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样一个老头        黄德海

第1 辑“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谈读书和“格式塔”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古文新选”随想
    世纪末读《书》
    上古御前的会议
    读《西伯戡黎》
    兵马俑作战
    《春秋》符号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
    重读“崤之战”
    古书试新读
    《论语》“子曰”析
    读《大学》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道、理”·《列子》
    《四书》显“晦”
    《心经》现代一解
    再阅《楞伽》
    孤独的磨镜片人

第2 辑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读书得间
    闲话天文
    读书法
    古今对话:读书
    与书对话:《礼记》
    读古诗
    与诗对话:《咏怀》
    与文对话:《送董邵南序》
    谈《千字文》
    秋菊·戴震
    谈谈汉译佛教文献
    怎样读汉译佛典
    甘地论
    谈外语课本
    奥卡姆剃刀
    约伯与浮士德

第3 辑读书· 读人· 读物
    读书·读人·读物
    读书——读语言世界
    文体四边形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显文化·隐文化
    治“序”·“乱”序
    台词·潜台词
    古“读书无用论”
    一梦三千年:周公
    试说武则天
    九方子(又名《古今对话录》)
    三访九方子
    新镜花缘
    孔乙己外传
    玉梨魂不散·金锁记重来——谈历史的荒诞

附录
    智慧与学术的相生相克     钱文忠
后记                         金木婴









                          有这样一个老头

                          一
    大约三年前,我的一个学哲学的朋友常到我的宿舍聊天。像任何喜欢读书的
年轻人一样,我们的话题最后总是到达自已心目中的学术大家。有一次,他目光
炯炯地告诉我,他心目中的当代大师,除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外,只有德里达
和钱钟书,并从各个方面说明为什么只有这四位才称得上大师。他讲完后,我小
心翼翼地问,在这四个人后面,可不可以再加上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呢?他毫不犹
像地说,不可能,中国再也没有这个级别的人物了。然后我给了他一个老头的小
册子,并且告诉他,我认为这个老头也堪称大师。
    第二天,这个朋友又到我的宿舍来了。这次,他略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睛里
却充满了光芒。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他认同我的看法了,这个老头可以列到他的
当代大师的名单中。这次,他又从我的书架上拿走了这个老头的几本小册子。等
我书架上这个老头的书差不多被他看完的时候,他开始了跟我此前一样辛苦地从
各个渠道收集这个老头的书的过程。
    这个老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金克木。为了看到更多如那个朋友一样的充满光
芒的眼睛,我起意编这样一本书。

                         二
    金克木,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金克木到北平求学,1935
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馆员。1938年,金克木去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
1939年,金克木到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任教。1941年,经友人周达
夫介绍,金克木到印度加尔各答的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因机缘巧合和
自己对于知识的热爱,金克木很快学会了梵文,并对印度的状况形成了自己独到
的见解。1946年,金克木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学东方语
言文学系教授。1949年后,金克木的学术与人生之路跟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没
有什么区别。上世纪70年代后,大地回春,金克木陆续重印和出版的著作有《印
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末班车》《孔乙己还乡》《风
烛灰》等,译著有《我的童年》(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摩诃婆多插话选》
等。金克木的一生值得好好写本传记,肯定好玩和复杂得要命。现在,我们来看
看这个奇特老头的几个人生片断。
    1936年,金克木和一位女性朋友到南京莫愁湖游玩。到了莫愁湖上,他们上
了一条小船,因为女孩子的淘气,他们被搁在湖心一条单桨的船上,而两个人谁
也不会划船。那个女孩子“嘴角带着笑意,一副狡酷神气,仿佛说,‘看你怎么
办?' ”于是年轻气盛的金克木便专心研究起了划船。经过短时间的摸索,金克
木发现,因为小船没有舵,桨是兼舵的。“桨拨水的方向和用力的大小指挥着船
尾和船头。明是划水,实是拨船。”就这样,金克木学会了划独桨船。
    1939年,金克木在湖南大学教法文,署假去拜访罗常培。罗常培介绍他去见
当时在昆明乡间、时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见到傅斯年,“霸道”的
傅所长送了他一本英文注解的拉丁文的恺撒著《高卢战记》。金克木匆匆学了书
后附的拉丁语法概要,就从头读起来。“一读就放不下了。一句一句啃下去,越
来兴趣越大。真是奇妙的语言,奇特的书。”就这样,金克木学会了拉丁文。
    上世纪40年代,金克木在印度结识“汉学”博士戈克雷。戈克雷其时正在校
勘梵本《集论》,就邀请金克木跟他合作。因为原写本残卷的照片字太小、太不
清楚,他们就从汉译本和藏译本先还原成梵文。结果,让他们吃惊的“不是汉译
和藏译的逐字‘死译’的僵化,而是‘死译’中还是各种本身语言习惯的特点。
三种语言一对照,这部词典式的书的拗口句子竟然也明白如话了,不过需要熟悉
他们各自的术语和说法的‘密码’罢了。”找到了这把钥匙,两人的校勘工作越
来越顺利。
    上面这些断断续续的文字看起来没有太大的相关性,但如果我们不拘泥于事
情表面的关联,而是把探询的目光深入到金克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路径上,这些
似乎不相关的文字或许就会变得李生兄弟般亲密。我们选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
希望能够寻找到这条并不一目了然的路,看一看一路上美不胜收的景致。在编选
的过程中,我小心翼翼地克制自己,把选文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这将是
一套全集的规模。于是就有了这本金克木谈论读书的书。

