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217年,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获胜后(参见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准备将所部投入决战。为此目的,他将部队部署在坎尼附近的筑垒兵营内,以控制周围区域。迦太基人的胜利促使克尔特部族和利古里亚人转到他们一边,从而使减员的部队得到了补充。罗马面临不利的战略局势。在此情况下,元老院表示赞成与敌决战,并推选埃米利乌斯·保罗和特伦蒂乌斯·瓦罗两位执政官统率罗马军队。罗马军团向坎尼推进,两天后,在距敌不远的地方安下营寨。

    执政官保罗考虑到迦太基人的骑兵优势和对骑兵行动有利的地形,认为必须避免在坎尼附近与敌发生冲突,甚至应该撤退,以便诱敌深入,尔后在便于罗马步兵行动的阵地上发起战斗。而执政官瓦罗则持相反意见,主张在坎尼附近的平原上作战。两位执政官轮流指挥部队。轮到瓦罗指挥部队时,他命令军团拔营离寨,迎击敌人。

    汉尼拔调遣骑兵和轻步兵抗击罗马人,并乘其运动之际进行突击,使之陷入混乱。但迦太基人的冲击被向前推进的罗马重步兵打退,被迫后撤。这就更增强了瓦罗必须决战的信心。他决定以密集兵力给予迦太基军队无法抵抗的突击并歼灭之。为此,瓦罗命令在排列战斗队形时,缩小正面,扩大纵深,压缩各个军团和中队的间隔和距离,步兵位于战斗队形的中央,骑兵配置在两翼。这种布势使罗马军队形成一个庞大的方阵,无法在战场上机动。汉尼拔在部署其军队时,力求把敌人牵制在中央,而以强大的翼侧集团实施主要突击。为实现这一企图,汉尼拔将伊比利亚和高卢步兵(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配置在中央,并使其略为靠前,而将阿非利加步兵(精锐部队)和骑兵成长纵队部署在两翼;右翼为轻步兵(努米底亚人),左翼为哈斯德鲁巴指挥的重步兵(迦太基人)。迦太基军队的战斗队形沿正面分散展开,其形状象一只凸面对着敌方的马蹄。这就使敌方无法猜透汉尼拔的作战企图和主力在两翼集结的情况。

    双方几乎伺时开始进攻。罗马军队迫使对方战斗力较弱的中央部队退却,但它暴露的两翼也很快就遭到对方歼灭性的打击。汉尼拔的骑兵歼灭了瓦罗的骑兵,并从后方对罗马军队发起冲击。罗马军团被围在一块狭小的区域内,乱作一团。只有横队外列的士兵还能进行厮杀。这使罗马人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化为乌有。恩格斯写道:“笨拙不灵的罗马军队受到围攻,支持不住而陷于混乱,结果被击溃并被粉碎了。”经过12小时的交战,罗马军队死4。8万人,被俘约1万人。迦太基军队死0。6万人。坎尼战役之后,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许多城市转向汉尼拔一边。但由于兵力不足,汉尼拔未能乘胜向罗马进军。

    点评:坎尼战役作为以劣势兵力包围并全歼敌人的范例而载入军事学术的史册。恩格斯指出:“从来还没有过这样彻底的全军覆没。”汉尼拔巧妙地迂回和包围敌人战斗队形中最薄弱的两翼。为了包围罗马军队的两翼,他派出了迦太基军队中精锐的骑兵和步兵,这就在主要突击点上对敌造成了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从此以后,“坎尼”一词便成为成功的围歼战的同义语。后来许多军事统帅都竭力在作战行动中再现“坎尼”的战果。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K'克勒西战役

    1346年8月26日,在百年战争(1337—1453)中,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指挥的英军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的法军在克勒西(法国东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进行的一场大交战。在这场交战中英军粉碎了法军。

    双方各有1。4—2万人。同法军相比,英军有更为完善的组织,队形和装备。各雇佣骑士队的队长直属总司令—英国国王,英国步兵装备有大弓,三百步外能穿透骑士的胸甲。从自由农民中招募的弓箭兵精通自己的武器。他们在战斗队形前面行动,使靠密集之众冲击英国人的法国骑士遭受很大损失。紧接着英国雇佣骑士队冲击,击溃法军。就这样,英国人靠着武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点评:恩格斯写道:“这种大弓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它使英国人在克勒西、普瓦提埃和阿津库尔等会战中取得了对法国人的优势。”法军约有1。5万名骑士被打死。英军损失不大。克勒西之战的胜利使英军于1347年得以攻取加来要塞。在后来的200年期间该要塞一直是英军在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基地。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K'库利科沃战役

