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是敕令,即命令,命令有大智慧之人,才能救醒迷昧愚痴的人。阿难虽是证了初果的阿罗汉,但定力不足,所以被邪咒所困,伽女所迷,正在最危险的时候,将要毁戒体,幸而未毁,如果已毁戒体,那么阿难便会永劫堕落,很难再修成功,在这千远钧一发之际,佛已知道,就赶快回祇园精舍,即刻结跏趺坐,放光现瑞,顶化如来,宣说神咒,普令文殊师利菩萨,持咒前往救护阿难。在楞严咒里面,有数段是专破外道邪魔,很灵验的,所以楞严咒一念,恶咒便消灭,邪术失灵,阿难如梦初醒,故需提他扶他。奖是奖励,因伽女痴心旧情,故需好言劝导她,奖励她去见佛,因此二人都归到佛处。

 

从‘如是我闻’,至‘归来佛所’,叫做序分。序又有通序、征信序、发起序、经前序、经后序等。序分即序述,举出证据;通序即所有经典都有序文;征言序,前面六种成就为证信序;发起序,因阿难受邪术所迷而发起此序;经前序,这段序文列于经的前面;经后序,佛说经典时,根本无此段文,只是阿难结集经时,才写进去,故叫经后序;这是序的名称,虽然不关重要,但研究佛法的人,也要明白这些道理,不然连序都分不清楚,还研究什么佛法?既然要学佛法,就要每段经文的意思,都要明白,都要深入经藏,即钻入经藏里,才能智慧如海。好像这部经是我所讲的,所有的道理,都从我心里发出,能这样设想,则这部经的道理,就能和本心合成一片,没有深、没有浅,只是很平常的事,就不觉得困难了。

 

这部楞严经的行文,是最好最妙。比中国之古文观止、四书、五经都好,我平生最喜爱这部经文,本来我想把它背熟,装入肚里,但始终没有时间完成我的心愿,我在香港有一个弟子,名叫恒定,他听我极力赞叹这部经,他就足足费了五年的时间,把楞严经和法华经都背熟,也算不负我所望,你们如果愿意学中文,那么就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能够把楞严经的文法学能,则其他的中国文学,亦可通晓。

 

阿难见佛。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文殊师利菩萨,将阿难带回,阿难迷梦初醒,见佛即顶礼悲泣(悲泣是悲至极点,泣不成声,形容人悲痛之极),恨即悔恨,好有在‘恨‘字,有恨即有开悟的表现,如果回来不坦白、不悔恨,若无其事,那就是假面具,永远不能开悟。阿难不戴假面具,坦白向佛悔过,恨自己从无始以来(无始即无人能知其开始,亦即最初做人的时候),多生多劫、生生世世,都注重多闻,所以记忆力特别强,但未全道力,没有修定力,才被邪咒所迷,因此殷勤,很诚恳地启请佛开示,请求释迦牟尼佛说一说:十方如来怎样修持,才能成正果,证菩提的道理?从这三种妙定:妙奢摩他、妙三摩和妙禅那,哪一种是最初开始而易修的方便法门呢?

 

佛听阿难问这三种定,已知他尚不清楚,不知道成佛的正是楞严定,所以才有以后的种种发问,阿难幸亏有悔恨心,知道错误,知道改过,故经世尊逐一征问和解释,他才易于领悟而证果。

 

