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强军火之王-第3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是,在拉合尔的巴军有近十万。

    显然,威胁仍然存在,而且极为巨大。

    那该怎么打?

    按照前线指挥官的建议,仍然向西突击,逼迫巴基斯坦陆军出来交战,准确说是逼迫巴基斯坦陆军调整作战部署。

    以当时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先不说打不打得过的问题。

    关键就是,如果巴基斯坦陆军一直利用机动优势打运动战,那么印度陆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按照计划,也就是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攻打拉合尔,就更谈不上按照计划占领拉合尔了。

    问题是,印军高层没有采纳前线指挥官的建议,仍然命令进攻部队按照最初制订的计划攻打拉合尔。

    换个角度,这么安排也没有错。

    为啥?

    能找到巴军主力吗?

    还有,就算找到了巴军主力,需要多少时间,以及最后有没有把握取得胜利,在取胜之后还有没有足够的兵力攻打拉合尔?

    显然,这些问题都得考虑。

    有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在做决策的时候,印军高层就必然有所顾虑。

    关键还有,临时调整作战计划,作战部队能够跟得上节奏?

    如果指挥乱了套,还怎么打?

    显然,摆在印军面线的问题非常现实,那就是在明知道计划已经行不通的情况下,也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

2017/12/6 10:12:48|46701282

第594章 举步维艰



    进入到第六天,印军的进攻明显疲软了许多。

    当然,也不能这么说,而是印军开始为攻打拉合尔城区做准备,因此投入前线的进攻兵力有所减弱。

    只是,印军还在进攻,也必须进攻。

    为啥?

    如果印军停止进攻,巴军就会反扑,或者说是反击,而印军在后方的那些部队,也就是为了攻打拉合尔开始集结的部队必然受到威胁,进攻拉合尔的作战行动必然受到影响,甚至会迅速溃败。

    可以说,这个时候,能打也得打,不能打还得打。

    对印军来说,进攻是唯一的选择。

    当然,要想通过进攻打垮巴军,几乎是痴人说梦。

    整个白天,印军只在拉合尔北面推进了不到5公里,而且付出的代价比头个晚上还要惨重。

    在拉合尔古城方向上,至少有3个印军的装甲营被打残。

    当时,巴基斯坦陆军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反击,而且首次动用了装甲部队,不过不是充当主力。

    在反击开始的时候,巴基斯坦的一个装甲营在正面冒充主力,吸引印军注意力。

    这个营,有大约30辆80主战坦克。

    当然,在印军眼里,那就是绝对的主力。

    为啥?

    巴基斯坦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哈立德”,而最新锐的“哈立德2”的产量一直就没有提起来,而且最初生产的几批全都卖给了沙特等阿盟国家,巴基斯坦陆军在去年才开始接受这种新锐坦克。

    有多少呢?

    也就装备了3个装甲营,总工不到200辆,而且集中使用的才100多辆。

    其实,还有几十辆在生产厂的车间里面,没有移交给作战部队,负责接受这些坦克的作战部队也没有完成作战训练。

    也就是说,在巴基斯坦陆军充当主力的仍然是“哈立德”。

    与“哈立德”相比,80不算落后。

    关键就是,在获得了“哈立德2”的生产许可之后,巴基斯坦还顺带引进了相关弹药的生产线,此后对所有的125毫米坦克炮进行了改进,使其全都能够发射由华夏授权巴基斯坦生产的第三代钨合金穿甲弹。

    当然,这里面就包括了80。

    此后,巴基斯坦还根据需要,从西方国家采购了一批光电设备,用来对80进行现代化改进。

    大概是效果不大好,巴基斯坦最后把改进工作交给了一家华夏的企业。

    其实,就是研制、生产与出售4的那家企业。

    经过数次改进之后,这些从乌克兰采购的80已经脱胎换骨,至少在火力与火控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然,在防护上,80最多也就跟“哈立德”相当,比不上“哈立德2”。