    1380年9月8日,弗拉基米尔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率罗斯军队同蒙古军队于在库利科沃原野(今图拉州库尔金地区)进行的一次战役,是中世纪最大的会战之一,是罗斯人民反抗蒙古压迫的斗争的转折点。

    1380年夏季,蒙古军队(还包括切尔克斯人、奥塞梯人、亚美尼亚人、伏尔加河流域各民族的武装和克里木热那亚人雇佣军,总兵力约10—15万人),在金帐汗国实际统治者马迈率领下向罗斯推进,企图削弱罗斯各公国(尤其是莫斯科公国)日益增长的势力,扼杀他们渴求独立的愿望。立陶宛大公亚盖沃,据一些史料记载,还有梁赞大公奥列格,都是马迈的盟国。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获悉马迈出兵后,便向罗斯各公国派出急使,号召全力以赴保卫罗斯领土。罗斯各处兵力集结在科洛姆纳和谢尔普霍夫两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以防马迈抢先进攻。莫斯科人、承认莫斯科大公政权的各公国士兵,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武装(诺夫哥罗德、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梁赞及斯摩棱斯克等公国的军队均未参加),是罗斯军队的主要骨干。莫斯科大公准备以积极进攻,首先阻止敌人会合并向最强大最危险的蒙古军队猛攻,然后在马迈军队侵入罗斯各公国之前将其消灭。9月6日,罗斯军队(10—15万人)进至涅普里亚德瓦河与顿河汇合处。当日举行军事会议。根据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提议,会议决定渡过顿河进军库利科沃原野。罗斯军队渡过顿河,使已抵达奥多耶夫城的立陶宛军队无法进击,并造成了有利于罗斯军队而不利于蒙古军队的作战条件:库利科沃原野容量虽大,但环绕原野的河道沿岸丛林密布,这就限制了蒙古骑兵的迂回机动。9月8日晨,罗斯军队渡过顿河,并在警戒团掩护下在库利科沃原野展开成战斗队形,当的马迈军队也已经接近这里。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根据敌军战术(进行合围作战)和地形特点,将军队布成纵深的战斗队形:中间为大团(大公亲自统率),两翼为左、右翼团,其两翼在蒙古骑兵难以通行的地形上凭险据守。主力之前配有警戒团和先遣团。警戒团的任务是与蒙古首先接战,发起战役,先遣团的任务是抵御蒙古骑兵的首次突击并打乱其战斗队形。上述两团应削弱蒙古向主力实施突击的力量。大团之后配有局部预备队(骑兵)。此外,还抽调精锐骑兵临时组建了一个强大的伏击团,由经验丰富的军事首领德米特里·布罗克—沃伦斯基将军和谢尔普霍夫公爵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将军统率。该团担任总预备队,隐蔽地配置在主力左翼侧后的丛林中。总的看来,罗斯军队的战斗队形可以保障军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抗击正面和侧翼的突击,不断增强纵深的突击力量,并使战斗队形各要素之间便于保持协同作战。马迈军队分为:先遣支队(轻骑兵)、中军(热那亚雇佣步兵)、强大的左、右两支侧军(由重骑兵组成,成两列横队展开,并各有自己的先遣支队)和预备队。马迈企图以骑兵合围罗斯军队,尔后从正面和侧后实施突击将其歼灭。中午12时左右战役开始,佩列斯韦特和切卢贝率勇士进行单兵决斗(2人均阵亡)。尔后,蒙古骑兵击退警戒团并击溃先遣团,在3个小时内连续攻击试图突破罗斯军队的中军和右翼。罗斯各团损失惨重:身披大公盔甲、居于大公战旗下的贵族米哈伊尔·布列诺克在大团战死,而身披列兵盔甲的德米特里大公本人也在大团负伤。当马迈将主要突击转向左翼并迫使罗斯各团退却时,局部预备队进入战斗。但蒙古突破了罗斯军队的左翼并插到主力后方。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伏击团对突入之蒙古骑兵侧后实施突击。伏击团在其他各团支援下突然出击,决定了罗斯军队会战的胜利结局。蒙古军不支,败阵溃逃。罗斯军队占领可汗大本营,追击了将近50公里(至克拉西瓦亚梅恰河),沿途歼灭马迈军队残部。双方损失惨重(死伤约20万人)。

