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还有两个爱好,“好酒及色”。这并不能说明刘邦人品就差,处在他的位置,不好这玩意儿的男人还真不多,就像现在请客,下馆子、洗澡、按摩,一条龙走完,原本两人松垮的关系,定然会像人民币一样,变得光辉和坚挺了。刘邦以此为糖衣炮弹,定会拉近他和许多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刘邦这人不小气。

“喜施”二字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一个人的大方程度和他的自身条件有关。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偶尔拿出一点钱来布施,或者给基金会捐款(比如中国红十字会),并不十分稀奇。而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在街上看到行乞的老人时,能够竭尽所能、慷慨解囊,这就十分难得了。刘邦出身低微,家境条件并不好,虽不至于到了囊中羞涩、兜比脸还干净的地步,手中也绝不会太宽绰,然而他却能做到时常周济别人,而且以此为乐事,说明他这个行为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上面说到刘邦“好酒及色”,估计这哥们儿请客洗澡按摩时,和那些找人办事的大款们一样,每次都是抢着付钱。

第三,刘邦心里能装事。

刘邦“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是个意志豁达、胸襟开阔、不拘小节的人,这也注定了他与人交往的情感基调,会和别人相处融洽,将来也会和他的那些追随者们打成一片。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周边人群中形成一个好的共识。这种好印象,就是一个人亲和力的体现。

刘邦的大度在当地是很有影响的,后来陈胜起事,天下纷纷效仿,沛县县令也想举旗响应,萧何、曹参却看中了刘邦,要沛县令招刘邦来坐镇,后来干脆杀了沛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刘邦成为这些人的领袖,从此开始了他争夺天下的政治生涯。刘邦能成事,其实也正是他人格魅力长期积淀的一个结果。

第四,刘邦喜欢随性的生活。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喜欢干家里地里那些具体的营生,锄地、拔草,在院子里种菜等活计一概不管。他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受人约束限制,他喜欢随性的生活。这在过去绝对属于不务正业的典范,没人愿意把闺女嫁给他。

刘邦的随性还在于他什么事也不往心里去。刘邦家里不富裕,挣的工资肯定也不多,整天在高档娱乐场所高消费肯定不行。刘邦老先生也真有办法:赊酒喝。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意思是常到王媪、武负两位老板娘那里打白条,没事自己整两盅,或者请朋友们一起暴搓一顿,顺便还能和老板娘逗逗闷子,毕竟找小姐是要花钱的,在这儿一盘花生米二两小酒,还能过过干瘾,很划算。总之,刘邦这酒账是欠下不少。

这俩老板娘也不是吃素的,见刘邦每次喝酒都喝成一滩烂泥,便经常给他上花账,“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吃一顿上三顿的账。不过有福之人不用愁,刘邦这人命好,最初王媪、武负二位对刘邦瞧不上眼,看刘邦醉猫似的在里间酣睡,心里没少骂他傻老帽,给你上花账都不知道,你就等着爆股吧。等后来“见其(刘邦)上常有龙”,俩人老看见刘邦身上恍惚有龙在盘旋,于是惊而“怪之”,到年底“折券弃责”,将账本一撕,不用刘邦还了,算是贺礼,显得很大方,以期将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和利益空间。

要不是身上常现真龙,刘邦这酒账估计够他喝一壶的。可人家刘邦不在乎这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喝凉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先落一肚子好下水再说,还钱怎么也得等到年底,还早着呢,且由他去。

第五,刘邦吃得开。

混社会是对人的一个很大考验,有的人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吃得很开,有的人却举步维艰,处处碰壁。这和自身条件有关。刘邦出手大方,心胸开阔,喜好吃喝,爱逛窑子,广结朋友,这些都是在社会上吃得开的必要条件。现在这些条件也依然没变,巴结上级忽悠下级,有不少事儿都是在酒桌上抑或夜总会里完成的。

食、色,性也。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拉近距离的一种方式,你当和尚肯定不会有朋友(酒肉和尚除外),不近酒色,人家以为你是怪物,或者怀疑你有啥毛病。行走社会,其实也就这点事儿。所以刘邦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一定吃得开,他能和领导、群众都打成一片,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而且他经常帮助别人,施与别人钱财,日积月累,今后自然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些都会成为刘邦的人脉资源。

【4。从态度看发展】

对于项羽的爱好广泛、变化多端而又不求甚解,大家感到了一种朝气和躁动,这是年轻人本该有的。而根据他的思维独特、固执己见、语出惊人,就断定他志存高远,有着宏大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在学习阶段,无论是学文还是学武,抑或是后来的专修万人敌兵法,项羽无不表现得毛躁异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儿学这个明儿学那个,其实说白了还是不爱学、不想学。他最初的兴趣,或许只是一种好奇心使然,当这种好奇激起的劲头一过,他便会觉得寡然无味。

其实,略知大意、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也正是项羽性格的写照。在学习阶段,项羽就表现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容易躁动、易于冲动、没有长性、缺乏韧性。他不喜欢花力气去细心钻研任何事,这让他今后在做任何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延续这种思维。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有些东西根本就用不着),但它却能开阔人的眼界,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毅力,增强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力和判断能力。功不会白用,时间不会白耗,有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项羽学习不深入,看事情就会简单,做事情就会想当然,这也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群雄逐鹿时,他既不会设局,也不会设圈套。而最要命的是,他对别人为他设的局和下的圈套也是毫无察觉、一无所知。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唯一成就的就是项羽的自信。当他不想学某项技艺时,他并非认为其难学或是没兴趣学,而是一种不屑。这种傲慢的态度也让他内心变得无比强大,凡事全凭主观意愿,自我感觉甚好。

