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丹。五月,康熙帝亲至多伦诺尔(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多伦),召集喀尔喀蒙古左右翼、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盟会,使喀尔喀蒙古完全降附于清,成为守御北疆的坚强力量。三十四年八月,康熙帝密谕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沙津遣人详约噶尔丹。十一月,噶尔丹率兵6000人,果然沿克鲁伦河而下,至河源处屯聚,于巴彦乌兰(今蒙古温都尔汗西)肆掠牲畜。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再次亲征,以三路清军约期夹攻。五月,清西路军在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下,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参见昭莫多之战),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遁。六月,噶尔丹部将丹济拉偷袭翁吉(今蒙古阿尔拜赫雷东南),企图劫夺军粮,被清军大败。噶尔丹再无力组织进攻。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亲至宁夏指挥,命马思喀和费扬古分别率领两路清军,征讨噶尔丹。噶尔丹穷途末路,饮药自尽。丹济拉向清军投降。

    点评:此战,清军在8年中连续3次发动进攻,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维护了西陲的安宁,亦积累了远途奔袭作战的经验。

中国战争 清平耿精忠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至十五年(1676年)十月,在清平三藩之乱中,清军平定靖南王耿精忠叛乱的作战。

    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叛清。十三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幽禁福建总督范承谟于福建举兵响应,耿精忠以藩标总兵曾养性、江元勋、参领白显忠为将军,在数月之内,分别攻陷延平(今南平)、邵武、福宁(今霞浦)、建宁(今建瓯)、汀州(今长汀)诸府,迅速掌握福建全省。接着,派曾养性出仙霞关,攻浙江温州、台州;遣马九玉攻浙江衢州、金华;遣白显忠取江西广信、建昌、抚州。同时,煽诱广东潮州总兵刘进忠起兵叛清,诱引台湾郑经略取东南沿海州县。四月,清廷命平南将军赖塔部由浙江进兵福建;浙江将军图喇部驻镇杭州,兼防海疆;定南将军希尔根、副将军哈尔哈齐等,率军由江西建昌、广信进兵福建;平寇将军根特等率军赴广东,会同尚可喜进兵福建。二十七日,清廷削耿精忠王爵。六月,康熙帝又以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固山贝子傅喇塔为宁海将军,率师赴浙进讨。衢州为浙江门户,为叛军与清军必争之地。五月二十五日,浙江总督李之芳与平南将军赖塔,率军2500人,自杭州急奔衢州。二十八日抵达。时耿军已攻占常山、开化、寿昌(今浙江建德西南)、淳安、处州(今浙江丽水)、义乌、浦江、东阳、汤溪、温州、黄岩等地,窥犯衢州。七月五日,两军战于衢州,清军获胜,收复义乌、汤溪、寿昌、淳安、常山、嵊县等地。此战,大挫耿军之攻势,使浙江之乱势稍定。十二月,耿部都督徐尚朝等率马步兵5万,至金华,副都统马哈达等大破之,歼其2万余人,曾养性遁走天台。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亲王杰书遣兵击败耿藩总兵沙有祥,收复处州。二月,清军收复仙居。是时,曾养性以朱飞熊率舟师,水陆并进,以步骑数万攻金华,被傅喇塔击败,退屯茂平岭。傅喇塔命清军开栈道济师,自间道出曾养性后,击溃该部,于八月间占领黄岩。曾养性走保温州,复被清军合围。与此同时,将军希尔根亦收复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饶州(今江西波阳),击败耿藩将军白显忠。耿精忠不甘失败,亲自督兵进军衢州,又屡败,便派马九玉率屯于江山;并派邵连登等扰建昌,攻抚州、赣州。不久,吴三桂遣军陷袁州(今江西宜春)、吉安,策应耿精忠,阻止清军南下。十五年(1676年)春,傅喇塔自黄岩进攻温州,曾养性凭江拒战,累月不能下。六月,郑经夺取耿藩所据有的福建漳州、泉州,耿精忠急忙撤走犯建昌之兵。康熙帝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命杰书等移兵包围温州之军,径取福建。七月,杰书与傅喇塔等于衢州合兵。八月十五日,清军向盘踞于衢州西南大溪滩和衢州河西九龙山的耿藩马九玉部,发起突然进攻,马九玉仅以数十骑逃归常山。清军直入仙霞关,招降守将金应虎,攻拔浦城,进入福建。白显忠闻讯,声言将趋福建建阳,断清军后路。经李之芳劝说,白显忠降清。郑经占漳、泉后,又犯兴化,兵势将及福州。耿精忠两面受敌,势渐蹙,谋出降。杰书率清军次建阳,克建宁。十月初,杰书抵达延平。耿精忠降。后曾养性于温州亦降。