    点评:库利科沃会战对罗斯和东欧其他民族摆脱蒙古压迫的斗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次会战表明罗斯各公国渴求独立的愿望日益增长,并提高了莫斯科作为各公国联合中心的作用。库利科沃会战虽未结束蒙古统治,但却使金帐汗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而加速了金帐汗国的崩溃。库利科沃会战显示了罗斯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依靠为解放而战的罗斯士兵的高昂斗志,指挥主动果断。所有一切:诸如周密组织侦察,定下正确决心,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及时识破敌军企图,并深知其战术特点,合理安排罗斯军队的战斗队形和在作战中保持密切协同,最后,在战役中(包括战役结束后的追击中)善于使用总预备队和局部预备队。罗斯官兵坚忍不拔的忘我精神和军事将领敢于临机处置和机断行事,对取得库利科科沃会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库利科沃会战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赢得“顿斯科伊”的荣誉称号,谢尔普霍夫公爵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获得“勇敢者”荣誉称号。《顿河之滨》、《马迈大战记》等文学作品,以及民歌、军人壮士歌,都歌颂了库利科沃会战。库利科沃会战在苏联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如罗廷的小说《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布勃诺夫的绘画《库利科沃原野的早晨》、阿维洛夫的绘画《佩列斯韦特与切卢贝的决斗》和沙波林的颂诗《在库利科沃原野上》等。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L'莱夫克特拉战役

    公元前371年8月5日,在维奥蒂亚战争(公元前378—前362)时期,斯巴达人和底比斯人于在莱夫克特拉(希腊中部维奥蒂亚州的城市,距锡韦城11公里)附近进行的一场交战。

    斯巴达军队(1万名重步兵和1000名骑土)在克莱翁布罗特国王的指挥下,排成12横列的方阵。国王统率的精锐步兵部队列于右翼。埃帕米农达(伊巴密浓达)统率的底比斯军队人数较少(约6000名重步兵和1500名骑士)。底比斯人的军队展开成当时极不寻常的战斗队形:以8横列排成一个方阵对付斯巴达人的左翼和中央,以50横列排成一个纵深纵队对付敌强大右翼。该纵队由300名精兵组成的底比斯的精锐部队——“圣军”负责殿后。在斯巴达人强大的实力面前,这种战斗队形保障了埃帕米农达左翼的绝对优势,并使斯巴达人无法实施迂回机动。交战以骑兵冲突开始。底比斯人骑兵击退斯巴达骑士的冲击之后,其步兵随骑兵一起转入进攻。底比斯人的突击纵队也按计划突破了当时正欲包围底比斯人左翼的克莱翁布罗特的方阵。斯巴达人完整坚强的方阵队形被破坏,克莱翁布罗特国王战死。他的军队伤亡1000余人,躲进营地,向底比斯人建议停战。

    以底比斯人获胜为结局的莱夫克特拉交战,动摇了斯巴达的霸权,并注定了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公元前六至四世纪)的瓦解。交战为希腊广泛的民主运动开辟了道路。底比斯人在不长一段时期内(到公元前362年止)曾站在这一运动的前列。莱夫克特拉交战也标志着军事学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以前采用的方阵战斗队形都是沿正面平分兵力的。埃帕米农达首创了新的战斗队形。这是以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地段的原则为根据的。他压缩对敌右翼和中央实施辅助突击的兵力,对左翼建立了强大的进攻集团。恩格斯写道:“埃帕米农达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底比斯人骑兵训练有素,骑兵与步兵的动作协同一致,以及底比斯军队捍卫本国独立的高昂土气,对他们获胜起了重要作用。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L海'勒班陀海战

    1571年10月7日,在塞浦路斯战争(1570—1573)期间,在距勒班陀(希腊纳夫帕克托斯市中世纪时的旧称)60公里帕特雷(帕特拉斯)湾湾口附近,土耳其与“神圣同盟”(威尼斯、西班牙、罗马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