有人生出偏见,以为阿难一向多闻还要堕落,如此多闻无益,不如不修多闻而多修定力,但这也是偏见,不合中道,中道是不偏不著、不左不右、不前不后,阿难注重多闻,是属偏见,专修定力,不重多闻,亦不能成就,故要学行学解,行解双修,才能济事。我在未讲经讲,已告诉过你们:研究了一个时期的经典,就要开始学打坐,把万缘放下,摒除妄想,全副精神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不要把宝贵光阴空过,不要说闲话、打闲岔,不要做无意义之事——要遵守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专心学楞严经,专心打坐,诚心诚意,行解双修,那就保证你们不会把时间空过。就算不开大悟,亦会开小悟的;如不专心,不守规矩,那就像‘老大看戏白打工’,中国人叫蒙古人为老大,看不懂中国戏,故曰:‘白打工’。希望你们都不要白打工,既然千里迢迢来学佛法,就算我如何辛苦,我都不怕,一定尽我所能,和盘托出,来教导你们。只要你们能得到佛法的好处,我愿已足;不过我是这样说,听不听还是在你们,你们不听,我亦无办法,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但亦可说:你是我,我是你,因大家都是一体,你不阻碍我,我不阻碍你,大家专心共同研究,不管深浅,懂与不懂,就是懂得一字一句,已经得到好处,何况不只一字一句,这代价太高,这机会太好,希望你们不要失之交臂!

 

阿难为何已得了初果,终不能抵抗邪咒?因他过去所修,只用心识,而心识是有生灭,不得彻底,用心识思想来修定,好像天台修止观一样,是属于识,而不是不生灭性,要用不生灭性,来修不生灭定,才是真定,才不会被外境所动摇。阿难尽用心识来处事,甚至听经,都用心来强记,这都是识,不是根本办法,因此遇邪便不认识了,修道一定要认清境界,便不为境所转,而能用定力转境,一切善境、恶境、顺境、逆境发生,都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喜怒哀乐,全无动于衷。若轻易为境所转,就是没有定力。要像镜子一样,‘物来则现,物去则隐’,始终光亮,不受染污,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定力、真正智慧,好像镜子光亮,就能彻底明净了。

 

妙奢摩他:意为寂静,寂然而静,只是抑止心识,使不打妄想,不是彻底之定,这是佛最初为二乘所说之方便法门。妙三摩:即观照,观照十二因缘,或观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维,用心来思维观想,如修止观。三止三观:观空、观假、观中,本来亦不错,但比楞严正定,则相差太远,禅那亦即静虑,现在坐禅,亦叫禅那。修禅有彻底和不彻底,若用识心来修,训心有生灭,当然不彻底,不能得到正定,要用楞严定来修,但楞严定如何修?如何下手?下面经文便会逐一分释,现在你们好像在深山上,太深太高了,而不知山的真面目,古时有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要走远点,便什么都看到。听楞严经亦一样,要钻入经里,要专心研究,然后再向前走,仔细看,什么密因了义,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够如入宝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生受用不完,将来能证楞严佛果,自利利他,还可以教化众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就在阿难请问佛定的时候,又有恒河沙数不尽的菩萨,及诸十方,十方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上方、下方共十方。本来依我说:则一方都没有,只是圆的,因地球是圆的,哪里有方呢?但佛经说方,所以就说方啦!我说圆的理由,就不成立,其实世界是一元化,都在大光明藏、如来藏性里,哪里还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是我的见解,或许不对。

 

大阿罗汉,不是说长得高大,而是法性大、道德大,阿罗汉上面好像还未讲过,现在再补说一遍。阿罗汉有三个意思:(一)应供:应天人供养,比丘时为乞士,乞士为因地,应供为果地。(二)杀贼:不是杀外边的贼,是杀内边的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六贼。这是怎么说呢?本来眼神很是充足,但因用神过度,眼睛看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精神。耳也一样,耳朵听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闻性,所经它们都是偷窃你内心的真宝、无上法宝,不要以为它们是你的好帮手,其实它们偷窃你的无上家珍,这是连钱也买不到的真宝,而你还不知道呢!还经为我的眼睛多好、多锐,看得多远!不知你愈看多,愈消耗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们不丢东西,不耗神消精,老早已成佛了。你们现在还不明白,以为我说的都无理由,但等到你们明白,才知道我说的都是真理。(三)无生:无生就无灭,也不生也不灭,证到无生法忍,不再受生死,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该做的事已办妥,不再受生死,不再堕落轮回六道中。