    点评:此战,清军出兵快捷,抢占战略要地,歼敌有生力量,并能抓住战机,发起反攻,故而迅速取胜。

中国战争 清平三藩之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史称三藩。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反清。贵州巡抚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响应。吴三桂遂部署叛军经贵州向湖南进攻。康熙帝为将叛军遏阻于云、贵、湘地区,令前锋都统硕岱率一部兵力急驰荆州,令都统巴尔布及珠满各率精骑3000,分由荆州、武昌南进,抢占常德及岳州两战略要点;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四川,扼守云南入川要隘;令抚蛮将军孙延龄坚守广西,威胁叛军侧背。二十四日,又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京师八旗劲旅1。1万余骑进讨叛军。为孤立吴三桂,还下令停撤耿、尚二藩。

    十三年正月,吴军连破沅州、常德、衡阳等地,湖南清军节节败退,四川提督郑蛟龙及副将黄正卿等,以所部叛应吴军。二三月间,孙延龄、耿精忠亦先后反,于是云、贵、川、湘、闽五省尽为吴三桂所有。由于吴三桂的战略企图仅欲割据江南,故下令所属各将,毋得过江。南下清军进抵江北后,见吴军势盛,亦不敢渡江,于是形成隔江对峙态势。五月,吴三桂开始向两翼扩展:一路由湖南进攻江西,一路由四川进攻陕西,开辟东、西新战场,企图分散清军兵力,扩大势力范围及影响,从而迫使清廷同意划江而治。六月至九月间,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东南财富之区,系清廷主要赋税基地,为保证其不为叛军占领,派3支大军增援东战场: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入江西迎击吴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入福建进击耿精忠;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将军,率军进屯江宁(今南京),准备随时接应、支援江西及福建清军。同时令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进攻广西孙延龄。派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率军增援西战场,由陕西进攻四川。派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增援中战场,与勒尔锦协同进攻湖南。这一部署的重点在东战场,西战场兵力显然不足。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汉中支援;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当时京师已无八旗主力可调,康熙帝遂打破常规,重用汉籍将领为主将,并派刚刚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汗叛乱的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一指挥西战场各部清军。当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王进宝等切断王辅臣与吴军联系,在兰州、西河等地连战连捷,西战场形势好转时,东战场方面,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吴三桂诱使下,将其父囚禁,于十五年二月与金光祖起兵反。康熙帝为能集中兵力消灭叛军主力吴三桂部,决定先翦除两翼,再合击中间,对东、西战场方面的叛将,采取“剿抚兼施”的方针。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利用其内部矛盾,加强政治争取工作。至十六年五月,东西两战场的主要叛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相继投降(参见清平耿精忠之战、清平王辅臣之战、清平尚之信之战)。应耿精忠之约由台湾进占福建漳、泉等地区的郑经军,亦被杰书部击败,退至厦门,战争集中至湖南正面战场。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是主要敌人,湖南是主要战场,“必速灭吴三桂,底定湖南”,其他叛军,“自当瓦解”。因而早在十四年,即命岳乐“将江西要地进行整理,稍有就绪进取湖南”,“由袁州直取长沙”,同时令喇布进入江西支援岳乐。清军与吴军在江西、湖南激战两年,岳乐部一度进攻长沙,勒尔锦部亦曾渡江南下,进入湖南,但在吴军有力反击下,均未成功。长沙、岳州等各战略要地,仍在吴军手中。吴三桂为减轻湖南战场的压力,分散清军兵力,十六年四月间转移至衡州,并派军由宜章进攻广东韶州,并分兵进攻南安,以牵制江西清军。康熙帝令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守韶州、南安,同时令征南将军穆占与喇布部会合,集中兵力进攻衡州、永兴等湘南各地。至十七年初,清军已攻占攸县、茶陵、永兴、郴州、宜章等12城。吴三桂危急之中,于三月在衡州称帝,改元绍武。永兴为衡州门户,距衡州仅百余里,双方势在必争。吴三桂调回其得力将领马宝、胡国柱等各部,集中力量于七月间围攻永兴。清都统伊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先后战死,永兴即将失守。因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吴军撤围退走。

