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次不会和第一次完全一样。时间在人文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仅是物
理的。先后是不可逆转的,而在思想中可以回溯。对人可以做自然科学的研究,
这只是说,对人和自然界共同的部分,对人文活动的部分,可以做和对自然界大
部分一样的研究,但还需要有类似对天象等的研究而又加入思想活动和意志取向。
说研究人体的电磁场可以。说研究一次庙会的人群的“电磁场”,那就不同了。
除描述分析外大致只能作平行譬喻式说法和检验预测,或者说,应用解说的方式,
类似对天象的研究。人固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却又是人文活
动的一部分,因此两者又通气又相异。我们说人文活动有“场”、“信息场”,
只是把人对自然界的理解用在人文方面。通用术语绝不是将自然和人文等同。在
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面前,狄尔泰(一八三三——一九一一)提出了所谓“精神
科学”,想另辟蹊径。到二十世纪就不一样了。自然科学愈发展,愈发现和人文
科学的差异,同时,很奇怪而有趣,又仿佛愈来愈向人文科学靠近,或毋宁说是
两者仿佛愈相远又愈相近。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君临一切。对人文的研究好像只有
模仿当时的自然科学才能立足。到二十世纪在有些方面模仿得差不多了,然而检
验预测结果却大大不如。研究人文也运用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因为自然科学也属
于人文,同时又必须发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人毕竟和自然及动物有所不同。
这不仅是解说和检验预测,当然也不会是近代自然科学以前的老套。现在世界上
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努力了,不仅是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们有所前进的是解说而
不是建立体系。外国人对建立体系特感兴趣,不怕“削足适履”。可惜的是体系
完成,立刻僵死,而自然和人事仍在前进。他们喜欢的是一个上帝创造世界,而
不是盘古凿开混沌,也不是一个人统率一切。
    客:你又来一通独白。人文和自然的不同,是不是相对说来,一个快些,一
个慢些。“慢”的意思是指自然界不断重复,其每一重复的变化,人不那么容易
察觉,所以觉得慢。天文、地质、生物都是这样。人文变化就快得多。“朝菌不
知晦朔。”(《庄子》)菌再出现时,在人看来,简直一样。人虽可活百岁,可
是自己不重复,儿女也不能重复父母原样。人群活动,用时间尺度衡量总是觉得
变化快。条件复杂,变化迅速,以致不能用实验室控制。认为“日光之下并无新
事”(《旧约·传道书》)的人不多。
    主:所以要有一种和对自然界又同又不同的解说方式去解说文化。同属文化
一类型也不能全用同一解说。例如我们说的信息场。可以都当作信息场,但解说
庙会不能和解说妓院相同。日本人的庙会和中国人的庙会相似却又不一样。可以
用同样的方法考察,恐怕不能作同样的解说。照样作,预测就会不准。假如凭成
见作相同的解说,那就不用去考察了。作为庙会,全世界到处都一样吧?那就只
要搜集资料排比分类就够了。甚至连这也不需要。都一样,还搜集什么?认为现
在用电脑之类就可以得出人的思维以及人群和社会的活动的数学公式,那是科学
已到尽头的想法,是十九世纪很流行的。这好像从前有位科学家说,给我一个支
点,我能用杠杆把地球举起来。话是不错的,可惜至今还没有这样一个支点。假
如我们能知道人类全体和每一个人的从思想到行为的活动规律,能够预知,那么,
不仅科学,连人类的变化也到尽头了。我们中国人好像从秦朝以来就好同恶异。
“一以贯之。”(《论语》)“乾坤定矣。”(《易》)
    客:是不是这种到尽头的思想从画八卦以来我们就有了?
