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戈尔30 寿辰之际恢复正常交往。岳父母热情地接待了伊戈尔夫妇,岳父还把
自己最珍贵的战利品——一支曾经属于第三帝国统治集团成员的猎枪作为生
日礼品送给女婿。但伊戈尔拒绝了,他觉得自己不配接受这么珍贵的,以鲜


血换来的礼物。为了掩盖由此产生的感情波涛,他故意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要求痛快地喝一通,家庭气氛显得和谐、自然。但酒过三杯伊戈尔醉了,妻
子送他回家。当地把“日古利”车开进私人车库时,胡同里几个流氓玩着吉
他向伊戈尔挑衅引起斗殴。伊戈尔酒后兴奋,在拳头中发泄了内心苦恼,结
果一个人打败三个人,还打伤了一个。次日伊戈尔按原定计划出差,乘坐总
工程师专用的快艇“莲娜”号,这个名字使伊戈尔领悟到瓦连京诺夫对母亲
的深情。但他醉酒加上斗殴留下的伤,感到浑身疼痛,思想上一直担心着被
打倒的那个人的伤势。不久,州委第一书记列瓦洛大和塔加尔木材流放管理
局的局长普隆恰托夫也来到快艇上。今天要研究由总工程师瓦连京诺夫根据
已故老船长瓦洛夫生前亲手绘制的科罗——尤尔河的航行图志制定的超载量
流放木材的计划。而这一河段恰恰是五年前伊戈尔担任流送段长的地区,他
根据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居民意见以及当地孩子们选择游泳地区的材料,确
定这段河下有地下潜流不宜通木排。这样就制止了实现瓦连京诺夫新计划可
能遇到的危险。与会者都非常敬佩伊戈尔,他的生父更以他自豪。到达维赛
宁木材流放段,年轻的段长奥尔洛夫完全模仿五年前伊戈尔在这里当段长时
的穿着和姿态,前来迎接他们。故地重游唤起伊戈尔的无限美好的回忆,他
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在云杉林中的漫步和躺在温暖的土地上,
深深地吸足新鲜的空气,倾听小鸟的啁啾,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复活了。他真
想活蹦乱跳,大声欢笑。但就在这时,公司打来长途电话,命令伊戈尔立即
返回。因为被他打倒在地的那个挑衅者头部摔在沥青地上受伤已住院,胡同
里看热闹的人都证明是伊戈尔先动手,从这件事还引出了另一件事——违法
建筑私人车库事件。原来伊戈尔的妻子买了一辆“日古利”汽车,需要有个
车库,她上了骗子的当,向区执委会申请一块空地(是准备建筑儿童游戏场
的),为了不牵联父亲、汽车的户主用的是伊戈尔的名义,也由他签名打了
报告。区执委会主席马里雅尔柯则为了讨好卡尔采夫就批准了。而骗子们利
用批文造了几个车库,高价卖给斯薇特芝娜一个。伊戈尔对这些细节,甚至
车库地址都不清楚。生日夜里酒醉回来,正是骗子头目安排好的挑衅,就这
样伊戈尔一步步陷入深渊。事发后少先胡同居民联名写信给《真理报》。而
州内务局副局长,伊戈尔的朋友西罗金上校还想威胁侦察员隐去车库之事。
于是卡尔采夫,州内务局长波波夫少将、马里雅尔柯、西罗金全都陷了进去。
在审讯过程中青年侦察员谢列兹涅夫掌握了全部真相,他既不放过任何一个
骗子,又分析了伊戈尔的精神状态,使伊戈尔受到启发,决定彻底改变生活
道路。同时生父和母亲也为了伊戈尔的事操心。他们甚至在一起认真地讨论
了他们应负的责任,溺爱造成的恶果。最后父子之间的交谈,儿子怪父亲的
庇护使他成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寄生虫”,并宣布他将申请解除职务。
这次谈话使瓦连京诺夫第三次发作心肌梗塞,并与世长辞了。卡尔采夫受到
严重警告处分,并记入档案。

作品鉴赏小说主人公伊戈尔·萨沃维奇波认为是苏维埃时代的“多余
人”。他刚满30 岁就轻而易举地担任了全苏最大规模的木材流放公司的副总
工程师。不久还将取代他的生父登上总工程师的宝座。伊戈尔有美满的家庭,
妻子贤慧。母亲和养父是医学院著名教授、院长。岳父是州执委会第一副主
席。然而正当他处于黄金时代,不费吹灰之力而坐享当代文明的最高成果时,
他却患了“内源性忧郁症”。在这个英俊健壮的躯体上处处透露出暗淡的色
彩。他的妻子说:“我觉得你是沉浸在梦中,正在失去你的个性,仿佛你无