                        三
    在一个知识越来越复杂,书出版得越来越多的时代,我们首先关心的当然是
读什么书。如果不加选择,见书就读,那每天以几何倍数增长的图书恐怕会炸掉
我们的脑子,还免不了庄子的有涯随无涯之讥。那么,该选择哪些书来读,又如
何读得懂呢?
    “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
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
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
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说这故事的人
也是个老人,他卖了一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
无从问起了。“那么,光是”中国古书“就”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
谁敢夸这海口?“夸这个海口的正是金克木。”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
部分的书的墓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
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
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若为了寻求基础文化知识,有创见能独立的旧
书就不多了。“就中国古书而言,不过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
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数种;就外国书而言,也不
过《圣经》《古兰经》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
康德、黑格尔、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等
人的著作。读这些书,再配合一些简略的历史,”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
就一般人而言大约是’文史足用‘了“。
    那这些“‘太空食品’一样的书怎么消化?”我们选在第一辑里的大部分文
章就是金克木提示怎样消化这些“太空食品”的。选在前面的一部分是金克木勾
画的这些“太空食品”的系谱,有了这个系谱,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不在枝枝
杈杈的书上枉费精神。后面的一部分是个案分析,体现了金克木自己说的“生动
活泼,篇幅不长”的风格,能让我们“看懂并发生兴趣”。认真看完这些文章,
按这个方法读下去,说不定哪天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书读完了!〃
    但是古代的书跟我们的时代差距那么大,西方的书跟我们的思维习惯那样不
同,印度的书有着那样不可思议的想象,我们如何能拆除那些壁垒,明白作者的
弦外之音,从容地进入书的世界,跟那些伟大的作者共同探讨世界的秘密呢?金
克木的方法是“福尔摩斯式读书法”和“读书得间”——这是本书第二辑的内容。
    要读懂作者的书,不能用“兢兢业业唯恐作者打手心读法,是把他当作朋友
共同谈论的读法,所以也不是以我为主的读法,更不是以对方为资料或为敌人的
读法。这种谈论式的读法,和书对话,……是很有趣味的”。“一旦‘进入角色
’,和作者、译者同步走,尽管路途坎坷,仍会发现其中隐隐有福尔摩斯在侦探
什么。要求剖解什么疑难案件,猜谜,辩论,宣判。”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
是要有尚友古人的脚襟和气魄,敢于并且从容地把作者当朋友;一层是跟着作者
的思路前进,看他对这些问题的描述或论证能否说服我们。这样做也有两种收获,
一是读书时始终兴致盎然,二是读会的书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有字的部
分读会了,怎么读那些书的空白部分呢?——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
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没有了。
”“古书和今书,空白处总可以找出问题来的。不一定是书错,也许是在书之外,
总之,读者要发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不是专挑错。”我们不妨把这个称作
金克木的“得间读书法”。用这个方法读书,可以明白作书者的苦心孤诣和弦外
之音,更有甚者,会发现古人著述的秘密。“不但佛书,其他古书往往也有内外
之别。讲给别人听的,自己人内部用的,大有不同。”很多问题“‘预流’的内
行心里明白,‘未入流’的外行莫名其妙”。当我们知道这些古人的行间甚至书
间空白的时候,那本书才会打开大门,高高兴兴地迎我们进去。
    当然,读好了书,却不能让这些书活在当下,不能“苟日新,又日新”,那
我们不过成了“两脚书橱”。如何避免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在书和现实的世界里
出入无间?这正是本书第三辑的内容——“读书·读人读物”。
    金克木常说,他的文章“看来说的都是过去……可是论到文化思想都与现在
不无关联”。“所读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以这里说的古同时是今。”
金克木关注的,正是古代跟现在的极大相关度,并间接地指向未来。“所有对‘
过去’的解说都出于‘现在’,而且都引向‘未来’。”脱离了对“现在”的反
应和对“未来”的关注,那些古书只不过是轮扁所说的“古人之糟粕”,弃之不
足惜的。
    但读通了书还不行,“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
都是书”,因此需要“读书、读人、读物”。“我读过的书远没有听过的话多,
因此我以为我的一点知识还是从听人说话来得多。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
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
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作‘读人’。”“读人”很难,但“不知人,无以知言也”,
“知人”正是“知言”和“知书”的重要的一步。最难的是读物,“物比人、比
书都难读,它不会说话;不过它很可靠,假古董也是真东西。”“到处有物如书,
只是各人读法不同。”读书就是读人,读人就是读物,反过来,读物也是读人,
读人也是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