    主:这也许是值得考察的。我们可以考察人文变化的轨迹,由此多少可以预
测一点趋势方向。不过,过去考察依据的是有文的文化居多,加上一些考古所得
的实物,不大重视无文的文化,大多数人的文化,或者说民俗心态。
    客:那么,我们何妨就依这一条轨迹先从《易》考察起。其中的民俗资料说
的人多了,只说八卦吧。
    主:画八卦以概括人类社会以至宇宙的变化方式,这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
标志吧?若不这样追求概括,恐怕什么科学、哲学都没有了。然而这里又埋伏着
知识已到尽头,宇宙和人已经全归掌握的想法。这就会从求知变成不再求知终于
变成不知。从知之甚少可以变成知之甚多,也可以变成一无所知。从八卦符号看
来,乾坤或阴阳两爻的分合,或者说由阳爻一道线分出阴爻两道线,好像亚当分
出肋骨化为夏娃,一人变成两人,或者盘古分开天地,而不是两道线合为一道线。
这是第一步的原始符号,已经可以概括一切了。《红楼梦》里史湘云对丫环讲的
就是一切都可以分属阳或阴。这不是太简单了吗?太笼统也就是包括得太多,或
者说符号所含歧义太多。所以要再行分解以表示变化。于是由二而三。三爻相叠
的排列变化次序成为八卦。八卦再重叠变为六十四卦,完成了。能不能再变多?
汉朝扬雄画出四爻,叠为八爻,编造出一部《太玄经》,自比《易》。这是枉费
心机。因为照这样还可以再加多爻数,违反了原来要求概括基本及变化的目标。
概括的意义就是反无限。一定要以有限来概括无限。《易》的“十翼”解说卦爻
的意义和运用。用天地人“三才”概括一切,又归于乾坤即阴阳。又二,又三,
两个三爻成一卦。所以画八卦的第一义是用数的符号排列概括一切,包容变化,
因而可以由此预知未来,即占卜。画完了,排列完了,剩下的事只是解说了。有
趣的是,以符号概括可以有限而穷尽,解说却是概括的分解,那就不可能穷尽。
变化不完,解说也完不了。列举数目字作符号以概括从来就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
情。这又便于作种种不同的解说,所以更为我们所喜爱。从一到十哪一个数字不
曾成为概括的符号以容纳随时变化的解说?从“三皇五帝”到“三纲五常”到
“三民五权”,时时都有,处处都是。数字概括,排列分合,符号有限,解说无
穷。识字不识字,有文无文,都视为当然,心态相通。若不是这样,那也就不会
有卦摊从商周摆到现在了。
    客:数的排列分合是符号的一种。是不是还有图像符号,例如太极图?
    主:数目符号和图像符号都有一条极为重要,那便是序列。先后序列,上下
序列,主从序列。这是从“排列”出来的。在《易》的《系辞》、《说卦》、《
序卦》这三“翼”中,除解说卦的意义外便是解说卦的序列。“天尊,地卑,乾
坤定矣。”(《系辞》)“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序卦》)图案明白,如太极图,阴阳合而仍分,分而又交错,一望而知,但不便
上口。数的符号更具神秘意味。太极加八卦的图形从古以来到处都有,据说能
“辟邪”,还传到国外,远达欧洲。数字如代数,图形如几何,正好是对宇宙及
人生的抽象数学思维的两分支。在中国人的心态中二者又可分可合。太极图没有
中心,没有序列,是静态的,但能产生序列: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系辞》)序列是动态,又表示主次或主从,这更重要。上下,先后,
尊卑,长幼,无处不有序列。《千字文》从“天地玄黄”排到“焉哉乎也”,由
实而虚,教识字也有序列。序列就是从古到今所谓“天道”。它包括了“人道”。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孟子·离娄》)这不仅是孟子一人一派的意见。人是排定了序列的,有主次,
有主从的。人对人,要么是下命令,要么是服从命令,两样都不干,便是”绝物
“。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订契约立合同彼此都遵守”法“的关系,只有”令“和”
受命“的关系。不仅孔孟,老庄杨墨都是。标榜”齐物“,”兼爱“,”为我
“,作为理想,这就是叹息于现实的不合理想而理想的难以实现。韩非更不用说,
