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阴骘文广义节录-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此特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千里之约,信何如之!

  度友全信(《梁高僧传》)
  汉洛阳僧世高,安息国王太子也。幼以至孝闻,赋性聪慧,博极群书,精天文、医理,即鸟兽之音,无不辨之。自言前世出家时,有同学友好瞋,谏而不改,许以今世相度。时值灵帝之末,乃振锡江南,度昔年同学,行至共亭湖庙。此庙素著灵异,商旅往来,能分风上下,祷祀者不绝。高未至时,神从虚空先告庙祝曰:“某舟有沙门,可请上来。”庙祝如其言,高同舟者三十余人皆随往。神曰:“吾昔在外国,与师学道,今为此庙之神。周回千里,皆吾所治。以宿生布施故,享福甚多。以瞋恚故,堕此神报。吾命且尽于旦夕,以祷祀多杀,恐堕地狱,愿师救吾。吾有绢千匹,并杂玩宝物,可为我营修佛事。”高请相见,神曰:“我形甚丑,众人必惧。”高曰:“无妨,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持咒数遍,嘱咐数声,蟒悲泪如雨,身形即隐。高取绢物辞去,即为建造东寺,以资冥福。未几有一少年,跪而谢高,倏然不见。高曰:“此即共亭庙神也,得离恶形矣。”后有人于大泽中,见一死蟒,身长数里。即今浔阳郡蛇村也。
  [按]水陆神祇,若受荤血祷祀,未有不堕地狱者。世俗不知,一遇疾病,辄问卜求神,肆行杀害。徒累病人,雪上加霜,从苦入苦。此正所谓“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者也。东岳圣帝,于唐以前,亦曾偶用荤祭,故急求元珪禅师授戒(事在《唐高僧传》),况其他乎?此亦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前世之约,信何如之!

“或奉真朝斗”
  [发明]真者,天仙之谓。斗者,列宿之名。尝记人之善恶,注人之生死,安得不敬奉朝礼乎?若欲原其最初,则天仙在前,斗宿居后。盖劫初未有众星,梵王、帝释因驴唇大仙之请,而后安置二十八宿于四门也。斗为西门第五宿。属斗宿者,当以粳米花,和蜜祭之。
  《楼炭正法经》云:大星周围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中有天人居住。世俗乃谓陨星仅如拳石,甚至画七猪之形于斗母下,亵亦甚矣。
  真人、斗母,宿生皆从尊敬三宝、修行十善而来,故能享飞行宫殿,照临下土。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谤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
  汉魏以前,称佛为天尊,称僧为道士,称道士为祭酒。自北魏寇谦之,窃天尊与道士之号。而后佛不称天尊,比丘不称道士。其后祭酒之名,沿为大司成矣。
  下附征事(二则)

  七星救焚(《劝惩集》)
  常熟奚浦钱氏,聚族而居。有小四房者,素奉斗,姑媳孀居。正德丙寅,其房旁失火,延烧三昼夜。恍惚见朱衣者七人,于檐前举袖一麾,火光随灭。四面皆成灰烬。
  [按]《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即此可信。

  礼斗免盗(凌子正述)
  句容严近山,康熙初年,客荆襄,遇道人教以礼斗,严遂笃信奉行,精诚三载。一日在江边行,已昏黑,遇大盗。严惧,乃持斗母心咒,未几,若有黑云笼罩其船。严遂得脱,而余舟皆被其害。
  [按]有谓斗母即观音大士,此谬也。菩萨虽随类化身,然皆韬光不露。若既明识其为观音,而又列玉皇之下,颠倒甚已。或云乃摩利支天,未知是否。
  下载附录(二则)

  道藏源流
  道家无所谓藏也,唯有《道德五千言》为真耳。尝考《元都目录》,皆后人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为《道藏》也。至于历朝伪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汉王裦(bāo),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jiào)》等书四十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道士王浮,造《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扶风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装潢者,乃万年县人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为尚书卫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又将从前伪撰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在内,故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及优婆塞、优婆夷等语。此正孔子所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意为天子祭礼中的诗颂,不应该用于大夫之家〗。不然,道家极其分量,不过为天为仙而止,安得有菩萨修行之法耶?

  道藏摘语
  《道藏法轮经》云:“天尊诫敕道士云: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
  《太上清净经》云:“若见沙门,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老子升元经》云:“道士设斋供,若比丘、比丘尼来,当推为上座。”
  《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佛。”
  《灵宝消魔安志经》云:“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今改为勤行登金阙)。”
  《上品大戒经》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
  《老子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
  [按]旧时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为干枣、香水。

“或拜佛念经”
  [发明]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自心中人人有觉,则自心中人人有佛矣。若云泥塑木雕,方名为佛,则是愚夫愚妇之佛也。若云降祸降福,斯名为佛,是又唐宋诸儒之佛矣。愚夫愚妇终日言佛,而佛实未尝敬;唐宋诸儒终日谤佛,而佛实未尝毁者,以其皆不知有佛也。
  佛为三界大师,即诸天、诸仙,梵王、帝释,犹当恭敬礼拜,而况具缚凡夫乎?
  礼一佛,即当观想礼无数佛。礼现在佛,即当观想礼过去、未来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养,方为善拜佛者。
  诸佛经典,与世间之善书不同。一则但知谋及身家,一则直欲救人慧命。一则止能谈议现在,一则直欲福利多生。世间若无佛经,则天上天下,皆如长夜。所以《胜天王经》云:若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为多也。
  念经能解其义,复能如说修行,固为上也。若不能解其义,但存敬慕之心,亦得无量福报。譬之儿童服药,虽未谙其方,却能除病。
  下附佛法渊源

