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智度论-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火。照明诸罪福业及诸果报。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五(释第二品讫第三品上)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净佛道

【论】问曰。舍利弗何因作是问。答曰。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问曰。小乘不住成佛。何以故问净佛道事。答曰。舍利弗者是随佛转法轮。将虽自无益为利益求佛道众生故问。又以菩萨大悲多所利益。是故问菩萨事以益众生。复次舍利弗蒙佛恩故破诸邪见得成道果。欲报恩故问菩萨事。又舍利弗于声闻地中究尽边际。所未了者唯菩萨事。是故复问。又以菩萨法甚深微妙虽不能得爱乐故问。譬如见人妙宝已虽自无爱乐故问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论】问曰。是三事后品中各有因缘。佛今何以并说。答曰。是中略说。后当广说三事因缘。又今但说空无相无作因缘。后当说种种功德故合说三事。问曰。入三解脱门则到涅槃。今云何以空无相无作。能过声闻辟支佛地。答曰。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如后品中说。譬如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之地。是菩萨虽见涅槃直过不住更期大事。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是观时非是证时。如是等应广说。若过是二地知诸法不生不灭。即是阿毗跋致地。住阿毗跋致地中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是为能净佛道。复次菩萨住三解脱门观四谛。知是声闻辟支佛法直过四谛入一谛。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等。入是一谛中是名阿毗跋致地。住是阿毗跋致地净佛道地。灭除身口意粗恶之业。及灭诸法中从初已来所失之事。是名净佛道地

【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地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释曰。舍利弗深心恭敬菩萨。故今问。菩萨漏结未尽。住何功德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释曰。佛以是义示舍利弗。虽三解脱门涅槃事同。而菩萨有大慈悲声闻辟支佛无。菩萨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欲度一切众生具一切佛法故胜

【经】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

【论】释曰。佛先已以一因缘益行众行故。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今说菩萨外益因缘故。世间有一切诸善法。所以者何。菩萨发心虽未成佛。令可度众生住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况成佛。问曰。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答曰。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复次虽因声闻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说。尚不说声闻辟支佛。何况外道诸师

【经】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论】问曰。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答曰。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刹利等大姓。答曰。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问曰。菩萨清净行大慈悲。云何说世俗诸杂法。答曰。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以是因缘故皆由菩萨有。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菩萨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为世间作福田。舍利弗闻是菩萨有大功德应当供养。心念烦恼未尽。虽有大福不能消其供养。如人虽啖好食以内有病故不能消化。以是故

【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净毕施福不。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净毕故

【论】释曰以菩萨从初发心时便为一切众生供养之上首。所以者何。以决定为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代受勤苦。又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度脱。欲取一切诸佛法大智慧力故。能令世间即是涅槃。如是种种因缘故言本已净毕。复次佛重说消施因缘故

【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施何等施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以是施与

