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态度。十月革命节的晚上,《奥库涅夫一家》在剧院演出,全剧结束
时,场内的欢呼声如春雷轰鸣。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觉醒了的厂长秘书揭露
了阿尔连采夫搞的阴谋诡计,阿尔连采夫被开除出党,沃罗别内彼解除职务,
克鲁季里契离开了工厂,溜之大吉。总工长普拉东回到了离别一年的工厂,
季米特里当选为厂党委委员。

作品鉴赏《叶尔绍夫兄弟》反映的是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后的斗争。斯
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批判了“个人迷信,”开始了
“科技时代。”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怀疑党和工人阶级领导,否定革命成果的
倾向。在这社会生活动荡、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历史时期,柯切托夫“在现
实生活的压力下,产生了创作《叶尔绍夫兄弟》的构想。”他说,“我想描
写这股狂热病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想表明我们社会的坚强机体是能够
抵抗任何疾病的。”作品通过叶尔绍大一家的生活,热情歌颂了工人阶级,
反映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的辛勤劳动和为捍
卫马列主义所进行的坚决斗争。小说以叶尔绍夫一家为中心,以冶金厂内的
斗争和剧院内的斗争为线索,将矛盾的激烈冲突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整部
作品结构紧密、情节动人、叙述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叶尔绍夫是世袭的
钢铁工人之家。父亲老叶尔绍夫在卫国战争初期与敌人作斗争时英勇牺牲在
高炉旁。大哥普拉东在冶金厂千了大半辈子,对高炉有着深厚的感情,死也
要“倒在炉子旁边。”对他来说,什么也比不上工作更为重要,炼铁就是他
的全部生活。当他被解除总工长的职务,被迫回到家里的时候,他感到整天
在一群老人孩子中间“真丢人。”他认为不能闲在家里吃养老金,打算到技
术学校去传授炼铁技术,还向市委书记要求工作。表现了一个老工人不甘寂
寞、视工作为生命的高尚品德。季米特里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现代知识工
人的典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季米特里信仰坚定,
早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誓言:“要等到世界共产主义建成的时候,你们才能
埋葬我。”他意志坚强,如同钢铁,脸上那块伤疤便是他铁打性格的标记。
敌人把他埋在地沟里长达十几个小时,但他们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虽然
满身伤痕,但仍在为理想而忘我工作,获得全国劳动竞赛第二名。他不仅是


轧钢好手,而且兴趣广泛,爱好文学,并且在自学英语。他爱憎分明,充满
斗争精神。当普拉东被迫退休后,他说:“你得去据理力争,争取你的劳动
权利。”对于工厂里的混乱情况、剧院中有人攻击党、大学生中间存在着的
糊涂观念等问题,他向市委书记表示:“不能再忍耐,不能沉默,”应该斗
争。季米特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周围发生的事件。当卡扎柯娃遭到诽谤时,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新旧两个世界之间正在进行斗争。”在厂党委会
上,季米特里对这场斗争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
的党是一个艰苦的时期。对于世界上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也是一样。我们经受
了严酷的考验。”剧院里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斗争。雅柯夫和古良也夫不满
于现在“尽演些没热情的软骨头”,支持年轻的剧作家创作了《奥库涅夫一
家》。而导演托马舒克等则叫嚷“现在需要尖锐的批评,需要揭露,不需要
粉饰现实的作品。要么就写离婚,写老夫少妻也行。”他们想上演《被遗弃
的妻子》向二十大献礼。这场反映文艺界的斗争以《奥库涅夫一家》的成功
演出而告结束。叶尔绍夫家的第三代安德烈继承了老一代的光荣传统,有理
想,有报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在高炉发生事故的危急关头,他冒着火焰
冲上去抢险,被火烧伤。作品中的卡扎柯娃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她不留
恋大城市的舒适生活,主动来到这个远离莫斯科的城市工作。虽然她的身材
只有一米五,可整天象男子汉一样奋战在灼热的高炉旁。她信念坚定,认为
“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能生活的”。由于小说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苏联的
社会现实,鲜明地表现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及作品中充满了政论性的特点,因
而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重视,并展开了一场争论。

(丁吉平)


格·雅·巴克拉诺夫一寸土(1959)

