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过继谁呢?
可能没有人比赵宗实更有优势了,毕竟当年入宫的就是他。
但是,如果只是这些,唐奕也不敢去怀疑一个郡王,还要感谢赵祯的那一次试探。
文彦博上本要监管观澜商合的时候,赵祯玩了个心眼儿,试探了一下众人。当时他先问赵允弼,北海郡王是附议了文彦博的奏请。而轮到汝南王,他却是反对的。
正常的逻辑,赵允弼想对观澜下手,而赵允让反对,应该怀疑赵允弼才是。
但是,真正的逻辑恰恰相反!
如果在不知道观澜之中有赵祯的影子的情况下,把观澜收归朝廷监管,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皇家,都是有利的,赵允弼附议无可厚非。
只有知道观澜的底细,也知道赵祯肯定不会同意文彦博的奏请之人,才会本能地顺应君心来反对。
那赵允让是怎么知道观澜的底细的呢?
如不刻意去查,他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
至于为什么会牵扯到唐奕,还有心加害?
那就更不难猜了。
当年,赵祯来了一趟回山,回宫之后就把柿蒂养气散给停了。过了半年,张贵妃就有了喜,而现在曹皇后也有了喜,显而易见,是和那趟回山之行有关。
再者,唐奕的观澜商合与曹皇后一家走的又那么近,种种迹象都把矛头指向了唐奕。
不管是不是汝南王,那个打赵祯主意的人,都应该恨唐奕入骨吧?
。。。。。


第279章 让我授课?
—————
一师一徒,一老一少。
两人在观澜上院的学舍与楼阁之间缓步而行,迎着清晨的微暖,说不出的安静平和。
唐奕甚至有些疑惑,自己到底有多久没陪老师这般安静地走走了?
绝不止离开这两年。
事实上,自打谋划的东西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开始,真的是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了。
“官家禁你的足,应该也有维护之意。毕竟你在辽朝做的事,可能瞒不过那人,还是低调一点,省得有人拿你来做文章。”
唐奕点头。
这样看来,在回山老实呆着,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咱不出去就是了,正好歇歇。”
“哼!想歇?”范仲淹玩味地的一挑眉。“没门儿!”
“乖乖给我授课去!”
唐奕谄媚道:“老师放心,民学那边,我明天就会去接手,也该开新课了。”
“谁说下院民学了?”范仲淹噎道。
“老夫已经和师鲁商量过了,上院学子学问是有了,但还少些治国浅见和总览全局的眼光。”
“啥意思?”唐奕感觉不好,苦着脸道,“您不会又想让我去‘陪聊’吧?”
“单是聊聊还显不够。再说,上院现在百多学子,你聊得过来吗?”
“不陪聊就好。”唐奕暗松一口气。
不想,却闻老师继续道:“尹师鲁的意思是,干脆单开一科财税课和一门战略课。”
。。。。。
日!
“财商之学为你所专,当由你来授课。而战略课,则由鲁国公和你,两人一起授之。”
别闹!
唐奕心说,咱不带这么玩儿的,这特么还不如陪聊呢!
“就我这水平,吹吹牛皮还行,给他们上课。。。。。扯呢啊?”
“就这么定了。”
范仲淹哪会给他反抗的机会?“这段时候你准备准备,理出一套思路,下月开始授课!”
。。。。。
事实是,唐奕没回来之前,观澜书院在财税和战略方面就已经多有注意。
这一切,都源于上一科大比。
观澜书院一榜十进士,且不说又是状元,又是榜眼的。单十九人入乡试,然后会殿两试十人上榜,这样的升学率就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
外界都在研究观澜为何有如此成就的时候,观澜自身也在总结经验。
范仲淹等人发现,除了有名儒授课尤为重要之外,唐奕在临考前那将近一年的时间,与学生聊政局、聊民生、聊财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观己丑科进士,其实诗赋水平都是旗鼓相当,很难分出谁好谁坏。而观澜上榜十人,出彩就出彩在策论文章之上。
行文优美大气不说,单就言之有物、眼光高远这一点,绝对是别的新科士子比不了的。
范纯仁和冯京的两篇应考论文,让赵祯拿到朝堂上去特别讨论。
范纯仁的治夏之策,更是得到诸位相公的认可,在时机成熟之时,即可做为国策实行了。
看清一切的范杜等人,虽然这两年唐奕不在观澜,但也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教育力度。
因为之前,尹洙与唐奕聊这些东西聊的最多,所以尹师父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授财商之道,和培养学生们的全局眼光。
但是,说心里话,论作学问,十个唐子浩绑一块儿也比不上尹师鲁,但论财商,论出歪主意。。。。。
十个尹师父也弄不过一个唐子浩!
