明军必将凶多吉少等一系列变故。而对世人而言,这样的算路无异于未卜先知!

想自己一个久历疆场之人,尚且断定也先一旦入寇,明军最初的胜算应该不下于五成,而吴氏不过是一介深宫妇人而已,何以料定明军必败?

突然,朱祁铭脑海中浮起了庞哲的身影。早在长胜堡时,庞哲不就谈起过大明的危机么?可是,庞哲也不是神仙,他料定上皇亲征易,料定明军必败难!

莫非土木堡之败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故事?

此念无比震撼,朱祁铭直直地望着上圣皇太后:“臣仔细回想过那段往事,连当时的郕王也毫无所察,您何以断定龙门川那件事与福安宫有关?”

上圣皇太后仰视屋顶,目中似浮动着一丝迷雾,“前不久,司礼监的金英禀告哀家,就在那批贼人奔赴龙门川之前的某个晚上,襄府的人秘密入京,托人捎话给王振,称襄王因先帝遗诏的缘故,想入京面圣详禀,请王振在御前进言,王振择机进言后,当时皇帝一口回绝了此请,不过,事后福安宫的首领内侍却在东华门外秘见襄府的人。金英目睹了这一切。”

放平仰着的头,上圣皇太后凝视朱祁铭,“你不觉得上皇当时是想疏远襄王,不愿看见先帝的那道遗诏再被人利用了么?可以想象的是,襄王得知天子拒绝他陛见的消息后,必定大感惶恐,这个时候,福安宫见机行事,于是,双方达成了一桩交易。”

交易?襄王能从福安宫那边得到什么?

耳边回响起吕夕瑶在龙门川山中说过的一番话,朱祁铭依稀记得,吕夕瑶真的说过,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