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可是,赵祯庆幸之余,却也有烦恼,因为朝中又不消停了。。。
陈执中,宋庠。。。。请辞!
陈执中和宋状元还真不是撩挑子,实在是两人除了干瞪眼,在朝中什么忙也帮不上。
陈执中是孤臣,正臣,他在朝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度,别让朝廷因政见之争内耗太重。太平盛世用这样的人最好,庆历新政之后,朝廷最需要的就是稳,这也是陈昭誉能在首相和内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年多的首要原因。
别以为三年不算长,在换宰相如同换衣服一样勤快的北宋,这已经算是长的了。
而宋庠则是一个近臣,甚至是谗臣。他不管什么斗争不斗争,也不管什么对不对,错不错,宋状元只认准一条,跟着官家走,赵祯怎么想的,他就是怎么想的。
在朝中,他起到的是一个缓和各方冲突的角色,也是个太平闲臣。
但是,现在却不行了,黄河决口还没堵上,而且,很可能也堵不上了,HB数十州灾情未解,这时候需要的是像文宽夫一样,敢挑担子,有能力的治世之臣!
而且,谁都知道,这一次溃河,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过来的,大宋朝因此而生的危难还在后头的。
大宋的文人还是有操守的,陈、宋二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事情,他们干不出来。
况且,这次溃堤,二人自觉要付很大的责任。。还是那句话,当初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可能就没有后面这些麻烦了。
二人上本请辞,赵祯自然不准,正是用人之际,你们怎么能走呢?
但是,陈执中去意已决,几请几拒,最后赵祯只得准奏。
可是。。。。。
问题来了,陈执中一走,谁来添这个坑呢?



第158章 换相
七月初,陈执中、宋庠因治灾不利,自请受罚。
赵祯准了陈执中外放的请求,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途知应天府。而宋庠却被赵祯留了下来,官降两级,由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降为给事中归班。
原给事中吴育,迁任西府副枢密使。
吴育这个冤啊,特么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你们上头人员变动,关老子什么事儿,为什么把我给发配到西府去了?
不光吴育看不懂,就连一众朝臣也都看不懂。大宋皇帝换宰相上瘾,这个大家不奇怪,但是,平章事和昭文馆大学士同时下岗这事儿,可是太少见了。
而且,空出来的这两个位置谁来坐?
谁来坐?
赵祯也头疼这个事儿,放眼朝中竟无一人可用。
夏竦外放,年后传来消息,身体每况愈下,怕是叫回来也不行了;贾昌朝去岁出京,还不足一年,现在招回来又不太合适;丁度四月刚被罢黜;明镐也是老迈不堪;庞籍善治军。却不善民生。。。
文彦博倒是有这个能力,但是,赵祯隐隐觉得,不太合适。
倒是陈执中临行前,给了赵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人选。
。。。。
这一日,陈执中最后一次以内相的身份来向赵祯辞行,其间赵祯问陈执中,“昭誉以为,何人能执宰东府?”
陈执中闻言一叹,现在朝中看似人才济济,但放眼看去,竟没有一人能在此危难之时担此重责。
“臣。。。”
“臣有谏,不知是否合适?”
“谁?”赵祯急问。
“范希文!”
“。。。。。”
赵祯以为自己听错了。。。。。范希文?
陈执中保举范仲淹?这太不真实了!
赵祯当然不是没想过让范仲淹复相,但是也只是想想,可能性不大,朝中一定有人极力反对,而且范仲淹这个时候回朝,非常不利于朝局稳定。
赵祯一直觉得,他要是把让范仲淹复相的想法说出来,第一个反对的人,应该就是陈执中。但是,现在陈执中却举荐范仲淹,赵祯能不意外吗?
陈执中也是没办法,放眼大宋文臣,在他看来,有能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力挽狂澜的,无外乎三人:范仲淹、杜衍,再加上一个后起之秀文彦博。
但是,这三人中,杜衍七十一岁高龄,在观澜书院开讲授业已是极限,让他担起这么重的担子,杜衍吃不消。
而文彦博能力超群不假,但这位小相公还没到独撑东府的时候,大宋的宰相太过激进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算来算去,也只能范仲淹这种沉稳,又不失果断的治世之臣可用了。
陈执中算是临走办了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什么政见之争都得放到一边,朝廷的首务是赈灾治河,让这次大灾的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这话不能赵祯来提啊!于是,陈执中好人做到底,临走之前,上了一本推举范仲淹为相。
这下,朝臣们就更看不懂了,陈执中要干什么?这话他也敢提?
