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舰对舰,构成基本战斗单元,全舰队一律以舰首对敌;各舰随同旗舰运动。北洋舰队10艘主战军舰排成雁行阵(横队)迎敌,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居中,左翼依次为巡洋舰“靖远”、“致远”、“广甲”和“济远”;右翼依次为巡洋舰“来远”、“经远”、“超勇”和“扬威”。在列阵过程中,由于各舰航速不一,北洋舰队的迎战队形实际成为“定远”和“镇远”突前的不规则横队。另外,巡洋舰“平远”、“广丙”及2艘鱼雷艇位于主战舰艇编队右翼后方,未列入迎战队列;炮舰“镇中”和“镇南”及2艘鱼雷艇,进入大东沟护卫陆军登陆,未及随舰队返航。日联合舰队12艘军舰则以纵队迎战:第一游击队4舰依次居前;本队6舰依次居后;“西京丸”和“赤诚”2舰列于本队后尾左侧(非战斗侧)。当双方舰队驶距6。4海里时,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稍向左转向,准备攻击北洋舰队右翼。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约3。2海里时,北洋舰队首先发炮,战斗开始。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向北洋舰队右翼实施猛烈攻击,“超勇”和“扬威”二舰中弹起火,先后沉没。交战初始,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飞桥被震塌,正在飞桥上指挥舰队作战的丁汝昌摔伤,右翼总兵兼“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指挥。不久,“定远”舰信号设备被日舰炮火击毁,全舰队失去统一的战场指挥,诸舰各自为战。日联合舰队采用机动战术,第一游击队和本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向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分割包抄。北洋舰队队形被切断,顿时混乱,陷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激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多处中弹,弹药用尽,舰身受伤倾斜,管带邓世昌见日先锋舰“吉野”横冲直撞,断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用舰首冲角撞击“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不幸,“致远”冲向“吉野”时被日舰鱼雷击中,舰体破裂后下沉,邓世昌拒绝救援,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15时30分,受到日舰围攻的“定远”和“镇远”二舰奋力御敌,重创日旗舰“松岛”,日舰队被迫改“桥立”为旗舰。“靖远”管带叶祖跬亦主动升旗代理舰队指挥。17时40分,天色渐暗,日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鉴于已伤数舰,且怕受鱼雷艇攻击,下令收队,向东南方向撤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亦收队返航旅顺。在海战过程中,“济远”和“广甲”两舰逃离战场,“广甲”在三山岛搁浅后被日舰击毁。

    点评:在历时近5小时的黄海海战中,日军指挥处置有方,战术运用得当,充分发挥了第一游击队航速高和舰炮射速快的优势,运用灵活的战术,始终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损失较少,只有5艘战舰受伤,伤亡仅290人。北洋舰队的战场指挥严重失误,丁汝昌采取了极其不利于发挥机动与火力优势的阵法与战法,且交战不久即失去了对全舰队的统一战场指挥,加之弹药不充足,因此舰队损失重大。此外,“济远”率先逃跑,也影响了斗志,“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和“广甲”被击沉击毁,“靖远”和“来远”受重伤,伤亡官兵约千余人。但是,中国广大爱国官兵是英勇顽强的。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取。此战后,黄海制海权落入日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产生不利于中国的决定性影响。中日海军在此战中的战术和指挥的实践,对世界近代海军的装备发展及海战理论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战争 黄飘之战

