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补钉的衣服—穷的表现。褐是坏色,那种颜色,一般人都不喜欢。
 
‘道则心藏无价珍’:可是往道上讲,他心里有无价珍宝,就是如意珠。这颗如意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神妙不可思议。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无价珍’:就是无价的珍宝,这并不是我们世间有形有相的珠宝,或者是几十克拉的钻石,或者是几百万两的黄金、多少银子、多少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宝。这无价珍指的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它的名字就叫如意珠。
 
‘用无尽’: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不用去搜索它,就在你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
 
‘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利益一切众生。应机,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恰到好处。终不吝,不需要像人们那么刻薄、悭吝、孤寒的样子。
 
‘三身四智体中圆’:你若得到这无价珍,就会有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毗卢遮那佛;报身—光明清净卢舍那佛;化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佛是我们自性里面都具有的,和佛是无二无别。四智,佛有四智,如果我们得到无价珍,我们也有四智。大圆镜智—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得到清净,没有染污,所得的智慧如大圆镜一样的光明,遍照万物,有为法和无为法互不相碍。妙观察智—我们人也有观察智,可是不妙,所以只知道有形有相的;无形无相的,或者过去未来的,我们就不知道。这妙观察智,无论你想要知道过去的事,或现在、未来的事,只要一观察就知道。平等性智—自己体验到,深深地领会到自己和一切万事万物是一体,没有甚么彼此,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它是无欠无余,平等平等的。成所作智—就是使眼耳鼻舌身五识,成就其所作成为普遍地利益于众生之事。
 
‘八解六通心地印’:无价珍具足三身、四智、八解脱,又有五眼六通。心地印,这个无价珍就是我们的心地法门,心地的一个宝印,这个宝印里面包藏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种种的功能。
 
你们各位要注意,这无价珍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宝藏,不要把它丢了。怎么会丢呢?你贪财,便把这个无价珍丢了;你贪色,也会把它丢失;贪名、贪吃、贪睡,都会把这无价珍浪费了,丢掉了。你想要得到这无价珍,就要认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不要贪快,不要贪捷径,不要蜡等而进,要依照佛所说的法门去修行,不能欺骗自己,然后又去骗世界。各位要知道,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也就是欺骗别人,所以我们心里不要有内疚,无论做事,或修行都要往真的做,这样子,一定会得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的。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上等人,即上根利智者,也是宿世有修持的人,所以非常聪明,是真正的聪明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的聪明是世智辩聪,这种人也很聪明,可是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聪明,就帮助自己做了很多糊涂事,这不算上士。上士是无上士,是菩萨乘愿再来,所以一闻千悟,听见道理说出来,他即刻真正地明白,一切都明白,所以说上士一决。他有决断,不是优柔寡断,他所见的道理是彻底的,所以一切都了然,也就像镜子照物一样,一照就了,物来则照,物去则无。
 
‘中下多闻多不信’:多闻,有的本子是‘多疑’,意思差不多,看了很多书,可是心中有怀疑,认理认得不清楚,所以也生不出信心来。因为这样子,所以多闻多不信,他听了很多,可是甚么也不相信。就好像听经,没有常听经的人,偶尔听一次,觉得讲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可是若是天天听经的人,听得也不觉得有甚么特别,所以就不注意听,往往听经时,就睡著了,应该要打起精神注意听。多闻多不信,也就是听多了就不相信;偶尔听一次,印象反而深刻点。
 
‘但自怀中解垢衣’:修行就像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洗干净一样。
 
‘谁能向外夸精进’:而不是向人去推销你的货品,推销你的修行,到处向人说我开悟了,我闭过关了,我又用过甚么功了,或我又拜过甚么经,持了甚么咒,各处卖广告自我宣传,这就是向外夸精进。修道就好像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把不干净的衣服洗干净了,为甚么你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净,还要向人说:‘这衣服我洗得多干净!’没有人这样向人夸耀,向人宣传,明理的人听了,一定以为你是疯子,发狂了,要不然为甚么说这种狂话呢?修道向外自我宣传也是同样。或者做了甚么功德,向外宣传,都是向外夸精进,向外宣传,自我陶醉。修道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时时把自己的镜子擦干净就对了。甚么是自己的镜子?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一面大圆镜智,也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光明,本有的智慧。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从他谤。任他非’:从,随便他;他,其他的人;谤,毁谤;任,任凭;非,不正当的批评,也就是毁谤。随便他怎么毁谤,任凭他怎么批评我,任凭他找我的过错,说我的不对。
 
‘把火烧天徒自疲’:拿一把火来烧天,怎么烧也烧不到天,可是拿久了,自己也就疲倦了,甚至火烧的灰掉到自己身上,你自身都有著火的可能。所以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无缘无故地,他来无理取闹,故意毁谤你,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想尽办法把罪名加在你的头上,你明明没有做这件事情,他说你做了;你明明守规矩,他说你不守规矩,就这么无缘无故地毁谤你,他若合理,就不叫毁谤,那叫公道话,因为他不合理,很突然地没有给你一个准备的时间,他就来毁谤你,这时你就要任凭他毁谤,任他非,任凭他怎么说了。这儿有个比喻,这样无缘无故地毁谤,就像用一把火来烧天似的,久而久之,自己的手都疲倦了,觉得辛苦了。
 
‘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见他说我的不对,毁谤我,无缘无故地冤枉我,这一类的话对我来说,就像喝甘露水,喝蜜糖这么甜。
 
