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熙攘人群的最前端,范仲淹、杜衍、尹洙、孙复、柳永等几位老师父肃穆而立,面容慈祥。
“谢!师恩!”范纯仁牵头高喝,随即长揖拜下。
“谢!师恩!”一众观澜仕子紧随其后。
这一刻,
范、杜等人仿佛又回到当年,白衣儒发,唱名东华门的年代。。。。
这一刻,
比之当年,尤为光耀!
。。。。。
观澜书院包揽了状元、榜眼,十九人应试,过半数高中,这个成绩,简直太吓人了。
胡瑷做为太学一把手,不但名次没考过观澜,连人数上也不占忧。二十八人进殿试,九人中第,比观澜还差了一个。
老胡这个憋曲。。。
但是,憋曲也没办法,要想找回场子,得等上四年才行。现在,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观澜出尽风头,各地举子云至回山。
。。。
春闱大比一过,赵祯终于得了空。这天,把文彦博和富弼叫到了富宁殿。
朝廷选贤大典刚过,越祯似乎心情不错,不但褒奖二人治灾之功,还特意从内库取金百两赐于两位相公。就连文宽夫新得一子之事,赵祯都说了几句吉祥祝福之言。
文彦博在殿下,眼观鼻,鼻观心。心说,官家这是在玩套路啊?肯定是有事儿。。。
果不其然,赵祯绕了半天,最后还是漏了马脚,意思就是:你看,今年选才大典人才济济,这是圣人赐福我大宋,是不是应该去回山拜一拜文圣石啊?
文彦博心说:想出去就直说呗,往一块破石头上扯什么?
不过,赵祯在宫里关了一年了,出去放放风也没什么。与富弼交换了一下眼神,就恭敬道:“朝廷选贤确是学教盛事,当去谢圣人赐贤!”
赵祯一听,文宽夫还挺上道,当然高兴。大手一挥,那二位卿家就下去吧,明日早朝别忘了配合。
这都不叫事儿!
第二天早朝,文彦博果然如期上奏:请陛下移驾至回山拜石。
而且,这货还卖了赵祯一个好,说这文圣石现世,是真正的祥瑞,陛下不应该在选贤的时候才想起来祭奠圣人,应该形成一个常态,每年二三月份都应该去拜一拜。
赵祯差点泪流满面,文宽夫真是好人啊!
只是,赵祯有点得寸进尺,他不但要自己去回山,还想带着皇后曹氏一同去回山。
富、文二人心说,这不明摆着是去度假吗?做得也太明显了点吧。。。。
不过,赵祯坚持带皇后出行,二人也没办法。于是,三月末,赵祯携曹皇后摆驾回山,一众朝臣随驾前往。
这次,赵祯可没让各家的家小来陪驾。
。。。
回山也不是第一次接驾了,可谓是轻车熟路。什么接驾、拜石咱也不提了,只说赵祯此来的真正目的。
放放风,这肯定是一方面,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给曹皇后问诊!
柿蒂案,李秉臣一直在密查之中,却一直没什么头绪。但,不无论是赵祯,还是曹皇后,那降气散的方子却是万万不能再用了。
断药之后,也确实有了成效,自去岁下半年开始,宫中已有几位妃嫔传出喜讯,赵祯简直就是欣喜若狂。毕竟谁也不想绝后,况且还是皇帝。
但是,曹皇后断药近一年的时间,却依然没什么动静。最要命的是,宫中对曹氏威胁最大的张贵妃,竟也于去岁八月传出喜兆,这让曹氏更加心下忐忑。
对此,赵祯也不是没放在心中,曹皇后入宫十几年,一直饱受无子非议,就连赵祯以前多多少少有些埋怨曹氏。如今查出是被人构陷,赵祯自觉愧对曹氏,也希望她能旦下龙儿,一解十几年膝下无子之苦。
那怎么办呢?宫中御医信不过,赵祯再一次想到了孙郎中。。
这次带曹后前来,赵祯就是想让孙郎中看看,皇后是不是自己真的有隐疾,命中无子!
孙郎中看过之后,明确地告诉曹皇后,并无隐疾。只不过,曹皇后略有阴虚,再加上服用柿蒂十几年,不易受孕,但多加调养,还是有机会的。
。。。
曹后之事只能交给孙郎中,谁也没别的办法,赵祯急也没用。
在入住观澜的第一个晚上,赵祯就把唐奕叫到了行在。这是他此来回山,除了为曹后问诊之外的真正目的。
那赵祯找唐奕干什么呢?
