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你以为这香气是从旃檀木生?是从你鼻生?还是从虚空生?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阿难!若是这香气,生于你的鼻子,称作由鼻所生香气,那香气就应该从鼻子出来。但鼻子不是旃檀木,何以鼻中有旃檀气?又既然是你嗅到香气,就应该从鼻吸入才对,如果鼻子能放出香气,而又叫作闻香,这个道理是不对的。

 

大家都知香气是从旃檀木所生,为何佛要问香气是否从鼻孔出呢?佛之意不在香气,而是要提示阿难知道,闻性是从如来藏来的,是不生不灭,周遍法界的。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罏中。爇此枯木。

 

若说生于空,空的本体是恒常不变。香生于空,亦应该恒常存在。又何必藉著炉中来燃烧这旃檀枯木,才有香气呢?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若说香生于木,则此香的本质,因燃烧而成烟。鼻子嗅到香气,那么鼻子就应该充满烟气,但现在烟气,悠悠向上升,并没有多远。而室罗筏城四十里内,为何大家都能够嗅到此气呢?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该知道,香尘与闻性,全无一定处所。嗅闻与香尘二处都无自性无本体,故皆属虚妄。如果究其源,不从根生木生,便不是因缘所生法。不从空生,则非自然性。只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现在解释舌根与味尘。阿难!你常在早晨及中午,和大众托钵,各处乞食,在托钵时,或者遇著酥、酪、醍醐这种种上味。(酥酪醍醐,皆从牛乳提炼出来,从乳生酪,从酪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

 

佛一代时教,可分为五时八教。五时为:(1)华严(乳);(2)阿含(酪);(3)方等(生酥);(4)般若(熟酥);(5)法华涅槃(醍醐)。佛成正觉后,在廿一天内最初讲华严经,为华严时,如太阳刚出,阳光照在高山。高山喻诸大菩萨,二乘声闻缘觉都不明白,所以说:“有眼不见庐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佛说华严时,是现千丈庐舍那身,二乘人看不见,依然见佛是丈六金身。华严是圆顿教,所以二乘人听不懂。圆顿教法乳,就比如牛乳,太浓,刚生下的小孩不能喝。第二时说阿含经,亦名阿毗达摩,译作无比经。外道之法都比不上它。这是太阳照山腰时,低地亦可照到,此喻从乳出酪,性不太浓,容易消化,小孩可饮。第三是方等时,太阳将近平地,亦是从酪生酥时。第四是般若时,从生酥至熟酥。第五是法华涅槃时,喻为醍醐,无上妙味。此时日照中天,无论高山低地都可遍照,所以法华经在佛教里是最重要。楞严经是开智慧,及指示修行之道路。法华经则是成佛之经。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众生依照法华经教义修持,皆可成佛。法华是开权显实,说实在法,除去虚妄,因此法华的道理最玄妙。天台智者大师,最初是读法华而开悟。开悟后,闻印度有楞严经,故每天向西方拜了十八年,祈求得见,但始终未能如愿。可见楞严经亦是佛法中之瑰宝。古来大德祖师对于佛法,真是毕恭毕敬。有拜法华经者,每一字拜一拜,从晨拜至晚,故从拜经而获开悟者甚众。修行方法,有种种不同,只要专心虔诚,便能成功。如果妄想纷飞,怎能与佛法相应?故如果要学佛法,就要放下一切,专心一志来学,才有功效,才有感应。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上无上妙味,是生于空中?还是生于你之舌根中?还是食尘中?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如说味生于你之舌头,那么在你口中,只有一舌。当食酥时,舌已成酥味,倘若再食黑石蜜时(甘蔗糖色红黑而坚实),你之舌头应该不会变移,而知道有甜味。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如果舌头不会改变为甜味,那就不能叫做知味。若能变移,食酥时知酥,食甜时知甜。可是你只有一舌,怎能知道这样多味呢?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常情都以为味生于食物,故佛特破之。

 

若说味生于食品,但食品没有分别之识心,乃是无知之物,不假借舌根,就无从知味。纵使能知味,亦属食品自知其味,即是他和他人自食一样,又与你有什么相关,怎可说你舌头是能知味呢?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若说味生于空,则空必具有味。你试啖虚空一口,尝尝是什么味道?若虚空是碱味,虚空周遍,既然会碱到你的舌头,也会碱到你的面孔,那么这个世界的人岂不是就如海里的鱼一样?而且虚空是常在,味亦该常碱。既然时常受碱味,就不会知道有谈味了。若不知道有淡味,也应该不知道有碱味。因咸淡两味是相对的,有淡才有碱,没有淡怎能觉得碱?这样结果变成一无所知,怎能叫做知味呢?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当知味尘和舌根尝性,都无一定的处所。能尝之根和所尝之味,亦无自己本体,都属虚妄不真。如果究其源,不从根生,便不是因缘所生法。不从空生,则非自然性。而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以下说身与触尘。在佛教里,出家弟子,一日三摩其头,默诵偈曰:“守口摄意身无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守口即没有四恶: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摄意即没有贪嗔痴。身无犯即不杀、不盗、不淫。不但不能做恶业,连想都不能想。不要令一切众生生烦恼,大家在一起修行,更要和睦相处。如对方有误会生烦恼,亦要向其解释。无益的苦行应当远离。无益苦行,如印度外道所修之睡钉床和涂灰身等,不但对身心无益而且迷因,不得实果。当时因有很多外道跟佛出家,佛要令其舍邪归正,故嘱弟子要三摩其头,时时警惕要守出家戒行,不要忘记已出家的本份。