    至于机动性,同样比不上“哈立德2”。

    只不过,跟印军的90相比,经过了数次改装的80不但不算差,而且在火力与火控上明显好得多。

    使用华夏的第三代钨合金穿甲弹,80对90有压倒性优势。

    几十辆80突然杀出来,那绝对不是吹的。

    只是,这些坦克其实全都是诱饵,准确说是佯攻。

    在印军组织起来,准备打装甲战的时候,巴基斯坦陆军的主力才登场,十多架1武装直升机。

    这是战争爆发之后,巴基斯坦陆军航空兵第一次出动。

    数量不多,不过足够打垮正面的印军装甲部队。

    紧接着,巴基斯坦陆军的地面反击部队,也就是数十个搭乘全地形车作战的反坦克小组投入战斗。

    这些反坦克小组,有6名步兵组成,其中2名是射手,2名副射手与2名指挥员。

    作战方式也非常简单,搭乘全地形车,前往印军进攻的地区,然后使用小型无人侦察机寻找目标,也就是印军的坦克与装甲车,然后用携带的反坦克导弹发起攻击,在完成攻击之后立即撤离。

    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让印军束手无策。

    关键是,太过灵活。

    在发射导弹之后,反坦克小组能够在2分钟内撤离,并且在5分钟之后搭乘全地形车行驶到数百米之外。

    当然,在发射导弹之前,这些反坦克小组都隐蔽得非常巧妙。

    结果就是,印军往往在遭到偷袭之后才反应过来,而等到印军开始反击,也就是呼叫炮火支援的时候,反坦克小组已经撤离。

    更要命的是,这些反坦克小组往往都在距离战线3到5千米的地方活动。

    这个距离,足够他们用重型反坦克导弹猎杀印军的坦克与步兵战车,而印军却很难进行反击。

    为啥?

    坦克炮与机关炮的射程也就几千米,而支援火炮在后方,需要前线部队引导,呼叫与指挥跑后打击都需要时间。

    其实,关键不是反坦克导弹,而是全地形车。

    这种由华夏生产的8轮全地形车,理论上最多能够搭载一个班的10名步兵,而在只搭载6名士兵的情况下,空出来的地方能够放置好几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让反坦克小组携带足够多的导弹。

    当然,包括重型反坦克导弹。

    要知道,在以往,反坦克小组携带的一般都是轻型反坦克导弹,有的时候甚至得用火箭筒作战。

    为啥?

    步兵的携带能力有限。

    如果由步兵携带,那么反坦克导弹的质量就不能太大,必须控制在20千克以内,最好能够控制在15千克以内。

    重型反坦克导弹的话,得拆开了,又几名步兵分别携带。

    显然,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反坦克小组的作战能力。

    同样是6人,以往最多也就只能携带一具发射器,以及2枚备用导弹。

    在有了全地形车之后,6人的反坦克小组能够携带2到3具发射器,以及10枚以上的备用导弹。

    此外,全地形车赋予了反坦克小组极强的战场机动能力。

    只是靠两条腿,步兵的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

    有了全地形车,反坦克小组的野外机动速度能达到每小时数十千米,而且能够去很多步兵根本就去不了的地方。

    可以说,在防御作战中,这些全地形车的价值丝毫不在主战坦克之下。

    其实,这也是巴基斯坦陆军没有大批量采购“哈立德2”的关键所在,即防御作战对主战坦克的需求不是很大。

2017/12/6 15:10:38|46710367

第595章 战略点



    战争进行到第六个晚上,印军还在拉合尔城外徘徊,巴基斯坦军队的反击开始了。

    严格说来是进攻。

    其实,到这个时候,战争才算进入**。

    为啥?

    前面已经提到,对巴基斯坦来说,彻底击败印度是非常不现实的,不但办不到,对巴基斯坦来说也没有多少好处可言,因此在战略层面上,巴基斯坦不会追求绝对的胜利,也没有想过要取得绝对胜利。

    有限的胜利?

