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而失败。遂流亡日本、欧洲,研究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 

考察西方社会现实,探求救国之途。1896年10月,他在伦敦遭清政府驻英 

使馆诱捕,脱险后,革命信念更为坚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康有 

为、粱启超等人打起“保皇即革命”的旗号,在华侨中进行假革命的欺骗性 

宣传。对此,孙中山严正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 

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敬告同乡书》)认为昏庸腐败的清王朝“断 


… Page 127…

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 (《在檀香 

山正埠利利霞街戏院的演说》)因此,他号召一切爱国志士同改良派划清界 

线,站到革命立场上来。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起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 

同盟会”,从组织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同年10月,他在《民报发刊 

词》中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次年,在东京《民报》 

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他全面阐述了三民主义的内容。1906年起,同 

盟会员多次组织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清王朝终于在1911 

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引发的革命洪流中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个月后即被迫辞职。随后,面对 

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张勋企图恢复清王朝以及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孙中 

山并不灰心,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从哲学上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并于 

1917—1919年间撰写了著名的《建国方略》,它包括《孙文学说》、《实业 

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说三个方面阐述了 

捍卫和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与计划。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孙中 

山产生了极大影响。1923年元旦,他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决心改组国 

民党。1924年1月,他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 

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年9月,他发表《北伐宣言》,提出不仅要推翻北 

洋军阀,而且要打倒反革命恶势力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但壮志未酬,即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进化自然观。孙中山的自然观是在广泛吸取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诸如哥白尼学说、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理论、微耳和及圭哇 

里的细胞学说,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盛赞达尔文进化 

论:“自达尔文之书出后,则进化之学,一旦豁然开朗,大放光明,而世界 

思想为之一变。从此各种学术皆依归于进化矣。”(《孙文学说》)他把进 

化视为不可抗拒的“自然之道”,认为“天地万物皆由进化而成。”(同上) 

并把世界的进化分为依次递进的“物质进化”、“物种进化”和“人类进化” 

三个时期。 

     “物质进化”是指宇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在论述世界进化的这个时 

期时,孙中山一方面继承明代思想家王廷相等人的“太极元气”思想,另一 

方面借用19世纪物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宇宙以太”假说以及拉普拉斯的“星 

云假说”,来说明宇宙的原始状态及其演化发展:“元始之时,太极(此用 

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 

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今太空诸天体多尚在此期进化之中, 

而物质之进化,以成地球为目的。”(同上)“照进化哲学的道理讲,地球 

本来是气体,和太阳本是一体的。始初太阳和气体都是在空中,成一团星云, 


… Page 128…

到太阳收缩的时候,分开许多气体,日久凝成液体,再由液体固结成石头。”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物种进化”是指从生命出现到人类产生的生物进化时期:“由生元之 

始生而至于成人,则为第二期之进化。物种由微而显,由简而繁,本物竞天 

择之原则,经几许优胜劣败,生存淘汰,千百万年,而人类乃成。” (《孙 

文学说》)孙中山说的“生元”,就是近代生物学所揭示的细胞;由于细胞 

是造成动植物乃至人类机体的物质始基,所以他名之为“生元”。他肯定生 

元是从无机界发展而来的,并认为生元具有知觉和思维能力:“按今日科学 

所能窥者,则生元之为物也,乃有知觉是灵明者也,乃有动作思为者也,乃 

有主意计划者也。”(同上)正因为原始细胞有这种机能,人才有聪明才智: 

 “人性之聪明知觉者,生元发之也”(同上)。这种观点否定了神学目的论, 

但却颇有被指责为“物活论”的嫌疑。不过从总体上看,在物质与精神的关 

系问题上,孙中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肯定物质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生元”及其“知”都是物质进化的产物,而且,他 

还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体”、“用”范畴来阐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何谓体?即物质。何谓用,即精神。譬如人之一身,五官百骸皆为体,属 

于物质;其能言语动作者,即为用,由人之精神为之。二者相辅,不可分离。” 

 (《军人精神教育》)但另一方面,他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时,又 

有过分夸大精神作用之处。 

     关于世界进化的第三个时期即“人类进化”,孙中山说:“人类初生之 

时,亦与禽兽无异。再经几许万年之进化,而始长成人性,而人类之进化, 

于是乎起源。”(《孙文学说》)在他看来,人类的进化就是逐渐摆脱“兽 

性”并形成“人性”的过程,就是由野蛮进于文明、由无知识进于有知识、 

由旧思想观念进于新思想观念的过程。他还认为,社会国家也是不断进化 

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化就经历了三个阶段:“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 

