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唉。。。。。”
唐奕暗叹,看来,就算是狄汉臣也达不到成吉思汗、忽必烈那样的大战略眼光啊!
。。。。。。


第292章 战略大迂回
狄青说江淮防线固若金汤,说的没错。
百多年后,蒙古铁骑灭金之后,横扫欧亚,却被南宋狙击在淮河一线几十年不得寸进。
可惜,大宋不走运,碰上的是当世最强的军队,还有当世无解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
此后八百年,也只有后世的太祖,看得懂蒙古大汗的战略眼光,亦只有他老人家可以把整套大战略复制出来灭掉了****。
那,到底蒙古人用什么方法击溃了这条不可能攻破的防线呢?
唐奕一指图上!
“江淮防御不可破,却也根本就不用破!”
众人一怔,什么意思?
狄青则是猛的瞪圆了双目,唐奕只是这么一点,他就懂了!
只闻唐奕道:
“若我为蛮夷,则以弱兵把宋军主力牵制在江淮一线。然后从容缓进,于西北先破西夏,再灭回纥,取道南下,吞并吐番。由川西入宋,取荆湖路,威慑广南与余杭诸地,江淮一线,不攻自破!”
“。。。。。。”
“。。。。。。”
下面,从文官到儒生鸦雀无声,静可闻针。
谁也没想到会是这般运作,简直就是天马行空。
唐奕环视课堂,“这就是所谓的——战略大迂回!”
蒙古人就是用这个谋划了十几年的大战略入主中原的,后世太祖也是用此战略击溃妄图划江而治的****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但整体战略方针就是如此。
见下面的儒生、文官还在消化,唐奕又道:“不论是为宋御夷,还是为夷侵宋,今天的课,只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凡事多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当我们陷入一个死局,不妨跳出来,以局外人的眼光再去审视得失;也不妨换位而思,以敌人的思维方式去想想他们应该怎么做。”
“好了,下课!!”
唐奕已经喊出了下课,却不见儒生们有所动作,一个个皆伏案急书,把小唐教谕的话一字一字地记成笔记。
甚至很多人记完了,还是不走,尚有些意尤未尽的意思。
赵祯也是暗自感叹,这就是观澜书院成功的所在啊!也是战略课的意义所在!
这门课业的目的不是让儒生熟悉某一战例,而是从战例之中去培养战略的眼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才是此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
下课之后,赵祯把唐奕叫了过去。原来,与辽人商谈在莱州开设権场的事情已经有了结果。
新设権场,又是在辽人的境内,大辽当然不反对。
其实,早前辽人就提过在云州设定権场互市,但是朝廷以云州为宋辽夏三国交境,宋夏战事不宁为由拒绝了。
现在,大宋主动提出在大辽腹地设互市,当然乐见其成。
只不过,萧英起了点妖蛾子,他提出莱州互市要收税,而且是向宋商收税。赵祯这么一说,唐奕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这老货还是气儿不顺,就是找茬。
当年把萧观音带回大宋的时候,唐奕给萧无用挖了个坑,逼着萧无用成了他拐带王妃的同谋。这事儿别人不知道,作为萧无用的父亲,萧英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心里一直憋着火气。
只不过,这两年两国都挺消停,萧英没找着发泄的途径罢了。
“陛下,无需操心,先晾他几日。过几天,我去找他便是”
赵祯没好气地横了他一眼,“自己惹的麻烦,自己解决吧。”
说完,就把唐奕哄了出去。
。。。。。。
出了赵祯那里,唐奕就往自己的住处走。
如今,唐奕的小楼冷清了不少,黑子去当护花使者了,曹佾和潘丰亲自去通济渠旧道勘探,估计得两三个月能回来。
这可是近千万贯的大投资,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如今,君欣卓和萧观澜也不在。
现在上院皇帝妃子、朝臣笔吏的住了一大堆,又总有辽朝使官出入。萧观音身份特殊,唐奕干脆让君欣卓陪着她,到城里的桃花庵暂时借住了。
正好她到了回山之后还没进过城,借此全当方便逛街了。
回到小楼前,正在琢磨是把冶铁工匠叫过来,继续干正事儿,还是歇上一下午。
却不想,楼前有人,似是等了有一会儿了。
唐奕看清来人,立刻迎了上去。
“狄帅,怎么有空来我这小楼?”
来人正是狄青。见了唐奕,狄青躬身一礼,“子浩客气!某不过是个厮杀汉,可当不起一个‘帅’字,直呼吾名即可。”
唐奕把他让进小楼,“就算不称狄帅,也得叫声师兄呢!”
