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迅速发展势力,再度强大起来。

    李渊建唐后,始毕屡发兵助刘武周、梁师都进扰。武德三年,颉利可汗继位后,开始直接发兵攻扰唐边,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参见唐统一战争),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五年,唐代州总管李大恩趁突厥闹饥荒,出兵攻马邑(今山西朔县),在新城(在今山西朔县西南)被突厥与刘黑闼合兵击败。同年八月,颉利可汗分兵两路大举入侵,在汾州(治隰城,今山西汾阳)和三观山(在今甘肃庆阳北)被唐军击败,与唐议和后北撤。此后,突厥仍不断骚扰唐边,甚至关中地区亦经常受到威胁,李渊等人准备迁都以避突厥,被李世民力谏后乃止。

    七年,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见唐统一天下已成定局,其扶持的割据势力多被击灭,遂倾其全部人马,对唐发动大规模入侵。李世民用反间计,使突厥请和而退(参见五陇阪之战)。

    九年,唐朝发生“玄武门事变”,颉利认为有机可乘,乃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再次大举南下,很快进至长安附近渭水便桥以北,以观唐廷虚实。唐太宗亲率6骑与颉利隔渭水对话,责其负约。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颉利恐慌,请求议和。李世民因其新立,政权尚未稳固,决定采取“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策略,与其签订“渭水之盟”(参见泾阳之战)。

    面对东突厥的威胁,唐太宗李世民,练兵习武,分化瓦解,准备反击。东突厥因连年征战和天灾,薛延陀等部群起反抗,突利可汗也归顺唐朝,国势大减。而唐朝内部安定,经济逐步恢复,又取得了恒安(在今山西大同境)、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便于进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唐太宗认为战机已成熟,便于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发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六路进击东突厥(参见唐灭东突厥之战)。

    四年正月,李靖率骁骑3000乘夜袭占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未料到唐军突至,率部北撤。李世勣军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大败突厥军,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李靖与李世勣合兵,于二月初在阴山突袭突厥军,斩杀万余人,俘男女10余万口,颉利可汗也于其后被抓获,东突厥汗国至此灭亡。

    唐廷初立,西突厥汗国在统叶护可汗统治下,成为“控制数十万,霸有西域”(《旧唐书·突厥传》卷94)的强国。贞观二年,西突厥发生内乱,分裂为弩失毕五部和咄陆五部。各部互相争斗,经常自立可汗,力量逐渐削弱,臣属于西突厥的西域各国大多归唐。四年,统叶护可汗之子肆叶护获胜,西突厥汗国暂时统一。

    但肆叶护残暴多疑,统治无方,被西突厥贵族驱逐。六年,泥孰被立为咄陆可汗。其后,西突厥内部依然混战不休,十二年,西突厥再次分裂为北庭、南庭两部。十六年,北庭乙毗咄陆可汗发兵入侵唐伊州(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被唐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其后乙毗咄可汗被罢黜,乙毗射匮可汗继立。二十年,乙毗射匮遣使入朝,贡献方物,请求联姻。原被乙毗咄陆可汗封为叶护的阿史那贺鲁于二十二年率其余众数千帐归附唐朝。二十三年,唐以阿史那贺鲁为左卫将军、瑶池都督,令其招讨尚未服唐的西突厥各部。永徽二年(651年),他击破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十姓诸部皆来归附,遂拥兵数十万,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双河(今新疆温泉境)、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沙钵罗势力强大后,不愿再羁属于唐朝,于当年七月发兵攻唐庭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唐曾数次出兵反击,均未获全胜。

    显庆二年(657年),唐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发唐兵与回纥骑兵万余人,自北道攻沙钵罗可汗(参见唐灭西突厥之战);又遣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旧众。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打击相结合的方略,采用攻守兼施、及时反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的战法,终于击擒沙钵罗可汗,灭掉西突厥汗国,在其地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
    点评:唐廷与东、西突厥的多年攻战,多属于维护西北各族人民安定环境的正义作战,客观上亦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

