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语》是孔子的对话或独白的记录。不见得忠实,但花样很多。研究并发
掘孔子的潜台词的人和书古今中外多不胜举。他是圣人,自当如此。不过大家都
重视圣人之言,不大注意谈话对方。对话的门人弟子是贤人,还有人注意。此外
的对手就进入冷宫了。他们好像是陪圣人说话的道具。其实,将圣人和非圣人的
对话合看,加上可以挖出来或则加上去的潜台词,也许别有风光。
    例如孔子和阳货的对话。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奸臣吧?总之,是掌权的坏人。
这两人怎么谈得起来?记的是,开头阳货找孔子,“孔子不见”。送来了礼,一
口猪。圣人不能缺礼,必须回拜。可是又不愿见他。于是打听到阳货大人不在家
才去拜访。这个行动也是语言。其中的潜台词是:“还了礼,可还是不见。你不
在家,这不怪我。”偏偏运气不帮忙,在路上遇见了。很可能是阳货权大,手下
人多,消息灵通。孔子名气大,行动无法隐瞒。所以阳货一得到情报,立刻堵上
路口。这有点像廉颇堵蔺相如演“将相和”的形式,内容可大不同。这一相遇,
圣与非圣之间出现了来回几次对答。阳货很不客气,到末了,直逼中宫,将了一
军,说:“年岁不饶人啊!”(“岁不我与。”)孔子回答:“好吧,我答应你,
我要出来做官了。”(“诺,吾将仕矣。”)这里有什么潜台词?一个心里说:“
我知道你不愿意在我手下工作,偏要逼你出来,看你怎么说?”一个心里说:“
你是掌权大官。我不过是个退休的老头,我拗不过你。你用一层又一层大道理
(仁、智)逼我不能不承认。可是答应尽管答应,这是口说无凭。做不做官,还
是我自己作主。大不了我跑出鲁国,再去周游列国便了。”这一篇精彩对话的记
录者或则报告文学作者自然也附有潜台词。那就是,大家看看圣人怎么对付小人
的。他以礼来,我以礼去,他讲道理,我顺着他。我本来要做官,答应也不是假
话。可是到不到他的手下,那就不一定了。这类报道也许起先口头流传,也可能
书面抄写,用篆字刻在竹简上。到汉朝,成为经典,从此又有一代一代人一层层
发掘潜台词并且写出或讲出或想出自己的潜台词,也就是所谓心得体会。这一段
话便是我的读后潜台词写成了台词,同当年初读时小孩子想法差不多,不免“贻
笑大方”。
    孔圣人的谈话对手很多,研究起来也许可以成为考什么学位的论文。这且不
提。再谈谈“发蒙”后的第二部书。那是“亚圣”孟子的对白和独白的记录。大
概书写工具有了发展,不但记的对话多而且篇幅也长了。有些谈话对手很不客气,
简直像是有意挑衅的。孟老夫子的火气也不小。对王、公竟也有时针锋相对给他
下不去,还背后说什么“望之不似人君”。当然也有时巧妙地绕弯子引对方上钩。
有时当面给人颜色看,“隐几而卧”,比孔子的托病不见又让人知道更为严峻。
    有一次孟老夫子带一群门徒来到滕国。住在高级宾馆(上宫)受招待。不料
住房的窗子上原来有双鞋子忽然不见了。宾馆的人找不到。有人就问:“老夫子
的随从怎么这样藏起人家的鞋子来了?”孟子立刻反问:“难道你以为这些人是
为了偷鞋子来的吗?”那人只好回答:“大概不是吧?”(“殆非也。”)接下
去的几句话好像是那人替孟子作了解释,打圆场,说:“您老先生开班招生,对
于来入学的人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愿来学的就收下了。”这些话是替
孟子开脱,却又仿佛是不否认有人偷鞋子。好像是说,孟子收门徒,来去自由,
无法保证。(“往者”、“来者”和《论语》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
见得一样。朱熹注说是不究既往,不查历史,与“来”对不上。)这段对话为什
么会记下来?朱熹在注中说,这“合于圣贤之旨,故记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不知问话的人是谁,所以很难明白。只有“来者不拒”这句话倒是一直传到
了今天。
    不明白谈话的对手,难以追寻潜台词,圣人的话也就难以明白。《论语》中
有个原壤,不知是什么人,挨了孔圣人一顿骂,又挨了一棍打,也没答话,或则
是答话没有记下来。他怎么得罪了孔子?书中只说他“夷俟”,据说是蹲在那里
等待孔子来,无礼已极。朱熹老前辈注解说,这位是孔子的老朋友,大概是老子
一派,放弃礼法的,因为据说他曾经“母死而歌”。这是顺手给老子一棒槌。孔
