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想彻底的强军塑武,非一日之功也。”
大宋的军制是从根儿上就坏了的,想靠几句口号,一点后世带兵手段就彻底扭转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大工程。
见赵祯神情一萎,唐奕又道:“但是,陛下莫急,咱们可以先把邓州营这个标杆树立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大加宣传,以提震士气。然后再加上一些。。。。。。”
“加上一些什么?大郎直言便是。”
既然赵祯都让说了,唐奕也没什么好矜持的了。
“草民想从邓州营的将士之中调出几个,来观澜书院任教。”
“书院任教?!”赵祯心说,你可真敢想啊!让武人去教文人?那还不得吵翻天?
“是的!”唐奕坚定道。“草民是这么想的,陛下也看到了,观澜这批学生,不说千古仅有,但也差不太多了,将来必定是我大宋的中流砥柱。”
“再加上文人监军的传统,一时半会儿是无法改变的,早一点接触军伍,早一点了解什么是兵,什么是军队,对他们,对大宋,都是有好处的。”
“教些战法、战略也就够了吧?”
赵祯还是觉得不妥,毕竟以武带文,在大宋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王德用插话道:“陛下不知,文官就算再懂战法,再精战略,不懂得什么是兵,不知道手下的军将想的是什么,也一样带不出一支强军。”
“那这。。。。。。”赵祯苦着脸一摊手。“让朕如何去和朝臣们说呢?”
“陛下!”唐奕躬身一揖。“观澜是民学。”
话下之意,用不着您跟文臣们说什么,我们是民学,怎么折腾他们管得着吗?
“那就。。。。。。”赵祯一咬牙,“大郎去做吧!”
“陛下放心,若朝臣鼓噪,都推给草民便是。”
“且安心做你的事情吧,这点事儿,朕还能帮你扛一扛!”
既然下了决心,同意了唐子浩的建议,那赵祯就不能任由观澜被文臣构陷,而自己躲了清闲。不然,会寒了观澜人的心。
“你且下去吧!”
“草民告退。”
“对了,看看还有空院儿没有,腾出两套,明日汝南郡王和北海郡王要搬过来。”
“没有!”唐奕一瞪眼,都不管这是皇帝吩咐了。“就一套,北海郡王来了有,汝南王就没有!”
赵祯被他弄乐了,这小子使性子就从来不分场合。
“没有也得有。皇后临盆在即,他二人身为皇族大宗正,是一定要在场的!”
。。。。。。


第327章 阎王营
在后世,唐奕听到过这样的一个讨论,说,有一个皇帝想认下自己流落民间的私生子,却不敢认。。。。。。
然后,有人就开骂了,说这个皇帝窝囊死算了,当了皇帝,天底下你最大,却连自己儿子都不敢认,简直是扯淡。
。。。。。。
好吧,别的朝代什么样儿唐奕不知道,但是在大宋朝,别说是私生子了,就不是私生的,都不是你想认就能认的。
大宋朝皇族出世,必须得有大宗正寺出面严明正身,发下皇族专属的“身份证”,你才能算是皇族了,以后才能享受皇族的待遇。
包括“赐名、爵位、供养钱、入族谱等等。”
这事,皇帝是说了不算的,一切由宗正寺来掌管。
若是没有那张“身份证”,别说你是私生的,就算是皇后生的也没用,一切皇族待遇跟你都没关系。
所以,别看赵祯把曹皇后藏到回山来生孩子,但是规矩不能破,必须要宗正寺在场才行。
这事儿不是唐奕可以任性的,只得乖乖照办。
不过,在他看来,赵祯也没必要弄的这么正式,反正是个丫头片子,这可怜的邻家大叔注定没有儿子的命。
。。。。。。
唐奕下去了,赵祯又和王德用商量了起来,这个邓州营到底怎么个重建法儿,应该归到哪一军之下。
王德用一琢磨,“要不?干脆单设一军吧?”
赵祯一翻白眼,那也太扯了。
五百人的一营,直接扩成五千人的一军?
“砍一半,设一厢吧!”
北宋军制,一伍五十人是最小的战斗单元,两伍为一都,五都为一指挥,也就是一营五百人,五营为一厢,也就是满编两千五百人。
往上还有,两厢为一军,十军为一大军。
邓州营只余十九人,这其中给观澜三人,再把曹觉剃出来,就只剩十五人,能带出一厢的精兵已经算是不错了。
“那谁来统领?”王德用问道。
“原营指挥曹满江断了一臂,肯定是不行了,把下面的都头直接跨到一厢都尉也不太行吧?”
