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综同人)悠闲宅女的综穿生活-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冠盖云集之处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他们除了观山看景,也读书弹琴、聚谈雅集,使汉水两岸成为百里文化走廊。
他们三人没有把家安在岘山以南的这个走廊地带,不是没有这个物质能力,而是他更喜欢安静,不愿凑这个热闹。但是,他们想游学访名师,此处无疑是必去之所,何况他们的老师庞德公也住在这里。
只有他们三人中只有诸葛亮有志于仕途,而深居于隆中的诸葛亮,眼界一点儿都不闭塞,他可以经常向庞德公、司马徽两位名师求教,平时与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等挚友聚会切磋,或者到岘山一带拜师求学,平时还可能与庞统、庞林、马良、习祯、杨颙、杨仪、向朗、尹默等一批本地才俊有广泛联系。
正是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开放的学习方式,加上诸葛亮过人的天赋,才最终成就了诸葛亮的丰厚学识和过人眼界。而良好广泛的人脉关系,也助力了诸葛亮日后事业的腾飞。


☆、穿越诸葛亮姐姐(五)

景灏、诸葛亮和诸葛君的同学中最早出去为官的是庞统。他到了襄阳郡任职,很快便担任了功曹。功曹是太守的属官,相当于人事处长,负责官员的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员之一。
庞统虽然年轻,但干得不错。他的性格跟诸葛亮不太一样,他喜欢热闹,喜欢结交各类朋友,担任功曹后,更是着力发现和推荐人才(性好人伦,勤于长养),他本来已小有名气,现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们发现庞统从事人事工作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推荐和称许的人才,往往有点言过其实,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庞统并不回避,他有自己的道理:“现在天下大乱,世风败坏,坏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兴风俗、长道业之时,对于好人就应该大力表彰他的长处,让社会都来效仿。我选拔了十个,即使用错了五个,那五个也是好的呀!”
庞统就职的地方就在襄阳城内,是诸葛亮经常来的地方,诸葛亮每次进城,总有机会见到庞统,或者听别人议论这位年轻的功曹如何有魄力有能力,听到这些议论,如果心里没有足够定力,内心一定会涌出波澜,但诸葛亮很平静,这些事都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内心。
这段时间,诸葛亮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变化,他成婚了。说起诸葛亮的妻子,也是很有来头。她是襄阳本地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名叫黄月英。
黄承彦不仅是名士,黄家也是荆州大族之一。荆州最有影响力的大族是蒯家,其次是蔡家,蔡家的代表人物是蔡瑁,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了刘表,一个就嫁给了黄承彦。
有了这层关系,加上自身的影响力,黄承彦如果想出来当官,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跟庞德公、司马徽一样,无意于官场。黄承彦和庞德公志趣相投,交往密切,通过庞德公,黄承彦知道了诸葛亮,对于这个志向远大、学识一流又为人沉稳的年轻人抱有深深好感。
黄承彦有个女儿还没有出嫁,以黄家的实力和地位自然并不愁嫁,可黄承彦看好诸葛亮。一般这样的事最好通过第三方来传达,以免对方不同意带来尴尬。而且,最好由男方首先提出,这才符合礼节。
但黄承彦觉得没必要,他自己直截了当地向诸葛亮说了这件事。据《襄阳记》记载,黄承彦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成家,我有一个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品格与你相配(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诸葛亮一听就答应了,并且很快成了亲(即载送之)。
诸葛亮是身高一米八以上的美男子,又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却娶了个丑媳妇。《襄阳记》说,这件事传开后,大家经常拿它逗乐,还编了个乡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历代以来诸葛亮的这桩婚姻颇为世人称道,大家赞赏诸葛亮不以貌取人。其实,说黄氏是位丑女,那倒未必,黄承彦的话多出于自谦,女儿可能不漂亮,但未必“黄头黑色”,那只是谦虚的说法。
作为诸葛亮的嫡亲姐姐,诸葛诺当然在之后见过了黄月英,黄月英其实也是真正的天然美女,至于为何被传为丑女,大概是其父的智慧吧!希望女儿不为声名所累,还能找到一个真正不在乎容貌之人。三国的美女哪有好结局的,黄月英之父和诸葛诺之父一样都是真正对女儿好的人。
婚后诸葛亮仍然住在隆中,这桩婚姻除了给他带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外,没有改变其他的生活,他每天照旧读书、拜师、交友和思考。
所谓政治婚姻,包括所有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婚姻,都是把达到的目的放在第一位,把情感放在第二位。与诸葛亮有关的这三桩婚事,没有给诸葛亮带来任何变化,他也没有以此谋求任何个人利益,哪怕一官半职,或者过上别人羡慕的奢华生活。
他还是他,还是那个清心寡欲、志向远大的布衣诸葛亮。一次,诸葛亮与孟建、崔州平、徐庶三人聚谈,又说起了未来的打算,他有感而发道:“你们三个将来至少都能当上刺史、郡太守。”
三人问诸葛亮自己能做到什么官位,诸葛亮笑而不言。
很少有人理解诸葛亮内心的真实志向,他显然不满足于像庞统那样当个循吏能臣,也不会像老师司马徽、庞德公那样,成为地方上的一介名士,他希望自己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下卿,古代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乐毅,战国后期的军事家,被拜为燕国的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他曾统率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神话。
诸葛亮觉得,当此乱世,缺少的正是管仲、乐毅那样的人,而他对自己的定位,也正是这种能安邦定国的人。所以,当孟建他们问他将来能做什么时,诸葛亮才笑而不言。
隆中至今有一处抱膝亭,相传诸葛亮这一段时间里常在此抱膝长啸。这座亭子是后人附会的,但事情确有其事。《魏略》记载,诸葛亮每天清晨和傍晚常常抱着双膝,坐在那里发出长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长啸,指大声呼叫,也指通过调整口腔和声带,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汉魏时节很多人常以此述志,曹植写过一首诗,里面有“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句子。抱膝长啸,说明表面平静的诸葛亮,内心里也在激烈地思考着未来。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除了长啸,还好吟一首叫《梁父吟》的诗。
梁父即梁甫,是个地名,在泰山郡,也就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职的地方。《梁父吟》是乐府的曲名,类似于后代的词牌、曲牌,也就是说,词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
其词:“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内容是齐景公用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三位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他们都立下大功,平时很骄傲。晏婴为国相,从三人身边过,这三位勇士都坐而不起,让晏婴很难堪,晏婴便在齐景公面前进谗言欲除掉三人。
齐景公居然答应,让晏婴设计。晏婴让齐景公以两只桃子赐予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报功劳,各自拿走一只桃。古冶子不服:“我的功劳更大,桃子该给我吃。”公孙接、田开疆都是勇士,听完顿觉羞愧,退还桃子,自杀。古冶子见状,认为自己不仁不义,也自杀了。
《梁父吟》所唱就是这件事,诸葛亮为何吟它,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抒发他对春秋名相晏婴的敬慕之情,也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急于用世立功心理的流露。
诸葛诺知道,其实或许没有这么深奥,这只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也许流传于梁甫那一带,也许是他们小时候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教给他们的,他吟这首诗没有别的深意,只是在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罢了。
还有一次,几位朋友在隆中聚会,孟建告诉大家:“我要回北方了。”
大家听后颇觉惊讶,北方战乱仍未息,大批士人百姓仍源源不断自北方避难而来,此时为何回去?
孟建说:“自从离开家乡汝南郡,无不日夜思念。”
孟建思乡心切,大家无法阻拦。
诸葛亮想了想,对孟建说:“天下这么多士人,都在四方遨游,又何必非得在故乡呢(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
曹操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又用了几年时间逐渐统一了北方。朝廷虽然在许昌,但为曹操所把持,在北方要有所作为,就意味着必须投身于曹操,对此诸葛亮有不同看法。徐庶也反对孟建这么做,他也不看好曹操。
但是,孟建还是回去了,不久之后,石韬也离开了荆州回了北方。
据《魏略》记载,孟建后仕曹魏,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石韬仕曹魏,官至典农校尉、郡太守,印证了诸葛亮当初的预言。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几位荆州挚友分别之后此生再未相见,多年后诸葛亮率兵北伐,曾写信给司马懿,询问身在曹魏的朋友们的情况。
另外一位好友崔州平,他当了西河郡太守。曹丕黄初三年(222),割太原郡兹氏等县置西河郡,领汉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所在兹氏,属并州。崔州平后也事曹魏。而根据北魏梁祚的《魏国统》记载,崔烈被董卓所害后,崔州平一直报仇心切,后病卒。
最后一个离开的是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徐庶的才能较孟建、石韬更高一筹。徐庶也不看好曹操,他听说刘备当时在新野招募贤才,就去了新野。


