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幻境一也。若達此幻境本無內外。見有內外然從無始妄想虛偽所成。是不離自心。自心性離則妄想因緣滅盡。此即妄想三有苦果滅也。以及能說所說能觀所觀。至於受用建立身之藏識。一切皆離言於識境界攝受者。境界即六塵。攝受即六根。言及攝受者。即六識也。言不相應者。由了識境空寂則無待對。豈復有生住滅。然後藏識自心得起。隨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別無不可也

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 法界平等本無生滅。迷之為生死。悟之為涅槃。迷悟雖殊理常平等。菩薩修行自溨辽睢9试撇痪卯數蒙滥鶚勂降取4俗宰C也。自證既理起用化他叽蟊摹J┰O善巧方便誘接群生。使其修無作行開發本性。言無開發方便者。即無功用行也。理雖人人本具。非此無功用行。則自行化他皆不成就。彼菩薩既詣此理。則了一切眾生皆如幻化。不勞作意。任哌h離內外境界諸相。唯一真心更無所見。是為入無相處。無相處即初住破無明顯法性處。次第入行向地。從地至地者。從一地至十地也

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上了眾生界如幻。則知心外無法。至此又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現境界。不復有種種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言捨離彼生所作方便者。離於有生所作乃得無生無作之方便也。金剛喻者。言等覺菩薩用佛智斷最後微細無明能斷難斷故。以金剛至堅至利之物喻之。三摩提者。此云等持。即金剛後心所得之定。從此定轉入佛地。如如者。本覺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諸變化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為莊嚴。言入一切佛剎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處者。是入魔界也。由能究竟離心意識得無分別智普現色身三昧故也。言轉身得如來者。此總結菩薩所證之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拢ぁW孕淖栽诘綗o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言欲得如來身者。必依己證之果而修因行。應遠離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種種妄心及因緣和合所作生住滅法虛妄分別。言唯心直進觀察者。謂觀諸法唯心不涉餘途。直觀一念三道本無所有。言虛偽過者。煩惱道也。言習氣因者。業道也。言三有者。苦道也。於此思惟了無一法。則契佛地無生。到自覺拢ぞ辰纭<鹊米孕臒o入而不自在。故曰到無開發行。即無功用行也。菩薩至此位中隨機應現。如摩尼珠隨色而轉。以微細智。入眾生微細之心。隨彼心量說無量度門。令彼所度眾生亦由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法門。菩薩度生莫善於四種悉檀。故總結勸云。應當修學悉檀之義已見前裕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自所說心意識。至一切佛語心。是大慧述所聞之法。乃佛菩薩之所行者。然不離眾生自心境界。言不和合者。不與根塵和合也。蓋五法三自性諸法。迷悟共由真妄同出。而有和合不和合之異。和合者妄識也。不和合者真智也。既不和合則顯一切所說皆真實相。即諸佛教心之大要也。既述已聞復起後請惟願為諸菩薩。演說如來前所稱歎之法。言海浪藏識者即第八識。此識含藏善惡諸法隨染淨緣。如海起浪。如來究竟真理法身境界也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此答上問。首言眼等四緣。明轉識依藏識生。所謂四緣者。根緣色緣識緣欲見緣也。根緣者根即眼根。眼所對境自心發現。由不覺故妄生執取。色緣者。色塵本空。無始時來執著為色。妄想熏習使之然也。識緣者。識以分別為性。根塵相對而起計著。欲見緣者。雖三緣和合。若不起心欲見。則諸色相猶不見也。由是四緣眼識轉生。若推其本起於藏識故。曰水流處。由藏識而生轉識。如水起浪也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心體如海。八識如水流注。七識如暴流。六識如波浪。今依八識流動。得有眼等轉識浪生。如眼識餘五根。至於一微塵一毛孔。皆與識俱生無不覺知。隨次境界生亦如是者。言外塵境界亦與識漸次而生。萬法唯識見於是矣。然識之所生有頓有漸。如明鏡現眾色像者。喻頓生也。如猛風吹大海水者。喻漸生也。鏡之現像無有前後。風吹海水則前波起而後波隨也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 心為外塵所動如風吹海。諸識浪生相續不斷。藏識為因轉生諸識。作諸業相有同不同合所作業及所生因。所以深入妄計執著。不知色等自性體空。故眼等五識次第轉生。言身者聚集為義。謂聚諸見塵。為一眼識等既生五識。則有意識與之俱緣。故曰即彼五識身俱。然彼五識因五塵差別分段之相。而生知覺。意識因者。言五識是六識之因也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彼身轉者。謂彼五識轉生六識。而識亦不自謂展轉相因而生。皆由自心所現妄計前境。境有生滅轉亦隨之。或以彼境有變壞之相。識亦俱轉。又以彼識分別諸境而識轉。故曰謂彼轉也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此既二乘入滅盡定。以例微細藏識不滅之義。蓋二乘之人。入此定不能知是識轉。自謂我因滅諸識而入正受。而實未嘗滅也。不滅者。以識之習氣種子依藏識故也。彼滅盡定。但伏六識不取塵境以為滅耳。攝受不具者。即不取塵境也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此言藏識微細行相唯有諸佛及登地菩薩能知究竟邊際。一切二乘外道所得三昧之力。皆不能知

