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净虚空月光照 生十力地复勤行
  于色界顶证静位 众德究竟无与等

  如器有异空无别 诸法虽别性无差
  是故正智同一味 妙智刹那达所知

  若静是实慧不转 不转而知亦非理
  不知宁知成相违 无知者谁为他说

  不生是实慧离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

  百福所感受用身 化身虚空及余物
  彼力发音说法性 世间由彼亦了真

  如具强力诸陶师 经久极力转机轮
  现前虽无功用力 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 现前虽然无功用
  由众生善与愿力 事业恒转不思议

  尽焚所知如干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 由心灭故唯身证

  此寂灭身无分别 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 离戏论者始能见

  能仁于一等流身 同时现诸本生事
  自生虽已久迁灭 明了无杂现一切

  何佛何刹能仁相 诸佛身行威力等
  声闻僧量如何行 诸菩萨身若何等

  演说何法自若何 如何闻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 于一身中能普现

  如是持戒修忍进 禅定智慧昔诸生
  彼等无余一切行 于一毛孔亦能现

  诸佛过去及未来 现在尽于虚空际
  安住世间说正法 救济苦恼众生者

  从初发心至菩提 一切诸行如己行
  由知诸法同幻性 于一毛孔能顿现

  如是三世诸菩萨 独觉声闻一切行
  及余一切异生位 一毛孔中皆顿现

  此清净行随欲转 尽空世界现一尘
  一尘遍于无边界 世界不细尘不粗

  佛无分别尽来际 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瞻部洲一切尘 犹不能及彼行数

  处非处智力 如是业报智
  知种种胜解 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 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 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 如是死生智
  诸漏尽智力 是谓十种力

  彼法定从此因生 知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 智无碍著说名力

  爱与非爱违上相 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 遍三世境是为力

  贪等生力之所发 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 智遍三世名为力

  诸佛善巧界差别 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 遍诸界别说名力

  遍计等利说名胜 处中钝下名为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 种智无碍说为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 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 智无障碍说为力

  无边世界行者别 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 智无障碍说名力

  过去从痴住三有 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 彼彼智慧说为力

  尽虚空际世界中 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 清净无碍说名力

  诸佛一切种智力 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 于彼无碍智名力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如我于佛众功德 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 故我无疑述少分

  甚深谓性空 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佛得不动身 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 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 咸导至涅槃

  离知真实义 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 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 无等无别乘

  众生有五浊 能生诸过失
  故世界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有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 度尽诸有情

  以是如智者 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 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 次乃说一乘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 然此秘密未尝说

  直至虚空未变坏 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岂入于寂灭处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月称胜比丘 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

  如离于本论 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 此义非余有

  由怖龙猛慧海色 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 望月称者心愿满

  前说深可怖 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 乃能善通达

  由见臆造宗 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 莫乐他宗论

  我释龙猛宗 获福遍十方
  惑染意蓝空 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 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 证真速成佛

  证多如经録 倘后有译者
  依本释翻译 正直善观察

  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之殊胜智悲,能于所画乳牛挤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阇黎,著作圆满。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国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序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讲闻抉择。







  《入中论日光疏》 



  疏文 

  入中论日光疏
  月称论师 造颂
  法尊法师 译颂
  益西彭措 著 



  分块 一 二 三     



  皈依上师三宝!

  为度化一切众生得到究竟佛果而发无上的菩提心!

  善说深广大宝藏,启开三界正道眼,

  人天怙主三界师,敬礼释迦牟尼佛。

  三世诸佛慧总集,海会主尊妙吉祥,

  宣说甚深微妙义,如狮子吼无能等。

  佛转般若深法轮,授记龙猛如理释,

  光显究竟深密意,一心敬礼哀摄受。

  龙猛不共诸关要,微妙难测深道义,

  无误开显极密意,佛护月称菩萨尊。

  雪域遍知无垢尊,广弘深义大中观,

  炳照世间除痴暗,稽首敬礼至尊足。

  文殊菩萨意化身,德者应世麦彭尊,

  显密精要广弘世,如日光照三千界。

  大中观与大圆满,无碍善说深要义,

  意传加持入心间,敬礼上师大宝尊,

  直至菩提永不离,金刚上师哀摄受,

  恒时享用胜法乐,现证本然觉性果。

  为具缘者皆通达,藏传不共深要道,

  启开迷盲智慧眼,故释深广入中论。

  如是顶礼大中观传承之近传上师竟。

  《入中论》是着重解释第二大怙主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中论》之释论,故属于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法要。

  全文分二:所讲之分支,所讲真论。

  所讲之分支

  即此分三:甲壹、法之概论;甲贰、上师传法之相;甲叁、弟子闻法之相。

  甲壹(法之概论)分二:乙壹、法的体相;乙贰、法的分类。

  乙壹、法的体相:

  “法”梵语为“达摩”,意为住持或能持。即诸法皆有能住持自己的体相(法相)。

  乙贰(法的分类)分二:丙壹、总说十类;丙贰、分说教典。

  丙壹、总说十类:

  据世亲菩萨的《论义正理释》说,法共分为十大类:

  所知:涵盖有为、无为的一切万法;道:佛经中说正见是法,又是所修之道;涅槃:佛法总分为教法与证法两种,其中最究竟的证法即是“涅槃”;意境:意是一切诸法的所生处,境即六识中意识的对境,亦即“色声香味触法”中之法;福报:佛经中讲到国王及其眷属等受持善法,共积福德之法;寿命:佛经中说凡夫乐于见到常久之法;教典:如经典、论典皆称为佛法;未来:如说此身是“老”之法,“未来”必定会老死;决定:如佛陀在经中已经决定了“沙门四法”;法规:如国家法律等。世亲菩萨将其归纳为“法者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教典,未来决定规。”此外尚有所修之法及所破之法等等。

  本论则属于法的第七种“教典”。教典之所以能被称为法,是因为法即住持之义,教典中所诠释的意义有住持的作用,故能诠释之教典亦称为法。

  丙贰(分说教典)分二:丁壹、教典的体相;丁贰、教典的分类。

  丁壹、教典的体相:

  教典的能持:如何理解教典的住持作用呢?这就要先理解教典的含义。提婆(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云:“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善逝如来所说之法略概为两种。一是增上生法:即身口意三门绝对不作少分违害众生之事,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不害为等起而修,总摄于十善业道,乃为得生人天善趣之增上生法;二是得解脱法:观诸法自性本空,即自性清净涅槃之决定胜法。又现证诸法本性,见诸法毕竟不生,故远离一切垢染,究竟证得大般涅槃,即离垢清净的涅槃。

  如十种善业的方便资粮具有远离恶趣、住持善趣的力量,故方便甚深的福慧二种资粮能破除一切无明痴暗、究竟住持圆满断证功德之佛果。可见这一切均赖教典方能产生。龙树菩萨云:“具有坚定的世间正见,则能长时间转生善趣,而不坠生恶趣。具有了出世无漏的殊胜正见,则能住持解脱与解脱的殊胜功德。”因此内道的教典能住持善趣与解脱之功德,满足了法本身的体相,故教典也是法。

  丁贰、教典的分类:

  一切佛法皆可摄于教法与证法两大类,如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其中证法以修证为主,教法则以讲闻为主,彼者摄有经、论两种。

  其分类:有经典与论典。佛于《天子如意持请问经》中云:“诸法经论二种摄,善说及其密意释,依此于此世界中,佛法能得长久住。”弥勒菩萨亦在《宝性论》中讲述了经、论的定义与分类……。

  其中经典的体相(定义)即:所诠之义为戒定慧三学,能诠之声句则毫无垢染,亦即是说经的依据必须圆具现量、比量、教量,并且其初、中、后三皆为善法。佛经又分了义与不了义两种:了义的佛经是在学者心相续中现起佛所宣说的法义、声、句之总相;不了义的佛经则是经书。

  佛经共分有七类:一是佛陀亲口善说的经典,如《般若摄颂》等;二是佛陀身加持的经典,如金刚藏菩萨由佛身加持后而善说的《十地经》等;三是佛陀语加持的经典,如佛语加持文殊菩萨善说的《未生怨王忏悔经》;四是佛陀意加持的经典,如佛意加持观音菩萨与舍利子尊者善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六是佛陀的功德、事业加持树林、天鼓、虚空、凡夫、声缘等而善说的经典,如瑜伽师相续中的意伏藏也属于此类经典;七是佛陀开许的经典,如佛陀在世时未宣说而开许诸弟子在结集时增加有必要的字句,如:“如是我闻”、“须菩提请问”、“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

  关于论典的体相:宁玛派无垢光尊者在《总论藏》中云:论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作者圆满具备造论之功德;解释经续中的密意;具备改造与救护的两大作用。世亲菩萨在《论义正理释》中云:改造是指将众生的三毒烦恼改造成三学功德;救护是指令诸众生超脱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寂灭涅槃的安乐。

  造论者应具的条件共有三种:即登地菩萨,已现见本尊并亲得本尊摄受,精通五明。上等造论者应圆具这三种条件;中等造论者已得本尊摄受并精通五明;下等造论者亦必须是通达五明。具备如是功德者方可造论,否则,所著即便是包罗万象、洋洋万语,也不属内道论典之列。

  论典的分类方式约有三种:

  一.按内容而分有三殊胜论与六劣论。三胜论者:具足真实义、能离诸痛苦、以修法为目的。此三任具其中一者,属殊胜论著。六劣论者:无意义、具邪义、恶心所造、无慈悲心所造、以听闻为主、以辩论为主。这六论皆与具足真实义、能离诸痛苦、修法为目的相违,故被称为劣论。

  二.按作用而分共有四类:归纳佛陀广说浩如烟海的经典,如小乘《俱舍论》与《戒律根本颂》;开显佛陀在经中隐含的密意,如《现证庄严论》;摄集散于各经典中的佛语精华,如《经观庄严论》;使无次第者有次第,如《阿毗达摩杂集论》(大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