    吴三桂死后,马宝等迎其孙吴世瑶至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尔后扶柩返回云南。此时吴军部众涣散,军心不稳。康熙帝乘机令大将军察尼水陆并进,攻取岳州。他认为“岳州为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地恢复,则长沙、荆州之兵始能前进”,“规定湖南,在此一举”。十八年正月,清军攻占岳州,湖南局势急转直下,常德、衡州等地,相继为清军攻占,湖南全境基本平定,吴军退据武岗及辰州之辰龙关,扼守入黔要隘。岳乐、喇布等于八月间攻破武岗,十九年三月攻破辰龙关,打开了入黔门户。此时,图海所属绿营将领勇略将军、宁夏提督赵良栋、奋威将军平凉提督王进宝等已攻占汉中、兴安、成都、保宁、重庆等地,四川悉平。

    三月下旬,新升云贵总督赵良栋提出自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合击,进取云贵的方案,为康熙帝采纳,令贝勒彰泰代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为东路,从湖南;令喇布为南路,从广西;令将军吴丹、赵良栋等为北路,从四川;共向云贵进军。南、东两路清军迟迟不进,吴军主力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部集中兵力出击四川,企图以各个击破打破合击,沪州、叙州、永州等地先后为吴军攻占。但吴军主力进入四川,云贵方面防守力量削弱,康熙帝掌握战机,于九月初严令南、东两路迅速进军。二十年正月,新任征南大将军赖塔,率军从广西出发,在石门坎、黄草坝连败吴军,进至曲靖,彰泰亦由湖南急进,至曲靖与赖塔会合。尔后分路进攻,二月下旬包围昆明。四川吴军奉命回救,赵良栋等乘势追击,大败吴军,于九月进抵昆明。三路大军以彰泰为主帅,但其指挥无方,久围不下,康熙帝极为不满。赵良栋遂指挥所部绿营兵,切断城内外一切联系,从十月八日开始强攻,二十八日吴世埔自杀,二十九日叛军出城投降(参见昆明之战),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至此被彻底平定。

    点评:此战,平定“三藩”叛乱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正义力量的胜利。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则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吴三桂初期攻势凌厉,进展迅速,但受划江而治方针的束缚,未能及时扩张战果,主动寻歼清军,致丧失战机,终归失败。清军初期畏葸不前,后康熙帝调整战略,确定以剿抚兼施策略先翦除东西两翼,再集中兵力实施正面进攻,并能面对现实,打破旧习,重用绿营官兵,故能变被动为主动。在这次战争中,康熙帝玄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处置得当,临危不躁,谨慎地对待战局的变化,不急于求成,也不放过良好的进攻时机。对待将领,不论亲疏贵贱,一律赏罚严明,而且大胆启用汉将,这对平叛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国战争 清平睦尔撒纳之战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两度进讨伊犁,平定辉特汗阿睦尔撒纳武装叛乱的作战。

    乾隆二十年六月,清军千格登山一役彻底击败准噶尔叛军(参见清征达瓦齐之战),不久,又俘叛首达瓦齐。之后,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