所以,唐奕一回来,范仲淹马上让他着手开课,毕竟离下一科大比只有不足一年的时间了。
对此,唐奕当然是扭不过范仲淹的,只得硬着头皮接下来了。
但一想到,他要给二苏、二曾、二程、二章,这样的儒生上课,唐奕就有点头皮发麻,更何况还有个张载。
。。。。。。
李秉臣与孙先生在范仲淹的厅里续谈了整整一个上午,最后走时,更是揣了一叠的方子和食疗餐谱。
趁着范仲淹去给儒生受课的当口,唐奕回了一趟自己的小楼,安排了萧观音的住处。
其实也没什么好安排的,她身份特殊,住到外面去唐奕也不放心,就在二楼找个房间,打扫一番,住下便是。
之后,他又去民学转了一圈。
民学现在也有专门的讲师,都是上院之前的老儒生,因科举无望才过来的。
现在民学的孩子们,识字已经不成问题了。唐奕还考校了一番数术,发现学的也比较不错。
这个时代的孩子不像后世的小祖宗们,上学跟要命似的。
这里每一个都是苦命百姓家的小孩,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们认字进学,每一个人都尤为努力,拼命吸收着能改变他们命运的知识。
从民学出来,就见山下几人结伴而来。正是张晋文、马大伟、曹佾、杨怀玉几人。
杨怀玉急走几步率先到了唐奕面前,用力一锤唐奕的胸口,“可算舍得回来了!”
唐奕笑道:“再不回来,就要出人命了!”
“哈哈!”
转脸与曹佾、张晋文、马大伟见过,这几位也都不是外人,连话都不用多说。
一同上山,把潘丰叫了出来,众人就一起来到上院最里面的一个院子。
鲁国公王德用自回京之后,一直在这里休养。
王德用一见唐奕,也是一阵揶揄,”臭小子,回来也不说先来看老夫?”
“这不来了嘛!”唐奕打着哈哈,与大家一起鱼贯而入。
一进屋,王德用就换了副嘴脸,把下人都赶了出去,而君欣卓则守在门口。
唐奕见只有君姐姐自己,不由好奇道:“黑子大哥呢?”
君欣卓用下巴一指,唐奕顺着她所指方向看去。
好吧,这憨货一回来,就钻到桃花庵的院子里去了。
。。。。。。
这时候不容唐奕多想,观澜商合的各家股东,只差一个赵祯。
当然,赵祯也来不了,只得由曹佾带话。
“说说吧,把我等聚于一处,大郎是何用意?”
一坐下,王德用率先开口,这里面他辈份最大。
唐奕苦笑,“得想点招儿散散财了,不然要出事儿!”
众人了然。观澜商合存的钱确实太多了,再这么存下去,不用外人使招,观澜商合自己就把大宋拖跨了。
既然要花钱,就得先报帐,张晋文把这几年商合累下的资产一一报出。
这些唐奕是知道的,各家也都知道,就是几句话重复一遍。
末了,唐奕问道:“可用的活钱有多少?”
“去掉运营所需,差不多六百多万。”
唐奕点头,“那我名下的生意,结余有多少?”
张晋文一怔,下意识地左右看了看。
“没事儿,都不是外人,尽管说吧!”
就因为都在,唐奕才让他说。
面对有些人,有些时候,得讲一个财不外露。
但,同样面对另一些人,另一些时候,讲的就是让大伙儿安心。
比如说。。。。。。官家。
“不算朝廷欠那一百万,还有三百四十万结余。”
。。。。。。。


第280章 观澜动
现在的观澜商合,手握几百万贯的重资,就算不拿这个钱去干什么,单单是放在手里屯着,对大宋来说,就是灾难性的。
大宋本就受“钱荒”所困,观澜还屯这么大的钱,无异于雪上加霜。
蜀地出“交子”以纸带币;西北以盐异货;各州以铁当钱,也都是钱荒逼出来,大宋没那么多铜投入流通市场。
而观澜两三年时间就屯了六七百万贯铜钱,这对货币市场的冲击得有多大?
但,为什么赵祯还由着唐奕这么屯钱呢?