‘销融顿入不思议’:销,消化、消灭;融,融化、消灭它,也融化了它。顿入不思议,立刻得到不可思议解脱的力量,得到不动心的功夫。能以逆来顺受,毁誉不动心,无论毁谤我、赞叹我,心里都不动,那就是饮甘露水,就是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观,观察、视听,也就是听的意思,为甚么不叫听?而要说观恶言?观是回光返照,返观自性,反求诸己,也就是回光返照的功夫。有恶言来相加,你就要回光返照,用妙观察智来观察观察,这个观就是妙观,就是分析。证得圣果就具足四智,不证得圣果,有没有四智呢?有,但是很普通的,不是彻底的。谁都有一点妙观察智,都会观,都有观察的力量,观了以后,就察一察,察甚么?观甚么?就是恶言。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恶言也就是恶口的别名,出言对人不客气,不合理,无理取闹。
 
‘是功德’:你要想:这是给我加肥料,给我吃维他命,吃补品,对我的身体有好处。本来我身上维他命不足,他骂骂我,就是给我维他命;我没有功德,他一骂,我就有功德;我身上没有福报,他一骂,我就有福了。还有你信佛,有点功德了,可是他还要来考验你,看看你受得住考验?还是受不住?所以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若能这样想,则观恶言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这个人用恶言来骂我,就是想成就我,是对我有好处,我应该逆来顺受,他就是成就我的善知识。本来我修道不能成就,他来成就我;我做功德不能成就,他成就我;我所求不能满愿,他现在满我的愿,供给我一切所需要的。
 
‘不因讪谤起怨亲’:不要因为他讪笑我、毁谤我而起怨恨,我对他的毁谤、讪笑,一点也没仇恨心,一点也没有不满之心,一点也没憎恨之心,不但没有,还要感激他。我还是怨亲平等,也不和他生怨恨之心,也不和他起亲近之心,因为我有慈忍心,没有贪嗔痴三毒在里面,我听见人家骂我,不生怨恨心、憎恶心,也不生欢喜心,就是生一种平等心,像没有听见这话一样。
 
‘何表无生慈忍力’:要是还未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界,那怎么表达无生法忍,慈悲忍耐的力量?所以各位要逆来顺受,要反面找好处。对你的敌人要和解他,不应该竖立敌人,不应该有仇恨的对象,明白这个道理,才叫真正的明白佛法。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宗亦通。说亦通’:宗,本来在中国佛教有五大宗—禅、教、律、密、净,这段文所说的宗,只是指禅宗,因他所注重的是禅宗。通,通了。说,讲说,讲说教宗。
 
‘定慧圆明不滞空’:定慧由戒律而生,你要持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发慧。圆,圆融无碍;明,光明遍照。滞,滞碍;空,虚空,也就是真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不但我现在才通达这些法。
 
‘恒沙诸佛体皆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本体都是一样的。
 
怎么说‘宗’是禅宗?又怎么说‘说’是教宗?因为永嘉大师是禅宗的法匠,所以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本著禅宗的理论来说的。所以他说宗亦通,对禅宗的向上一法明白了,也通达无碍了;说亦通,讲经说法这一门也通达无碍了。有的禅宗批评学教的不对,学教的又批评参禅的不好,正如韩愈所说:‘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辅之,出者诬之。’为甚么‘入主出奴,入辅出诬’呢?就因为不通的缘故,宗也不通,说也不通,没能圆融无碍,包罗万象,所以是己非人。因为这个毛病,就产生入主之见,喜欢那个宗,就说那个宗正确,是好的;不喜欢那个宗,就说那一宗不正确,是不好的。妄加批评,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来批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一批评不要紧,所谓‘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因为没有到圆融无碍的程度上,宗也不通,说也不通,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妄加批评佛所留下来的教训。这一类的人,真是很可怜,谤佛、谤法、谤僧,谤到地狱去了,还不知怎么去的!你说这样的人多可怜!
 
为甚么说他宗也通,说也通呢?因为定慧圆明,定也具足,慧也具足。怎样才能定慧圆明呢?是从持戒那儿来,所以修道的人,若不持戒律,就好像在很好吃的东西里面掺上狗粪,人人不但不愿吃,而且还掩鼻而过;也可说是煮沙成饭。所以修道人必须要注重戒律,否则误人误己、骗己骗人,骗自己则不能定慧圆明;骗人,令人不生信心。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滞空,就是停留在空理上,滞足不前,在那儿欲进不进,欲退不退,叫滞足不前。既不前往,那么后退吗?也不是,就在那儿徘徊于歧路之间,那就是滞空,就是得到一点点空理,便不往前进步,停留在空理上叫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永嘉大师说,不但单单我明白这个道理而这样说,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能够成佛的基础,也都是从这条路来的。从此而证得诸佛的理体,证得诸佛的法身。
 
由这一段歌词来看,虽然没有明显地提出戒律,可是戒律包括在定慧之中,你没有真正的持戒,绝没有真正的定力;没有真正的定力,便没有真正的慧力;没有真正的慧力,就是会说两句半口头禅,也不实用。所以各位善知识,佛法里丝毫也不能掺杂假的东西,就好像眼里不能掺沙一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躬行实践,不注重说食数宝那种口头三昧。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师子吼。无畏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佛说法是无所顾忌,也就像狮子吼,没有恐惧,这种法一说出来—
 
‘百兽闻之皆脑裂’:其他的走兽、飞禽听到狮子吼,脑都被吓碎了。
 
‘香象奔波失却威’:象是兽里最大的,庞然大物,很威风的,可是听到狮子吼,也吓得魂飞魄散,胆战惊心,他平时那种威风都没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