    1869年(清同治八年)5月,黔东南苗民起义军在贵州黄平东南伏击清军的著名作战。

    是年,清政府进一步增兵贵州,“围剿”起义军。湖南巡抚刘昆遣记名按察使黄润昌、道员邓子垣率万余湘军入黔。总理湖南援黔军务的席宝田令记名提督荣维善部配合新到湘军向黔东南苗民起义军大举进攻。3月,湘军攻占镇远府、卫二城。4月又连占清江(今剑河)和施秉。5月初,黄润昌、荣维善、邓子垣率湘军1。8万余人,攻占苗军重要据点白洗寨和瓮谷陇,随后继续向黄平方向进攻。瓮谷陇至黄平,中有黄飘苗寨,两山夹峙,地势奇险,仅有羊肠小道可资通行。3日,湘军以荣维善为前队,总兵张宜道为二队,总兵苏元春为三队,邓子垣为四队,黄润昌为后队,由瓮谷陇出发,沿山道鱼贯而行。起义军首领张秀眉等充分利用地形,由包大度率起义军万余人在黄飘一带山上设伏,仅以小部队前出诱敌。当湘军进入伏击地域后,苗军伏兵突起,前阻后截,山上木石俱下。湘军猝不及防,争相逃命,因道路狭窄,人马拥挤,自相践踏,死伤过半。起义军乘势从两侧山上冲下,喊声震天,枪炮齐发。黄润昌当场被击毙,邓子垣被乱刀砍死,荣维善率亲兵2000余人突围东逃,又被起义军包围,全部被歼。此战,援黔湘军主力荣维善、黄润昌、邓子垣等部1。8万余人几被全歼,仅苏元春率数千残兵逃出重围,起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故称“黄飘大捷”。

    点评:黄飘之战是贵州苗族人民起义过程中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苗军不畏强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勇于和敌人殊死搏斗,并且能够集中兵力,以小部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打歼灭战。而湘军在多次胜利后,轻敌冒进,终于被苗军打得大败。这次战斗,粉碎了湘军在几个月之内“剿平”黔东南苗军的企图,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使起义军在此之后,又于1869年5月取得重创黔军的胜利。

中国战争 江宁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3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攻占江苏江宁(今南京)的作战。

    是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参见武汉之战)后,经短期休整,洪秀全、杨秀清等率号称50万之众(兵力约10余万),于2月9日放弃武汉,沿江东下,水陆并进,直趋江宁。清廷妄图将太平军歼灭于长江中游地区,调兵遣将,分兵南北东三路防堵,并接连任命三位钦差大臣指挥作战。东路沿江一线,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统兵5000于九江一带设防。15日,太平军水军前锋于鄂东广济县老鼠峡江面大败其江防军。陆建瀛闻败,弃军逃回江宁,沿江防兵纷纷溃散。太平军长驱直进,18日占九江,24日攻破安徽省城安庆,杀巡抚蒋文庆,缴获大批军需物资。26日至3月7日,又连克安徽池州(今贵池)、铜陵、芜湖、太平府(今当涂)及和州(今和县)。8日,陆路大队抵达江宁西南善桥一带。9日,水军前锋亦至,分泊大胜关至草鞋峡一带江面。12日,水陆大队赶到,分兵占领浦口,完成对江宁的包围。时江宁清军旗兵绿营共5000余人,另有临时募集的壮勇1万人。陆建瀛在太平军到达前,将城外兵勇悉撤入城,企图固守。清廷获悉江宁被围,急令钦差大臣向荣、琦善率南北两路清军兼程赴援。太平军选定城北仪风门为突破口,采用穴地攻城法,埋设火药于该门之下。同时制云梯数百,分攻各门,迷惑清军。19日拂晓,炸塌仪风门附近城墙2丈余,数百名将士冲入城内,然后分兵两路,一往鼓楼,一循金川门、神策门,经成贤街直指小营,杀陆建瀛于黄家塘。后遭满洲旗兵的凶猛反击,力战不胜,被迫退出。此时,防守南城的清军闻北城已破,总督被杀,不战而溃。太平军数千人在林凤祥、赖汉英率领下,乘夜缘梯登城,打开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汉西门。次日黎明,太平军大队攻入城内,直奔城东南旗兵聚守之满城(明代内城)。江宁将军祥厚及副都统霍隆武率旗兵及满人拼死顽抗,太平军英勇奋战,终将满城攻破,斩杀祥厚等,全歼守军,江宁全城遂为太平军占领。29日,天王洪秀全入城,改江宁为天京,定为都城,从而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

中国战争 金积堡之战

    清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年至1871年),在陕西回民起义中,陕甘回民起义军在灵州(今宁夏宁武)金积堡地区与清军进行的一次著名作战。

