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拆迁工-第4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也是英国保守党当初不敢对这种划时代的蒸汽轮机机组大胆试验的结果,让中国帝秦海军首次使用也是想借着帝秦海军来看一下效果,风险让中国人来承担。
  不过,事实证明了蒸汽轮机的可靠性,因为中途岛大海战已经让盘古级战列舰在高航速上占尽了便宜。
  “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18节,尤其是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速持续行驶13个小时而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这在战斗状态尤其重要。
  当然,在保持高航速上面,英国人还是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向他的学生,中国海军兵工厂学习了在主轴上加入乌镍等高强度金属来保证主轴可以持续高速转动。
  无畏号的全面防御能力同样不下于任何战舰,装甲以表面硬化处理,重要部位的厚度高达 11 英寸。水线下的水密舱不设横向联络门,以加强水密结构,提高抗沉能力。“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5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性显著提高。
  “无畏”级的防护要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0MM,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是280MM,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MM,尤其是注重了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付水中爆炸物的攻击(水雷和鱼雷)。
  甲板装甲板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MM,主甲板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
  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强度和韧性。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取消了传统的舰首撞角。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抗沉性都受到显著的效果。
  “无畏”级战列舰上区别于以往战列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统一口径的10门305MM主炮了。在“无畏”级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在舰体首尾各布置一座双联280MM或305MM主炮。
  在“无畏”级处于设计阶段的前后数年间,各国新建的战列舰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或两种同口径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国的“纳尔逊爵士”级,4门305MM45倍口径主炮+10门234MM50倍口径第2主炮(建造初期曾计划混装2种不同口径的12门305MM主炮,因中俄、中日战争的爆发及教训和后来“无畏”号的建造优先而折中布置)。
  其实,无畏舰 构思不仅仅只有英国人和中国人有。
  在1899年,中国海军兵工厂向意大利海军部引渡意大利三联装舰炮设计师莱克时,意大利海军界已经提出了统一主炮口径的观点。
  1900年,美国海军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BB26“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8门305MM主炮,就是看到了中国海军在旧金山海军工厂订造的飞廉级重巡洋舰而产生的战列舰构思。可惜,考虑到中国海军新式战舰的可靠性问题,在随后的两年中一直被搁置。
  直到帝秦海军在中途岛大败日本联合舰队之后,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成为了 一个分水岭,深深的震惊了美国海军界。
  此役,美国海军观摩团以及其他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的观摩团都总结了进入钢铁时代的海军技战术理论和战舰建造,并对20世纪前20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英国被帝秦海军疯狂的战果直接刺激下,和“无畏”级的产生和此役是分不开的。
  美国战列舰上通常4门305MM主炮+8门203MM第2主炮,日本设计建造的混装不同身管的305MM主炮和305MM+254MM混装方案,以及法国、意大利、俄国等海军强国的战列舰上诸多不同口径第1第2主炮混装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舰体首尾,而将其余的第2主炮炮塔(或炮组,有些采用无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舰体两舷(美国战列舰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 2主炮塔。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很不成功,后期也采用两舷布置模式),这些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是在中日、中俄战争爆发前或战争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
  造成这种布置方式的直接原因来自舰载火炮的技术进步,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是舰载火炮进步的最显著的时期,尤其是在大口径的舰载主炮上,从弹药到发射器具都与以往的火炮有很大的区别。
  就大口径主炮简单来说,冶金工业的进步使得火炮的药室能够承受更多发射药爆炸的冲击,身管的工艺提高和加长使炮弹的射距和精度都成倍的提高,反映在实战当中就是有效交战距离的显著增长上。这里着重讨论火炮方面的进步,1894年的甲午海战是钢铁时代海战的重要里程碑,它反映了19世纪90年以前的技术水平,在火炮方面,大口径主炮的最大射程虽然可以达到15000M以上,但在这个距离上的射击是无关痛痒的,因为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和观瞄设备,有效交战距离在2700M以内,以直接瞄准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经验。