因为赵祯放心。
论对钱荒和金融市场的理解,大宋没人比唐奕更明白,赵祯知道唐奕有分寸。
而此刻,唐奕为什么让张晋文把自己的家底晾出来?
晾这个底,其实不是露给曹、潘、王、杨几家看的,而是露给官家赵祯的。
这一趟使辽,加上历练两年,又有人觊觎迫害,让唐奕更加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大宋,与谁为敌都没关系,作出花来也不是问题。。。。。。
只要皇帝信你!
皇权大于天,就算赵祯是老实人,他也是皇帝。
所以,只要赵祯信得过你,就算把天捅塌了,也特么砸不着你!
明白这些,唐奕干脆也别藏着掖着,小爷有什么家底,让赵祯心里有数,就像观澜商合一样。
只要赵祯放心,一切都好说!
。。。。。
几家一听唐奕自己手上就有三百多万的余钱,也都暗暗乍舌。
特么,这孙子也太能搂钱了!
观澜商合活钱加不动产,现在的规模已经不下千万贯。各家占股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十万贯的利钱。
相比于他们投进去的五十万,好像是少了点儿,但是你要知道,这才不过三四年的时间。
五十万也就是给了唐子浩,才能三四年挣十万。换了谁,也没这个本事。
但是,跟唐奕一比,就都是渣渣了。。。。。
这孙子进京才几年?五年!
五年他搂走了这么多钱!
难怪唐奕说,再不散财就要出大事儿了。
特么观澜和他一共吞了近千万的铜钱,大宋每年铸币才多少?不出事儿才怪。
。。。。。。
唐奕一阵沉吟,也就是说,他现在可以动用的资金有九百万左右。
“应该够了!”
曹佾一哆嗦,“什么够了?”
散财他理解,就是开新生意呗,让钱动起来。
只是。。。。。。
九百万贯才“应该够了。。。”?
这是啥生意?
唐奕也不多说,让马大伟拿出山河图。
在图上一点。
“你们说,如果把这里打通,会怎样?”
大伙儿凑过脑袋细看,不由拧眉。
“你要修河!?”
“对啊,修河!”唐奕笃定道。
“但是。。。。。。要修河也是修黄河,为何修这里?”
朝廷要借钱修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唐奕这个时候要给钱修河,虽然有点意外,但也能理解。。。。。。
可是,他要修的,不是黄河!
而是。。。。。
而是,汴水上段!
唐奕道:“黄河现在还不是时候,目前来看,只有修这里最有搞头。”
严格意义上说,唐奕要修的也不是汴河,而是通济渠,即隋唐大运河。
隋统一中原,结束了东汉之后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将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开挖了通济渠,西通关中,南至江淮。
这条运河把黄河与淮河联通,形成了中原连通江淮的水道网络。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功在千秋。
但是,唐末战乱,五代纷扰,大运河一来疏于维护,二来黄河频繁泛滥,至使通济渠上段,也就是洛阳到开封这一段河道阻塞,彻底荒废了。
如今只余通济下段,也就是汴河,北起开封西北,南至泗州这一段河道,还能行使运河的功用。
南来的运力只到开封就不能再北上,洛阳之槽船也不能借此南下,黄河水运更是到大名府就要停住,图望二百里外的开封兴叹。
唐奕这几年一直在想,想让大宋的经济活起来,制约最大的无疑就是运力。而发展运力,陆路是暂时行不通的,只能在槽运上下功夫。
只要把通济渠上段重修,不但把黄河与江淮在内陆的联系打通,而且槽船直入洛阳,亦可深入西北,对大宋的意义将是颠覆性的!
。。。。。。
唐奕这么一说,几家都是带过兵的,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意。
这一段几百里的河道一通,那意义可就太大了!
不说槽运行商,单往西北、东北的边境送军粮,就比陆路省时、省耗太多太多。而且,从开封向西北运兵,可直接行船至永兴军路,向北也可直达宋辽边境。
王德用扒着地图看了足足有小半个时辰,越看眼神越亮,越看越兴奋。。。。。。
可是,最后还是一叹,“好是好,但估计阻力不少。”
修通济渠不是没有人想过,太祖当年就想打通这条运河,然后迁都洛阳。最后,却在朝臣的一片反对之声中,只好做罢。
唐奕现在想修,估计也会有人反对。
“国公爷放心!现在已非当年的太祖朝,只要不涉及迁都,不动勋贵们在开封的即有利益,通此河有百利而无一害,应该阻力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