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第。“我”是因不甘忍受犹太人受人歧视和迫害而进行反抗和与父亲一齐
逃跑而被捕的,这又不能不将小说主题向反法西斯上思考与引申。小说在主
要人物父亲(德克盖尔)形象上着墨是不多的,采用的是间接的描写和白描
的手法、笔调简练而意蕴深沉。他经常是呆坐着,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简
直是麻木窝囊。这种带有奴才气息的性格的形成,恐怕也离不开那么一个时
代背景和克罗一弗克雷旅馆的氛围。倘能理解父亲脾性的形成原委,实际上
也就解答了儿子头脑中的种种疑虑和困惑。这种疑虑与困惑又基本可代表当
今西方社会中年轻一代的迷惘症结。他们是在对父辈的生活方式似懂非懂中
成长起来的。“他们曾在这里神情迷惘地两肘支撑在柜台上,过后就销声匿
迹了。要回忆起所有的音容笑貌是不可能的事。。。我还年轻,不如想想将
来的事。”父辈的不可理解与年轻一代自己新的追求难以结合,这是时代的
悲剧,但以历史为鉴,一切朝前看,这毕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作品
的这点指向,又是同神秘性相结合,使小说显得不那么消极,所呈现的生动
形象的画面,更加宽广与深邃,更富有历史感与寓言性。

(朱希祥)


雷蒙·让一个沉思默想的女人(1974)

作者简介雷蒙·让(1925-),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
家,生于法国南部古老的城市马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雷蒙·让
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战后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先后
到美国、摩洛哥等地任教。从五十年代起,他便开始发表诗作、文论和小说。
他的第一部诗集《绿色的森林》发表于1953 年,1963 年出版了儿童诗集《艾
莲娜和乌儿》。他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纽约的废墟》(1959)、《演讲》(1961)、
《乡村》(1966)和《一个沉思默想的女人,(1974)等,其中有些已经被
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雷蒙·让在教学与创作之余,潜
心研究文艺学,发表过不少有关法国文学的论述,其观点颇有见地,深受评
论界的关注。尤其是他的论著《文学与现实》(1965),全面系统地探讨了
十八世纪以来法国文学的发展进程,对文学上的革新与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他认为文学创作的种种革新,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必须有倾向性。
他要求作家用朴实面规范的语言对人物的内心进行真实细腻的剖析。并且,
他身体力行,在创作中努力加以探索、运用自己的文学主张,取得了杰出的
成绩。读他的作品,既能体会到语言的古典式的朴素,又能领略现代生活的
节奏和现代人的心理变化轨迹。正是这一独有的特色,令他的作品更加引人
注目。

内容概要黄昏时分,身无分文的维罗妮卡背着破旧不堪的软挎包,来
到一家大百货商店。她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想到会不会有人在她身后盯梢。
她摇晃着挎包,朝前走去,仿佛要避开那些她觉得一直在打量她的目光。她
从货架旁走过,在一把发刷前停住,拿起它,用掌心压一压刷齿,又用拇指
按在一根刷齿上来回摇晃几下,怕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她克制住在头上梳几
下的强烈愿望,迅速将发刷放回原处,继续向前走去。维罗妮卡站在一个木
制的男模特儿面前,小心地抚摸着他身上的日本和服的料子,不慌不忙地察
看着料子的质量。大厅的两端突然亮起来,一种苍白呆滞的光线取代了柔和
的阳光,顾客们川流不息,大家的目光都情不自禁地被形体、线条、陈设、
色彩所吸引。他们死死盯住这里陈列的一切引起他们好奇的东西。维罗妮卡
注意到大厅四周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镜子,镜子挂在人们很难发现时地方,
将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一一地反映了出来。她来到一面镜子前,看到自己脸上
布满了细细的皱纹,面容憔悴,双颊凹陷,眼睛暗淡无光,模样很象一个饱
受惊骇的小市民。她自己对自己说,由于过于劳累,她变老了,现在已经是
36 岁的人了,也该知道这一点,她盯视着自己这副沮丧的神态,心想自己的
举止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她不想引人注目,就离开了那里,维罗妮卡来到
成衣部,一种欢快的气氛和明朗的色彩将她吸引住了。她想摸一摸或试穿一
下其中的一件连衣裙,甚至想换下旧的穿上新的出店门。别人曾告诉她可以
这样做,她这么想的时候售货员正在聊天,根本不管身旁的顾客。她上了二
楼,在眼镜柜台前停住,把一副副眼镜都拿起来试戴一遍,每次试戴时她都
感受到某种新的“快意”。她来到工具和五金柜,想替丈夫米歇尔买个手摇
钻,可标价15 法郎,她犹豫了。她自言自语地说,下次无论如何也要买下它。
在玩具柜前,她想起儿子若埃尔那些又旧又破的玩具,可她来此只不过是为
了饱饱眼福,摸摸、看看各式裙子、短衫,享受一下一个女人这种可怜、无
辜的欢乐心情的啊!她在回女装部的半路上,一个漂亮的闹钟展览台吸引了


