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种子断论-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月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an。 ; 2006 
 
第 
13卷第 
1期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1
 

唯识种子断论


徐 东 来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上海 
200444)

  摘要 
:唯识种子理论是关系唯识学整个理论存亡的关键 
;自其成立以来 
;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责难。从纯
学理层面来看 
;种子不同种类的划分与种子本质的规定之间具有某些不可协调的成分 
;这种不协调的内容对我
们如实理解种子的地位与作用带来一些难处 
;这种局面的产生可能与我们今天对唯识思想本身的内容未能全
面、
  关键词:佛教;唯识;种子
  中图分类号: B946。 3
系统掌握有关。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 
;最合适的态度可能就是把唯识的理论 
;当作既有历史遗产接受下来 

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726522 (2006) 0120128206

  佛教以缘起理论解释世间万法的生灭变化 
;代表了佛教看待宇宙人生的根本态度 
;成为其独具特色的
世界生成理论。不论何时 
;不论何地 
;缘起理论都是佛教各种流派禀承的基本思想。 


  缘起是说“此有则彼有 
;此生则彼生 
;此无则彼无 
;此灭则彼灭”的生灭流转现象 
;强调彼此的依存性。
这种依存性并不限于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而且也指明了内容上的创造关系。“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世间
的事事物物 
(一切有为法 
)都不是凭空而有的 
;也不能单独存在 
;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 
;才能现起
和存在。一旦组成的 
“因缘”散失 
;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的道理。佛陀所证悟的关于世间缘起的思想 
;在原始佛教时代 
;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其后的
发展过程中 
;陆续形成了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关于缘起的理论。其中 
;又
以唯识学的赖耶缘起最具理论代表性。

一、缘起与种子

  唯识学是义理佛教中最具思辩特色的学派 
;其理论代表了大乘佛教的成熟理论。它建立八识说、种习
说及其他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理论 
;直接化解佛祖创教以来面对的困难。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是对唯识思想的简明概括。在唯识学中 
;世间万法皆唯识所变 
;此能生万法之
心识有作 
;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赖耶识。唯识学所言之识 
;均摄八识及其相应之心所。所以八
识心王为识之自相 
;遍行等六位五十一种心所为识之相应 
;见分及相分 
(十一种色 
)为心王、心所之所变 
;二
十四不相应行法是心王、心所及色法三者之分位假立 
;六种无为法为空理所显之真如 
;亦即心王、心所、色、
及不相应行法等四者之实性。此等百法皆不离识 
;故总立识之名。 


收稿日期 
: 2005206217
作者简介 
:徐东来 
(19652 );男 
;江西大余人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 
(因明学 
)及中国哲学。

①与缘起论相对有实相论关于宇宙万法生成的理论。前者主要从时间上来说明万法间关系 
;后者主要从空间位置来说明万法间的关系 
;但
细究其内容 
;时间上关系的说明实际也内蕴着万法之间的空间的关系。
— 
128 — 




   此八识又可分为两大类 
;即阿赖耶识与转识。《瑜伽师地论》“略有二识 
;一者阿赖耶识 


卷六十三曰 


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 
;转识是能依 
;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这里 
;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

依 
;缘色、声等境而转起 
;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 
;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 
;故称为“七转识”。前七识与阿

赖耶识之间是能依与所依的关系 
;故有时又以本识或种子识来称谓阿赖耶识。《转识论》“谓是一切种

云 

子识者 
;是阿梨耶识 
;为诸法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 
;及所余七识种子并能生自类无量诸法 
;故通名一切法种
子识也。如此如此者 
;由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诸法。或转作根 
;或转作尘 
;或转作我 
;或转作识。如此种
种不同 
;唯识所作 
;云如此造作回转也。 
。。”。转识就是一切杂染品类诸法 
;因一切杂染诸法 
;都是以识
为体的。本识与转识的关系 
;中的偈颂说 
:就是转识 
;就是转识望于种