【论】释曰。先说由菩萨因缘世间有善法今说菩萨施善法之主。是为差别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应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上说一日修般若波罗蜜胜声闻辟支佛。从是因缘来佛种种赞叹菩萨。如是大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今问。云何菩萨习行是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难行难得。如幻如化难可受持。恐行者违错。故问习应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受想行识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眼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鼻舌身心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声香味触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眼界空色界空眼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声识界鼻香识界舌味识界身触识界意法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苦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集灭道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无明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一切诸法空若有为若无为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五众者色受想行识。色众者是可见法。是色因缘故亦有不可见。有对。有对虽不可见亦名为色。如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未得道者亦名为道人。何等是可见。一处是可见有对色。小分一入摄余九处及无作业名不可见色。有对者十处。无对者唯无作色。有漏无漏等分别亦如是。如经说。色有三种。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当知非但眼见故。是色内外十处能起五识者皆名色。因是色分故生无作色。复有四种色。内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复有五种色所谓五尘。复有一种色如经说恼坏相。众生身色名为恼坏相。非众生色亦名恼坏相。恼相因缘故亦名恼。譬如有身则有饥渴寒热老病刀杖等苦。复有二种色。所谓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业色非业色。业色果色。业色报色。果色报色。隐没无记色。不隐没无记色。可见色不可见色。有对色无对色。有漏色无漏色。如是等二种分别色。复有三种色如上可见有对中说。复有三种色。善色不善色无记色。学色无学色非学非无学色。从见谛所断生色从思惟所断生色从无断生色。复有三种色。欲界系色色界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贪欲有色能生嗔恚有色能生愚痴。三结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贪善根不嗔善根不愚痴善根。如是等诸三善根应广说。有色能生隐没无记法能生不隐没无记法。不隐没无记有二种。有报生有非报生者。如是等二种无记。复有四种色如上受不受中说。四大及造色三种善不善无记。身业作无作色口业作无作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色)止色(恶不善禁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不用色。(余无用之色)如是等四种色。复有五种色。身作无作色口作无作色及非业色五情五尘。粗色动色影色像色诳色。粗色者可见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如土石等。动色者有二种。一者众生动作二者非众生动作。如水火风动作。地依他故动。下有大风动水水动地。风之动树。如酒自沸动。如磁石吸铁。如真珠玉车渠马瑙夜能自行。皆是众生先世福德业因缘不可思议。问曰。影色像色不应别说。何以故。眼光明对清净镜故反自照见。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现无更有法。答曰。是事不然。如油中见像黑则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横观则面像广纵观则面像长则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中皆有面像则非一面像。以是因缘故非还见本像。复次有镜有人有持者有光明。众缘和合故有像生。若众缘不具则像不生。是像亦非无因缘。亦不在因缘中。如是别自有法非是面也。此微色生法如是不同粗色。如因火有烟火灭烟在。问曰。若尔者不应别说影。同是细色故。答曰。镜中像有种种色影则一色是故不同。是二虽待形俱动形质各异。影从遮明而现。像则从种种因缘生。虽同细色各各差别。诳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闼婆城等。远诳人眼近无所有。如是等种种无量色总名色众。受众者如经说。因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故生触。是触即时三众共生。所谓受想行。问曰。眼识亦与三众作因。何以但说触。答曰。眼识少时住见色便灭。次生意识能分别色好丑。是故不说眼识。因眼色识三事和合故生触。触生心数法。眼识因缘远故不说。问曰。一切识皆有触。何以但触因缘生心数法。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触亦如是。次第相续触粗故说因触生心数法。念念触微细亦共生心数法不了故不说。若情尘识三事和合能受苦乐。尔时触法了了。以是故说因触生心数法。如色法从因缘和合生。心数法亦如是。从触法和合生。如色法从和合生。无和合则不生。心数法亦如是。有触则生无触则不生。此受众一种所谓受相。复有二种受。身受心受内受外受。粗细远近净不净等。复有三种受。苦乐不苦不乐。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所断思惟所断不断。因见谛所断生受。因思惟所断生受。因不断生受。或因身见生。不还与身见作因。或因身见生。还与身见作因。或不因身见生。不还与身见作因。复有三种受。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如是等三种受。复有四种受。内身受外身受内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应受。及四流四缚等相应受。是名四种受。复有五种受。乐根苦根忧根喜根舍根。见苦所断相应受。乃至思惟所断相应受。五盖五结诸烦恼相应受亦如是。复有六受众。六识相应受。复有意识分别为十八受。所谓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喜。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忧。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舍。乃至意识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净有垢为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为百八。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受义无量名为受众。想众相应行众识众亦如是分别。何以故。与受众相应故。复次佛说有四种想。有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小想者觉知小法。如说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缘相名为小想。复次欲界系想名为小。色界系想名为大。三无色天系想名为无量。无所有处系想是名无所有想

复次烦恼相应想名为小想。烦恼覆故。有漏无垢想名为大想。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