  第419章 无畏海军时代
   1898年的美西战争发生了一系列海战。瞄准方式和有效交战距离没有太大的变化(1500~3000M)。
  而1898年的中日安达曼海海战、中俄黄海海战,以及最近发生的中日对马海战、中俄蔚山海战和中日中途岛海战,与以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火炮的瞄准仍然依靠目力,但是初期型的火炮指挥控制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体现在中国帝秦海军装备了来自美国的统一火控指挥仪。
  借助它,帝秦海军大口径舰炮的有效作战距离提高到6000M到8000m,而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对帝秦海军编队的有效射击距离是却只有5000M。
  海战中,在这个距离上火炮要想直接命中目标已经比较困难,这个问题在战争爆发之前各国海军界已经有所认识。除了在火炮上装备火力控制系统外,提高火力投送密度也作为一个有效提高命中率的措施被采纳,直接的做法是在战舰上提高火炮尤其是主炮的数量,通过主炮齐射的方式使每次施放的弹药成倍的增加来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射击过程简单的说,目标的射击诸元的判定需要火力控制系统的计算,在得出数据后对目标的未来位置(大致包括整个目标所在的区域)进行火力覆盖。
  这样就要求舰体上尽可能多的布置主炮以满足火力投送的需要,但主炮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舰体尺寸增加,排水量加大,舰体强度和防护方面的困难,设计制造上的困难,舆论国力的限制等等。以当时的制造能力来说短期内克服也比较困难,于是上述的布置方案很快被接受并流行起来。
  这和当时的造船水平密切相关:这时的战列舰的尺寸方面不会有足够长度允许在舰体中线上布置全部或部分至少3座以上的主炮炮塔而又能能达到足够的防护能力,因为以此时的造船能力来讲要在16000吨150M内保证达到战列舰的平均舰体防护标准,其舰体重量是龙骨所不能承担的,而且为了保证达到当时的战列舰平均航速标准,所安装的蒸汽锅炉和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占用的舰体位置和机舱体积也使这种安装方式不能使用,同时为了保证在追击和撤退过程中能发挥2门以上的主炮火力。
  但这种布置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同的主炮使用了不同的火力控制系统,在主炮齐射时无论是弹着点的判定还是射击诸元的解算上都不能统一,使射速和精度都受到影响,这在中途岛海战中表现的很突出,尤其是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编队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中途岛海战的结果深刻影响了各国海军界,在此之前各海军强国在发展方向上还是有所分歧的,经过这一战役变的统一起来。
  作为炮术专家的费舍尔爵士当然不会忽视这种影响,在1900年简氏战舰研究刊物上意大利海军的首席舰船设计师Vitto日o Cuniberti提出了使用统一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构想。
  费舍尔使其大型化和实用化——在常规的线形战列对战中拥有8:4超过对手一倍的主炮火力,即使对手处于撤退状态,也能以6:2超过对手2倍的火力持续轰击,尤其是“无畏”拥有当时对手无以匹敌的21节持续航行能力,选择舷侧主炮8门是经过计算的,被认为可以完成一次对目标的火力覆盖。
  同时在追击战中为了让前主炮能有效射击,舰体的干舷很高,使其躲开舰首飞溅的水花。主炮采用双联10门305MM45倍口径Mark X型舰炮,舰首尾各布置一座,舰体中部靠后一座,两舷各一座对称布置,各拥有180度理论射界,所以侧射最大火力是8门。
  由于无畏号设计的比较肥胖。侧舷的两座双联装主炮还可以朝前射击,因此在追击战中,无畏号可以同时开火六门主炮,可见旗战力之强悍。
  当然,这些都在理论上行得通,还需要实战检验才行。
  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尽管还没有正式安装武器系统,但是对世界各国的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这主要归功于张云飞的帝秦政府,是他们不遗余力的暗中替英国人做免费宣传广告,才能造成欧美列强们对这艘还没有安装武器的战列舰极度重视。
  首当其冲的便是欧洲大陆第一强国——德意志帝国。
  由于帝秦政府驻德国柏林大使的有意无意的透露消息,使得德国海军部也获得了在英国朴茨茅斯海军船厂的无畏号战列舰的下水仪式的情报。虽然帝秦政府已经偷偷摸摸的将无畏号战列舰的设计图纸作为补偿德国在青岛的损失,而交给德国海军部。
  但是德国人的严谨和对帝秦政府经常对他们耍无赖的行径表示怀疑,因此也秘密的派出了间谍人员,渗透到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对无畏号进行核查。
  结果显示,英国人的无畏号战列舰的确跟帝秦政府给他们的设计图纸相吻合,这样一来,德国人便真的相信了帝秦政府海军部给他们的设计图纸,也知道了这艘无畏号战列舰即将装配的武器系统。
  尽管德国海军部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被无畏舰的强大火力输出和装甲防护,还有21节的高速所震惊。
  如果说之前他们在中日中途岛海战中。见识到了拥有21节航速的帝秦海军盘古级战列舰的巨大优势后,感到的不可思议。眼下在跟这艘无畏号战列舰的武器系统相比,十门305毫米主炮显然要比帝秦海军的盘古级战列舰要强悍的多,德国不得部更加重视。
  有了针对性,德国海军部海军大臣提尔伯茨立刻召集德国著名的海军战舰工程师们,一起针对英国的无畏舰进行设计德国的新式战列舰。
  为此,德国国库特意向德国海军部拨款八百五十万金马克,用于建造新式战列舰来对抗英国的无畏级战列舰。
  事实上,早在中国帝秦政府那里,德国人就得到了英国准备建造全新战列舰的无畏计划,但是由于德国人信不过张云飞,因此迟迟没有最后下决心。
  因为新式的战列舰打破了传统战舰的布局,对于德国这样的传统性极强的民族,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虽然没有最后决定动工建造,但是开工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因此当海军部下决心建造全新战列舰时,威廉港皇家造船厂立刻开始动工建造德意志帝国首级无畏时代的战列舰—拿骚级战列舰。
  拿骚级是德国海军的第一级无畏舰,于1901年九月二十三日开工建造。
  按前后和两舷侧的六角形配置6座主炮炮塔,装备12门280毫米主炮,主炮口径虽然小于无畏号,但射速较快。
  这种六边形的炮塔布置使得在每侧船舷方向只能保证8门主炮同时射击。该级舰加宽了舰体,而舷侧炮塔的重量导致军舰在风浪中航行时横摇幅度过大。为应付数千米内的炮战,采用了较大口径的副炮,是与英国海军同期建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