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在水流之中了。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假若说流性是因水而有,则瀑流之性,应非水之自性。因瀑流之性浑浊,而清水之性澄清。水性为能有,流性为所有。能有之清和所有之浊二相,应该清清楚楚地同时现在眼前,方可说是因水而有流。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若说浊流即是水性,则澄清的时候,这个澄清的,就该不是水之本体了。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若说浊流是离空离水的,但是离空则无水,离水则无流。空是圆满周遍,没有外边的,岂能离空而有水?水外无流,岂能离开水而有流。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该知道,行阴亦是虚妄不实在的。本来不是因缘而生,亦不是自然而有。都是因为一念无明,认假作真,便跟著妄跑,而造成世间种种虚妄之相。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现在讲识阴。什么是识阴?识阴就是阿赖耶识。能分别、有思想、有攀缘和有受授之识心。

 

阿难!譬如有人,拿一个频伽瓶(频伽是印度一种鸟名,声音十分美妙。此瓶形似鸟,故名),塞住两端的小孔,瓶里满满地装著当地土产虚空。走了千里以外,把本地虚空送给别国的人。分别的识阴,亦是这样的道理。用虚空来送礼,其实虚空都是一样,有何分别?分别心就是这样的虚幻不实。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阿难!像这样的虚空,不是从彼方来,亦不是从此方入的。这里喻识性周遍,本无去来,有何出入?但因迷真作妄,生了分别心,无事找事做,就有这种颠倒思想。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阿难啊!如果说瓶里的虚空,是从彼地来的,瓶中既然装了一瓶虚空,彼地就该缺少了一瓶虚空才对啊!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若说瓶里的虚空,是从此方入的,那么当打开瓶盖,把虚空倒出来的时候,就应该看见虚空从瓶子里出来。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虚空怎可移动?因此应该知道,识阴亦是虚妄不实。不是由因缘而生,亦不是因自然而生,根本都是从如来藏性所表现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再次,阿难!为何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亦是本来从如来藏性,妙真如体来的呢?入有二义:(一)为能入尘取境;(二)为所入,以为尘入之处,亦即吸入六尘之处,故亦叫六处。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先说眼入。阿难!就像刚才所说的那个人用眼睛直视虚空,看久了,便发生疲劳相,看见狂花乱飞。这个能见的眼,和所见的花,都是妙觉心中的疲劳现象。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因明暗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之见性,就发生见。这个见吸收尘象,就叫见性,这见性不是明心见性之见,而只是一个见精。这个见精,离开明暗两尘境,就没有一个实体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妄见,不是从明来,不是从暗来,故不属他生。亦不是从眼根出,故不是自生。亦不从空生,故不是无因而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什么缘故呢?假若见性是从明尘来,则暗尘当即消灭,应该看不见暗。如果是从暗尘来,那明尘亦即消灭,应该看不见明。现在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来去,见性无生灭,所以证明不是从明暗来。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如果从眼根生出来,必定没有明暗二尘的时候。单单这个见精,就离尘无体,没有能见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果说见性是从空生,故能看见一切尘相。既能看见尘相,也应该能看见自己的眼根。又既然是从空生,则虚空自己看自己,与你本身眼见又何关系?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知道,眼入亦属虚妄无实体,但亦是相妄性真。因它的性,本来不变。只是非因缘生,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闻性。阿难,譬如有人,用二支手指,急塞住自己的耳朵,塞久成劳,以致头中发出隆隆的声音。这个人的耳朵和劳相造成的声音,都是菩提,真如自性中所表现出来的疲劳现象。因一念无明,就生出种种妄象。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因动静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动之闻性,就发生耳闻作用。耳闻吸入尘相,叫做听闻性。这闻性离开动静二尘,毕竟没有自己本体的。

 