作者简介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巴克拉诺夫(1923—),苏联俄
罗斯作家。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常委。《旗》杂志主编。主于
沃罗涅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参加过卫国战争,授上尉军衔。1951 年毕
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早期作品有描写战后农村主活的中篇小说《在斯涅吉里
一家》(1954)和短篇、特写等。50 年代后期开始创作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
小说,作有《九天》(1958)、《一寸士》(1959)、《一死遮百丑》(1961),
作品着意描写普通战士和下级军官在局部战斗中的“战壕真实”和在生死考
验时的心理状态,成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一寸土》与
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且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被认为是“战壕真
实派”的代表作。还作有中篇小说《卡尔普欣》(1966)、《美国一月》(1972), 
《永远十九岁》(1979)获1982 年苏联国家奖金、《小兄弟》(1981),长
篇小说《41 年7 月》(1965)、《朋友们》(1975)、短篇小说集《苦难的
滋味》(1962)、《科斯坚卡和科连卡》(1983),电影剧本《四十九天》
(1963)、《五月》(1971),剧本《人们为什么活着》(1978)、《永远
十九岁》(1979)、《城里》(1984)等。中篇《永远十九岁》是作者的力
作,也是苏联军事题村作品的名篇。

内容概要某炮兵连的几个战士保卫着一个战斗据点——两块小高
地、一片小树林子和一块玉米地。前面是德军,后面是德涅斯特河。战士们
白天蹲在战壕里,注视着德寇的一举一动,只有到天黑以后才能站直身子在
地上走走。每当月亮决升起的时候,从德温斯特河对岸送来食物——面包、
热的羊肉、黑黑的摩尔达维亚酒。。羊肉是由送食物来的帕尔茨瓦尼亚亲手
做的,可是今天不知为什么还不见帕尔茨瓦尼亚来。月亮已经升起,依然不
见送饭的人影,连侦察员也没来。月亮越爬越高,终于有一个人来到据点,
那是通信员巴钦科。他手里拿着食物,神色忧郁。原来,帕尔茨瓦尼亚在送
饭来的途中被德寇炮弹击中,不幸牺牲。大家默默地吃着饭,忽然莫托维洛
夫发现手掌上有血,再一看,面包上也沾着血,无疑这是帕尔茨瓦尼亚的血。
有一天,莫托维洛夫发现德军在构筑工事,他决定把它打掉,便打电话到德
涅斯特河对岸,要求营部给他炮弹,但营长亚增科以节约为由不肯给。莫托
维潜夫中尉想到驻守附近的友军那里有炮弹,决定到那儿去“借”,但到友
军那里还要通过一块六十米的开阔地带。莫托维洛夫冒险跃出掩体,敌人的
子弹雨点般地向他射来。他卧倒在弹坑里无法动弹,后来发现德寇设立了一
个机枪点,莫托维洛夫机智勇敢地穿过敌人的枪林弹雨到达友军的据点并消
灭了那个机枪点。某日夜晚上级液侦察队员格涅拉洛夫和两个战士来据点调
莫托维洛夫等回德涅斯特河对岸休整。莫托维洛夫怀着复杂的心情和战士瓦
辛向河岸进发。在森林里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景象:炸掉半截的身子,穿
在靴子里的一条腿。。到了对岸,仿佛回到了生长和生活过的故乡。当夜,
上级宣布提升莫托维洛夫为炮兵连长,对此莫托维洛夫并不感到振奋,因为
战争就诀结束了,一旦战争结束,他就复员回故乡去。但是连长毕竟是连长,
尽管官儿小,但是个“主人”,他不需要象徘长那样跑步报告,早晨他醒来
发现睡的房间也不同,窗户有呢制的窗帘遮着,睡的是新的宽大的木板床。
为了让他睡得安稳,还有一个传令兵专门为他赶苍蝇。。为了表彰作战有功
人员,上级决定授予勋章和奖章,但莫托维洛夫认为存在该授的没有授,不