狄青早年间在西北,曾得尹师父赏识,引见给了范仲淹和韩琦。而范仲淹不但颇为看重狄汉臣,还对他说‘将帅不通古今事,就只有匹夫之勇’教授狄青《春秋左传》。
是以,后来狄青不论官位高低,对范尹二人,皆以师礼侍之。对韩琦亦是尊重有加,视之为老领导。
唐奕管他叫一声“师兄”,还真的一点都不过份。
二人在厅中坐定,既然论了师兄弟,也就不那么生份了。唐奕直言道:“师兄,此来何意?”
狄青直言,“适才在课堂之上,尚有几个疑虑向子浩请教。”
唐奕一摆手,“请教不敢当,我那都是纸上论兵,居安而言兵勇,跟师兄身经百战的实战经验比起来,不足为谈。有何疑问,与兄一道讨论便是。”
狄青也不扭捏,直言心中未解之疑。
都是一些战略、战术上的问题,唐奕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人蹙膝而谈,不知道不觉就到了晚上。
唐奕特意取来好酒让厨下把饭菜送过来,与狄青边喝边聊。
直到深夜,狄青方意犹未尽地告辞。唐奕送出门外。
“师兄,有空多来我处走动,奕虽有许多想法,然军兵之事却多有不足,还要师兄多多指点。”
狄青自是欣然应允。在朝中,他虽位高枢密副使,可一个武人处境尴尬,还真没有几个聊得来的人。
唐奕算一个!
。。。。。。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唐奕除了上课,就是和工匠们混在一起,偶尔狄青在回山之时,就会来找他聊聊。
黑子本应半个月就回来了,不过前几天传信回来,对于京中大家董惜琴能驾临应天,应天的富户、官宦如获至宝,纷纷相邀,黑子信中说,可能要延误一锻时间。
唐奕没在意,更顾不上。
因为鼓捣了两来月的炼矿高炉,终于有了头绪。
。。。。。。


第293章 转炉炼钢
关于书评加精的问题,全订的,脸熟的。经常出来卖个萌的。说加个精,虽然不懂有什么用,但这都不算事儿。
但是有人起了头儿,就都跑出来要加精。。。。
也行,苍山好说话的很。可点开帖子一看,粉丝值两位数,甚至就是个大鸭蛋!我都不认识你。。。
先交朋友,然后再提要求,你就算看盗版的,群里说几句话,混个脸熟没人歧视你。我就算想拒绝也拉不下这个脸不是?
另外提一嘴,看盗版的朋友们,来起点看正版吧!每多一个正版读者,对苍山都是莫大的支持。
来了加群,每天群里抢红包也够您看书的那点花费了。
———————
之前,大宋的炒钢法炼钢,用的是开放式熔炉。说白了,就是把铸铁和铁矿放在“锅”里熔炼。
而唐奕要用的转炉炼钢,刚是封闭式高炉,像“闷罐”一样利用铁水自身温度熔炼。
与原有的铸炉有本质的区别。
可是,就算不一样,唐奕也没见过后世的转炉。但是原理是通的,唐奕一描述,工匠们再一结合经验,做出试验炉并不难。
转炉需要动力驱使,要吹气。这些也都不难,动力可以建水车,用水力驱动,吹气用人工鼓风,都不是问题。
最早的实验炉也很早以前就弄出来了,可是为什么到现在才有突破的呢?
这就是唐奕和工匠们没经验的缘故了。
首先,是耐火砖的问题;
其次,还是耐火砖的问题。
实验炉所用的火砖,是大宋最好的官方砖窑出的火砖,是专供朝廷炼铁窑的,质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只是,有一点是大家没考虑到的。
就是,原本的炒钢炉属于低量炉,温度只有几百度,最高不过千度,炼铁矿足够了。可是转炉的温度却高出太多,原本的耐火砖根本就承受不了这样的高温。
于是,实验炉第一次开炉就烧塌了。
没办法,唐奕和工匠们又得重新烧制更高性能的耐火砖。
等到新砖建炉终于合格了,问题又来了。。。。。。不论怎么炼,就是炼不出符合唐奕要求的铬铁,甚至拿这炉来炼普通铁,也达不到唐奕想像中的高度。
什么原因呢?