中国战争 唐与吐番的战争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被唐军击退(参见松州之战)。十五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已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为西域行军大总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贵为逻娑(今西藏拉萨)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此役,唐军出动10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后,薛仁贵以路险带辎重行军不便,率先头部队轻装前进,在积石河口击退吐蕃军,驻军乌海(今青海兴海西南)等待唐军主力到达。唐军主力未能轻装前进,行动迟缓,未至乌海即遭20万吐蕃军的袭击,大败退走,辎重也全部丢失。薛仁贵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大军40余万进攻唐军。唐军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和退军(参见大非川之战)。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派中书令李敬玄等率兵18万再次进攻吐蕃。双方先战于龙支(今青海民和东南),吐蕃退走。唐军继续深入,在青海湖附近与论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激战,唐军大败。唐将黑齿常之率敢死队夜袭吐蕃军,唐军才得以乘敌混乱之际退回鄯州(今青海乐都)(参见青海之战)。

    此后,唐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河陇以至剑南一带的战略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对唐的进攻多限于边境地区,一般不大举深入。在西域战场,由于从唐本土至该地的道路遥远险阻,后勤供应困难以及双方的兵力大多用于其它战场等原因,唐蕃都有兵力不足的问题。因而都很注重与当地土著连兵,致使唐蕃之间的战争有时表现为针对对方盟友或对方联盟的军事行动。如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依附吐蕃的疏勒军。延载元年(694年),唐将王孝杰大败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军。由于西域地域辽阔,各城国、部族相距较远等原因,唐蕃双方在这里的军事行动多是远程行军,大进大退。如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进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镇,长驱东向,其前锋直达敦煌(今甘肃敦煌西)。长寿元年(672年),唐将王孝杰率兵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出发,转战数千里,直至于阗等地,大破吐蕃,复取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战后,唐派重兵驻守四镇,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综观这一时期的唐蕃战争形势,唐在西域略占优势,吐蕃则在河陇占有优势。唐朝初年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唯独吐蕃是个例外。除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它多种原因。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

    唐玄宗时期(713—755年),唐蕃战争仍主要在河陇和西域两个战场上进行。两个战场互相策应,仍以河陇一带为主战场。在剑南一带也仍有一些较小规模的战事。在河陇战场上,唐自李敬玄兵败青海之后,已改变了从青海长驱直入吐蕃的战略;但也并未采用秦汉以来常用的修筑长城,分兵把口,进行防堵的办法,而是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控制区域。吐蕃则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

    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兵10余万进攻唐临洮(今甘肃临潭)、兰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等地,唐派陇右防御使薛讷、太仆少卿王晙率兵反击。唐军主力并不固守城池,而是实施机动,寻机歼敌。十月,唐军以夜袭发起进攻,大败吐蕃于武街(今甘肃临洮东)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又追击逃敌,连战连捷(参见武街之战)。此后,经多年战,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自开元十七年后开始发动一系列主动进攻。当年,唐朔方节度使李祎率军远程奔袭,一举攻下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1000余里(参见石堡城之战)。开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唐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河桥(今甘肃临夏)等地。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夺回石堡城(参见石堡城之战),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九载,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载,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载,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在西域战场上,唐蕃双方仍经常远程攻战。如开元二年,吐蕃以小勃律进入西域,北行数千里,与突厥连兵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开元十五年,吐蕃赞普亲征,绕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又与突骑施连兵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天宝六载,唐将高仙芝率骑兵万余,从安西出发,远程奔袭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军数千里,历时百余日,先后攻下吐蕃重兵镇守的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还(参见唐击小勃律之战)。这一时期,唐在西域依托安西、北庭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其控制区域。吐蕃起初是和后东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联盟,同唐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又转移到葱岭以南地区。先是吐蕃取得子一些胜利,后来唐朝大举反击,获得全胜。

    天宝六载,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个小国重新归附唐朝。天宝九载,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天宝十二载,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至此,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也发展到了其顶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吐蕃乘虚而入,当地守军力不能支,河陇、西域之地先后为吐蕃所占。唐蕃战争的主要战场东移到今宁夏、甘肃东部、陕西以及四川西北部,唐蕃双方由以河陇、西域两个战场互相策应改为以今陕甘宁一带和今川西北一带两个战场互相策应。吐蕃经常长驱直入唐境,唐都长安也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当时,唐将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

    这一时期,唐朝大量从内地调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