她,当她拿起一台黄颜色的闹钟时,她觉得生活中有一座闹钟是多么重要。
她的闹钟几个月前坏了,这些日子里,她为了不误事,总是要在夜里一次次
看手表,睡眠不足,疲惫不堪,这太有害于她的身心健康了。但尽管如此,
今天这只闹钟她还不能买,除非。。她向四周环颐一下,左手迅速打开挎包,
右手立即将闹钟放了进去。一阵强烈的心跳,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她几乎
不觉得害怕了。她神态自若地离开了这地方,在咖啡磨旁她稍稍停留片刻,
看了看电炉,故意把脚步放得恨慢,随后立即下楼去。这一切被在一旁的保
安人员从镜子中看得清清楚楚。这个男子在没有惊动旁人的情况下,将她带
到一间凌乱肮脏的房间。他个子很高,眼睛很小,40 来岁,衣着粗俗,一眼
看去象个收入微薄的小公务员。维罗妮卡申明自己是一时糊涂,以前从未偷
过什么,无论在什么地方。她将闹钟还给了他。他先示意维罗妮卡如果交出
1200 法郎事情便可了结。当得知这是不可能的时候,就用报纸、舆论、法庭
等来胁迫她答应另一解决方法:“和我共同度过一段时间。。”在约定的时
间,她来到一家破旧的啡啡馆。他迟到了很久。用一辆满是灰尘的旧车将她
带到一个没有招牌的旅馆,一路上她一阵阵心痛,几乎要从奔驰的车上跳出
来。因为他恬不知耻地用手摸她的大腿,嘴里唠叨个不停,想与她亲近,维
罗妮卡僵硬地跟着他走进旅馆,走进楼上的房间,他还是不停地装出亲切的
样子,要她放松些,“同在家里一样”。她无可奈何地跟着他脱衣服。可是
突然她重新穿上衣服,用力甩开他,大声喊叫:“混蛋,混蛋,畜牲!”冲
出房门,跑下楼去,来到街上,撒腿便跑。。维罗妮卡被关进了监狱,在那
里她认识了3 个难友。伊兰是个吸毒犯,已经第二次入狱,她容貌聪明秀丽,
同时显得有些病态,她认为因为一只闹钟就将人关进监狱,太不应该。娜金
是个妓女,非常粗俗,甚至可以说是粗野,但好象并不凶恶,她觉得为一个
闹钟弄得满城风雨太不值得,不如同那个家伙睡一觉事情就完了,莱拉是个
阿尔及利亚人,在一家机关当清洁工、因小偷小摸被判刑入狱,她很能理解
维罗妮卡的遭遇。在狱中维罗妮卡开始了解别的女人是怎样生活的,并且能
认真地读书看报。她一直觉得自己平时很不会交际,和人打交道时简直不知
如何是好。在这里她感到同大家相处得很好。米歇尔来探望她时,她说自己
不孤独,周围的气氛很和睦,而且这一意外的经历将令她终身难忘。这天晚
上,男牢房里发出信号,把汀光向上照,长久地离开女人的男人们喊叫着,
他们呼唤着一切:昏暗的灯光、手、眼睛、肉体、胸部、肚子等等。维罗妮
卡先是捂住耳朵,接着又要关窗,伊兰把她拦住了,随即她两眼茫然无神地
望着前方。最后,她的眼睛通红,感到脸有些发胀,嘴角露出一个成熟女子
的微笑。这里的一切令她眼界大开,使她有机会真正地自我反省,看清自己,
了解了别人,分担了他人的痛苦。同平日的生活相比,她感到自己在更大程
度上是一个真正的人了。她产生了一种新的奇怪的感情,这是某种精神上的
“振奋”,她变得坚强沉着了,并意识到了自己做人的尊严。她不再把自己
看作为一个坏女人了,终于,她鼓起了勇气,决心维护自己,重新生活下去。
当一位新难友安娜被送来时,维罗妮卡不再独坐沉思了,她关心安娜并安慰
她,使她呆板的面孔变得主机勃勃。维罗妮卡出狱时觉得自己身子变了,眼
睛也变了,仿佛换了一个人。当她望着橱窗的时侯,看到若埃尔正拉着她的
手一路紧跑慢跑,米歇尔在旁边提着装东西的小箱子,她觉得他们3 人仿佛
正要出门旅行,或者恰恰相反,是刚刚旅行归来。也许她有几分陶醉,有些
飘飘然,狱中所感受不到的繁华的街道和新鲜的空气使她一时有些不知所


