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本伤寒论全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嘤屑姹砑胬镏煌ば汀I傺艏嫣舯碇ぃ硐治⑷任⒍窈⒅诜程邸⑽⑴弧⑿南轮Ы岬龋簧傺艏嫜裘魅冉嵩诶铮渲ぜ徊恢埂⑿南录薄⒂粲粑⒎场⒒蛐闹衅τ病⒒虺比炔淮蟊愕取A碛猩傺舨∥笙潞螅捌致砝锞悴。槭迪嗉妫芈尘⑿”悴焕②抻锷碇氐龋挥猩傺舳嫠诮幔ぜ韧础⑿姆场⑿匦猜⒔帷⑿”悴焕⒖识慌弧⒌泛钩稣摺I傺舨∫院徒馕浠局畏ǎ〔窈牢籽 F浼姹碚撸徒饧嬉越獗恚∮貌窈鹬μ溃患胬镎撸徒饧嬉怨ハ拢耸┐蟛窈馈=ザ朗褂煤埂⑼隆⑾碌确ā
4.太阴病
太阴为三阴之表,本湿而标阴,喜燥而恶湿。太阴为病从其本,故无论外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或三阳误治而病传太阴,其病多脾阳受损,寒湿内阻。其证属里属寒,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换言之,凡见上述脉证者,皆可称为太阴病。其治以温中健脾除湿为法,视证情之轻重分别选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太阴病亦有兼太阳表证者,可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之法;有兼气血不和腹痛者,宜用温运通络、缓急止痛之法。太阴病失治误治可致阳气更伤,形成少阴虚寒证。
5.少阴病
少阴本热而标阴,手少阴心主火,足少阴肾主水,水火交泰而阴阳平衡。少阴病有外邪直中者,有他经传入者,其基本病理为心肾虚衰,气血不足,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而多见于外感热病后期危重阶段。少阴为病,从其标本,故其病理变化有寒化和热化两类。其寒化证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主要表现为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呕吐心烦、精神疲惫、脉沉微细等;亦有阴寒太盛,格拒虚阳,而见身反不恶寒、面赤发热、烦躁等真寒假热证象者,证情更为严重。其热化证病机乃阴血不足、虚火上炎,症见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绛、脉细数等。总之,少阴病症情复杂,病势沉重,有阳虚,有阴亏,有阴阳俱虚,亦有阳虚兼表者,有阴伤化燥、水涸土燥者,因而其治法多样,大要不离扶阳与育阴二途,扶阳多用四逆之辈,育阴常施胶芍之属。其预后转归当视阳回或阴复之情况而定。
6.厥阴病
厥阴风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厥阴病较为复杂,部分证候相当危重,多出现于外感病末期。厥阴病据其原文内容,可归纳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以及厥、利、呕、哕四大症状。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实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候之纲要。其厥热胜复证,多是厥阴寒证中出现的阴阳争胜现象,临床上以手足冷(下利)与发热交替出现为特点,若厥利则示阴胜,发热则为阳复。从厥热出现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邪正之胜负及相互演变之趋势。如厥热相等,或热多于厥,是表示正能胜邪,主病退,为向愈之机;若厥多于热,则是邪胜正衰,主病进。但也有阳复太过、转而化热而为喉痹或下利脓血证。厥逆,为厥阴篇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病机乃阴阳气不相顺接。据其临床表现及成因不同,而有脏厥、蛔厥、寒厥、热厥、水厥、痰厥等类型。厥阴下利,有热利、寒利、寒热错杂下利等。厥阴呕哕,有虚寒、实热之别。简言之,厥阴病篇内容繁多,虚实错杂,旨在揭示辨证论治之精义,因而其治法无定律,贵在审证求因,灵活施治。
综而言之,《伤寒论》重点阐论了三阳三阴病证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同时论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处治不当而致的变证、坏证及其救治方法等。通过三阳三阴体系的归纳,可分清主次,认识证候的属性及其变化,进而在治疗上攻守从容,三阳病以攻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重,表里同病、虚实错杂之际,又强调标本缓急之辨,既中规矩,亦有活法。其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仲景对辨证论治原则最精辟的表述。
7.传变规律
据中医整体恒动观念,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邪进退、阴阳消长决定了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等的不断变化,这种病理变化在三阳三阴辨证中习称传变。其传变之基本规律可概括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至虚。
传变:传变一词,见于《伤寒例》。成无己注曰:“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此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影响传变的因素主要有三:正气的强弱及禀赋之阴阳,病邪的性质及其强弱,医护措施的当否。并不拘泥于病程之长短。
据三阳三阴顺序而传者,习称循经传,如太阳传阳明是也。不循其顺序而传者,习称越经传,如太阳传少阴是也。首尾传,是指太阳与厥阴相互传变;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少阳传厥阴;均属于越经传范畴。另外,尚有手足经相互传变者,称手足传。
本经自病:外感热病,多由表入里,是以初起每见太阳证象。若病初即见阳明或少阳证象,而无太阳表证,是为外邪径犯其经,称为本经自病,或曰本经自发。
直中:若病情严重、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而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者,是外邪直犯三阴,称为直中。
两感:初期即见表里阴阳两经证象者,则外邪同时侵犯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称为两感,属合病范畴。如太阳少阴两感。
合病:凡两经或两经以上证象同时出现于疾病初期者,称为合病,如太阳与少阳合病,阳明与少阳合病等。
并病:先病一经,次及它经,而致两经证象同时存在,称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
8.治疗原则
据中医整体恒动观念,一切疾病皆是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内部阴阳失衡,是故调整阴阳是一切疾病之治疗总则。外感热病是外邪侵袭人体所致之阴阳失衡,邪实是其主要因素。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之所,为容邪之地,故而其基本病理要素包括正虚和邪实两者。因此,扶正祛邪以达到调整机体阴阳之目的,是治疗外感热病之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基本原则必须通过具体治法予以体现。在三阳三阴辨证体系中,其祛邪原则是通过汁、吐、下、清诸法得以体现。汗解表邪,麻黄桂枝之属;吐下去实,瓜蒂承气之类。清法泄热,白虎栀豉;温可散寒,姜附四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而其扶正原则,自是通过补法体现。温补阳气,滋养阴津,最为直观。而将此原则暗寓于祛邪方法或调护措施中,则更显玄妙。后人总结三阳三阴辨证体系中扶正原则时,认为扶阳气、顾阴津、护胃气等基本思想贯彻于外感病证治之全过程。
从临床思维角度认识,则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是治疗外感热病之基本指导原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之主从和表里之先后关系,与临床疗效息息相关。据临床实际情况,或祛邪以扶正,或扶正以祛邪,或祛邪扶正并重;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妙在审时度势,随证而施。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