  阿难结集(《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后,将结四十九年所说法,人天大集,阿难升高座,披如来衣。大梵天王持七宝盖,覆阿难上;天帝释进七宝案,至阿难前;罗睺阿修罗王执七宝香炉,在阿难前;他化天王进七宝几;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仍与帝释夹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脚。结集既成,阿阇世王写得五本,梵王写三本,帝释写七本,娑竭罗龙王写八万本。皆以金银七宝印,印之。
  [按]佛言:此阎浮洲,三十二国(阎浮提共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可流行遗教。东弗婆提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一百三十国,亦可并行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指北俱卢洲)。

  此土闻经(《汉法本内传》)
  汉明帝遣蔡愔(yīn)、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国,得梵僧摩腾、竺法兰,及佛经、图像还。帝问:“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腾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出世,皆在于此。余处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后,皆有圣人传教往化。”时帝大悦。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请与梵僧较试优劣。帝敕尚书令宋庠,于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设立三坛。道士将道经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坛;二十七家诸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奠食百神,置于东坛。明帝设行殿,在寺门道西,置佛舍利及经。道士皆以荻(dí)火绕坛,临经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风衰替。敢延经义在坛,以火验其真伪。”便放火烧经,并成灰烬。种种咒术,皆不能验。道士相顾失色。太傅张衍曰:“卿今既无一验,宜从佛剃发矣。”褚善信等,惭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盖,覆日映众,得未曾有。摩腾禅师踊身高飞,神化自在。法兰师为众说法,开化未闻。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及道士吕惠通等,共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皆许之。遂建十寺,广兴佛法(至今洛阳尚有燔经台遗迹)。
  [按]晋建安中,丁德慎为凝阴令。有北界妇人,忽作外国语,观者如市。遂索纸笔,作外国书,俄成五纸,投笔教人读,人皆莫识。有数岁儿,偶在妇旁,妇即指曰:“此儿能读。”小儿得书,即以外国语读之,观者惊愕。德慎遣吏赍书,诣许下寺,以示梵僧。僧惊曰:“斯乃佛经中语也,此土偶亡数行,正忧道远难得。”遂留写之。
  下附征事(六则)

  得免驴胎(《法句喻经》)
  昔有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生陶家,受驴胞胎,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驰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归依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终,便入驴胎。时驴践坏其家坯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得入故身,复为天帝。佛言:“善哉,能于陨命之际,归命三尊。”遂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按]《涅槃经》云:虽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

  得免猪胎(《折伏罗汉经》)
  忉利天宫,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五种衰相已现。自知命终之后,当生鸠夷那渴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愁惧不知所为。有一天人告曰:“今佛在此,为母说法,何不往求?”即到佛所,稽颡投诚〖稽(qǐ)颡(sǎng),屈膝下拜,以额触地〗。佛授以三归依,遂如佛教,精诚七日。天人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按]大富贵人临终,欲舍官爵财宝,田宅妻孥,如割身肉,其苦无量。天人寿终,亦复如是。《正法念经》云: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语业,诸天女等,闻其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为五衰相也。

  经救全城(《法苑珠林》)
  晋刘度,平原人也。其乡有千余家,俱奉佛法,供养僧尼。值北虏有逃人,多匿城内。虏主大怒,将屠此城。刘率城内大小,尽诵观世音菩萨。未几,虏见天上有物坠下,入其庭中,绕于屋柱。视之,乃《观音普门品》也。虏心大喜,此城由是得释。
  [按]平时既知植福,临难又能哀恳,虏之回心也,固宜。

  枷锁自脱(同前)
  晋河内窦传,永和中,为并州刺史高昌部曲,被吕护所虏,及其同伴六七人,共闭一狱,克日当杀。传乃专心念观世音菩萨,凡三日三夜不懈,枷锁渐宽,忽然自脱。心虽窃喜,然念同伴尚多,不忍独去,仍复至心兼祷同伴。俄而诸人枷锁,以次得脱。遂开户走出,逾城夜遁,走四、五里,隐于榛中。天明,人马四出追捕,纵火烧野,唯传所隐亩许之地,人火俱不至。
  [按]此所谓“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也。至于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种种灵验,见于他书者,不可具述。

  僧作天王(《唐高僧传》)
  隋相州释元景,姓石,沧洲人也,仰慕大乘,礼诵不辍。后卧病三日,告侍者曰:“吾欲见弥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王?”又自云:“宾客极多,事须看视。”众问之,曰:“非尔所知也,有天众来迎耳。”遂异香盈室,奄然而逝,时大业二年六月也。遗命葬紫柏河极深处。三日后观之,水中突起一高坟,而河遂分为两道云。
  [按]发光地菩萨,每现作夜摩天王,然则吾乌乎测师?

  盲者得视(《北史》)
  后周时张元,字孝始,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昼夜礼佛,以祈福佑。一日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语,遂请七僧,燃七灯,七日七夜转读《药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