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舍寂止初行八定罪。彼此易造然皆可全犯,
  分为十八摄为十四种。舍愿行心彼等根本罪。
  支分恶作堕罪八十等,细故未述当阅集学论。
  无著之宗于愿学处分,勿舍有情忆念诸功德,
  积资勤修菩提心净行,取舍黑白八法此学处。
  欺诳上者无悔者令悔,诽谤圣者谄诳于众生,
  应当精勤断除黑四法,反面为白四法皆奉行。
  贪求名利自赞而毁他;因悭吝性不施财与法;
  嗔恨伤人不受他谏悔;愚故说相似法此四种;
  遮此四根本罪行学处。当知它论细罪四十六。
  摄善法戒学六波罗蜜。为遣贫穷施财法无畏。
  以能断心受持三律仪。当忍怨害痛苦甚深法。
  擐甲摄善利众当精进。应修世出世间之静虑。
  修持甚深闻思修智慧。饶益有情律仪四摄法。
  先以布施摄受眷属众,爱语宣说正法令生信,
  引导九乘利行使修善,为度彼等自己亦同事。
  学修一切正品断违品。恒依正知正念不放逸。
  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犹如华严清净之行品,
  所作相应以句发善愿。胜智自在龙钦绕降尊,
  愿心学处修习四无量,行心学处修行六波罗,
  归纳摄集黑白八法中。今生有利乐者应当做,
  现世无有利乐之行为,及损害后世者悉应断,
  二大车轨学处尽含摄。所生依身天龙夜叉等,
  罪业之人龙树亦承许;先须获别解脱无著宗;
  总须佛法菩提果生信,如海佛子行亦欢喜信,
  即可生起殊胜菩提心,佛于宝灯经中如是说。
  最后宣说犯已还净相。何者不察合理与非理,
  做或不做以及无记舍,当做不做违越成堕罪;
  修大义舍小义为影事;非自境界不做无堕罪;
  无能力而做是无罪影。对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开许其实成善法。超越座时失坏圣者前,
  黎明祈祷梦中忏堕罪,余罪昼夜念诵三聚经,
  三遍清净罪障龙树宗。行四黑法内心舍众生,
  以此因缘毁坏愿心戒,相续不断无惭亦无愧,
  欢喜无厌见彼为功德,此属上品缠犯毁戒体,
  即成他胜中下非重罪。既造他胜犯戒应重受,
  三一人前忏悔中下缠,若无相应忏境自心悔,
  广大行之宗派无与等。如是依菩提心能摄持,
  眠等放逸福德相续生。并成十方三世佛意子。
  三七三三祗劫得菩提。

  《菩萨律仪论·第三品》菩萨戒之学处终。

  菩萨戒二十颂
  阿阇黎旃扎古昧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梵语云:菩提萨埵桑巴帮希嘎
  藏语云:香且森花顿巴你希巴
  汉语云:菩萨戒二十颂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译礼)

  于诸如来与菩萨,至心恭敬而顶礼。
  所有十方三世中,一切菩萨所住戒,
  广大无量福德藏。此以胜妙之意乐,
  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持。
  尔时受者修善故,一切佛与菩萨众,
  恒时生起欢悦意,护持愍念如爱子。
  于他有情或自己,有利有乐正应作,
  苦而有利亦应作,乐而无利不应作。
  谓由猛利烦恼心,即能毁坏戒律仪,
  当知其罪有四种,此等意同他胜处。
  由贪利养供敬故,赞叹自己而毁他;
  于彼有苦无怙者,悭吝财法不施与;
  他来谏谢不忍受,内怀忿恨复捶打;
  谤毁远离大乘法,爱乐宣说相似法。
  上缠犯戒应再受,中缠应向三人悔,
  余罪悔于一人前,有染非染如心悔。
  不以三门供三宝,心于欲念而随转,
  于诸耆德不恭敬,于他问语不正答,
  不受他人所延请,他施金等拒不受,
  于求法者不施与。于诸犯戒舍弃之,
  为护他信不修学,于利众生少事业,
  由具悲愍非不善,味邪命法欣然忍,
  掉举轻躁不静等,一向心不生厌离,
  于恶声誉不避护,虽有烦恼不对治。
  于他骂等还报他,于诸恚者轻舍弃,
  他来悔谢拒不受,心于忿恼而随转。
  贪求供事而摄众,懈怠懒等不遣除,
  贪说无义无利语。不求三摩地之义,
  不舍静虑之障碍,于静虑味见功德。
  诽谤远离声闻乘,有自法藏勤彼乘,
  未精佛教勤外论,精勤外道复爱乐,
  毁谤远离大乘法,赞叹自己而毁他,
  闻说正法不往听,毁谤法师但依文。
  于应助伴不往助,于有病人不供事,
  于他有苦不救拔,于诸放逸不教诲。
  于有恩德不酬报,于他忧恼不开解,
  于求财者不给施,不行利益诸徒众,
  不随顺他心意转,他有功德不赞扬。
  不称他缘不治罚,不现神通怖摄等。
  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悉无犯。

