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则通天彻地,耀古辉今;既不为外尘所滞碍,亦不被内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胶合妄尘,再发妄相。自然会随著这一根的解脱,而同时都得解脱了。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条件,不随十二种外尘所引起之妄知妄见,则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本有之真知真觉,不必靠浮尘胜义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发出灵明之功能。这个时候根尘双脱,灵光独耀,便能六根互相调换使用。如眼根不单能见,还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随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这便是诸黏圆满,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是僧人结夏安居三个月,圆满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说过。也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见母亲在地狱受苦。因他母亲在生时,不但不信三宝,还毁旁三宝,又喜欢食肉,食鱼虾,食鱼卵等,一天不知啖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后便堕地狱。目连见母在地狱,饥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钵饭献母。母接钵后,即以袖遮体,走到无人见处啖食。哪知饭一进口,都变成火炭,不能入口!目连见状,亦无办法,只得走回佛陀处求救。佛说:“你母造业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须请十方僧人一同以清净功德回向,你母才能离苦得乐。”故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日,到处都有盂兰法会,超度先人亡灵。盂兰盆是“救倒悬”之意。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里举出会中,得到六根互用的圣者作证明。阿难,你岂不知道?在这楞严法会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虽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头天眼,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样清楚,这是无目能见。

 

阿那律陀(译作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报,他是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后懒惰贪眠,被佛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一骂,便生大惭愧,发奋七日七夜不睡,终至双目失明。佛又可怜他,就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通,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物一样。

 

跋陀难龙:是龙神(译作善欢喜龙),保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人民欢喜,故名欢喜神。此龙神虽有耳,但不能听。只用角去听一切声音,这是听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译作天堂来,即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神女是主河神,无鼻而能闻到鱼香。

 

骄梵钵提:译作牛饲,即牛吃草声音,出入息好像牛饲一样。为何他会这样?因他在因地修行时,为一小沙弥,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证罗汉果,但牙齿已掉尽,故吃东西很慢。小沙弥笑他食东西像牛一样,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饲之果报。故佛嘱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间,恐怕众生见后又生诽谤而堕落。在佛教里不能随便讲话的,讲错一句话,就错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问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错这句话,便五百世堕落为狐狸。等到百丈禅师讲经时,每天都有一长胡子老人来听经。有一天当禅师讲完经回寮房时,老人跟他到寮房,叩头跪下问:“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禅师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听后,恍然开悟,便把前后经过告诉禅师,并说:“得禅师指点,现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请禅师代为埋葬。”明天禅师带徒弟往后山,果然见一老狐狸尸,禅师便以僧礼葬之。由这一点看来,是不可以乱答乱讲的。以后你们千万不可乱答人们所问,切切不可不知以为知,乱答是很危险的。

 

骄梵钵提的舌头,虽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虚空神。空神没有身体,它的体质好像风一样,本来没有感觉。由佛放光相助,使它无身亦能有触觉。

 

还有其他的声闻,入了九次第定,灭掉前五识及第六意识,受想二个心所,证得寂然境界之灭谛,好像大迦叶,早就灭了意根,连第七识亦已灭尽。他现在还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菩萨出世,将衣钵交给他。他已灭尽心念,没有分别生灭心,只从根本智慧,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你之六根如果能够拔除解脱,则在你自性里面就发出莹然如玉的智光。那么一切浮尘以及器世界,种种变化相,都好像滚汤浇冰一样,消溶净尽。你的心光就变成无上真知真觉,即是妄除真现,就能得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阿难,我再举一例证明,不靠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间人,从来都是聚见于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闭上,那么眼前所见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当然亦不能分别这个人的六根,头和足在何处。不过如果叫他用手,循著面前所站这个人的身体,摸索一匝,虽然看不见他的形貌,但是当手摸到头便知是头,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觉性是常在的,不必靠光明,不必依根尘,亦同样能知道。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世人皆以能缘之见,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见,没有光明就不能看见。然而从自性所发出之知觉,虽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会因黑暗而分辨不出来。这是说明,凡夫的见性,尚且不必依靠明缘,而能分别知觉,何况根尘皆已销尽,得证果之人,他的本觉胜净明心,哪有不成为圆融的妙用呢?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户光明。”这便是开悟的境界。为何要修道?就因为没有把握,做不得主。身体健康时做得主,但病时做不得主。睡时做得主,但死时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为著要时时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又生怀疑,再对佛说:“如过去佛所说的道理,在因地发心之时,与得果时之觉心,务须相同。若在因地时,用生灭的心来做所修因,而求不生灭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发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应不相违背才对。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种佛之果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菩提是觉道。涅槃是不生不灭。真如是无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庵摩罗识即白净识,迷时名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悟时名庵摩罗识,亦叫含藏识。空如来藏即本妙真心,大圆镜智,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这七种名称,虽然不同,但本性是清净无染,万德具足,坚固凝结,犹如金刚王,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假如这个见精听精,离开明、暗、动、静、通、塞等尘相,就没有能觉之体可得,犹如第六意识的忆念心,如果离开法尘,就一无所有,没有本体可得。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毕竟断灭的根性,来做所修之因,而欲获得如来七种常住不灭之果德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世尊,假如离开明暗,就没有看见了。如果没有前尘,第六意识的忆念心亦就消灭了,我曾经向前追究,向后推求,想来想去,好像本来就没有我的心体,也没有我心体的所在处。生灭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么要用哪个心来作因地心,来求无上的神通呢?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经说过湛精圆常的道理,如果说话不诚实,就会成为儿戏之说。为何佛所说的话,前后不相同?以前说不要用生灭心修道,现在又说用这个心来修,我越听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来开发我的蒙昧和法执。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佛听阿难这样说,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声阿难,你虽然是博学多闻,还未得到漏尽通,故你心中只知颠倒的来因,但是一旦真颠倒现前时,你又不能认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如果我说真实话,恐怕你的诚心还不会明白,不会信从,我现在只得用尘俗通俗的道理来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罗侯罗,译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国亦有老莱子,虽然年已七、八十岁,但活泼好像小孩一样,时常作种种游戏让父母欢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时头发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罗侯罗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罗侯罗敲钟一下,当的一声,佛问:“你今闻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我等有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钟声停止,佛又问:“你听到吗?”阿难和大众俱答:“听不到”。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罗侯罗是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随处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没有人知道的。他很聪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说:他再敲钟一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阿难和大众答言:“都听到。”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闻?怎样叫做无闻?”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钟敲起来,有声音,就是有闻。钟敲过了,声和响都散了,就叫做无闻。”

 

阿难和大众毛病就在“无闻”,以为无声就无闻,其实能知道无闻,就是闻了。如果真的是无闻,则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叫罗侯罗再敲钟,问阿难言:“现在有听到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歇了一会,声音消散,佛又问:“现在有声吗?”阿难和大众,答说“无声。”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歇了一会,罗侯罗再来敲钟,佛又问:“有声么?”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声,怎样叫做无声?”阿难大众都对佛说:“钟若是敲响了,就叫做有声,敲过后声响都消散,就叫做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为什么你们今天说话,完全矫乱无章!自相矛盾呢?”阿难和大众同时问佛:“我们怎样会矫乱无章呢?”佛说:“我问你们闻不闻?你们都答有闻。又问你们有声么?你们就答有声。一句答有闻,一句答有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