曹觉就更不行了。
换到别的厢,他够格。但是,在邓州营,他一直以下属军卒的身份从军,直接跳到原来各级长官的上面,这在军中是大忌,就算升他的官,也要调到别军,不可在原部。
“要不。。。。。。”王德用想说,“要不让我家咸融来管吧!”
可惜,最后还是没说出口,他孙子王守忠已经是殿直,掌着大内近卫了,要是把手再伸到禁军里,不合规矩。
“要不,让杨家二小子来吧?”老国公最后还是改口了。
杨怀玉?这个可以有。
赵祯点了点头,“杨怀玉此次南征表现极勇,倒是应该升一升了。”
第二天早朝,赵祯直接宣布了对邓州营的封赏。
原邓州厢营,编入禁军神威军,扩军一厢,赐名——
阎王营!
好吧,这个名字是唐奕给起的。他觉得比什么神威、神武、震南、征西的,霸气得多。
至于什么神鬼忌讳,邓州营就是从阎王殿里爬回来的,谁还怕这个?
而邓州营一十九名将士也是各有封上,最低级的配军都直升都头。
曹满江更是连升无数级,从九品上蹿到了五品上的天雄都尉,暂待任用。
新邓州厢由杨怀玉执掌将印,并令其在禁军各营挑选精悍之兵充入新军。
而且,赵祯特意作了一篇《告邓州军勇亡魂书》,以祭奠邓州营死难将士。
圣喻一下,邓州营将士自然鼓舞振奋。
而曹满江一听唐奕要让他在观澜执教,惊的眼珠子没掉出来。
“我来教书?这可不是儿戏。”
“谁也没给你说,这是儿戏啊!”
唐奕撇着嘴,“实话跟你说吧,陛下把你直接提到了五品上,就是让你置仕之后,也能有份儿好待遇。”
“这事儿是官家授意?”
“那你以为啊,这就是官家的主意,要让这帮文生早点接触军营。”
“那行,我干!”
“这就对了嘛!”唐奕大笑。
他是连蒙再骗啊,主要还是怕老曹来了观澜以后放不开手脚,干脆把赵祯拉出来给老曹壮胆。
“挑两个人跟你一起。放心,在观澜的待遇比吃饷可高太多了。”
老曹略一沉吟。。。
“那就李方休和胡林吧!”
李大魁走了,李家就剩下李方休和李贺,有这么个机会,老曹想把兄弟两个拉出来一个,别再有什么战事,都搭在沙场之上。
“行!你们跟他们通个气儿,不用担心前程,一定让他们舒舒服服地退下来。”
“这个不急,那我到书院能干点啥啊?我又不会教书。”
唐奕白眼道:“以前在军中干什么,到书院还干什么呗。”
“除了排兵部阵不用教,什么吃喝拉撒站立坐走都归你管!”
“。。。。。。!!”
曹满江听的直瞪眼,“那这群嫩娃娃哪受得了咱邓州营那一套?”
“这不是你操心的,我只有一个要求。。。。。”
“啥?”
唐奕阴森一笑,“别拿他们当人!”
“。。。。。。”
观澜上院的学霸们还不知道,让他们记一辈子的“曹阎王”降临观澜了!
。。。。。。
既然定下来了,唐奕也不耽误,直接把马大伟叫来,三人一起去找老师范仲淹。
上院大改,不光是规矩,还有衣着用度、相应的院规都得改,这得和老师一起商量,也得马大传去张罗着置办。
而针对上院儒生相互攀比富贵,拉帮结派的问题,唐奕订的规矩也很简单:
“没收一切个人物品,穿的用的书院统一配发。”
范仲淹一琢磨,“这个可行,大伙用的都一样,也就不用比了。”
“但是,出身富贵的学生总会自己掏钱搞些特殊怎么办?”
“什么书童、丫鬟都撵回家去,财物一并没收。”
“用处不大。“马大伟提醒道。“山下就是回山繁华之地,离的这么近,难免儒生把钱存在山下,时不时出去花天酒地。”
唐奕嘿嘿一笑,“早想好了!”拍的一声把一个小册子扔到桌上,“看看这个,能不能治得了他们!”
马大伟翻开一看,不禁惊道:“你这也太损了点儿吧?”
。。。。。。


第328章 书院大改
那小册子上,是一整套的佣工制度。
没错!
佣工制度!!
对象,就是观澜上院的这些倒霉学霸。
唐奕准备在观澜上院发行“饭票”,实行工分制。
每月给予儒生们发一些饭票。
注意,是一些饭票!
