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5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呀。”杨怀玉一脸憨直。“现在你给他人了,他声势不就更大?”
“错!”王韶摇着头。“正好相反。”
“这一万兵,石全福要是照单收了,那才是对你有利的。”
“。。。。。。”
杨怀玉傻眼了,不是不明白,而是全明白了。
王韶是什么意思?
王韶的意思是,帮朝廷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点复杂,但是局外人一看,却是一点都不难。
这一万人是谁给的?当然是他这个军都统给的啊!
在外人看来,杨怀玉和石全福根本就没争。你看,杨怀玉分兵一万,命令石全福带领驻防辽阳。
对,就是命令!只要石全福接了,那就是这么个性质了。说明他承认了杨怀玉的命令,接受了他的指挥。
虽然有点勉强,但是朝廷是不会自找麻烦的,多半顺水推舟装一回糊涂。
。。。。。。
而且,这个一万之数非常的有讲究。
五千为小军,一万就是两小军。
要是给多了,不合适,那就真成分庭抗理了。
给少了呢?
比如就五千一军,合适。但是,朝廷就难办了。
阎王营原本虽然只有一千八百人,但是领的就是五千人的编制。
石全福死战辽河口,这么大的功劳,怎么也要升一升吧?你还让他领五千兵,就说不过去了,王韶这等于是帮朝廷把后面的事儿都做了。
一万,两军。。。。。。既升了石全福,里子面子都说得过去,又避免了大宋第一军的主帅之争。
“坏!!”
杨怀玉想明白了一切,砸吧着嘴,看着王韶,“王子纯你太坏了!”
石全福还觉得他挺鸡贼,殊不知有个更鸡贼的已经把他算计的死死的了。
沉吟了一会儿,杨怀玉突然觉得,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也挺不错的,省了他多少脑子。
不过。。。。。。
“子纯啊。。。。”
“二哥这脑袋里除了打仗,不会想别的事,以后你可得多提醒着点。”
王韶大乐,一点都没因为杨怀玉“夸”他坏而气恼。
“好说!只要二哥以后别跟小弟甩脸子那就烧高香喽!”
“那不能!”杨怀玉把脑袋甩的生风。
“咱们兄弟。。。不能够!!”
他倒是忘了,就是几个时辰之前,他这个二哥还跟人家吹胡子瞪眼呢。。。。
。。。。。。
另一边,王韶则是暗暗擦了一把冷汗。
心说,唐大郎啊唐大郎!为了你这个军制之改,兄弟这宣政使可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也就是我王韶。。。。。。
换了别人你试试?
。。。。。。
————————————
数日之后,永昭陵侧。
“什么!?”
唐奕直接就蹦了起来,“阎王营。。。。没死?”
“没死”二字几乎带着颤音出来的。
“好!!好啊!!”
在厅中来回踱步,显然意外至极,激动至极。
良久,才对告知消息的贾相爷道:“他们是英雄,不能辱没,急告辽河口,诏石全福领两百将士回京!!”
“奕要亲自为他们庆功,请赏!!”
“呵呵。。。。”老贾诡异的一笑。“别费劲了,已经顶上牛了。”
“据说刚下沙场,在萧家的家门口儿两个就吵起来了。”
“呃。。。。”
唐奕一窘,“这么快?”
“能不快吗?”贾相爷也是无语。“石全福不想离开阎王营,这是在将咱们的军呢。”
“那现在情势如何?”
唐奕略有担心,阎王营是标杆,不能因为这点意外而内乱。
“哈。。。。”没想到贾相爷大笑不止。“你肯定想不到。。。。。。”
“那个王子纯还真有大用!”
唐奕一愣,“怎么说?”
于是,老贾把王韶出的那个馊主意,不但让一万宋军常驻了辽阳,还把石全福暗坑了一道的事一说。
唐奕先是大喜,随之又冷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也就是说,辽阳驻进了大宋的兵。。。。”
对面的老贾玩味的看着唐奕,“怎么?不忍心??”
“。。。。。”
唐奕没说话。
贾昌朝又道:“萧英已经在路上了,专门来见你的。”
“。。。。”
唐奕还是没说话。
。。。。。。
他可不是杨怀玉那种憨直武人,贾相爷一开口,他就明白这里面有什么门道,更明白,萧家为什么要入宋见他。
。。。。。。
“看来,子浩真的不忍心啊!”
贾昌吵长叹一声,此时辽阳是归宋,还是归大辽,其实已经没有什么阻碍了。
能不能成,全在唐奕一念之间。
“把萧英拦下来。”
唐奕突然发声,却是让贾相爷颇为意外。
“告诉萧英,先帝大丧一过,我亲自去辽阳!”