他不但敢,而且还成了,政事堂的几位相公竟无一人反比!
除了陈执中;宋庠上本附议;文彦博欢天喜地等着‘老师的老师’上位;庞籍本来就和范仲淹一伙儿的,当然乐见其成。
吴育和宋庠是知交好友,向来跟着宋庠走;明镐现在一心想回家养老,根本不关心谁打座东府。就连言官之中一向反对范仲淹回朝的王拱辰也哑火了。
大伙这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觉间,‘庆历党人’已经强悍如斯!
再反观当年反对庆历新政的旧臣,朝中还有几人?
夏竦老矣,章得象在家里等死,贾昌朝外放,陈执中、宋庠反,而吴育、王拱辰都成了哑巴!
。。。
赵祯一看没人反对自然十分满意,其实大伙也都知道,这时候,也就范仲淹回朝,才能够力挽狂澜。
于是,赵祯立刻下旨,明镐升昭文馆大学士,范仲淹出任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一看就明白,明镐身体不行了,出任内相就是个摆设,范希文现在独揽东西两府大权。
真正的登峰造极!
。。。
当范仲淹拿到宫中旨意的时候,呆愣了良久亦不能平静。
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这个荣誉太大了,即使是范仲淹,此时也动心了。
范仲淹名声虽大,但他为官三十载,却没做过首相,更没有过执宰东西两府的殊荣。
五年前,他官拜参知政事,那是他人生的最高峰,想不到今日会有此殊荣!
为臣者,何人不想登峰造极?强如范仲淹,亦不能免俗。
但是。。。。
沉吟许久,范仲淹还是忍住了那股再显身手的冲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给赵祯写了一封长信。。。。
。。。。
范仲淹决绝复相,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也只有赵祯看过范仲淹的长信之后,方才明白,这位一心为国的大贤之人的苦心。
范仲淹考虑了很多。。。
第一,朝中现在除了‘治’,更需要‘稳’。这一点与赵祯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为什么放走了陈执中,却留下宋庠的原因。而范仲淹此时复相,难免会有人恐慌,对治河平患十分不利;
第二,文彦博的能力是有的,只要找个与之互补,又稳重之臣就行了;
第三,范仲淹现在觉得,把好观澜书院这一关,比回朝做首相更重要。
而且,范仲淹在信中也举荐了一个人。。。
富弼!
富弼虽然也只有四十五岁,算是个‘小相公’。但与文彦博不同的是,富弼生性稳重,与文彦博正好互补。且为人中正平和,是真正的歉歉君子,正好适合维持朝中稳定。
。。。。
赵祯看过信后,知道范希文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之上了,心中惆怅之余,只得再下一旨,召富弼回京!
近来的种种行事,已经把一众朝臣都搞迷糊了,没有一件事是看得懂的!
范仲淹竟然拒绝复相。。。。
而赵祯召回来的人,更是个只比文宽夫年长两岁的‘小青年’富彦国。
靠!这是要闹哪样啊?
东府首相、副相,一个四十有五,一个四十有三。。。。
大宋哪出现过这么年青的领导班子?
。。。。


第159章 黄金搭档
富弼还朝,让唐奕不禁感慨。
因为这场大水,文彦博和富弼二人竟提前数年组成了仁宗朝的‘黄金搭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朝中有这两人坐阵,绝对是大宋的福气,百姓的福气。
如今,观澜商合的运力全部投入救灾,由济水、泗水顺流而上,直抵京东、河北诸州。
第一批槽粮已经运抵受灾最重的大名府、德州、刑州、河间等地,基本稳住了民心。后续只要动转及时,加上朝廷的各种措施,相信度过此劫并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这样儿,河北各州依然有灾民数十万无处安身,一个不甚,就可能酿成大祸。
这时候,赵祯一面是老办法,招各州饥民充入禁军,以缓解灾民压力;一面将官运粮船转运的任务交到观澜商合手上。
对此,朝中无人反对,毕竟往年救灾路耗比观澜要多出一到两成。而且,观澜广集民资用于救灾,也为朝廷缓解了很多压力。
这就是唐奕一直不让曹佾向赵祯提官粮之事的用意,让这帮朝官自己把官粮之事交到他手里,绝对比张嘴去要省事儿的多。
你不要,他会自己给你送过来;你去要,反而不一定要得来,还惹一身臊。
而远在邓州的魏介也又牛逼了一回。。。。
一听河北遭灾,这老货眼睛都开始冒绿光,加急上奏,要求为灾区各州分流三万灾民。
这可把文彦博吓坏了。他可不知道,邓州现在的情况,只知道邓州治民一共不过五十万,魏介敢一下要三万流民,这么高的比例是要出乱子的!