唐奕一时也没找出来,因为整个融炼过程是绝对没问题的。
找来找去,问题却还是出在耐火砖上。
找出原因还真属偶然
。建炉时,运来的耐火砖很多,建完炉还有剩余。玻璃窑的工人见砖有多,就来要,说是拿回去修补玻璃窑用。
这一下子提醒了唐奕,他猛然想起,耐火砖也是有酸性和碱性之分的。
烧玻璃用酸性火砖为好,而冶金炼铁则用碱性耐火砖。
古人对酸碱性没有概念,自然不知道,是不是这上面出了问题呢?
详细问明了新砖的烧制材料和过程,唐奕警醒,还真就是砖的酸碱性的问题。
用酸性耐火砖冶金,低温炉还好,再加上大宋本来冶铁水平就有限,火砖的影响几乎看不出来。
但是高炉炼钢,对火砖的要求就大了去了,耐火砖的酸碱性变的尤为重要。
唐奕只得重新调整了火砖的配方,烧出新的耐火砖。
也得亏他是个化学专业的,换了别人就得抓瞎。
新炉终于算是建成了。
当两个转炉同时开动,第一炉铬铁和第一炉转炉钢同时从炉中倒出去。。。。。。
前来观看的赵祯等人,激动的猛一咬牙龈。
曾公亮甚至冲到了炉前,紧盯着橘红色的铁水从炉里滚滚流出。
“出铁几何?”
不等铁水冷却成锭,曾公亮就急不可奈地追问工匠。
工匠也是一脸兴奋,“还没上称,不过,过千斤是绝对有了!”
“而且,耗时只有原来的一半,所用火料也比之前省了好几倍!!”
赵祯闻言,笑着对唐奕道:“记一大功!”
大宋现在年炼钢量,大概是十到十五万吨。
别觉得这个数少了,工业革命之后,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钢铁的年产量才只有7。6万吨。
而转炉的出现,不只是把产量提升了上去,成本的压榨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以大宋现有的需求量,年产钢铁十五万吨已经够用了,主要是成本。
省时一半,就说明,省了一半的人力成本。而火耗和燃料的进一步节省,就意味着大宋能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好的钢。
在冷兵器时代,钢铁不但是百姓生活必需品,还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狄青在唐奕身边小声问道:“这是熟铁,还是铸铁?”
唐奕得意一笑,“出炉就是相当于三十六锻精铁的水平,加以锻造,什么百炼精铁,都是浮云!”
狄青不信,“真的假的?直接就出精钢?”
“当然是真的!”
这个时代的钢,其实都属于炭钢。只不过因含碳量高低不同,钢铁的性能也不同罢了。
唐奕脑子里有很好的碳钢配比,直接出钢还真不是难事儿。
而且,不但能直接出钢,他还知道,锰钢等等合金钢的配方。想超越现有的百炼钢,不要太简单啊!
眼珠子一转,“过几天得空,看我给你打两件兵器,绝对天下无敌。”
狄青眼前一亮,“那就先谢过大郎了!”
唐奕想到了‘大马仕革钢’,要是能去印度抓两个铁匠回来。。。
那种传说中的炼钢手法,是不是就不至于失传了?
。。。。。。
这边聊着,那边钢水冷却。工匠试过钢锭的成色,果然如唐奕所说,出炉就相当于原本三十六锻精铁的强度。
赵祯高兴坏了。
先不说经济效应,只是如此简单高效的工艺就足够了。他在设想,是不是把几十万禁军的甲胄先换装一个遍。
对此,唐奕是不同意的。
高炉刚刚建成,还有许多需要试验和改进的地方,等技术日驱完善,出钢的质量势必要比现在要好很多,没有必要这么着急。
而且。。。。
若是做铠甲兵器,锰钢绝对比碳钢好啊!
不但强度更高,而且不易生锈,最最重要的是,锰钢的可塑性和铸造难度要比碳铡容易太多太多。
锰钢的脾气十分古怪而有趣:如果在钢中加入2。5—3。5%的锰,那么所制得的低锰钢简直脆得象玻璃一样,一敲就碎。
然而,如果加入13%以上的锰,制成高锰钢,那么就变得既坚硬,又富有韧性。
最重要的是,高锰钢加热到淡橙色时,就变得十分柔软,很易进行各种加工,是锻造兵器和铠甲的最好选择。
唐奕是打算把高锰钢弄出来之后,再让工匠试着研究冲压技术,制造一次冲压成形的板甲,到时候再给大宋军队换装。
赵祯自无不可,高兴得还半真半假地嗔怪唐奕,“有这等冶铁之法怎么不早拿出来,还做什么生意?”
唐奕苦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