    19世纪中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各地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反清起义不断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影响下,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陕甘地区爆发了以回族人民为主的各族人民武装起义,起义烽火遍及陕甘大部分地区,时间长达12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陕西是回民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泾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约百万。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竭力挑拨回汉民族间的关系,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由于采取“护汉抑回”、“以汉制回”的政策,回族人民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和侮辱。1862年5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进入陕西,陕西清军在堵御太平军的同时,也加紧了对回民的迫害。华州地主团练到处散发“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的传帖。其他地区的团练也纷起效尤,大杀回民。回民忍无可忍,华州回民首先起义,渭河西岸回民争相响应。起义烽火迅速遍及400公里的秦川,起义队伍扩展至20余万。1863年10月,清军多隆阿部采取“剿抚”两手策略,使陕西回民起义军遭受很大损失。一部分回民起义军转入甘肃东部继续斗争。

    陕西回民起义之初,甘肃回民即纷纷响应。1864年初,陕西回民陆续进入甘肃,起义军声势更加壮大。在和清军的反复斗争中,甘肃地区逐渐形成了四个反清斗争中心: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为中心的起义地区;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起义地区;马文禄领导的以肃州(今酒泉)为中心的起义地区。在回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清王朝在甘肃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陕甘总督杨岳斌、刘松山部老湘军在回民起义军和进入陕西的西捻军联合打击下,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由于杨岳斌对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没有办法,清政府另派闽浙总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确定了“先秦后陇”的作战方针。

    1867年7月,左宗棠率所部楚军近2万人到达陕西,对陕四回民起义军步步紧逼,各个击破,使陕西回民起义军损失惨重。

    1868年11月,左宗棠以陕西大局已定,便加紧进行进军甘肃的各项准备,拟定“三路进兵之策”,分三路向甘肃进军:

    刘松山率部由绥德西进,直指金积堡,是为北路;李耀南、吴士迈率部由陇州、宝鸡趋秦州,是为南路;左宗棠和刘典率军自乾州经邠州、长武赴泾州,是为中路。其中,北路是重点进攻方向。

    金积堡位于灵州西南25余公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靠黄河,是马化龙部回民起义军的中心。

    左宗棠在作好一切准备之后,便大举向甘肃回民起义军进攻。1869年秋,北路清军刘松山部进抵灵州,9月8日攻占吴忠堡东西的郭家桥。中路清军则由固原、平凉北进,左宗棠进驻平凉,从而形成对金积堡的大包围态势。在南线,清中路军占领预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守卫该地区的陕西回民起义军纷纷向西撤离。甘肃回民起义军马万春部无法阻止清军前进,同心城、韦州堡一带起义回民大部投降清军。中路清军于11月中旬进至金积堡西南秦渠一带,距金积堡仅5公里。

    北路刘松山部在中路清军策应下,夺取灵州城,打通了后路,从而完成了对金积堡地区的包围。

    从12月起,清军在金积堡外围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清军采取步步为营的方针,相继攻占了吴忠堡周围和金积堡北面的堡寨。回民起义军依托秦汉二渠,挖壕筑墙,步兵凭墙防守,骑兵则主动出击,忽东忽西,不断袭击敌人。12月11日,总兵简敬临率楚军突入回民军阵地,被起义军包围,士卒死伤甚众,简敬临等也被击毙。但是,起义军的处境非常困难。金积堡东西两面的险要地永宁洞和峡口均落入清军之手。峡口在堡的西面,是黄河青铜峡口,也是秦汉二渠的渠口,永宁洞是山水沟(今山水河)通过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汉二渠在此汇合,北流至黄河。

    1870年2月12日,起义军从河西履水过河,夺回峡口,并打败前来进攻的清军。与此同时,回民起义军在永宁洞方向也发动进攻。

    1870年2月9日晚,起义军千余人从金积堡东南突然进至秦渠南,占领石家庄和马五寨几个村堡,抢修防御工事。石家庄扼秦渠之要。刘松山得知石家庄被占,连夜率部来攻。起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