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事会精选合集-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闻逸事·乱世知交
作者: 刘本夫
折笏之交
    明朝崇祯年间,朝廷有两个大臣很要好,他们一个是鸿胪寺少卿董令矩,一个是翰林院编修宋千敏。
    这天大清早,董令矩、宋千敏正与其他大臣一起在待漏房等待上朝,董令矩忽然发现,因出来时匆忙,自己将笏板忘在家里。这件事可非同小可,笏板是大臣上朝的必备之物,空着手去见皇帝,就犯了对皇上的轻慢之罪,弄不好就是杀身之祸。董令矩立时急得团团转,宋千敏见他大冷天头上直冒汗,急忙将他拉到一边问是咋回事?一听是笏板忘在家里,也替他急。这笏板一人一个,上朝时人人不能少,谁光着手,特别显眼,一眼就能瞧见。如何是好?就在这时,金殿上响起三声静鞭,催促群臣赶紧上朝。这三声静鞭如同三声炸雷,震得他们两个人身子都木了。宋千敏不管三七二十一,“叭”的一声,把自己带的笏板使劲儿一折,分成了两段,留下一段,另一段递给了董令矩。董令矩见状吓了一大跳,战战兢兢地说:“你这可是欺君之罪,给别人知道了如何得了!”宋千敏说:“火烧眉毛,顾不得了。”就这样,两人各拿着半截笏板,混在大臣里面上朝去了。
因有官衣的宽袍大袖掩着,这件事竟然让他们两个人敷衍了过去。
    一晃又过了几年,董令矩告老还乡,回到了老家江苏丰县。他走后不久,宋千敏也奉命到淮安府宿迁县任知县,转眼满了三年任期,宋千敏乘船沿京杭大运河进京缴旨,船刚到微山湖,就传来消息,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而宋千敏的老家也被闯王的大顺军占了,他是明朝大臣,无论是去北京还是回老家都无异于飞蛾扑火。宋千敏这下进不得,退不得,滞留在微山湖边的南阳镇。
    宋千敏把身上的银两分发给了下人,让他们各自寻求去处。自己只留下很少一些,准备在镇上买些生活必备之物,再沿运河转头向下,随便找个僻静的村落住下去。
老友重逢
    安排停当后,他下了船,往镇上走去,不多时,他看到路边一个小贩在卖鲜桃,口音与董令矩十分相像,便问小贩是哪里人,这小贩果然说是丰县人,宋千敏又问道:“丰县有个叫董令矩的人,你听说过吗?”小贩说:“那是俺大爷爷。”宋千敏说:“你回去后,请帮我向他带个好,就说老朋友宋千敏路过此地,因赶路程,就不去府上与他一起喝酒了。”这个小贩一听是宋千敏,倒地便拜。
    这小贩见宋千敏不肯去见大爷爷,神态上又颇有些落魄,桃子也不卖了,一口气赶了几十里地,急急忙忙回家向大爷爷报信。董令矩听了侄孙带回的消息,精神大振,高声吆喝家人准备车马,自己要亲自去微山湖南阳镇接宋千敏。他这一吆喝,家里人都急了,董令矩已年近七旬,加上天色已晚,如何吃得消几十里地的往返奔波?再说宋千敏自己说急着要赶路,说不定早走了。于是全家上下齐齐拉住董令矩,苦苦劝他不要去。董令矩见所有人都拦着自己,急得眼泪直流,说:“你们哪里懂得我那老兄弟!现在国家残破,他老家又被乱兵占领,进退两难,他是因有恩于我,怕别人说他讨报恩才不肯来我家的,现在必定是想躲在哪个地方隐姓埋名了此一生。我迟去一刻,只怕以后再见他就难了!难道你们都想让我抱憾终生吗?”说完,不由分说,一面让儿孙在家里做好准备,一面亲自坐着马车赶往南阳镇。
    到了南阳镇,他让家人打着写有“董”字的自家灯笼,沿着停在微山湖边的客船一路喊过去。五六个家人齐声高喊:“宋编修,我家老爷接您来了!”那喊声惊得夜栖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再说宋千敏一个人孤坐客船,正心事重重地喝着闷酒,只等着次日天明启程。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在喊自己,出来一看,老友董令矩正带着家人在找自己。多年不见,董令矩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当下心里一热,热泪汩汩涌出,一大步跨到岸上,便朝老友奔去。两个老朋友执手相看,老泪纵横。董令矩一边说着“找到就好,找到就好”,一边指点家人将宋千敏行李搬上岸,又付足了船家银两,带着老友连夜赶回几十里外的丰县。