  《菩萨戒二十颂》由印度阿闍黎旃扎古昧(旃陀罗阁弥或称月官)圆满造毕!



  尊胜塔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
  益西彭措堪布  著

  顶礼上师曼殊师利!
  五百大愿摄娑婆, 赞称犹如白莲花,
  闻名能得不退地, 大悲世尊我敬礼。
  十方诸佛佛子众, 智悲双运意所生,
  菩提心及传持者, 威德诸师我敬礼。
  化导苦海无量众, 事业周遍浊恶世,
  无畏圆满1语自在,无等上师我敬礼。
  世尊宣说菩萨乘, 龙树无著深广弘,
  吾依经论胜教言, 融汇一味而阐扬。
  解脱无明业惑海, 究竟菩提正觉岸,
  众善根本甘露法, 乐大乘者当奉行。
  为一切众生受持清净菩萨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在诸佛菩萨浩如烟海的经论中,诸圣者以谛实语同声开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是一切善法的种子,是菩萨弘法利生事业的源动力,以菩提心受持之菩萨戒,是大乘菩萨的根本,利乐一切有情之源泉,灭除一切衰损之妙药,为诸善巧士夫所行之大道。《梵网经》云:“(此戒乃)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由于世间人天善趣的果报,出世间声闻、缘觉的解脱都是依靠佛陀出世所宣说的妙法修行而得。而十方三世诸佛则由菩萨修行六度万行成就的。菩萨果位的正因是大悲心、菩提心及般若智慧。正如印度大成就者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为怜悯沉沦于苦海中的有情,当生起大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得乐,当发起无比殊胜的菩提心,争取早成佛道;要圆满佛陀的断证功德,就必须具备般若智慧。慧由定生,定由戒得,受持菩萨戒是般若智慧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瑜伽菩萨戒本经序》云:“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珍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苦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为令发菩提心的有缘众生受持菩萨戒,本论讲解授受菩萨戒的仪轨及其学处。
  造论必须要具备可靠的依据,不可以凡夫知见揣度诸佛菩萨的密意。本论主要依据宁玛巴大成就者孟阿热班智达白玛旺甲2所造的《三律仪论》。白玛旺甲在藏地被公认为国王赤松德赞的化身。莲花生大士在《上师莲师甚深功德藏》中授记说:“吾之意化身,莲花自在王,外显比丘相,内圆菩提心,密蕴深智慧。”他是诸位祖师总集应化之身,在九岁时即彻证大圆满,获双运果位。于阿里班禅(1487-1543年)时期造《三律仪论》,全名为《自性大圆满道支分三律仪论》,该论总的建立九乘,分别论述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律仪,详述了三乘得戒、守持、违犯及忏悔还净之法。全书共分五章:三律仪总论;毗奈耶别解脱戒;菩萨心戒;密乘持明律仪次第和总论三律仪次第之圆融。
  《三律仪论》深受宁玛派学人的重视,无论大小寺院的上师及弟子大都能熟练背诵,并依此论行持。该论汇集了多部经论中有关戒律的内容。所依据的经论有《毗奈耶经》及大乘诸多经典、《时轮金刚》、《无上大圆满续》等。本论将《三律仪论》中第三品讲菩萨戒的金刚句加以阐释,并结合旃扎古昧3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参照藏汉两地诸多祖师大德的教言,以通俗的语句详细地讲述了菩萨戒的授受仪轨、开遮持犯的戒条内容及忏悔方式。旃陀罗阁弥是印度南方的大成就者,被观世音菩萨所摄受,七岁便大彻大悟,从此通达八万四千法门,辩才无碍,能摧伏一切外道邪宗,将佛陀的第三转了义法轮——如来藏光明作了广大弘扬。
  宣讲菩萨戒分三:一、导师佛陀宣说大乘显宗经典;二、经典如何结集、弘扬与护持;三、抉择所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
  甲一、导师佛陀宣说大乘显宗经典
  《菩萨律仪论》曰:
  贤劫引导有情能仁尊,
  灵鹫诸地大乘种姓众,
  开演无量广大之经典。