《阿毗达磨大乘经》“诸法”“于识藏”

子阿赖耶识的摄藏 
;现行诸法皆从赖耶种子所生 
;所以是赖耶的所生果 
;赖耶就是诸法的因。反之 
;阿赖耶 

阿赖耶识中受薰习;它不仅产生眼识乃至末那识七识;同时也产生根身器界并持续任持之。阿赖耶识本身
是刹那生灭的;不是常一主宰性的我。然而依阿赖耶识产生之末那识;却将阿赖耶识误解为常一主宰的
我;加以执着并进而导致对世象的计执。
识”望于现行诸“法”的熏习 
;那赖耶为现行诸法的果 
;诸法又是赖耶的因了。所以说二者是 
。'1' (卷二;P7)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第八阿赖耶识是唯识学所说的最根本的心 
;所藏、能藏就是阿赖耶识之

“具有能藏、执藏义”
当体功能 
;能含藏一切法之种子 
;如世间仓库一般具有含藏万物之功能 
;所藏者 
;就是阿赖耶识中所藏的一
切种子 
;所谓执藏者是说阿赖耶识恒常被第七识所执为自内我体。作为一切种子识 
;过去的业变成种子在

  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 
;针对佛教中心思想的缘起论 
;唯识学以八识说提出了赖耶缘起的理论。在八识

说中 
;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的关系就是种子识与转识的关系。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了前七识的种子 
;在遇

缘生用的前提下 
;现行各各认知的对象。由此可知种子与识的关系 
;同时也可知种子与世界万法的关系 


唯识学说世界万象皆是由识所变现 
;实质是唯阿赖耶识所变 
;进一步说 
;是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种

子是世间万法生起的亲因缘。

二、种子释义

  从前述内容可以看出 
;种子是藏于第八识中的根身器界的最后导生者 
;它有很多的异名 
;如功能、习

气、气分等 
;它是唯识学者见于我们经验世界中的许多自然与社会现象 
;如植物等不断处于种子 

———胚

胎 

———开花 

———结果 
(种子)的循环往复之中 
;而借用的世俗的概念 
;以譬喻阿赖耶识中含藏着一切事物现

象得以存在、发生、发展的原因。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 
;不一不异。体用因果 
;理应

尔故。”'1' (卷二 
; P8)种子就是第八识中能直接生起各自果相的各种功能。“此种子者 
;习气异名 
;习气之法 
;必

由熏有 
;如胡麻中所有香气 
;华熏故生。西方欲作涂身香油 
;先以香华 
;和于苣胜 
;聚之一处 
;令便极烂 
;后
以押油 
;油遂香馥。”'2' (卷十三 
;P305)

  种子与阿赖耶识一样 
;在唯识学中 
;它们只是限定于认识体系中的一个类精神性实体 
;而非实有可触
摸的物理实体。故《成唯识论》“虽非一、'1' (卷二 
;P8)从本质上来

说它与阿赖耶识及其所生果 
;异 
;而是实有”。 


说 
;种子它什么都不是 
;但却在唯识学的认识体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至很多人都将其看作阿赖耶识

一样 
;是万有世界缘起的实有主体 
;其实它本身也只是人类对世象的一种借用而已。为了说明种子的本

性 
;及从六个方面对其作了说明 
;即常说的种子六义。具体如下 


《摄大乘论》《成唯识论》

  (一)刹那灭 
:“谓体才生 
;无间必灭 
;有胜功力 
;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 
;不可说有能用
故。”'1' (卷二 
;P9)

  所谓刹那生灭 
;就是才生即灭 
;灭已即生。种子是有为性 
;故它本身的条件 
;要刹那生灭。假如不是刹
那生灭 
;则不能起变化作用。其次 
;种子必具特胜功能性 
;以生起自果 
;如谷种子若不能变为芽 
;那就不成
为种子了。这样一来 
;我们就不能认为有唯一不动不变的种子来作为引生整个世界的主因 
(或本体)。这
种说法遮除了大众部等的无为缘起观 
;遮除了正量部长时四相的理论 
;遮除了外道自性神我常法为因的思 