 

佛是行中道,非独利己,还要利人,不但自觉还要觉他。所以佛要其弟子要做对人世有益之事,还要弟子们戒杀持素。如不得已或因地方、身体关系,则只能食三净肉,即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当时佛的堂弟是提婆达多,欲破僧团,别制五法。敕其弟子:(一)尽形寿乞食;(二)尽形寿穿粪扫衣;(三)尽形寿露地坐;(四)尽形寿不食酥盐;(五)尽形寿不食鱼肉。提婆达多所别制五法,专与佛作对,和佛争第一,认为比佛高一层。又挑拨阿阇世王子,杀其父王,自立为王,他便可为新佛,结果带肉身而堕地狱。

 

世界现在充满战火,杀机骚动,有一首偈颂说: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

 

以前无枪炮、火箭、原子弹,只用刀戟白刃相接。现在则残杀更厉害!为何人要战争?试想想每日杀这样多生灵,以饱口腹,将来他们转生人道时,岂不要冤冤相报?因此变成国与国战,人与人争,残杀凶暴,世无宁日。所以说:世上刀兵劫,多由杀生来。故佛教第一条戒,就要戒杀,要放生持素,如一人持素不杀生,则少一分暴戾。十人持素不杀生则添十分祥气。每个人和天地间都是相通的。人和其他动物关系亦一样,具爱惜心不存杀念,则畜生对你亦有好感,天地万物,亦能和睦相处,世界始能太平。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现在说身根与触觉。阿难!你常于每日早晨,用手摩头,摩头时就有触觉,这触觉在什么地方呢?谁为能触?谁为所触?在头还是在手?好像我现在触桌子,则我手为能触,而桌子是所触。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若说能触在于手,手是有知,头属无知。但现在头亦有知,就不成为触。若能触在于头,头是有知,手则应无知触之用。但现在手亦有知,怎可叫作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若说头和手,都各有所知,则你阿难应该有二个身体,才能达到手知头亦知啊!因触必有知及无知,能所相合,才成触觉。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若说头和手,一触的时候,二处都有知。那么头和手,应当是一体。若是一体,就不能成为能触与所触。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若说头与手都有知,而成二体,那么这二体皆属有知,皆为能触。那个所触,又属于谁呢?若在能摩之手,好非在所摩之头。若在所摩之头,即非在能摩之手。现在头和手都有知,都是能触,而没有所触,但不应该虚空成为你之所触啊!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故此应明白,所觉之触与能觉之身,都无真实处所。身根与触尘,亦无自己本体,皆是虚妄名相。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既知身体虚妄不实,就不应该执著,每日为它奔波劳碌,要赶快返本还原,回到自己如来藏妙真如性上。这才是本有家珍,本地风光。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现在说意根法尘。阿难!你常在意识中有所缘,这个缘字便是攀缘的缘。修道最要紧不可有攀缘心,有攀缘心,便生障碍,与第六意识一同作怪,则很不容易修道。用攀缘心来做善事,都是假的,用攀缘心来度众生,亦是无用。

 

你的意识缘善境时,就现善性。缘恶境时就现恶性。缘非善非恶时,就现无记性。无可记别就叫作无记性。这三种性,乃生于法尘的定则。法尘和前五尘是不同的,它没有实性境。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这意缘法,是你意根之心所生?还是离你意根之心,而另外有法尘的方向所在?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阿难!若说从心里所生,则能生之心有知,所生之法,亦应当有知。法尘既是有知,就不叫作尘,亦不是心所缘之境。是心所缘的才可叫作处,既不是心所缘,怎可以成为处呢?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若说法尘是离开意根之心,另有方向处所,那法尘应该有自性,试问法尘的自性,是有知呢?还是无知呢?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离开你之意缘心的法尘,是有知者,则应该叫作心,不应该叫作尘。

 

异汝非尘:离开你意缘之心,而又有知,就应该不是尘,而是另有一个心。即同他人之心,方能离你而有知。若说离心有知之法尘即是你,亦即是你之心,不是他人的。既然是你心,应不离开你,为什么你心不与你合而为一体,而要和你分开成二个呢?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若说这法尘是离心无知,和前五尘一样,亦是离心无知,但法尘是无形无相。既无色、声、香、味,又无冷、暖触觉,亦无虚空相,那么,法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色即五尘色法,空即由色所显虚空,现在既然在五尘和虚空都无所表示,那么,你之法尘,终不应该说:人世之间,更有另一个空外之处,为法尘所在的地方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