☆、穿越诸葛亮姐姐(六)

刘备字玄德,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幽州涿郡人,此时40多岁,早已是天下尽人皆知的英雄。徐庶见到刘备,倾谈之后,刘备特别高兴,把徐庶留在自己身边。
刘备早年参加了北方的混战,当时北方以袁绍和曹操两股势力最大,刘备与他们都有过合作,官渡之战前夕他和曹操闹翻,被迫来到荆州。
对刘备的到来,刘表持欢迎态度,因为刘备对他有利用价值。刘表让刘备屯扎在新野,此地即今河南省新野县,正好处于南阳郡治所宛县和襄阳中间,宛县当时已被曹操占领,曹军若南下襄阳,新野是必经之地。
刘表让刘备在此据守,就是让他来为自己守北大门。刘表知道刘备与曹操的恩怨太多,已无法化解,让他守北大门,不会发生叛降的事。有这顶钢盔戴在头上,刘表觉得安全多了。
新野是前线,随时得防备曹军来攻。刘表只给了刘备一纸命令,既没封官,也不派一兵一卒,做的是无本买卖,所有一切,都靠刘备自己张罗。
刘备在新野急谋发展,四处招兵买马。《三国志》记载,不少荆州豪杰都知道刘备的大名,纷纷慕名前来投奔(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徐庶就是其中之一。
刘备不认识诸葛亮,他求才若渴,身边尤其缺智囊,有两个人先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就是刘备想找的智囊。
一个人是司马徽。《襄阳记》记载,刘备来荆州以后,听说了司马徽的大名,就上门拜访。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儒生俗士,怎能看透天下大事?能看清天下大势的,必须是俊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刘备问何人堪称俊杰,司马徽回答道:“伏龙、凤雏。”
刘备再问伏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回答:“诸葛孔明,庞士元。”
《襄阳记》把“卧龙”说成“伏龙”,意思差不多,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还没等刘备去找他们,徐庶已经来到了刘备身边,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根据《三国志》记载,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像一条卧龙,将军不愿意见见他吗?”
刘备说:“那就有劳先生把他请来吧。”
徐庶道:“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请,不能硬让他来,将军最好枉驾去一趟。”
刘备于是亲自跑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时年48岁的刘备三次上门,终于见到了比他整整小20岁的诸葛亮。见面后,屏退众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有一次著名的谈话。
刘备问诸葛亮:“汉室衰败,董卓、曹操又先后专权,皇室奔难。我不顾德行和实力的高低强弱,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连遭失败,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然而我的志向没有罢休,您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对于刘备提出的问题,诸葛亮显然早有研究,他一口气说道:
“自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在各地同时并起,占州据郡,称霸一方,多得已数不过来。曹操与袁绍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