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战。

    《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谕令清军悍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主持和加强大沽口防务,将炮台增至6座,共设大炮60门,由4000名清军驻守,并在天津以南15公里处的双港修筑13座小炮台,驻兵把守。英、法政府不满足于《天津条约》的条款,准备利用进京换约之机,再燃战火。是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舰队及两国公使先后到达大沽口外,要求从大沽口溯白河而上,武装进京换约。新任直隶总督恒福奉命照会英、法公使,约其由北塘登岸,遭到拒绝。25日晨,联军舰队司令贺布少将亲率13艘舰艇闯入海口,拆除障碍物,并炮击南北两岸炮台,守军发炮还击。15时,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清除,联军舰队即向横锁海口的铁链进逼,并发炮猛轰两岸炮台,守军以猛烈炮火还击。联军旗舰“鸽鸟”号中弹,多人毙命,贺布亦受伤,改乘“鸬鹚”号继续指挥战斗。至16时,联军舰艇几乎全部被击伤,有的被击沉,“鸻鸟”号亦被击毁,仅一人跳水逃脱。17时,联军陆战队千余人分乘20余只小艇,由美国军舰协助拖带,从南岸强行登陆。僧格林沁急调精兵前往阻击,北岸炮台亦发炮支援。联军死伤惨重,被迫于午夜退回舰艇,狼狈撤出海口。

    点评:此次作战,僧格林沁指挥有方,使联军13艘参战舰艇有6艘丧失战斗力,4艘被击毁击沉,参战官兵1200余人死伤过半。而清军仅32人伤亡,炮台轻度受损。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中国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清咸丰六年)至1860年,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联合侵华的战争。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因以得名。

    鸦片战争,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中英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等待援军。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狈逃出大沽口(参见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其弟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点评: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此次战争的失败,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中国战争 第二次纸桥之战

    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在中法战争中,黑旗军在越南河内西郊对法国侵略军的又一次伏击战。

    1882年3月,法国西贡殖民当局派海军上校李威利率军数干北上,再次发动对越南北圻地区的进攻,4月占领河内,次年3月又占南定,并不断进犯红河上游,声言夺取保胜(今老街),驱逐黑旗军。在越南政府请求下,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率兵3000人,再一次援越抗法,与越南军民并肩战斗。5月19日,黑旗军又于河内西郊纸桥设伏,约法军出城一决雌雄。李威利率400人出战,黑旗军奋起还击。在越南军民配合下,黑旗军再显雄威,毙伤法军200余人,李威利亦当场毙命。法军残部龟缩河内,有如惊弓之鸟。战后,越南政府任命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黑旗军进一步成为法国侵略者的眼中钉。

中国战争 二郎场之战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6月,在李永和、蓝朝鼎起义中,义军于四川合州(今合川市)二郎场伏击湘军的著名作战。

    是年5月26日,奉命督办四川军务的前湖南巡抚骆秉章率湘军5000余人溯长江到达四川万县(今万县市)。此时,李永和部将张第才、何国梁等正率起义军3万余人围攻顺庆府城(今南充市)。骆秉章令果毅营统领黄淳熙率湘军3000余人舍船登岸,从万县经梁山、大竹往援顺庆。起义军闻讯,主动撤围,沿嘉陵江南下,转攻定远(今武胜)。6月18日,黄淳熙率部湘军赶至距定远7。5公里的姚家庄,分三路向起义军发起突然袭击。起义军仓促应战,伤亡惨重,何国梁战死,余部退往二郎场一带,与另部义军数千人会合,利用谷深树杂的有利地形设伏以待。21日,黄淳熙率军追至万古场,不见起义军行踪,便下令连夜追赶,行至燕子窝时,突与起义军遭遇。起义军佯败退走,黄淳熙又驱军奋力追赶,逼近二郎场,令各营分兵左右两路搜剿,自率中军策应。湘军分兵不久,起义军伏兵四起。湘军被逼于阡陌小路之间,彼此不能相顾,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经激战,黄淳熙被击毙,所部几被全歼。

    点评:此战,起义军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湘军黄淳熙部全军覆没。

中国战争 二破江北大营

    1858年(清咸丰八年)8月至9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第二次击破清军江北大营的进攻战役。

    是年3月,太平军后军主将李秀成因天京(今南京)受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围困日剧,出城调度,谋解京围。6月初,率军自安徽全椒攻江浦,败于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遂退回全椒,行文各路将领,谋救天京之策。8月上旬,与前军主将陈玉成、左军主将李世贤等会晤于安徽枞阳,商定:陈玉成等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