很简单。。。
朝廷缺钱,而赵祯实在拿不出钱来了,就把主意打到了观澜上面。。。。。
他想现在就把观澜商合推出去,为朝廷财政减压!
。。。。。。


第190章 官家没钱了
赵祯这是实在没办法了。
一场涛天大水,把京东北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数十州府变成了一个吞天巨兽,不但去岁灾区颗粒无收,而且未来几年之入也皆面临减产、绝产之危。
文、富二人去年几乎掏空了大宋所有州县的常平仓,才勉强使这数十州上百万饥民不至于饿死。朝廷制库,三司税金,也都添到了这个大坑里。
赵祯一时的心软,没有掘开石州河堤,不但没保住宋辽之间的那堵‘墙’,更是把大宋几十年间攒下的家底一下子败光了。
据富弼初步的估计,京东路最少还要一年才能恢复正常生产。而河北两路,朝廷最少还要往里面添五年的税收,合计数亿贯的银钱,才能恢复元气。
朝廷已经没钱了!
今春灾区的种粮,还是赵祯自掏腰包,从大内内库之中取绢五十万匹,用于为灾区购置粮种。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拿银钱,而是用绢代之,那是因为,去岁赵祯早就把内库里的金银掏空了,现在连大内之中的用度也是一减再减。
赵祯知道,唐奕聚拢大财,日后是有大用。但现在是非常时期,一个不甚,就要出乱子。所以,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好来找唐奕,看能不能把观澜商合推到台前。这样,在今年官粮运转上面,赵祯就能明正言顺地把观澜挣下的那两成半粮食用在刀刃上。
唐奕听了赵祯的说辞也是为难,他不是心疼那点钱,而是现在观澜不能出来。否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坏事儿!
一个不好,他、曹家、潘家、王家,都将受到牵连!
观澜现在有华联的六成股份,就算不按赵祯给的三成来算,也能折价两百万贯左右,再加上曹、潘、王三家一家五十万的巨资,合在一块儿就是三百多万,可用的活钱也有一百多万!
万一有人抓住不放,唐奕说不清啊!将门、大儒门生,聚拢这么大的资金,想干嘛?造反啊!?
赵祯见唐奕沉吟不定,只能又打起了苦情牌。
“不瞒大郎,朝廷现状勉强可以应付灾情,若别处再有纰漏,必成大祸。且辽朝动作频繁,我朝必须要做出防范,向雄州增军,再所强免。”
“大郎应该知道,大河溃于一夕,会有几年的稳流期,此为治河的最佳时期。然朝廷财紧,不得不把治河之事先放下。。,而且未来三五年之内,都不太可能宽出余钱。”
唐奕一叹,躬身长揖,“草民也知陛下难处,但是现在,观澜商合真的不益推到台前啊!”
赵祯急道:“只三年,朕只要观澜粮运三年的盈利来度过此关,之后再由大郎支配!”
“陛下。。。。”
“问题不在于几年,要是观澜推出去,不会影响后续的计划,就算陛下要十年的收入又如何?观澜商合本来就是陛下的。”
“关键是,观澜商合推出去容易,想再收回来就难了!”
“。。。。。”赵祯一阵无言。唐奕所言他也知道,但现在实在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这样吧。。。。。”唐奕知道,今天要是不放点血,肯定是不行了。
“草民以个人名义可以为朝廷提供一笔资金,不计息,五年之内不用还,陛下以为如何?”
“心意朕领了,但大郎毕竟是一个之力,放到国朝之事只能是杯水车薪。。。。。”赵祯心说,你唐子浩再有钱,能有多少?够干什么?
“一百万!”唐奕直接报数。
“草民现在能动用的资金,也就这个数儿了。若是还不够,就只能等明年了!”
“。。。。。”
“一百万!唐子浩说他有一百万!?而且,不够。。。明年还有。。。?”
赵祯彻底懵了。。。
他这个皇帝,现在穷的也拿不出一百万啊!
不过,看唐奕笃定的样子,赵祯还真就信了他有一百万。
赵祯飞快地在心中算计起来,半天之后方道:“再加上观澜今年的运收!”
唐奕差点没哭出来!
“奶奶的,别得寸进尺行不?老子把家底都掏干了,就是不想动观澜的资金,你还打它的主意!”
“一百万加上观澜今年的运收,朕就能往雄州增军十万。来年灾情有缓,也就不用大郎再出力了。你看如何?”