他疯了不成?
他哪知道,魏介现在是疯了,不过是想要人想疯了。
现在邓州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佣工难求,无人种田的情况已经初现端倪,要是没人来,那才真会出乱子呢!
这两年,邓州新开山地、果林五万余亩,分流了差不多一万户的佃农上山植果。
与此同时,邓州城民的数量也激增了差不多三四万人。
这些人是哪儿来的?除了一部分的外地客商,多数都是富户家中的佃农转投而来。
因为现在邓州粮运、果运、酒运极为昌盛,城中劳动力短缺,大批的农户发现,种地远没有在城里出力气挣的多,所以都跑到城里来了。
一下子少了五六万的佃农,邓州农事一下子就吃不消了。
现在,邓州怪象频生,种地的反而没有使力气在码头、路驿搬运的收入高。种地成了不赚钱的营生,佃户也越来越少。虽然,魏介这两年在周边各州使劲网罗流民,但依然补不上这个缺口。
如此下去,再过两年,邓州的良田将面临无人耕种的局面。
魏介一下要三万灾民,文彦博不敢专断,报到了赵祯那里。赵祯一看,自然应允,并把魏介一年前的那封奏报给文相公看,文相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原腹地还藏着这么一个宝地!
文相公难得露出笑容,这可能算是黄河溃堤之后少有的几个好消息了。
而赵祯则不由想起魏介这个人,心说,他在邓州干的不错,是不是应该提拔一下了。。。
于是,在准往邓州迁民三万的旨意发出的同时,魏介的‘前程’也一并发过去了。
“魏介治理一方,政通人和,升任礼部员外郎,待河北流民安置妥当之后,入京任职。”
大宋一向如此,官员在地方干的不错就升迁,如果皇帝要是也觉得你不错,那就调入京城。在京里混两年,下入地方再呆两年,再次回京,那基本不是入职政事堂,也得是个六部职首的好位子。
魏介这是走了好运了。
可是,哪成想,赵祯想升他的官,魏介跟本不领情,死活不接任。
他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算赵祯把他召回京,也没有多大的发展了。在京里呆两年再放到外面,还不知道是什么犄角旮旯呢。这么算下来,还不如一心在邓州靠住了,能呆几年,就呆几年。
邓州呆着多舒服啊!百姓富足,又无灾无难。生活也好,京城有的这里差不多都有。
魏介的态度让赵祯还挺郁闷,我这么看好你,你咋还不领情呢?但是没办法,大宋皇帝就是这么憋屈,文臣说抗旨就抗旨,你还一点脾气都不能有。
至于唐奕,现在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观澜商合的粮船去的时候运粮,回程则帮着邓州运灾民,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日夜忙碌着。
再往后,就真的没他什么事情了。
进了七月,开封大水渐退,但是城里各处淤积难除,汴河大街上的河泥足有一尺多厚,都能没膝盖了。
曹潘两家因地势低的缘故,也是不能幸免,一半的房舍都要重新修缮。一时半会儿,曹、潘两家都要在回山呆着。
唐奕除了每天范仲淹安排的少量课业,再就是范纯仁每天都要拿各种各样的天下之事来烦他,其余的时间,要么坐着发呆,要么和宋楷等人在一起厮混。
今日,上午听了杜师父的课,下午范纯仁自己一个人闷在房里作文,唐奕乐得清闲,和宋楷等人窝在房里玩‘游戏’。
此时,丁源正贼溜溜地盯着众人,“我觉得,这局唐大郎行迹可疑,颇有几分凶像,建议此轮先把他请出局。”
唐奕气得直瞪眼,“奶奶的!把把先弄我,欺负我脾气好是吧!?”
庞玉嘿嘿笑道:“谁让你太会玩了,威胁太大!”
“那特么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把拿我开刀吧?”
贱纯礼道:“你得跟正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