 

在四十二章经里,佛说:‘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妄想,汝若相信妄想为真,那么就要堕落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何时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佛说:‘证四果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要等到证了四果阿罗汉,才可信自己的意思,故未证四果,最好还是要听善知识和明师的教导。

 

辟支佛,都很喜欢踊跃来闻密法,大家退归本位而坐,专心一意,静默地听佛所说的圣教。承受即恭敬领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段经文本来是在后面,但圆瑛老法师,认为与前文贯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认为这样行文比较通顺,比较恰当。)

 

尔时世尊,这时世尊(即当众阿罗汉,及诸众大菩萨要领受教旨的时候,亦即阿难启识破十方如来,应修何法门,而得正果的时候),在大众中,舒即伸开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难顶。摩顶在佛教里是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这种爱护是普遍一切众生,不像世间之情爱,只限于男女之间,世间最大之爱,莫如父母之爱,子女不肖,打父骂母,父母还是爱护,比夫妇之爱更深。佛爱护一切众生,则比父母爱子女更深、更大,因为佛之爱是慈悲之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除爱护外,还要救度其离苦得乐。

 

用手摩顶,亦可说是,以佛光照除其心里之黑暗,使诸恶消除,众善增长,可惜我们生于末世,没有佛来摩顶以消灾难,但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后悔。佛虽然已入涅槃,但佛的法身是遍满十方世界,我们行住坐卧,吃饭穿衣,都在佛之法身里,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不过假如能诚心祈求,佛亦会来摩我们的顶。

 

佛摩阿难顶后,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大菩萨、大比丘、长者居士,以及国王等:‘有一种定,名叫三摩提,也叫大佛顶首楞严究竟坚固定王,具足万行,即包括无量无边,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来,皆从这首楞严王定,一门超出,而达到最庄严,最微妙之路。你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专心一意,集中精神来听。’

 

阿难听佛说后万分感动,即起身顶礼,以伏受如来大慈悲心流出来之法旨,恭谨敬诚听佛宣讲楞严密法。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你我同气’——即同祖宗之气脉血统,阿难与佛是堂兄弟。情是情分,均是平均,在情份上,实同兄弟,可以均分天伦之乐,什么是天伦?伦亦轮回之意,父母、兄弟、子女、祖孙,互相轮递,做完子女,就做父母;做完父母,就成公祖,天然的伦常,亦是天合之伦。中国有叙天伦之乐。中国最注重孝道,要孝敬父母,将来子女才会孝顺,如不孝敬父母,则子女亦不会孝顺,故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中国又有二十四种孝故事,如唐湘哭瓜,他父亲有病,想吃甜瓜,但在冬天冰天雪地,怎会有瓜?他就用一粒瓜籽种在地上,日夜伏在上面,哭祷祈求早日长出瓜来,让我可以孝敬父亲,他这种精诚,真的感动了不知是佛菩萨?还是天神?瓜籽终于长出芽来,而开花、结果了,这是他一念真心孝心,而得感应。还有孟宗哭笋,双亲要食笋,他就在竹的旁边哭祷,果然竹笋生长出来,得以孝敬双亲。还有王祥,其母亲生病,思食鲤鱼,当时也是冬天,河水已结冰,无法得鱼,王祥只得卧在冰上,求获鲤鱼,果然不久,冰融而得鲤,其母因数孝心而得鲤鱼,恐为龙王赐,终不敢食,将鱼放生,而病亦愈。不要以为这些事太奇怪虚渺,这皆是一念孝心,真诚而获感应。例如舜因大孝,感动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孝感动天,历史常有记载,所以为人子者,一定要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才能得天伦之乐!

 

在美国,子女十八岁便能独立,不依赖父母,父母亦不管,虽然,子女能独立,不依赖人,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有时未免因为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