— 
129 — 




想 
;同时还遮除了真如为常住能生万物之法的理论。
  (二)果俱有 


“谓与所生现行果法 
;俱现和合 
;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 
;互不相违 

一身俱时 
;有能生用 
;非如种子 
;自类相生 
;前后相违 
;必不俱有。虽因与果 
;有俱不俱 
;而现在时 
;可有因
用。未生已灭 
;无自体故。依生现果 
;立种子名 
;不依引生自类名种 
;故但应说与果俱有。 
”'1' (卷二 
;P9)

  若剎那灭即是种子 
;那么前念的种子 
;应当是后念现行的种子。自他身的法 
;亦可互相说为种子。为
简别此等误说 
;故说果俱有义。唯识学的种子说虽是借日常现象来说明 
;但种子与其所生现行的关系 
;与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种子与果的关系不同。一般我们认为果是由种子引起的 
;待果实成熟时 
;种子早
已不存在了。种子与其果在这里具有异时性的关系 
;即种先果后 
;历然分明。而唯识学的种子说则认为 

如果因果异时 
;则种子就不能与它的果法俱时和合而成为种子 
;所以它必须是与果同时而存在的。种子是

剎那灭 
“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
  这说明种子随现行法的时间性。种子能始终不断地生起;自类相续;无转易;无间断。这就决定了只
;必须是现在 
;现有 
;显现 
;和合 
;方可为诸法的亲因缘。比如谷种子生了芽茎枝叶花蕊 
;原在地下的
那粒种子虽然坏了 
;但是种子的性能并不是没有的 
;种子的功能是和那正在发展的芽茎叶枝等和合为一
体。不过你只见是茎叶 
;而不能见种子罢了。所以种子在这阶段上 
;和芽茎等是同时现起的 
;种子的本身 
(能起用的功能 
)绝未消失。心识外的种子与现行法如此 
;我们人生的现行业果和能招感的业种子的关系
也是如此的 
;所以说现行与种子是和合不分的。

   
(三)恒随转 

此显种子自类相生。 
”'1' (卷二 
;P9)

有第八阿赖耶识才能任持种子 
;因为前六识随境生灭 
;不具永恒性。第七识虽恒执第八执见分为实我实
法 
;但其至佛位最终也是要被转易的。即种子随现行法转变与现行法一类相续 
;至究竟位。在外种上说 

就是要到结成果实的时候为止。在内种现行上说 
;就是至招感异熟报尽的时候为止 
;或说至对治道生起
时 
;才是究竟位。依无漏道说 
;就是要成佛的时候 
;方名究竟道。

   
(四)性决定 
:“谓随因力 
;生善恶等功能决定 
;方成种子。此遮余部 
;执异性因 
;生异性果 
;有因缘
义。 
”'1' (卷二 
;P9)

  此明种子有类性的差别点。种子随它本身能熏的是善是恶是无记的性 
;到了它生起现行的时候 
;也决
定了其现行的善恶无记性。即善种子决定生起善的现行 
;恶种子决定生起恶的现行 
;不相杂乱。明显地
说 
;就是种子能熏的现行因是善 
;种子所生的现行果必定是善 
;能熏的现行因是恶 
;所生的现行果必定是
恶。即善性种子为善因 
;感乐的果报 
;这性质是决定的 
;恶性种子 
;亦复如是。也即是说 
;不同性质的种子
不能成为引生他果的直接原因。此遮简小乘有部等说善、恶、无记等为同类因的错误。

   
(五)待众缘 


“谓此要待自众缘合 
;功能殊胜 
;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 
;不待众缘 
;恒顿生果 
;或

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 
;非恒有性 
;故种子果 
;非恒顿生。 
”'1' (卷二 
;P9)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