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序必定是从乱序中出来。同样,乱序不能只是治序的打乱破坏,而是另一种序
出来要代替原来的序。有时两序相仿,例如梁山泊的排座次和宋朝廷的座次属于
一个模式,那不能说是两种序,只能说一是山寨的序,一是朝廷的序。乱序和治
序不是这样,是不同的序。同序的不一定能相互代替,要看其他条件。不同的序
相代也不能突变。两种序包含着不同的民俗心态。一个趋向“乱”,一个趋向
“治”。古人常说的“人心思乱”或“人心望治”就是指这个。
    客:既已“开宗明义”,那就来看看相隔一千年以上的秦和明两次“场”中
的“序”有何不同?为什么一个不能“治”下去而另一个可以?从统治者方面说,
明朝廷比汉、唐都不如,为什么也能稳定而治?难道秦制是乱“序”而明制是治
“序”?为什么汉承秦制又治了?只是除去“苛法”和建同姓王国吗?从《史记
》的《秦始皇本纪》能看出什么?
    主:从这篇以始皇、二世、李斯、赵高为主要人物的政治文化总述我们可以
发现,战国时期的重要的文化“场”的“序”到秦统一天下时改变了。变成什么?
汉朝贾谊的《过秦论》一大篇(全文见《史记》,中段见《文选》)总结秦之亡
为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秦之兴总结不出来。唐朝杜牧离得远
些,在《阿房宫赋》中用六个字描写秦之兴:“六王毕,四海一。”和司马迁的
论述相合。秦朝的特色是将中国合成一个大统一的“场”。这是前所未有的。其
所以能成功,当然是历史发展的要求。秦始皇当然是历史的工具,不过他是一个
有思想有意志的工具。他所想的和所做的有什么是达成这个统一场的呢?那要看
同他合作的李斯。秦用李斯建立王朝创立许多制度,而李斯被用由于上书谏逐客。
秦始皇是很不喜欢“客”的,而战国时列国,包括秦,是用“客”而兴的。“客”
是战国文化场中最显著、最活跃、最起作用的分子。从李斯这篇上书和贾谊那篇
论中所列就可以看出来。(两文都人《文选》。)这些周游列国游说之“客”中
还应包括孔、盂、墨、庄、荀、韩非、孔膑等圣贤诸子及其门徒,做官未做官,
出名不出名,著书不著书的,都在内,不仅是苏秦、张仪之流。这些人公开地或
隐蔽地在各国之间串连,出许多富强以战胜他国以至一统天下的计谋。他们的祖
师言行录,门徒备忘手册,本门要诀之类的书都是内部读物或者对外宣传品。这
些书包括《老子》在内,都是有一定读者对象的,是多半在口头传诵的,所以不
能都存留下来。若没有这些人,战国只能混战,只是一些文化板块,如何能一统
天下?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说,七国是“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
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使各国串连通气的正是“客”。(经济上是陶
朱公范蠡之类的商,史书留名的多兼充当政客。)“说客”中苏秦“合纵”使各
国攻秦,张仪“连横”使各国降秦。他们是战国分立的“场”中所必需,因而为
一统的“场”中所必除。秦始皇见到这一点,所以逐客时单用了李斯而不用韩非。
(据说两人都是荀子的弟子。)他统一了天下就再也不允许有“客”存在并活动。
不必等到秦二世,秦始皇在认为李斯的作用耗尽时也会杀他的,正和当年秦王杀
商鞅一样。由此可见,分立板块而由“客”串连是战国文化场的特点,是乱“序”。
由此达到“一统”,而统一场中就再不容“客”。秦朝的文化政策几乎都是为堵
塞“客”的产生而制定的。这是不是战国板块文化场和秦朝统一文化场的重要不
同点?