该授的却榜上有名的不公正现象。他尤其不满的是有个叫密津采夫的战士战
前是乐队里的号手,战争爆发他没有上前线,他在沦陷区里还为乐队演奏并
结了婚,连生两个孩子。这样约人却给了奖章,而且团里想调他去参加军乐
队,但莫托维洛夫决定要带他过河上前沿阵地去。有一天营里来了两个女兵,
一个叫里塔,一个叫摩西亚。莫托维洛夫和里塔差不多是同乡,他们在闲聊
时莫托维洛夫突然感情冲动,强行与里塔接吻。正在这时,河那边炮声隆隆,
而且越来越近,到后来炮弹落到营部,玻璃震得粉碎。“摩西亚被炸死了,
快去!”有人喊道。莫托维洛夫飞也似地奔向园子里,只见摩西亚侧身躺在
草地里,身边是倒翻的一只桶,桶里的浆果撒了一地。摩西亚的身上看不到
血,也没有伤口,但当里塔把她的身子翻过来时,见左边的军服上被鲜血染
红了。河那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联系都断了?营长要莫托维洛夫派人去弄
清情况。莫托维洛夫决定亲自过河去,并把那个乐师密津采大也带到前线去
当通讯兵。一路上风雨交加,还不断育炮弹扣地雷爆炸,两人东躺西藏,连
奔带跑,弄得筋疲力竭。后来总算到了森林里,不想在林中遇到驻守据点的
两个战士。“你们怎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联系中断?”莫托维洛夫问。原来,
前沿阵地上流传着德军要进攻的谣言,结果枪炮齐鸣,与德寇对射,造成一
阵惊恐。他们就是从600 公尺前的据点逃到森林里来的。“格涅拉洛夫呢?”
战士指指躺在地上已经死去的格涅拉洛夫。“给谁打死的?”“自己人。”
这是为了制止撤逃,制上混乱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莫托维洛夫向营长作了汇
报,但关于格涅拉洛夫则隐瞒了真相,只是说被打死了,因为格涅拉洛夫家
里还有母亲,莫托维洛夫希望他母亲收到的是一张儿子“为国捐躯”的通知
而不是因耻辱而死的通知。莫托维洛夫到据点发烧发冷,他患了前沿阵地许
多战士患的疾病——疟疾。不久里塔来了,给他服了药,但当他得知里塔的
丈大就是驻守在邻近据点的连长巴宾时,他感到很窘迫。为了准备对付法西
斯的进攻,上级调来了反坦克部队等。莫托维洛夫为保持作战时通讯畅通,
就派密津采夫到沼泽地去架设第二条通讯线路,就在这时营部来电话,要调
密津采夫到团部的军乐队去工作,莫托维洛夫不同意,这时电话被到沼泽地
去的密津采夫切断,于是莫托维洛夫便亲自到营部去,他对营长说,象密津
采夫这样的人必须留在前沿考验,他坚决不同意把他调走。最后营长发了脾
气,责问他为什么拒不执行命令?为什么置据点子不顾而跑到营部来?并说
要罚他关五天禁闭。莫托维洛夫无奈只能服从命令,临走他叫正在写信的舒
米林跟他到前沿阵地去接替密津采夫,舒米林脸色苍白,瓦辛则要求代舒米
林去,但莫托维洛夫则坚持要舒米林去。到了据点莫托维洛夫正式命令密津
采夫到营部报到,密津采夫则报告说,沼泽地的通讯线路已架设好。不久,
大规模的战斗开始了,德寇出动了坦克,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尸横
遍野。莫托维洛夫与营部联系中断,他派舒米林到沼泽地去检修,结果发现
密津采夫根本没有把线路架设好,舒米林不幸身受重伤,临终前他对莫托维
洛夫说,他的妻子死了,他还有3 个孩子,他希望能活下去。这时莫托维洛
夫才想起为什么调他到这里来时脸色那样苍白,为什么瓦辛愿意替他来。激
烈的战斗使苏军被迫向后撤,但到德涅斯特河时却无渡船过河。面对绝境巴
宾决定全体将士冲向德军拚死突围,但巴宾后来不幸牺性,里塔悲痛万分。
莫托维洛夫以及其他一些战士活下来了,战争就快结束,大部队向西挺进,
密津采夫骑在马上和军乐队一起随军西行。虽然还能听到枪炮声和爆炸声,
但已经远了。


作吕鉴赏《一寸土》是巴克兰诺夫的代表作,也是50—60 年代描写“战
壕真实”的代表作。所谓“战壕真实”,简单地说,就是描写生活在战壕里
的下层官兵在战争中的命运。《一寸土》的故事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