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 

起。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 

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 

跃然动。” (《民报发刊词》)他由此得出结论:“中国虽然饱受数千年专 

制主义的毒害,因而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显得落伍了,但只要遵循进化 

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奋发图强,实行三民主义,就一定能赶上并超 

过欧美各国。 

     可见,同当时其他进步思想家一样,孙中山宣传进化论并不是要进行单 

纯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而是为了以此来论证和宣传其政治革命主张。 

     知行学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却“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 

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文学说》)与 

此同时,革命营垒内部迅速分化瓦解,斗志懈怠,人心涣散:“不图革命初 

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 


… Page 129…

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同上) 

     孙中山认为,导致革命失败和革命营垒内部分化、懈志的原因,在于革 

命党人受了一种“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的错误思想即“知之非艰,行之惟 

艰”的传统学说的毒害,从而产生了轻知怯行的心理,把极难知的事看得过 

分容易不去探究,把极易做的事视为畏途不去励行。因此,他认为,要取得 

民主革命的胜利,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共和,就必须破除“知易行难”这个 

思想上的大敌,针锋相对地用“知难行易”说来指导革命党人的心理建设。 

     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的观点是与真理背驰的;知与行相比,知是 

困难的,行是容易的:“天下事惟患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 

其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同上)他通过对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 

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和进化等10项事例的详细分析来论证其“知 

难行易”说并批驳“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说。如,饮食是人们日常生 

活中习以为常且最易行的事,但要知道饮食的道理,就须掌握有关食物的化 

学结构以及生理学、医学、物理学、烹调技术等许多专门知识,这是非常不 

容易的。由此,他强调“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知之固应行,不知 

更应行”;反对“不知则不欲行,知之又不敢行”(同上)的怯懦思想。 

     孙中山还把人类进化史与认识的发展史直接联系起来,从知和行的先后 

关系来论证其“知难行易”说:“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 

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之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 

第三自科学发明后,为知而行之时期。”(同上)关于第一个时期即“不知 

而行”,他解释道:“古人之得其知也,初或费千百年之时间以行之,而后 

乃能知之;或费千万人之苦心孤诣,经历试验而后知之”(同上)。这不仅 

明确肯定了行先知后、知从行来,而且把科学实验引入了认识论,从而发展 

了中国古代“行先知后”的思想。关于第二个时期即“行而后知”,孙中山 

以生徒之习练、科学家之试验、探索家之探索和伟大杰人之冒险为例证,说 

明人类的进步无不发韧于不知而行,“行”不仅能使人从不知到知、从不能 

到能,而且能促进国家富强、人类文明,因此“不知而行者,不独为人类所 

皆能,亦为人类所当行,而尤为人类之欲生存发达之所必要也。”(同上) 

关于第三个时期即“知而后行”,孙中山解释说,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求先掌握科学知识然后付诸行动,这并不意味着“离行以 

为知”,而是为了避免错误或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这个时期,要获得新知识,仍然不能离开行。总之,“行其所不知以 

致其知”是人类认识的普遍法则,这一法则并不因科学的昌明而变更:“科 

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 

知而后行为尤多也。”(同上) 

      “行”不仅永远是求知的必由之路,而且还能验证所求之“知”对与不 

对:“学理有真的有假的,要经过试验才晓得对与不对,好像科学上发明一 

种学理,究竟是对与不对,一定要做成事实,能够实行,才可以说是真学理。” 


… Page 130…

 (《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不去行,便无法可以证明所求的学问是对与 

不对;不去行,于是所求的学问没有用处。”(《知难行易》)这一认识既 

深刻又可贵。由此出发,孙中山强调从事实出发,反对脱离实际地坐而论道: 

 “我们要研究宇宙间的道理,须先要靠事实,不可专靠学者的言论。”(《三 

民主义·民权主义》)认为死读硬记古人的言论,作一番解释,或把古人的 

解释再来解释一次,犹如炒陈饭一样,这样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求不到新 

知、真知。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把人的认识理解为一个不断“以行而求知,因 

知以进行”的进化发展过程,理解为在行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 

感性认识到科学理论的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强调“事实先于言论”、“经验 

先于理论”;强调“行”决定“知”,“知”又反过来指导“行”;这不仅 

突破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知行的狭隘理解,而且包含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从根本上说,“知难行易”,同“知易行难”一样是片面的。其 

实,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意义,就无法正确揭示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孙中 

山把人类个体的活动理解为“行”的基本内容,因而无法真正理解人民群众 

的社会实践的作用。这样,他在批判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时,就倒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