    到了董令矩家,宋千敏总算睡了个安稳觉。老朋友久别重逢,这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两个老头子同桌而食,抵掌而谈,整天有说不完的话。这样又过了一个来月,董令矩知道好友心里牵挂着家人,就劝他说:“我们遭逢乱世,到哪里不是做百姓?你把家搬过来,就在此过平安日子吧。”宋千敏思虑再三,觉得在目前情势下只能如此,就答应了。董令矩马上安排精干的家人,带上宋千敏的亲笔信,悄悄去了宋千敏家乡,不声不响地将宋千敏一家人都接到了丰县。
    在宋家人来之前,董令矩已经在自己家的西花园为他们盖好了几间精舍,两家只相隔一箭之地。从此,两家人犹如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常相往来。两个老朋友哪天不碰碰面,心里便七上八下地不好受。
一文钱契约
    一晃又过了几年,到了中秋节,两家人照例又在一起吃赏月酒。酒过三巡,董令矩看看宋千敏的满头白发,说:“老兄弟呀,我今天要做一件对不起你的事了。”宋千敏说:“你这老头子又想出什么鬼点子来?快说吧。”董令矩笑笑,说:“你占着我家的地,住着我家的房子,老是没个说法,这可不好。我想趁现在这个当口,把这块地和房子一起卖给你。”
    宋千敏听了,明白董令矩是在为两家的将来着想。现在他们都健在自然没话说,下面一两代的后人估计也不会有闲隙,但再往后就难说了。他这是要立字为据,不让两家的后人今后生隔阂矛盾,不领这个情,反倒对不起老友这一片热心,就说:“好,老头子你出个价吧。”董令矩伸出一根指头,对着宋千敏摇了一摇,宋千敏知道董令矩不会多要,便说:“十两银子?好,成交。”董令矩摇摇头,又晃晃那根指头。宋千敏说:“你这老头子可真能敲竹杠,那就一百两吧。”董令矩又摇摇头,打怀里掏出一纸契约来,宋千敏接过一看,上面写着“房、地价共计制钱一文”,便说:“老头子你小瞧人啊?我宋家虽然穷,一百两银子我还是出得起的,为什么只要一文钱?”董令矩道:“我当然知道你出得起一百两银子,可我就是只要这一文钱。钱少,情才厚!才能让子孙后代都记住我们的情谊!”
    宋千敏从怀里掏出一文制钱,从老友手中接过房地产契约,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认认真真地在上面签上字画好押。从此,董家的西花园和里面的几间精舍都成了宋家的家业。
    几百年过去了,董宋两家人已繁衍为紧紧相邻的董宋两个村子,但那份一文钱的契约,一直被两家的后人仔细地保存着。他们和睦相处,从没为任何事情红过脸,仍然好得像一家人。


《2006年12月下》精选

海外故事·不死的慈善家
作者: 曲凡杰
    阿拉尔是中东某国一个偏远小城的名人。奇怪的是,在这个盗匪多如牛毛的地方,几十年来他都安然无恙。
    阿拉尔的老仆人心里明白,这事儿一点儿也不奇怪。阿拉尔是一个三流的小说家,更是一个慈善家。他那为数不多的稿酬,全部捐给了苦难的人们。在这个战争不断、极度贫苦的地方,像阿拉尔这样的人实在不多,人们拥戴还来不及哩,谁还忍心对他下手?老仆人就是怀着极度的崇拜之情,自愿作了阿拉尔的仆人。当然,他也因此免于挨饿受冻。
    但是,几乎是一夜之间,阿拉尔成了盗匪关注的目标。原来阿拉尔喜欢买体育彩票,每周去邻国一次,每次只买一张。每次他都渴望真主保佑,中个大奖,以便救助更多的穷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坚持了二十年之后,昨天终于中了一次奖。虽然不是百万大奖,但那十万元美金,也足以轰动小城了。
    最先盯上阿拉尔的是他的邻居赛义德。赛义德是个贼,这是人所共知的。只是这里的贼太多,人们已经熟视无睹,各自看好自己的门户就是了。这一次,赛义德下手前颇费踌躇。阿拉尔写作时需要绝对的安静,因此那房子建得就如同碉堡,四周没有窗子,只有一道窄窄的门。而守门的老仆人像一条忠实的狗,除非主人吩咐,任何人休想跨进那个碉堡。
    不过,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住赛义德的。他眨了下眼睛,也就想出了主意。冒充阿拉尔,骗过仆人昏花的老眼,闯入碉堡!其实,模仿阿拉尔并不难。在这个男人普遍留须、缠厚重的头帕、穿宽大半袍的国度里,惟独阿拉尔是个例外。他虽然也蓄了满脸胡须,却不包头帕,而是戴一顶宽沿礼帽;不穿半袍,而是披一件黑色的斗篷。赛义德很快把这两件东西弄到了手,并披挂起来。对着镜子一照,活脱脱就是阿拉尔!