    客:从春秋孔子起,这些“客”不但周游列国,还能到处讲学、收门徒或求
学(如苏秦游学),使文化流通和发展。当统一的场形成以后,多块合成一块,
自然就废“私学”、“游学”,烧去“非秦纪”的史书和“非博士官所职”的
“诗书百家语”,废除六国文字,达到“书同文”了。李斯、赵高各自编出新文
字的识字课本(李斯《仓颉篇》,赵高《爱历篇》)。建立“博士官”(高等
学府)统一教育。非官方的书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等技术书。要学“法令”
只许“以吏为师”。这一大套文化教育法令是统一文化场所必需的。问题是:这
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行不通?何以这一套到汉朝经过公孙弘、董仲舒才定下来,
而私学私书还除不尽?为什么到西汉末期,刘向、刘歆、扬雄又在天禄阁校勘官
藏古书,去认六国的“古文奇字"?(可见书未烧完。《左传》这时出现还不被
承认,“博士”不立专业,要刘歆去信争。《文选》中有此信。)战国时乱哄哄
的“百家”有什么好?“一统天下”后的一家有什么不好?我们不要用两千几百
年以后的世界的眼光来看,要照当时的形势看。
    主:不错,从板块文化场变为统一文化场正是从战国到秦的变化。这在当时
是必然的。由此而来的,由丞相李斯建议和始皇帝批准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也
是应运而生的。(“客”将分立场串成了统一场同时消灭了自身存在的依据。)
然而不行。秦始皇太自信了,太乐观了,以为灭了六国,一统天下,要防的仅仅
是六国的后代和他们的谋士“客”,于是对文化作了严格的统一规定以防“客”,
想不到“客”会有后代,想不到要有什么人来代替“客”。始皇不认识,那时也
不可能认识,文化的意义。他看轻了文化。他知道文化是对付人的,又误解了人。
人虽可以变成兵马俑,听从统一号令,但人又不是俑,不可能和兵马俑完全一样。
军事上这样做都有危险,兵士中会出现陈胜、吴广。政治上经济上统一“场”、
“序”必须具备成熟的足够的条件。第一要件便是活人。兵马俑不是活人,只能
在墓中和死人在一起。活人有合乎六国的“序”的,有合乎秦“序”的,不像俑
没有分别。统一文字并通行隶书再设立“博士官”确是合乎需要而又具备可能,
但若以为这就够了,那是只知其一,有文的文化,而不知其二,无文的文化。那
些无文的大多数人呢?仍然处在板块文化之中。上层出现了统一文化,下层仍然
是互不相通的板块文化。《孟子》里一说“南蛮映舌之人”,二说楚人学齐语要
到齐国去,否则学不了。(俱见《滕文公)))当时恐怕只有上层通用语,可以
供“客”到处游说,可供各国首脑办外交,引《诗》以结盟。《诗》是将各国
“风”化为通行语的标准课本。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季
氏》)然而极大多数的人是各守其板块文化的语言和风俗而不改习惯的。当时明
显的文化板块有:中原的从殷商以来的文化,包括“桑间”“濮上”的“郑卫之
音”。(这里有女性的呼声,是进步还是落后?)还有西方的周秦文化。(内含
西戎?)不算北方的其他民族,燕赵也自有文化。东边海滨有齐文化。(鲁似近
中原。)东南先有吴越,随即并入庞大的南方荆楚文化而成为吴楚相通的长江流
域文化。(这力量能和北方对抗而刘、项以楚亡秦。)这几大板块仅仅靠“行商”
如弦高“坐商”如陶朱公以商品流通来联系是不够的。他们可以促成统一,但维
护一个大板块还远远不够。经济通气之外还需要人的通气。怎么能那么快就不再
需要“客”的流通和“私学”的传授了呢?像萧何那样的吏除了教法律政令之外
还能做什么呢?何况原来六国的无数“萧何”也不是很快就能都成为秦吏的。虽
经李斯、赵高强迫推行,文化的统一场终究是表面文章,不如军事政治统一得快。
汉又分封王国。文帝不采贾谊的“治安策”。那策是只知除病,不知病除掉以后
本身没有元气恢复健康,又会得病。景帝试了一下,不成功。武帝时才初具规模,
仍是表面。直到元明清三朝大统一才能消化板块,但也化不净。已经一千几百年
了,显文化一统江山,隐文化照旧板块。始皇、李斯虽有开创之功,只是开创而