    显然,巴基斯坦需要的其实就是一场有限的胜利。

    那么,如何才能取得有限的胜利呢?

    答案非常明显,就是在存在争议的地方动手,让印度遭受惨重的损失,却又不至于让印度彻底崩溃。

    可以说,从一开始,巴基斯坦当局就把目标锁定在克什米尔。

    通过在克什米尔发动进攻,不但能够沉重打击印度,还不会导致局势失控,而且为和谈留下了余地。

    为此,在兵力部署上,巴基斯坦陆军就更加侧重于克什米尔。

    当然,问题也很突出。

    克什米尔是典型的山区,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因此要想在克什米尔大做文章,需要投入的兵力实在是太多了。

    可以说,如果不设法改变战术的话,巴基斯坦陆军很难在克什米尔有所作为。

    其实,这也是双方共同面对的问题。

    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或者没有足够好的战术,那么不管是印军,还是巴军,都很难在克什米尔取得突破。

    要不然,双方也不会在此对峙几十年。

    只不过,相对而言,巴基斯坦的处境要稍微好一点。

    为什么?

    克什米尔唯一的平原地区,即查谟地区在印度控制之下,而巴基斯坦控制的北部地区全都是山地。

    从军事的层面讲,巴基斯坦需要注重的,其实就只有查谟。

    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巴基斯坦能够一举打下查谟,就有望控制整个克什米尔,把印度赶出克什米尔。

    当然,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巴基斯坦把至少40%的陆军部署在克什米尔,印度在该方向上也部署了数十万兵力。

    与巴基斯坦不同的是,印军重点守卫的就是查谟。

    可以说,查谟就是印度北部的第一军事重镇,也一直是跟巴基斯坦对峙的最前线,是印度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要塞。

    要想打下查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啥?

    虽然查谟在克什米尔南部的平原上,但是地形依然十分复杂,而且大部分公路通往印度境内,只有一条通到巴基斯坦的公路。

    这样的交通情况,对巴基斯坦陆军来说是非常的不利。

    要让装甲部队发挥作用,巴基斯坦就得利用那条公路,而印军完全可以把重兵部署在这条公路上。

    野战行军?

    就算行,后勤补给怎么办?

    还有,没有装甲部队,只是靠步兵,根本不可能占领查谟。

    情况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巴基斯坦陆军在这边的军事行动,最多对查谟构成威胁,却不足以改变战略态势。

    显然,这也是印度不太重视查谟的关键所在。

    为啥?

    糟糕的交通条件,同样限制了印军的作战行动,让印军很难通过查谟向巴基斯坦腹地进军。

    当然,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对峙局面,也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只是,对巴基斯坦来说,有别的选择吗?

    在拉合尔前线跟印军对垒?

    显然,那边不管打成什么样子,巴基斯坦取得的也只是战术层面上的胜利,很难取得战略层面上的胜利。

    中部地区?

    中部是荒漠,不但基础设施落后,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南部战场?

    巴基斯坦并没有扩张领土的野心,而且也没有打算越过数百千米的沼泽地带去攻打印度的第一大城市。

    可见,只要巴基斯坦想在战略层面上有所建树,就只能在查谟做文章。

    怎么做文章?

    显然,必须采用新的进攻战术,而新战术建立在新的装备体系上。

    任何一种全新战术,都得由全新的装备体系支撑。

    没有坦克,哪来的闪击战?

    仍然依靠旧有的装备体系,巴基斯坦肯定无法在查谟这边取得胜利。

    重新建立装备体系?

    先不说办不办得到。

    以巴基斯坦的处境,也不可能对陆军做大规模的改动,毕竟在拉合尔方向,在南部战区方向,装甲兵是主力。

    可以说,没有装甲兵,巴基斯坦的生存都成问题。

    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不可能为了一个查谟拿国家的战略安全开玩笑。

    那该怎么办?

    改组部署在克什米尔的山地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