子说他幼年时不听话,长大了无所作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于是用手杖敲他
的腿(以杖叩其胫)。大概潜台词是:“看你还伸不伸出腿来!”那时没有椅子,
古人是跪坐在席上的。伸出腿来当然是不敬,所以要挨打。原壤年纪不小,一辈
子不知做了什么错事,说不定是什么事也没做,惹得圣人这样大发脾气,一点也
不心平气和,不但动口,而且动手。孔子这时应当比原壤还要大几岁,为什么会
骂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竟然流传后世。孔子骂“贼”在《论语》中
记的不止一次。“乡愿,德之贼也。”“贼夫人之子”。圣人教导人“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圣人骂人、打人不用说都是合“礼”的。平常人可就不行了。只
有圣人才配说,“礼法岂为我辈设哉?”(说这句话的不是圣人。)不是守礼才
成为圣人,而是圣人的一切都是“礼”。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
到了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了。非圣,例如原壤,那就是“贼”了。圣人就是对。
“贼”人就是错。那还用说?这话本身就是潜台词,不需要说出来。习以为常,
众所周知。
    台词,潜台词,都不离问答;是语言,也是思想。考虑就是自问自答。没有
问题也就没有思考。可是人类据说是“有思想的芦苇”,所以潜台词不断出现,
而且和台词之间大有微妙关系。怎么能知道?从对手方可以知道。和下棋一样,
一来一去,一问一答,用棋子说的话和没说出的话不会完全一样,却又可以推测
出来。双方对话同时互测潜台词。
    《文选》中有些问答文章是假设的,不是记录。宋玉的答楚王问最有名。其
中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话至今流传。东方朔、扬雄、班固的问答文
章,从前也有很多人会背诵,现在不行时了。司马相如的一篇《难蜀父老》,假
设皇帝派的使者和四川父老的对话,宣讲开发西南的正确,驳斥地方上人士的意
见。对于这篇对话的潜台词有不同猜测。金圣叹认为“纯是切讽天子,更于言外
得之”。说这不是歌颂而是批评。对《子虚》、《上林》两赋也有这样看的。这
位司马先生以词赋得到汉武帝恩宠,写的文章有“迎合上意”的,可也有内含
“谲谏”的。这篇台词是不是绕弯子说话的“反讽”呢?
    说到金圣叹,他的文学批评主要是揭发潜台词。他评《西厢》,常揣摩戏中
人心理,也就是潜台词。他评《水浒》,大挖宋江、吴用的潜台词,由此推出施
耐庵的潜台词,还腰斩出一个“贯华堂古本”来证明。有人认为,那里的所谓施
耐庵序也是金圣叹冒名顶替的。金圣叹喜欢批“应读作”什么。这就是说,书里
记的是台词,而“应读作”的是潜台词。
    何止金圣叹?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有不少是发掘书中的潜台词以至于书的作
者的潜台词的。对于诗文“命意”下“诛心”之论正是我们的古代读书前辈所搜
长的。这一点,当已有不少大文论及,不必多说。
    清末(光绪年代)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说:“金圣叹论诗词,全是魔道。”
“圣叹评传奇,虽多偏谬处,却能独具手眼。至于诗词,直是门外汉。”原因是
金推重欧阳修的词,而陈不同意。陈说冯正中(延巳)的词“意余于词”,“不
当作艳词读”,即潜台词不“艳”;而欧阳永叔(修)“不过极力为艳词”,即
潜台词也“艳”。这明显是说,冯词的潜台词比欧词的高。可是这很难说。陈以
为辛稼轩(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了无余意”。可
是随后没有过多少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却以这句词为一种很高的境界。很明
显,陈只读台词为“艳词”,没什么潜台词好说。王却读出潜台词为抒写一种境
界,那就不同了。究竟这些说法是辛的潜台词还是陈、王二人的台词,其下另有
潜台词呢?作《新五代史》那么方正的六一居士欧阳公怎么会“极力为艳词”,
而为官人品不高的冯正中君反而不是为“艳词”呢?原因何在?