这个数量唐奕算过了,也就是能吃饱,饿不死的水平,要是想要大鱼大肉的吃好,可能困难点儿。
而且,册子里面还规定,什么笔墨纸砚、内裤袜子、牙粉、面巾,都得用这“一些饭票”来换。
所以,这个白发给你的饭票,够用才见鬼呢,唐奕是存心给他们找不自在。
那不够怎么办呢?
好办!
可以给书院打工,挣工分,用工分来换饭票。
工种、工作有很多种,给予的工分也各不相同,小册子里都记着呢。
比如,打扫公共场所啦,整里书斋啦,食舍帮工啦,后山的炭厂里打工啦,挑粪啦。。。。。。什么都有。只要你肯出力气,在书院里肯定能吃得饱,穿得暖。
让这些嫩秀才去做工?干粗活?马大伟心说,大郎这招也太损了。
范仲淹也拿起小册子来看,更是看的眼皮直跳。
让儒生们去出苦力?还挑粪?这画面范仲淹有点不敢想。
“有这个必要吗?”
“有!”唐奕笃定的点头,“既然要改,那就彻底点儿。”
唐奕当然不缺这个钱,但是,他想用这种方式来彻底打破这些儒生现有的价值观。
什么两手不沾阳春水,什么君子远庖厨,全特么给我滚蛋。
唐奕就是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儒生们现在就学会自力更生,并接触底层民众,了解民间的疾苦。
只有现在他们懂得了老百姓生活的不易,将来身处高位,做出决定的时候,才不至于脱离百姓。
可能会有人骂,可能会有人抵制,但是,那又能怎样儿呢?反正军事化管理都已经引进来了,就不差再折腾点。
范仲淹知道,这么做绝对有利无害,但同时他也知道,这么做阻力必将更大。
“那大郎就去做吧!”思量再三,范仲淹还是决定支持唐奕。
正要继续商讨,却见有内侍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范公,陛下。。。。。。陛下有旨。”这货跑的气儿都喘不匀了。
范仲淹道:“大官慢讲,陛下有什么旨?”
“陛下有旨,传范公即刻觐见!”
范仲淹眉头一皱,赵祯虽住在观澜,但没有特殊的事情是不会召见他的。
唐奕见老师表情,摸出一大块银子塞到那内侍手中,“大官,可知是陛下急召吾师是何要务?”
“皇后娘娘要生了。。。。。。”
唐奕一震,看向老师,却见范仲淹已经大步急行而出。
————————
回山不比禁宫,皇后在大内生产,朝臣来关心国本,也只能在宫外候着。
而回山的休政殿就在皇帝行在的边儿上,里面有什么动静,外面竖着耳朵听,就听得见。
所以,皇后临盆的消息一出,现在在回山的朝臣就都聚到了休政殿前,眼巴巴地等着听信儿。
赵祯身边信得过的朝臣只剩一个富弼,于是就把范仲淹、杜衍叫来,与富弼一道压住休政殿的场子。
等唐奕到的时候,已经看不到赵祯的影子,他已经亲自守在了皇后寝宫门前。
只见到老师站在文臣之中,与富弼低声交谈。而曹佾则是站在外圈,急的团团转。
唐奕靠过去,“你荒甚!?这是大喜之事。”
曹佾不搭理他,双手合十,仰头看天,“满天神佛、诸天道君,保佑家姐,平平安安渡过此关。。。。。。”
那样子滑稽得很,但是唐奕却一点都笑不出来。
曹皇后已经三十多岁了,放在古代绝对算是大龄产妇,这个时代女性临盆本来就和在鬼门关上走一回差不多,更何况是高龄产妇。胎位稍有不正,就容易出现一尸两命的悲惨结局。
拍拍曹佾的肩膀,“别担心,皇后娘娘吉人自有天相。”
潘丰也靠过来,安慰道:“放心,必是龙儿!”
曹佾苦脸小声道:“还没什么龙儿啊,不求立下国本大功,只求平安无事吧!”
曹佾的姐姐曹皇后别看这些年一直后位稳固,其实过的也十分艰难。自入宫起,这二十年未有一男半女,足以让朝臣和有心之人诟病曹皇后无德。
曹佾现在的想法很简单,不要求必是龙儿,哪怕是个公主,也足以让曹皇后摆脱那些流言蜚语了。
唐奕和潘丰没接话,后宫这些年就像是着了魔,女多男少。
自荆王天夭之后,更是十几年未见男丁,虽然生儿生女皆由天定,但依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是男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潘丰那话只能是美好愿景,聊以安慰罢了。
。。。。。。
这时,孙郎中也闻讯赶来,远远地看着这边的情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