措。再不然就是自由冲昏了头脑。她停了片刻,从包里取出一支香烟点着。
米歇尔对她说:“现在你在大街上也抽烟了?”她回答说:“是的,在大街
上也抽。”若埃尔仰起头,惊讶地望着母亲。但他把她的手握得更紧了。她
透过自己吐出的薄薄的烟雾向远处眺望,仿佛一定要看清楚街尽头的一个什
么东西。。

作品鉴赏《一个沉思默想的女人》是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部优秀
中篇小说。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文学与现实》一文中所提出的文学创新
原则。正如雷蒙·让所要求的那样。《一个沉思默想的女人》,是一部与现
实生活紧密联系,有着鲜明的倾向性的小说。作品描写了在物质高度发展的
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欲被强烈地刺激着,可是有限的收入使大多数人无法满
足这一欲望。于是,人们在欲求与理智构矛盾中痛苦挣扎。主人公维罗妮卡
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之一,她生活在贫困之中,却不无物质的需求
欲望,为了饱一饱眼福,虽然身无分文,还是去逛了大百货商店,她经不起
物质的引诱,生平第一次斗胆偷了一只闹钟,被抛入监狱。她若是有足够贿
赂的钱,或者是个无耻的女人,就不致身败名裂。可这两样她都不具备,只
得去坐牢,并受舆论的谴责。可是那些有钱人,不但可以购买到各种奢侈品,
甚至可以用金钱买到因偷窃的刺激而感到的快感,而不必承受舆论的压力,
法律的制裁。司法部门则连维罗妮卡的申诉都不听,就草草结案,将她关进
了监狱。那个强迫维罗妮卡干下流勾当的“保安人员”却逍遥法外,堂而皇
之维持着社会“秩序”。故事看来平平淡淡,款款道来,却深刻地揭示了社
会的可憎、司法的虚伪,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雷蒙·让在继承了
传统小说的风格的同时,又吸取了现代派,尤其是“新小说”的一些表现手
法。他注重对“物”的客观描写(这是“新小说”的主要写作技法之一)。
通篇70000 多字,虽然用了第三人称,却处处从维罗妮卡的感受出发,写她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字字句句牵动着读者的心,使人们在阅读过程
中始终与主人公保持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真切地体验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
化,故而格外感人。雷蒙·让以这一技法深化与发展了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
达到了他自己提出的创作新境界:摒弃无病呻吟和装腔作势的杜撰,对人物
内心进行真实细腻的剖析。此外,作者还有意回避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对人
物是何国何地之人,商店座落在哪个城市哪个方位,主人公的家族史等等故
意不作清楚的交待,这样写,不仅节省了笔墨,更主要的是使作品更加富于
寓意。作者将故事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缩影,以此告诫人们。无论在何时何
地,私有制是滋生畸型社会的温床,只要有那样的制度存在,就有悬殊的贫
富之分,就会产生类似小说中描写的悲剧,在小说中,雷蒙·让还巧妙地运
用了象征的手法,拿监狱与外界作对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作者
在描写监狱生活时,脱出俗套,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察与感受。向来监狱在
人们心目中,在小说家、剧作家的笔下是阴森可怕、充斥着邪恶的地方。可
是在雷蒙·让的笔下,那里却比外面的世界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净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