这种人的性格和太阳一样,火辣、热烈、充满激情。每天早上起来,窗外阳光照射,项羽更加信心十足,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似乎那火红滚烫的太阳是专为他一人升起的,他感到置身于天地间的高大,世上没人可以取代他,他生来就是要统治世界、拯救众生的。这种感觉每每让他的内心无比舒畅。

项羽的自信还来自他那自以为超强的判断力,他总能对一件事情作出迅速的判断,并按照这种判断付诸实施。他思维活跃,头脑里有闪现不完的念头,他对事物的认知是完全自我的,喜欢就会付出百倍的热忱,不喜欢就放弃,也并不觉得可惜。久而久之,这种自信就会转变成一种自傲,变成一种随心所欲的性格因子,深藏于内心,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冒出来,左右他前进的方向。

随着后来对大秦帝国征战的不断胜利,项羽的这种自傲更是转变成了一种霸气,一种舍我其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这种霸气一直陪伴着项羽以后的人生,一直到它完全淹没在乌江水的呜咽声中。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他不甘寂寞和孤独,他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他活得很现实,现实到和同僚开玩笑、和老板娘逗闷子都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认为自己有多能,所以他会依赖别人,靠着别人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他也会竭尽所能,不断地对别人提供帮助,巩固他对别人的依赖。如此一来二去,便形成了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一个以他为中心、联系紧密的小圈子。这个圈子尽管不起眼,却有个十分霸气的名字:势力。

势力不是单打独斗,不是特立独行,更不是我行我素。它是由一个核心人物凝聚起来的、有众多人参与加入的、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事大家办的一个利益集团。当然,那时刘邦的圈子还很小,还没有达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程度,但也已是初见端倪,因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一直是按照这个惯性行走的。也许那时的刘邦根本不会意识到,他这种与生俱来的豪情和适应生活的无奈之举,会转变成日后人们争相投奔的引力,也会成为他日后傲视群雄的资本。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这个就不会给你那个。正是因为刘邦没有坐吃山空、挑挑拣拣的资本,他才会积极调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将它们变成生存下去,或者说活得更好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积少成多,慢慢汇聚起来,终究会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成为他与霸气十足的西楚霸王项羽一决高下的信心和勇气。

不管项羽多么有个性,其实他还是走了一条传统的路子,而且这条路子走得并不成功,他除了个性张扬之外,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去做好哪件事。更遗憾的是,他叛逆的个性其实也没能得到彻底的发挥,因为他的思想始终还是囿于传统。他的叛逆,只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叛逆,并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比之下,刘邦走的则是一条野路子,他彻底抛开传统,快意人生,彰显性情。他的视野更开阔,他的思维也更具内涵。

个性突出的人,朋友一般会很少,因为别人很难接触他,也很难了解他。不过这样的人一旦有朋友,那一定会是两肋插刀的铁哥们儿。项羽的性格就是这样,你必须对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接受他,而一旦接受,或者说有发现他赏识他的人,就会对他倍加青睐。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刘邦则更加大众化,他对谁都一视同仁(除了对儒生,这个我们以后会讲到),和谁都可能成为好朋友,和谁也都走得很近,这些和他接触的人自然也容易被其感染,人们会欣赏他的随性、坦诚、豪爽,进而将其引为知己。

刘邦在做泗水亭长的时候,一次送劳工去骊山服役,路上劳工跑了很多。这是刘邦的失职,是要被追究责任的,搞不好脑袋还得搬家,但刘邦不上火,想得开,干脆把其他人的绳索全解了,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意思是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找个地方玩消失了。结果“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好多人都不愿走,最后和刘邦一起落草,这个押送官的亲和力可见一斑。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为人处事路数,也决定了二人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圈子。刘邦的圈子会越来越大,项羽的圈子会越来越小,在楚汉对峙之中,许多最初跟随项羽的人都转而投靠了刘邦,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不光是古代,就是现代,项羽那样的人也照样吃不开。我们周边这样的人随处可见,不灵活,不懂得迁就和妥协,一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最后领导不赏识,下属不买账,朋友也不多。刘邦这类人现在就更多了,这种人很吃得开,他们为人机敏,处事圆滑,和谁都嘻嘻哈哈的,让你没有距离感。他们还经常把人们聚在一起吃个饭,或是搞些别的娱乐活动,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感觉。这种人在官场或职场中混,一般都会很快获得升迁。

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充实乡镇,A和B都成了乡里的招聘干部(非正式的干部),每月挣着几十块钱的工资。A人老实,每次领了工资,便全部交给媳妇,小日子因此越过越红火。B的工资则全部让他请了客,老婆一分钱也别想看到,用他的话说,关系也是生产力,没这点钱家里也穷不到哪去。B的人缘因而混得很好。后来乡里选举,B被列为差额,愣是将县里内定的正式候选人给差了下去。B不但转成了正式干部,还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导干部。

刘邦和B差不多,他能当上泗水亭长不是偶然的。

项羽起事之前,一直跟着叔叔、依靠叔叔,除了性格上的叛逆,他其实始终没有完全自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项羽都是在叔父的荫庇下过活的。就是后来起事,他也是跟着叔叔一起干的,不是主谋,最多算胁从。这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依赖性,他会把生活看得过于简单,把人和事想得过于简单。

项羽没有具体工作,因此也谈不上有什么社会经验,这让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项羽也没有政治经验,他没有经历过政治的狡诈,也就没有政治上的成熟,这成为他后来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个致命软肋,过分的单纯让他在面对阴谋和伎俩时手足无措,让他在后来的政治博弈中屡屡败下阵来。

而刘邦在起事之前,早已成了社会油子,不但有过多年的从政经验,还有过一段落草为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