  在此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导师。为了引导娑婆世界的苦恼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佛陀以其无尽的悲愿,从无为法身中显现报身,从报身显现化身,化身示现成佛转法轮。能仁即释迦牟尼佛,全称为能仁寂默。世尊成道后,在印度灵鹫山等地对共同眷属宣说三藏经典,尤其为大乘种姓的眷属宣说菩萨乘的经典。
  此颂讲了五种圆满:导师圆满、眷属圆满、时间圆满、境圆满、法圆满。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虽然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然而于此贤劫,为引导一切有情,再次示现十二相成道转法轮(十二相: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圆满诞生、善娴技艺、受用妃眷、从家出家、行苦难行、趋金刚座、调伏魔军、成正等觉、转妙法轮和入大涅槃)。《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就是说成就圆满报身的佛陀在此娑婆世界显现应化身已有八千次。《宝性论》云:“大悲知世间,观照诸世界,由法身不动,变化诸种姓,从于兜率天,投胎及降生,工巧处成慧,后妃眷喜受,出家作苦行,往菩提道场,伏魔圆菩提,转法轮涅槃,遍不净刹土,尽轮回示现。”
  世尊如是成佛后,针对所调伏众生的根器,转了三转法轮:初说四谛法轮,中说无相法轮,后说分别法轮。所引导的众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达婆等共同眷属,以及获圣者果位的菩萨大众等不共眷属。
  佛陀摄受弟子,建立僧团,在波罗奈(鹿野苑)开始宣说律藏。律藏是对戒、定、慧三学中戒学的指示。其内容又分经、律、论三部分。律藏之律,是自他行为秩序之规范;律藏之经,主要指示人无我空性的禅定,是平等住(等持),也是瑜伽行者行持之次第;律藏之论,是对前二者所作的广述。
  世尊在灵鹫山等地宣说经藏,经藏诠定学。经藏之律是菩萨戒的学处;经藏之经是甚深广大之禅定;经藏之论是说明地、道、总持、辩才与禅定之分别的智慧。
  在不定处宣说论藏,论藏诠慧学。在印度广严城等不定处,也由于天与龙所处的地方都不固定,故名不定处。论藏之律是以善巧方便调伏烦恼的学处;论藏之经是趋入空性之方便;论藏之论是分别指示蕴、界、处、根、识与如来藏自性清净。
  甲二、经典如何结集、弘扬与护持
  颂曰:文殊结集龙树等拓释,
  寂天广弘甚深见之宗。
  弥勒结集无著世亲疏,
  阿底峡弘广大行之规。
  莲花自宗同于龙树仪。

  共同结集同于小乘。此处宣讲大乘不共结集。印度大班智达清辨论师所著《掌珍论》云:“佛所宣说大乘法的主要结集者是文殊、普贤、金刚手、弥勒等大菩萨”。尔时在王舍城南方布玛桑巴山上聚集了一百万菩萨众,由弥勒菩萨结集大乘律藏,文殊菩萨结集经藏,金刚手菩萨结集论藏。而后,文殊菩萨所摄受的大乘圣者龙树菩萨从甚深的见解方面创立甚深见派;弥勒菩萨所摄受的无著菩萨则从广大行持方面创立广大行派。龙树与无著是两位具有断证功德的圣者。佛陀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吾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文殊根本续》对无著菩萨授记说:“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经为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萨罗使女。此由咒势力,发生贤妙慧,为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年活百五十,身坏生天趣,流转生死中,恒受诸安乐,大士最后边,当得大菩提。”他们两位所造论典与寂天、月称等不同,无需依据其它大小乘论典。《中观六聚论》便是龙树菩萨依靠自智慧抉择佛的第二转法轮般若经部的密意。无著菩萨作的《五部地论》也没有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