已。战国的板块文化场的“序”是不能化为秦朝要求的兵马俑文化的“序”的。
统一场的“序”在两千多年前是不可能形成的。秦使天下为一国,文化上不能适
应。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而与政治相应,又内含喜乡音而守乡土的民俗心态,所
以分立不断。汉封王,唐不封王而有藩镇,宋无落镇而辽、金、西夏、大理、吐
蕃多国分立。元统一不久,明朝又裂土封王。清朝才出现政治文化统一场的局面。
这是着急不得的。秦始皇以为有了白起、蒙恬、章邯率领兵马统一天下,有了连
六国长城为一以防范北方异族,销六国兵器铸为金人十二(显然是象征),这就
够了,其他无足重轻,可以随意制定。这是原始的天真,是不知道也不相信有文
化场,而文化场是活人的民俗心态力量的集聚,不能任意指挥的。秦初并天下的
第一个诏书中一再说“兵吏诛灭”六国。他想不到“兵吏”不能制造并率领统一
文化场。
    客:由此是不是看出了一条?中国之大,必定文化分成板块,但又趋同,所
以要一步一步形成统一文化场的“序”。这不是秦始皇的功过问题。他本人在统
一天下后车马不停,南北东西奔走,毕竟不能代替当年“客”的流通。“博士”
消灭不了“私学”。能背诵《尚书》的伏生还是活下来了。这显然是两种“序”。
能不能说战国的文化场“序”是乱“序”而秦朝的是治“序”呢?这是不是有点
像欧洲的罗马帝国而缺少基督教?乱“序”不能由少数人统一管理,所以比治
“序”更难办。然而若有人以为可以平稳地由乱“序”而治“序”,恐怕是不懂
文化。欧洲的国小,罗马帝国以后还变了几百年,而且各国不同。中国的情况不
能比。硬套不是解说。
    主:先不忙定符号招牌,只可试试。战国是板块文化而有间隙通气。这是不
是乱“序”,和后来的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属于一个类型?不敢说。至于秦始
皇所想做到的恐怕不会是治“序”。
    客:可是一直到明朝还是这一条秦始皇思路。明太祖、成祖也可以称为秦若
干世。明代的裹小脚是使妇女成为不容易自由行动的俑。八股文是使读书做官人
成为头脑不容易自由思想的俑。这种俑化思路以为大家一样就是治、平。这好像
不是秦以前诸子百家提倡过的,也不像是孔孟的。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这也不像
荀学。恐怕还是秦始皇在秦国情况下才能有的思路。李斯不过是迎合而出谋划策。
可是开国名王的第二代往往不行。秦二世不用说。汉高祖以后惠帝不行而吕后掌
权。唐太宗之后高宗不行而武后掌权。明太祖之后建文帝不行而成祖继任。这又
是为什么?
    主:吕后、武后仍是继续不断的后任,不过是由隐文化的妇女出面了。名王
的儿子或孙子不行,这是另一问题。主要是那条思路及其执行继续下来了。可以
问的是:秦为什么二世换了朝代而汉、唐、明可以不换?
    客:这是不是说,后来的思路和所作所为多少还合乎治“序”?秦二世是第
一次做试验所以不成功。
    主:不是第一次试验。秦国已实行多年了。秦始皇是想把天下变得和秦国一
样。秦二世和赵高不懂或不赞成继续始皇和李斯的思路,以为天下已定不必再像
始皇那样操心亲自每天阅一大堆文件亲自到各处跑了,不知新的文化场未能形成
正是危急之时。这里面有一个对人(不论贵贱)的看法问题。人的俑化和俑的人
化是两回事。人化俑不行。俑化人可以。始皇对此不能明白。他把“黔首”(老
百姓)搬来搬去,一搬就是多少万。不仅迁奴隶,还迁富户(当然连带他们所有
的奴隶)。这是把人当成俑。他以为兵和吏是俑,民也是俑,活着时就可以像死
后在墓中那样排列整齐,以为这就是治“序”。错了。所以不成功。若有俑化人,
那可能构成文化场的序。人化俑只能构成坟墓里的序。那不是治序而是死序。从
陈胜、吴广当戍卒可见秦的兵是俑。兵的来源,既不是征,也不是募,而是“一
锅端”(闾左)。秦实行的是商鞅以来的耕战两分法,也就是孔子教导的“足食、
足兵”二分法。(《论语·颜渊》)不过法家是硬来,儒家是软干,但都要求
“民信”。(商鞅徙木立信。)始皇把“民”硬性分割,一边人去种地,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