    夜幕降临以后,赛义德来到阿拉尔的门前,梆梆敲响了门。老仆人打开窥视孔看了一下,一边开门一边问:“先生,你不是出去喝酒吗?这么快就回来了?”
    居然一举骗过了看门人!赛义德一阵狂喜,忙学着阿拉尔说话的口吻,说:“瞧我这记性,出去才发现忘了带钱!”
    赛义德顺利地进入了“碉堡”,进入了阿拉尔的房间。凭着一个贼的感觉,很快找到了那个装钱的黑皮包。打开一看,天哪,几扎崭新的美元晃得人眼花缭乱!他急忙拉上皮包的拉链,把皮包夹在腋下,然后用斗篷遮住,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临出门还不忘嘱咐一句:“看好门户啊!”
    因为赛义德扮演的是阿拉尔,所以他还不便马上就回自己的家。他得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扔掉那身行头再说。
    另一个叫巴扎夫的劫匪也盯上了阿拉尔。他之所以比赛义德晚去了一步,是因为他喜欢明火执仗。他买了一枚手榴弹,打算炸开“碉堡”的门,也炸死看门人,然后趁着硝烟冲进去强抢。这会儿夜幕四合,明晃晃的月亮悬在天上,巴扎夫正行进在去“碉堡”的路上。嘿,迎面走来的不就是阿拉尔么!
    巴扎夫眼尖,一眼就看见了对方腋下夹着的黑色皮包——他把赛义德当作了阿拉尔。这家伙的皮包里装的是不是钱呢?如果能在这里得手,又何必去“碉堡”里浪费一枚手榴弹?因此他主动打招呼:“阿拉尔先生,这么晚了,你这是去哪里?”
    赛义德愣了一下,才意识到对方错把自己当作了阿拉尔,可又不便解释,只能将错就错:“啊,我这是在散步。可是先生,我并不认识你呀!”
    巴扎夫说:“可我认识你呀,你是大作家、大慈善家嘛!你怎么夹着皮包散步?皮包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赛义德一惊,忙说:“没什么,一本书稿,送给报社的。”
    见你的鬼吧,三更半夜的,还去报社送稿?巴扎夫一边在心里冷笑,一边就从腰带上拔下了手榴弹。赛义德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脑袋上就挨了重重一击,两眼一黑,扑通摔倒在地上。
    巴扎夫抓过皮包,打开一看,不由乐了。他朝赛义德身上踢了一脚,你是个慈善家,我正好需要钱,各得其所嘛!这样的案子几乎每天都有,当地警方是无力破获的。因此巴扎夫并不惊慌失措,而是转身向灯火通明的市中心走去。这地方太穷,他已经多天没有遇上一笔像样的买卖了,今天可要好好喝一杯。
    阿拉尔傍晚的时候离开家门,是找一个也喜爱慈善事业的警察朋友,商量那十万美金该怎样捐助,他还没有一下子见过这么多钱呢。两个人平时的生活都很简朴,难得在酒馆相聚,三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捐助方案敲定以后,两个人都有些醉了。警察朋友坚持要把阿拉尔送到家,阿拉尔也只好从命了。
    巴扎夫正得意洋洋地往前走,不料迎面碰上了阿拉尔。他惊恐地大叫一声,像中了定身法一样,再也迈不动脚步。他可以杀人不眨眼,却不能接受活见鬼这样一个事实。阿拉尔明明被打死在郊外,怎么又活蹦乱跳地出现在眼前?待看清阿拉尔身后还跟着一个警察,巴扎夫就浑身冒汗了。这个惯写侦探小说的作家,是设个套子让我钻啊!巴扎夫回过神来,忙递上那个黑皮包:“阿拉尔先生,这是你的皮包。”说罢转身就跑。
    阿拉尔一怔:“我的皮包怎么会在他手里?”
    警察朋友到底反应敏捷,他二话不说,一个箭步扑倒了巴扎夫。
    巴扎夫束手就擒,真相很快大白。事后,阿拉尔的老仆人无限感慨:慈善家是不会死的,而想对慈善家下手的人,决不会有好下场!

中国新传说·2万元开一把锁
作者: 刘平
    关太太是镇上有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