说着话,唐奕已经往外走了,“相爷放心,奕没有那么公私不分。。。。”
回头淡笑,“国事。。。。最重!”
。。。。。。
(五更!你们没有看错!五更。。。。但是真的没了。)
(多更一个标点符号,都算你们赢的)



第938章 两个老小孩
赵祯的永昭陵,位于开封正西,约三百里的位置。
这个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正常来说七日可达。
不过,帝柩入陵,声势浩大,且夏季风云难测,提前月余出京,就是怕路上遇到什么意外,耽误了八月十五下葬之期。
不过还好,这一路顺利的很,等赵祯灵柩到永昭陵之时,尚有一个多月的空余。
。。。。。。
这段时间,唐奕除了在阙台陪灵,倒是和范老爷找到了别的事情做。
。。。。。。
盖因帝陵所在已出京师范围,师徒二人难得有机会到乡间走访,看看最真实的大宋百姓生活。
。。。。。。
而今天出来的,不光是唐奕和范仲淹二人,贾相爷见这一老一少见天儿的往出跑,这回却是没忍住,非要跟着。
于是,两老一少于夏日漫步田间,倒不失几分惬意。
唐奕的印象中,还是邓州的时候,有过几次与师同行造访桑农的记忆,这一晃,却是已经十六年的光景了。
“您老没事儿的时候就应该多出来走走,对身体好。”
乡间野道连空气都是甜的,让唐奕有些沉醉。
对此,范老爷却是一点都不感冒,带着训诫冷然开口,“该多出来走走的不是老夫,是你小子!”
唐奕不知道,范老爷这些年可是十分注重养生的,在回山那个地方呆着,景致气息可一点不比这里差,而且。。。
三五不时,范老爷也会到周边农田走动,从未固步自封。
贾相爷麻杆儿似的晾在一边,心说,这爷俩故意的是吧?尽说些他插不上嘴的闲话。
没话找话,却是硬插进来。
“哪有闲心让你们师徒野游?”
撇了一眼唐奕,“老夫可有言在先,你把萧家的人赶回去这一点老夫很钦佩。”
“但是,亲下辽阳,老夫可不同意!”
“你小子现在身份不同,一大帮人都指着你呢,不可擅自远行!”
唐奕闻之苦笑,“我也是没办法啊!”
范仲淹显然也被老贾的“生插”吸引,略有沉吟,“子明这回说的却是没错,你不能轻易离京,况且去的还是辽地。”
“什么叫这回说的没错?”
一点不出所料,没超过三句,两个老头儿又要往抬杠的方向走。
“老夫一直说的没错!”
“是是是是。”范老爷心情大好,没工夫和他吵着玩儿。
转头嘱咐唐奕,“听子明的,你不能去。”
“我也不想去。”唐奕一阵无语。“我那岳丈的为人相爷与老师又不是没有耳闻,当奕愿意去受罪?”
“可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不去不行!”
贾昌朝则道:“你去不去其实结果都是一样,何必呢?”
“不一样。”唐奕摇着头。“我不去,那就只能靠时间慢慢的把辽阳同化与大宋。”
“可是,既然已经决定要攻略辽阳,招降萧家,那还是我去一趟,尽快解决的好。”
“。。。。。。”
“。。。。。。”
两个老人家都不说话了,唐奕说的无可厚非。
“你是怕耶律洪基?”
“嗯。”只见唐奕点头。
辽阳住进了宋兵,耶律洪基早晚会知道的,他不会坐以待毙。
抬头望天,沉重一叹,“迟则生变啊!”
范仲淹与贾昌朝对视一眼,皆知唐奕这是非去不可了。
。。。。。。
既然劝不住了,那索性看开些。
范仲淹道:“也好,正好你路过辽河口,把阎王营的那点烂事儿一并解决了。”
“对!!”
贾相爷今天难得的与范老爷第二次达成了共识。
“莫让杨怀玉和石全福两个再闹下去,动摇军心!”
唐奕笑,“动摇军心还不至于,他们应该有分寸。”
“不过,奕倒觉得,他们两个现在。。。。。。挺好。”
“哦?”贾昌朝一疑。“怎么个好法?”
“相爷不觉得,阎王营里有杨怀玉这样的猛将,有石全福这样稳重之人,再加上王子纯从中调剂,简直就是绝配吗?”
“。。。。。。”
贾昌朝不说话了,低头沉思。
杨怀玉勇武有余,机智不足,掌千人兵阵是为良将,但掌数万之军,却非良帅。
但是,加上一个王韶则有不同。
王韶心思缜密,足智多谋。他与杨怀玉配合,一人可为剑锋,杀气森然,掌军塑魂;一人可为剑柄,圆润适中,指哪儿打哪儿!