。。。
“恕草民直言!。陛下往雄州增兵以防辽兵入侵,売全是多余的。现在这个时期,大辽是绝对不会和咱们开战的。”
赵祯苦笑道:“大郎却是不知道,从去岁河痪开始,辽朝使团不断,一直在刺探我大宋的虚实。此时若不增兵镇摄辽人,必遭其祸!”
“错!”唐奕高声喝道。
吓得边上的李秉臣一哆嗦。心说,也就是你狂生敢这么跟官家说话吧!哪有直着就说皇帝错了的。?
唐奕才不管那个。
“陛下正好想反了,大辽是不想和咱们打,才一直遣使来安抚的。”
“。。。。。”
赵祯没说话,等着唐奕的下文。他已经摸准了唐大郎的性子,这小子从来不放空炮,这么说了,肯定是心中有了计较。
赵祯当然希望现在能不打,就不打啊!
“表面上看,一下失去了白沟河淤塘和黄河天险两大防线,又有京东河北之重灾拖累,且燕云之地又在辽人手中,使我大宋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辽人趁机南侵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陛下只要对辽朝稍有些了解就能知道,不但,陛下现在不想宋辽打起来,辽朝皇帝比您还不想两国打仗!”
“为何?”赵祯皱眉问道:“辽帝怎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为与南侵比起来,辽帝现在更想做的事情是易储!”
“易储!?”赵祯猛的一震,心中多了一丝明悟,但却还不清晰。
就听唐奕继续道:“辽朝皇储之位上坐着的,可不是耶律宗真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耶律重元。这几年,辽帝一直在往自己的儿子耶律洪基身上加码,先是庆历二年封了燕国王,总领中丞司。第二年又进了尚书令,总领南北两院枢密使事。听说,去年又进封了燕赵国王。辽帝想传子不传弟的心思,几乎是昭然若揭!”
“这么关键的时刻,他又怎么可能和大宋开战呢?
。。。


第191章 打不起来
表面上看,易储传位之事好像和攻宋没什么关系。但是,唐奕一说“易储”,赵祯马上就什么都懂了。
其实,这里面的关系大了去了。
这事儿,还得从耶律宗真年轻的时候说起。
耶律宗真和赵祯挺像的,初登大宝之时都是太后把持朝政。区别就在于,赵祯很老实很听话,而耶律宗真却不让老妈萧褥斤省心。
耶律宗真继位之时老想着临朝得政,萧褥斤看这孩子不懂事儿,就想废掉宗真,立其弟耶律重元为帝。
但耶律重元这孩子可是老实,跟大哥比跟娘还亲,不但没跟着萧褥斤同流合污,反而是去大哥那里告发了母后萧褥斤。使得萧后阴谋未能得逞,耶律宗真也因此借势临朝。
此次平定太后之乱,重元立了首功,耶律宗真也觉得自己这个弟弟够意思,皇帝都不当也要帮着大哥。那大哥也不能小气啊,以后我死了,皇帝也不传给儿子了,就给你!
于是,耶律宗真立耶律重元为‘皇太弟’,为辽朝储君。
当年不管是大辽,还是大宋,这哥俩兄弟义气的佳话着实被盛传了一段时间。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耶律宗真眼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
这货后悔了!
皇位这个东西,当然是给自己儿子靠谱的多。。。
于是,耶律宗真从几年前开始不停地给儿子耶律洪基加码,什么燕国王,总领中程司,南北两院枢密使,尚书令。。。。。反正什么官大,就把什么往儿子脑袋顶上扣。
呵呵,傻子也知道耶律宗真打的是什么主意,特么十岁的娃娃就已经把官坐到兵马大元帅、枢密使、尚书令这个地步了,再升下去,就只有一个帝位了。
说了这么多,也只能说明,辽帝要易储,能说明他不敢对大宋用兵吗?
能!
而且理由十分的充分!
这一切都是由辽国的兵制决定的,辽朝实行的是全民皆兵,藏兵于民的军事策略,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除了皇帝手中的‘皮室军’,在和平时期,不论是地方节度使,还是南北两院,又或是五京指挥使,手里是无兵无权的。
这不但使军费开支大降,同时也保证了皇帝手中拥有绝对的军事力量,威慑四方,防止造反。
说白了,只要不打仗,只有辽帝耶律宗真这个皇帝手里有兵,他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就算把耶律洪基封了太上老君,也没人敢反对。
所以,不打仗的话,耶律洪基接老子的班应该问题不大。
那问题来了。
耶律宗真想赶下皇储之位的耶律重元是什么身份?
南院大王!
天下兵马大元帅!
只要不打仗,这两个职位就是个虚衔,屁用没有。
但是,一但两国开战,辽国全境以民充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