名也无姓。你是在梦中行走,在梦中说话,在梦中思考,既不是活人,也不
是死人。”

“内源性忧郁症”的生理反应更加折磨着伊戈尔。他对一切都厌烦了,
对一切都感到恐惧。看到这个心灰意懒的30 岁“老人”时,谁都会联想到“多
余人”。确实,作者也有意强调伊戈尔的贵族血统——十二月党人的末代子
孙。从素质上看,伊戈尔的天赋、教养出众,言谈不凡,颇具机智,不乏幽
默感。青少年时代还多次为独立自主的理想斗争过,但自幼养成的寄生性和
惰性终究使他的理想破灭,为环境所征服。成年后的伊戈尔可以说是从奥涅
金到奥勃洛摩夫性格在苏维埃条件下的大综合。他象毕巧林那样对女性具有
极大的魅力。婚前已习惯了现代化城市文明中青年男女间的“开放型”交往。
不同于他的前辈“多余人”,伊戈尔勉强结了婚,但从来没有建立起家庭观
念,既不过问家务,也不要孩子。在社交方面,他只与上流社会的人物往来,
他们都是全州有名的局长、厂长、处长。这些见多识广,周游过许多国家的
人物聚会在最豪华的旅馆,穿着豪华地围坐在豪华的酒席间,但却对一切感
到乏味。常常为取乐而来,结果更为惆怅,苦恼。完全是十九世纪贵族沙龙
的再现。身患“内源性忧郁症”的伊戈尔更接近奥勃洛摩夫。他们之间的本
质联系就是恐惧感。恐惧生活,恐惧为生活所必需的一切操劳和活动。为什
么在20 世纪70 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居然又复活了“多余人”?作者正是苦
苦探索这一原因。作品中指出伊戈尔的母亲对他的“盲目的爱”:伊戈尔从
小就过着“小皇帝”的生活。5 岁开始就养成任性倔强的性格。家庭生活富
裕:五间一套住房,别墅、保姆。16 岁就有了自己的汽车。但是这个“安乐
窝”并不等于“奥勃洛摩夫卡”(农奴制的缩影)。更何况青少年时代的伊
戈尔在关键时刻并没有随母亲摆布。他没有投考父母亲就任的医学院,而报
考林业技术学院。毕业时,他又不接受母亲为他疏通的攻读高等数学副博士
的道路,而自愿到偏僻的木材流放段去工作,过了两年极有意义的独立自主
的生活。后来母亲又利用父子之情,把他调到生父身边,担任技术处长。但
那时他仍朝气蓬勃。转折从岳父调任州领导开始。公司经理为了讨好卡尔采
夫,把他的女婿平步青云地提到副总工程师的宝座上,而实际上却由瓦连京
诺夫代他解决一切难题。作品通过“车库事件”使主题深化。对这一事件的
调查向读者揭示了从州最高领导阶层到市里的流氓小集团的内幕。尽管在这
次事件中伊戈尔和他的妻子并没有罪。他的岳父也根本不知道。然而岳父的
地位在客观上为伊戈尔夫妇提供了“合法的”特权,并招来了非法的勒索。
这场“倒霉的车库事件”把一个州的“几乎所有的党、苏维埃和经济领导人
的命运”都搞颠倒了,人们仿佛随着一架看不见的大机器机械地运转着,这
样伊戈尔的个人悲剧也就成了社会悲剧。

(倪蕊琴)


维·谢·罗佐夫聋人之家(1978)