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餘地相者。蓋言修習如實行者。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別諸地相也。決斷句義者。即善達諸句義也。善根成熟者。謂於無邊佛所。廣集善根而最勝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者。謂不妄分別。自心所現能知之耳。山林乃修行之處。下中上修根器不等。悉皆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所以無量剎土諸佛為之灌頂。乃得自在神通三昧。眾所知識。是諸菩薩眷屬。心意意識所行境界無不知之。則能超越業愛無明生死大海故眨拚摺斢H近如實修學。此段經文詞義耄Щ蕖Ef裕Ф嘤胁煌=褚捞谱g顯白處。釋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生華果

初八句頌上猶如猛風吹大海水也。青赤色等。此該六塵追頌上外境界風飄蕩心海也。青赤是色能起眼識。珂珮是聲能起耳識。檀乳是香能起鼻識。木羅石蜜是樱芷鹕碜R。甘淡是味能起舌識。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能起意識。是為境界風起心海識浪也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海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此二喻。政謂八識心與六識和合俱生非異非不異。而云七識者。以意根意識兼五識身而言。非謂第七識。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此依上海浪之喻復開為二義。初喻言異據入楞伽。多此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蓋此本喻八識轉生諸識如海水變起諸波浪。言以彼意識思惟諸相者。以意識思惟六塵等相故曰異也。次喻言不異。偈云不壞相有八者。謂八識無壞相也。無相亦無相者。謂八識本無相可見。諸識同依藏識。亦無相可見。如海浪雖異同一濕性則無差別。諸識唯心亦不可得故曰異亦等也
 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釋論云。心意識三一法異名。對數名心能生為意分別為識。又云。前起為心次起為意後了別為識。言心名採集業者。根塵相對一念心起。而生取著成善惡業。意名廣採集者由前心轉入意根。起貪瞋癡廣造諸業。諸識識所識者。謂第六識分別前之五識所受五塵。故云。現等境說五。五即五識也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云何惟願說

上云青赤等塵。發生五識如海波浪皆非一異。又云。心能積集業等。故致斯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採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上二句頌法喻皆空。下頌心意採集成業。要令凡夫知造業之由而悟本性也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此頌明所造之業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攝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  是眾生現識
 於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此頌明眾生依正二報及所作業。皆自心妄現如水起波。然達妄即真如波即是水。同一濕性焉有差別之相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此問言法喻是同。何故眾生有知不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  藏識知巨海
 業相猶波浪  位彼譬類通

凡夫無智不能覺知。藏識如海而常住。業相似浪而轉生。舉喻引類令彼通解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眾生
 如來照世間  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此之問意。正由請說法身境界。當為說實。而如來但說藏識如海等諸部法相。是故設喻以問。既分諸部。何不說實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如來之意正欲說實。而未說者機未熟耳。故云彼心無真實。由無真實故。如來說藏識轉生諸識。如海起浪及鏡中之像夢中之事。雖一時俱現皆非真實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此明外塵境界非心本具但隨業轉生。六識分別五識所取外塵故。云識所識也。意根對法塵。而起意識亦復然矣。五識隨五塵而顯現。豈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眾形  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生故  綺錯繪眾像

此喻正顯言說文字無實之義。如來隨機說法。如畫師之隨形圖像。然圖像雖由彩色筆素而成。其實則非彩色筆素。但為取悅眾情假之以繪諸像也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為佛子說

言說別施行等者。謂對機施設言教。非實在於言教。以其真實本離名字。所以分別者為應初業。初業謂初發心人也。若有真實心者。則示真實之法。令其修行及其悟真實之處。則能覺所覺俱遣況言說乎
 愚者廣分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