    作品和作者也可以看作台词和潜台词,不会完全一样。《白雨斋词话》也说
:“诗词原可观人品,而亦不尽然。”举了一些例子。又说:“冯正中(延巳)
《蝶恋花》四章,忠爱缠绵,已臻绝顶。然其人亦殊无足取。”“诗词不尽能定
人品,信矣。”诗文是台词,人品是潜台词。台词高妙,不一定潜台词同样好。
“口不应心”,虽非必然,却是常有。司马相如、金圣叹也是这样。说不定中国
古代诗文和诗人、文人有这样一种“传统”。原因可能是用于社会的文和处于社
会的人极难一致。司马相如的文有两面,正如他的人有两面。用现在的习惯语说,
他的一生和文章都是悲剧。遭遇很曲折,文章需索隐。文名极大,读者很少。到
现在他又以附于妻子卓文君而留名。这岂非悲剧?
    几年前看到法国德里达的几本书。对于他的所谓“解构”,我难以发言,只
写过小文《解构六奇》。他有两篇文是一中有二。平行印出两篇,或纵(上、下),
或横(左、右)。不知是不是一是台词,一是潜台词。反正我看后莫测高深,觉
得两篇都是台词,无非捏合到一起而已。说两篇文是“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
都无不可。自己已经说出来,“潜”于何有?《小五义》中的“黑妖狐”智化口
中发誓,脚下画“不”字,也不能一张嘴同时说出两种话来。这样文章,不指为
“故弄玄虚”,也算是白费气力,因为难得有人明白,明白了又能得出什么?无
非是台词之外有潜台词,或则是解开“双关语”。
    以我浅陋所知,欧洲人论文,从德里达上溯一直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
于潜台词的重视似乎都不如中国。他们极力要把潜台词变成台词。现在是一面着
重分析台词本身,另一面又着重挖掘没讲出的潜台词,“分道扬镰”。然而,总
之,都是要把不明白的讲成明白,把明白的讲成数学公式,其实是更加不明白。
中国自从毛《诗》大《序》提出“比、兴”起,经过《文心雕龙》直到《人间词
话》,都不放弃讲潜台词。但讲法是把明白的讲成不明白,不明白的讲得更不明
白。好比佛家讲《妙法莲华经》,把一个“妙”字讲得无穷无尽。(竺法护译
“妙”为“正”便不妙了。原文此字sad 在这里只指“正法”之“正”,也是
“真”,单讲才深奥。)我们看轻潜台词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到不了一百年。
可是找“黑话”之风有一时期还声势浩大,仍然是重视潜台词的传统。可见不说
不等于没有。
    台词是明白讲出来的,可以分析;潜台词就不然。欧洲人历来大多讲求明白,
说话要划清边界,极力把不明白讲成明白,连“神秘”也明白说出;可是也往往
越追求讲得明白越不明白。罗素、维特根斯坦就是眼前例子。海德格尔更不用说。
中国人历来大多讲求不明白,或说含糊,说话常闹边界纠纷,往往把明白讲成不
明白,引起过不少人愤怒。可是偏又有人不断称妙,所谓“妙不可言”。“不可
言”就是潜台词不能转为台词。印度人处于中、欧两者之间,摆的架势很明白,
喜欢一二三四报数,但演的什么又不明白;很讲划界却总是划不清;仿佛是台词
和潜台词不分。也许正因此,欧洲人把他们认作本家,而中国人也把他们看作亲
戚。“此在”(欧),“刹那生灭”(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中),
三句台词仿佛可以相通,但潜台词恐怕是大不一样: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一个
不定。
    世界正在迅速变小。世界上的种种台词和潜台词也正在激烈冲撞汇合。看来
可能是世界台词越来越趋向欧洲语言,而潜台词反而像是越来越向中国语言接近。
“中国的”和“中国人”并不相等。围棋是中国的,围棋的世界大赛冠军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