作者简介维克多·谢尔盖耶维奇·罗佐夫(1913),俄罗斯剧作家。
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出生于雅罗斯拉夫尔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爱好戏
剧。1934—1938 年在莫斯科革命剧院附属戏剧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了该剧院
的专业演员。1941 年应征入伍,同年身负重伤,伤愈重登舞台。战后应邀到
中央铁路运输剧院任导演。因艺术思想与剧院领导不断发生摩擦,1949 年被
解雇。罗佐夫在逆境中发奋创作,在短时间内写成第一个剧本《她的朋友》
(1949)。后来上了高尔基文学院,1952 年毕业。生活的磨难不仅激发了罗
佐夫强烈的创作愿望,而且也决定了他尖锐地揭露社会生活矛盾的创作思
想。罗佐夫的创作立场是着眼和同情社会下层人民的命运。他全力描写触目
的社会现象——心术不正理应落魄的人居然能飞黄腾达;为人厚道的人反倒
命途多舛。剧本的主人公大多是年轻人。反映当代青年精神世界。通过揭露
时弊,呼唤道德回归。剧本富有教育意义,但不流于说教。五十年代后,苏
联戏剧界自然形成了一个流派,为首的便是阿尔布卓夫和罗佐夫。剧作题材
偏重于伦理道德。艺术手法上十分注重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角色台词生
活化,富于潜流。主要剧作:《生活的一页》(1953)、《祝你成功!》(1954)、
《永生的人们》(1956,同年搬上银幕,改名为《雁南飞》)、《寻求欢乐》
(1957)、《力量悬殊的战斗》(1960)、《途中》(1962)、《晚餐之前》
(1962)、《婚礼之日》(1964)、《游艺员》(1966)、《传统的集会》
(1967)、《从傍晚到晌午》(1970), 《处境》(1973)、《四滴水》(1974)、
《“聋人”之家》(1978)等。罗佐夫根据冈察洛夫的小说《平凡的故事》
改编的剧本获1967 年苏联国家奖。

内容概要高级外交官苏达科夫一家生活比裕,住房宽敞,室内陈设讲
究。书房高雅别致,摆设十分阔气,简直象个博物馆。苏达科夫的儿子普罗
夫告诉女友卓娅说:“这些东西都是我父亲从国外带回来的,是人家送给他
的礼物。”普罗夫是九年级的学生。他想上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可他父亲要
他上国际关系学院,认为上这所学校很光彩。

普罗夫的姐姐伊斯克拉在报社工作,因做了人工流产,身体欠安,在家
休息,同时处理报社积压的信件。信件很多,一天就有五、六百封,都是向
报社投诉,反映不公社会现象,要求申张正义的信件。苏达科夫的夫人娜塔
莉娅贤慧能干,过去是红军战士、护士,与丈夫在部队里相识,现在是这个
家的总管。她一会儿给女儿喝维生素,一会儿为女婿叶戈尔准备晚饭,一会
儿收拾房子,以便让丈夫接待外宾来家拜访。有一次一位意大利外宾采访时
间苏达科夫:“你们国家是否根本没有穷人?”苏达科夫回答说:“没有,
我们没有穷人。”当外宾说到在这个国家里劳动很受尊重,人人都热爱劳动
时,苏达科夫说:“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更高,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末了苏达科天赠送外宾一只茶炊,以表他不是个一毛不拨的人。普罗夫认为
父亲这种做法有些阿谀奉承的味道。苏达科夫听说自己的同事哈巴尔金的儿
子自杀了,老哈巴尔金可能跟着要倒霉,他和女婿料定人事将要变动,便积
极地计划着活动活动。叶戈尔见机吐露了自己的心迹。苏达科夫听说自己的
上级卡拉梅斯洛大要调叶戈尔去接替哈巴尔金的工作时,他说:“啊哟。。
我没有你可简直不行啊。”但他想到女婿前程似锦,要是他提升了,还可带
伊斯克拉到法国去一趟,转而支持他,并为他感到骄傲。伊斯克拉根本不想


去法国,全力扑在处理信件上。她请求父亲为一位会计说说情,保住住房证。
结果对方要苏达科夫安排一个亲友的工作作为代价。苏达科夫感愤地说:“我
真受不了,腻味透了。这种条件反射是怎么形成的?你给我木料,我给你钉
子;你给我一个合股建房名额,我帮你提前买到‘日古利’小轿车,嗨,不
仅办大事这样,随便办点小事也这样,简直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苏达科
夫问叶戈尔是否在外搞上女人了,叶戈尔矢口否认。他对苏达科夫一家表示
感激涕零的话语使苏达科夫相信,即使叶戈尔顶替卡拉梅斯洛夫的职务,比
自己的职务更高,也不会忘记这个家的。苏达科夫的老同学前来求见,叶戈
尔劝阻说:“一个人只有绝对不顾虚礼俗套,才能出人头地。”苏达科夫多
少还有一丁点儿良心,接见了者同学。原来他老同学的儿子爱上了波兰姑娘,
鉴定里说他想逃往保加利亚,因此学校决定不准他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苏达
科夫听罢答应帮忙,并说:“那种只求自己保险系数的家伙简直是狗养的!
为了表现自己积极,把事情全搞糟了。哼,卑鄙,畜牲!我给阿帕利欣打个
电话,他会帮助解决的;正好他要求我让他出国去呢。”结果事情未成。普
罗夫和伊斯克拉请求父亲再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