是肯定现实。这样的”不平等序列观“,在中国比在别处更明确,严格,普遍而
持久。卢梭的平等空想是在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出现的。在卢梭以前的欧洲,恐伯
没有像中国这样严格的简明的以数字序列概括人人处处不平等的想法。古希腊和
古印度的序列观还是比不上中国的广泛吧?在中国,排座次,进门出门次序,先
后左右,是最有讲究,千万错不得的。
    客:我觉得不着重序列的图像排列同样重要。不妨转到第二部古书《书》。
整整齐齐排列图形的首先是《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列举河道,“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其次是《洪范》,也标榜禹,“天乃锡禹洪范九畴”。首先是
“五行”:水、火、木、金、土。到第九畴是“五福”、“六极”。至少这“五
福”是从前差不多人人知道总名的,而内容则前三项,“寿、富、康宁”,都承
认,后两项,“德、命”就不大提了。《洪范》也记数,好像是那时对人文看法
的一个总结。再次是《周官》、《吕刑》。“三公”、“五刑”也是常用词,指
的什么,倒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这是数字概括的妙处。
    主:这里面仍有序列。可以说,在中国汉人心中,无论今古,有数就有序。
数和序是显露出来的符号。意义是隐藏在里面的。解说是连接二者的,可以说是
要求“深厚”的,即,由表到里,由形到心,由显到隐。本来是由计算对象而得
数,以数概括后便会失去原对象而展开解说。《书》,汉朝有今文古文之别,后
来合一了。到清朝又闹派别纠纷。争的其实不是文,不是书,而是意义。不论如
何,《书》是上古时期一个文告档案汇编,从虞、夏、商、周到秦穆公(秦国所
订?)。从草创到修订成书为时不短。从这书里可以看出一点。我们谈有文和无
文的文化。“文”有两个常用义。一是指文字,没有相对立的字,只好说有文、
无文。二是指和武相对的文。历代都将文置于武之上,好像我们是重文轻武的。
在清末民初一段期间内,因为一次又一次挨外国打,许多人愤怒而提出“尚武”。
体操、武术抬高了身价。许多人认为,中国之弱就是因为不好武。这是真的吗?
且看这部上古文告集。《甘誓》、《胤征》、《汤誓》、《泰誓》、《牧誓》、
《大诰》、《秦誓》都是战时文告。还有一些篇是战后的“安民告示”。首先就
是商汤用武力推翻并流放了夏王桀以后,“有惭德”,说是怕“来世以台(我)
为口实”。于是发了《仲虺之诰》以自辩。在刻甲骨的年代以前未必能作出这样
的文章,但也不会全是很晚的伪作。文开头就说:“唯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其中不仅未说打仗不好,反而说东征西征都是应老百姓的要求。(亦见《孟子》。)
再看据说是孔子编订的《春秋》,这更是一部战争编年史。以后的,可以翻看《
资治通鉴》及其续编,征伐之事史不绝书。流传在民间的几部古典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讲打仗的。不讲打仗的《金瓶梅》是
禁书,末尾也提到打仗。《镜花缘》、《儒林外史》是有文之人看的,也免不了
写一点打仗和武术。《红楼梦》言情不言武,也还要加上一员女将“不系明珠系
宝刀”。柳湘莲还很会打架。焦大是打仗中立功的。诗歌和戏曲中少不了武。文
人骂武,但事实上武事不断而且好武的文人也不少。诗人辛弃疾、陆游是最有名
的。能不能说,有文的文化中不但藏着无文的文化,而且还有大量的“武化”。
文显武隐。“崇文”、“宣武”相辅而行。隐显并不是两层,甚至不是两面。说
表层、深层不等于说显文化、隐文化。“隐”不一定是潜伏在下,只是隐而不显
罢了。解说文化恐怕不能不由显及隐。有的隐显难辨。即就文的说,只讲小说。
《人间地狱》和《春明外史》同时出来,又都自称写民国初期,但很不一样。可
以说,上海的是清末以来旧章回小说的结束,北京的是新章回小说的开始。京新
于海。这是俗文学。雅的,旧诗文不说,新小说,也不同。上海新而北京旧。双
方都有外国影响。看来是上海多重日俄潮流而北京多守欧美标准。这都是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