为何我们自性有染污?就是因为眼看东西,耳听声音,尽吸取外边尘相,尘是染污不清净的。自性是清净的,因吸取外尘,就有染污,如吸烟一样,吸入肚里,虽不见垢,但积久便成秽,好像烟囱里面,积满黄色的污油。六祖坛经上,神秀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是未见性,但亦说得不错,是修道要走的阶段。在未修证之时,要照这偈的指示来勤擦心境,勿使惹尘埃。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已证果的话。一般人以为六祖之偈说得好,其实两偈都一样好。明白佛法,则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不明白,就是说得头头是道,亦是格格不入,不能懂得。所以要认真研究,彻底明白佛理,才有择法眼来判别邪正。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妄闻不是从动来,不是从静来,不是他生,不是从耳根出,不是自生,亦不是从虚空生,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什么缘故呢?若闻性从静尘来,则动尘当即消灭,应该听不见动。如从动尘来,静尘当即消灭,应该不感觉有静相。现在动来闻动,静来觉静,所以证明闻性不是从动静来。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如果是从耳根生,必定没有动静二尘的时候,单单这个闻体,就离尘无体,失去能闻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假若闻性是从空生,即是虚空有能闻之性,那就不是虚空,而且只是虚空自闻,和你耳中听入的又有何关系?是故当知,从耳中听入的都是虚妄,本来不属因缘,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鼻根嗅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急抽其鼻,猛力地急抽,使鼻子受了疲劳,就会有冷触的感觉。因冷触便有分别通塞虚实。疏通为虚,闭塞为实。感觉鼻孔是否伤风不通气,像这样乃至吸入各种香臭等气,皆是妄想所成,非特冷触香臭是从鼻所入的劳相,亦兼能闻鼻入和所闻的劳相,都是属于菩提真性中久瞪所发生疲劳的现象。

 

有人不能分别是香是臭,如将鲜鱼搁置数日,便会发臭生虫。不要说食,就是嗅之,亦要作呕。又中国上海所制的臭豆腐,有人说像粪那样臭,可是上海人却以为香,最喜欢吃。我曾到普陀山,山上的人,特别喜欢吃臭甘蔗。我本来对于食物,已无分别,什么都可吃。但是对于臭甘蔗,实在吃不下口。这便是各有所好,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嗜好,所以是香是臭,都是妄心在作怪呢!至于自大,即自己认为自己最大,世上第一。这比臭粪、臭豆腐更臭!为什么呢?你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那么,别人都怕你,没有人敢接近你。其实不是以为你太大,怕你而不敢接近你,而是因为你已变臭,无人敢接近你呢?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因通和塞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之嗅性,就发生嗅闻。这嗅闻吸入尘相,就叫作嗅闻性。这闻性是嗅闻之性。而这嗅闻之性,一离开通塞二种尘相,就根本没有实体的。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当知道嗅闻性不是从畅通窒塞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鼻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通和塞是相反的。假如闻性是从通来,塞则无闻,怎能知塞?如果因塞有,通根本就无从闻。如何能发生香臭等嗅觉?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假若从鼻根生,必定没有通和塞的时候,你之能闻机能,就离尘无体,没有能嗅的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闻性是从空来,那这个嗅性,就应该能嗅到你自己的鼻子。况且虚空自有闻性,又何关你嗅性能吸入之事!所以应当知道鼻根之呼吸及嗅性,其相虽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舌根尝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舌头舐自己的嘴唇。久舐之后,使舌头发生疲劳之现象。如果这个人是有病的,就尝出有苦味;如无病就觉得有些甜的味道。由于甜与苦,就显出舌根的尝性。苦是舌头不动,只觉得不甜不苦,淡而无味。故能尝之舌,和甜、苦、酸、淡等劳相,皆是菩提心中所发生的疲劳现象。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因淡无味,甜苦才有味,故仍称二种妄尘。由于甜苦和淡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尝性,而发生知味感觉,这感觉吸入虚妄尘象,就叫作知味之性。这知味之性,离开甜苦淡诸妄尘,毕竟是尝不到什么,亦即是根本没有本体的。

 

在未听经前,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是从何处来,现在才知道,都是从如来藏里面来的。你们一定会怀疑,为何如来藏这样大,可以装这样多的东西?如果详细分析,每人有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还有六尘六识,及其他种种恒河沙数的物象。大家参杂在一起,那怎能用呢?如果说不参杂在一起,各人和各人分开,恐怕没有地方能装得尽。所以我说:如来藏比什么都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现在都在如来藏里面,为何看不见呢?其实你们天天都看见,只是不认识而已。每天目观耳闻及所有一切,无非都在如来藏里。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白佛法,便知什么都在如来藏里。不懂佛法,无从知道,还生诽谤心,说佛为何这样贪心,把什么东西都收藏在如来藏里面。这是误解得太可笑,其实如来藏不单是佛所有,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份的。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这个能尝苦淡的知,不是从甜苦淡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舌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亦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为什么呢?苦就尝性是从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