原本贾相爷以为,此二人合璧,阎王营大局可定。
不过,现在唐奕说要加入一个石全福,老贾发现,倒也不是不行。
杨怀玉和王韶虽然好,可是干劲有余,持重不足。
王子纯还是太年轻,难免有冲动欠思之时,那这个时候。。。。。。
石全福。。。。。。
石全福可为剑鞘,藏锋纳剑,以免自损。
“好,我看行!”
看向范仲淹,“你觉得呢?”
范仲淹沉吟了一会儿,“行是行,不过。。。。。。”
“怎么安排??”
“如王子纯之策,石全福也终是领两小军的军头,是杨怀玉的下级,算不上三人搭伙儿。”
“这个简单。”
唐奕丝毫没当回事儿,“能给他安插的位置太多了。”
“将来无论军制,还是官制,细化分工都是必然,不如就让阎王营改个彻底,再添一参将之职便是。”
“。。。。。。”
两个老人家算是服气了,这小子不光想像力天马行空,干起事来也是天马行空,说添一职就添一职,想都不带想的。
不过,二人也开始期待起来。
军制大改的细则唐奕与他们讲过,二人也很想看看,把作战、政工、训练、参谋、后勤、装备、兵种多元化都细分开来之后,到底能形成什么样的战斗力?
。。。。。。
——————————
说着话,前方的大片农田却是吸引了三人的主意。
与别处不同,地里种着的,赫然是新粮种——玉米。
正值七八月交,高高的玉米杆子结了棒儿,却离成熟尚有时日。
唐奕忍不住跑到地边儿,扒开一个玉米棒子细看。
“不错,还算饱满。”
但是,看着只有大半个巴掌大的小梆子,又砸吧着嘴道:“就是这棒子小了点儿。”
又往田里瞅了半天,“种的太密了,长不开。”
范仲淹看着弟子忽然成了农事行家,不由发问:“种的密也不行?”
“不行。”唐奕摇着头。“这种庄家,一步之内最多种三颗成苗为佳,种的多了,反而影响收成。”
偏头看向不远处的农庄,“庄上的农户显然有点贪多了,以为种的多收的就多呢。”
老贾则是靠上来看着唐奕扒开的玉米棒子,“这是美洲原种?”
“怎么不是涯州一号?否则棒子还能再长三寸!”
唐奕道:“涯州一号不耐旱,此地水源不足,却是不太适宜。”
“。。。。。。”
好吧,这回轮到范老爷插不上嘴了,两人说的他一点没听懂。
“你们等会儿。”
“什么是美洲原种?什么又是涯州一号??”
唐奕急忙解释,“美洲原种,就是祁雪峰他们从美洲带回来的玉米种子,耐旱涝,不挑地。”
“不过,结棒比较小,产量也一般。”
“而涯州一号,则是咱们大宋的农户把不同地区的美洲原种,根据不同特性,交差授粉,人工培育出来的一种新式玉米。”
“产量比美洲种高上不少,不过尚有缺陷,有的地方种不了。”
“哦。”范老爷听明白了。
忍不住大赞,“不错,你们涯州这个事儿干的好,功在千秋!”
“哼。。。。”
哪成想,贾相爷冷哼一声,“这算什么?”
“你是没机会看着了,涯州不光在培育涯州一号玉米种,还有稻米种子,番薯改良,小麦新种。”
“用不了几年,新种问世,到时你再看,必惊得你这老货话都说不出来。”
“真的假的??”范仲淹不信。
在他眼里,缺粮都缺成习惯了,要真如贾子明所说。。。
“那还不错,说明你老贾在涯州没白呆。”
唐奕一阵挠头,贾相爷这牛皮吹的。。。。
有点过了。
哪有那么容易?
就说杂交水稻吧,这玩意高产的可怕,但是唐奕也只知道是从野稻之中找雌雄同株的进行杂交。
但是,也仅限于此,连个方向都算不上。
涯州的试验农已经鼓捣了好几年了,也没弄出个头绪,是真正的“有生之年系列”。
不过,新粮种不好说,改良种植方法倒是能做到的。
比如眼前的玉米,稀种比密植更高产,就是试验农们从几十块不同的田里实践得来的。
。。。。
“走吧。。。。”唐奕招呼了两个顶牛的老小孩儿。
“咱们进庄子。”
“得提醒提醒,否则糟蹋东西。”
。。。。。。
说着话,三人缓步进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