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访的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他参访普贤菩萨后,普贤菩萨告诉他:“我修行成
佛的法门就是十大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不仅适合善财童子修学,也是
我们每一位修学佛法的最好法门。

本经的翻译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华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三次翻译。
第一次是在东晋。当时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译成60
卷,34品,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消息,
《晋译华严》的三万多偈不是全本,于阗有更完整的梵本。于是武则天专门派人
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请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到高僧
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武则天为实叉难陀安排了专门的译场,开始译经。动笔
翻译的那天,武则天亲自参加,担任笔受。这次翻译出来的是第二个本子,共8
0卷,39品,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可奇怪的是《六十华严》也
好,《八十华严》也罢,里面均没有《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唐贞元年间,从印度来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师,对《华严经》重新翻译。他翻
译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称《四十华严》。般若翻译的《四十华严》
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想从《华严经》里找《普贤行愿品》
内容,也只能在《四十华严》里才能找到。

释经题

  这部经的题目很长,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
品》。一部经典的题目,对于我们理解该经,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
有很多的读者,不太重视经的名称。其实,经的题目与经文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普贤行愿品》是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下
说的呢?它是佛陀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说的。什么是佛呢?佛,梵语称佛陀,
在这里主要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位觉者、智者。“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什么
意思呢?不可思议,是超越了我们凡人的思维,就是说,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
们凡人的思想去想象,也无法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的。“解脱境界”已经断除了
烦恼和痛苦,已经了脱生死,永远不会再到生死里面去流转。另外,解脱有两种
意思:一是心解脱;二是慧解脱。心解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痛苦烦恼;慧解脱,
是说在思想知见、认识上已经成就般若智,不会被世间的一切现象所迷惑、所困
扰。

    一部经典是由很多品组成的,品就像我们现在著作里的章节。这一品是《普
贤行愿品》。这一品的经文是说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愿是普贤菩萨发的,发了
愿以后,普贤又按自己的发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贤行愿。

  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四位菩萨的道场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场
在九华山;普贤的道场在峨嵋山;文殊师利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四位大菩萨中,
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无缘大慈,另一个是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
地去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你快乐,无条件地给你快乐;悲是拔苦的意思;同体是
把自己与众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众生的痛苦看做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
是自己的困难,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精神,那么,我
们大家都是菩萨啦!文殊师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学佛法里非常重要。我们学佛
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其实是智慧的成就。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
兵。”那么,我认为一个不想成佛的人,就不是佛的好弟子。成佛要具备成佛的
资粮,换句话说要具备成佛的条件。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
要学大行普贤的十大愿王。大行,不是帮助一两个人,而是要帮助一切人,要以
一切众生作为我们帮助的对象。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鸟的双
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在
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
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我们只有按
照自己的发心,用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大愿,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本经的组织与内容

  学习一部经典,了解它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把握其整体及思想脉络。《普贤
行愿品》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前面的散文部
分,偈颂是后面的诗歌部分。偈颂基本上重复长行的内容,但并不完全相同。在
语言上表现得比较精炼,内容方面也有一些新意。《普贤行愿品》的整体内容,
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组成。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
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
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第二章 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
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
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
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萨资格的考察

  一般经典的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可是
《普贤行愿品》没有这个开头。为什么没有呢?前面讲过,这部经是《华严经》
中的一品,是从中间开始的。这一段经文有点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种一种的行愿
说出来,然后再依次解说,像是一本书的总目。

  “尔时”,是指佛陀说法的那个时候。“菩萨摩诃萨”,是梵语。菩萨是觉
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觉悟了,也要使众生觉悟。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菩萨
与阿罗汉的区别在于:菩萨自己觉悟了,并发心去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希望他
们也能觉悟。相反的,自己觉悟了,不去帮助别人,没有去度化众生,就自称证
入了,称为阿罗汉。佛跟菩萨又有什么区别呢?佛的觉悟是圆满的觉悟,而菩萨
的觉悟还没有圆满。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相比,虽然它们也放光,
却是有缺陷的。而佛的觉悟如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它放出的光是圆满的。

  菩萨,有小菩萨、大菩萨、新菩萨、老菩萨之分。比如学佛的人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将来去度化众生,帮助世界上的人,这人现在就是菩萨了。但是他是
属于初发心的菩萨。虽然也叫菩萨,但是跟普贤、观音菩萨一样不一样呢?不一
样的。因为他的功德、智慧、能力都不能同这些大菩萨相比。就拿忍辱来说,假
如人家需要你的眼珠,你能把眼珠挖出来吗?对于一个大菩萨来说就很容易办到。
但对于小菩萨,尤其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而言,就很难做到了。所以,同样是菩
萨,境界却有高低之分。

  菩萨这个概念,许多人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一提到菩萨,就觉得他们是来
无影去无踪。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高僧大德就是菩萨。像太虚大师,他一
生的修行是完全按照菩萨的标准来修持的。他在一首诗里说到:“比丘不是佛未
成,请你呼我为菩萨”,所以,大家都称他太虚菩萨。又如台湾的慈航法师,人
们都称他为慈航菩萨。

  我们大家如果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可以称为菩萨。从小菩萨、新菩萨
开始做起,将来随着智慧和功德的成就,也像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那样,成大菩
萨了。所以,菩萨是由普通人开始做起的;菩萨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得来的,是
非常现实的。只要我们能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每个人都是菩萨。菩
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像雷锋那样,牺牲个人的利益,
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给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和欢乐的人,就是菩萨。我
们不妨把雷锋称为雷锋菩萨,因为他具有菩萨的精神。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到:观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
经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了方便善巧度化
众生,有时当国王,有时当男人,有时当女人,有时当乞丐,有时当畜生,有时
当佛教徒,有时则示现其他身相。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不能只看他是不
是学佛的,而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菩萨的精神和标准。这才是最重要
的!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称,是称赞。叹,是佩服、赞扬
的意思。普贤菩萨听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后,称颂赞叹佛的功德。胜功德的“胜”
字,是说如来的功德,超过寻常人的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无量无边。世
界上谁的功德最大呢?如来的功德最大!

  我们经常念的一个偈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
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说,不管天上还是地上没有任何众生的功德,比
得上如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向佛陀学习呢?因为佛陀的道德已经彻底圆满了;
我们假如不向佛陀学习,还向谁学习呢?

  世界上尽管有成就、有道德修养的人也不少,像古代的圣贤,如孔子、老子,
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以及我们现前的师长等。虽然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多多少少总能挑出一些毛病。总的来说,他们的道德是有缺
陷的,是不圆满的。然而,我们在佛陀的人格中,找不出任何的缺陷,佛陀的起
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圆满无缺的。所以,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功德,胜过所有
的人。把如来的功德告诉参加华严法会上的许多菩萨,还有善财童子。但善财童
子是此次法会的当机者,因此特别提出善财的名字,向他说法。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菩萨在说
法前,对法会上许多听法的人,先叫了一声“善男子”。指以善财为代表,所有
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如来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佛教认为:在宇宙中,不是只
有一尊佛,而是十方(东、南、西、北,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
下方)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就像微尘那么多,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普贤菩
萨告诉我们,这么多的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如
来的功德,还是演讲不完的。

  什么叫佛刹?刹,是梵语,是国土的意思。佛刹,是佛所住的国土。那么,
宇宙中有多少佛刹呢?宇宙中佛的国土,无法用数字来说明。一个佛刹,在佛经
里面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一个太
阳,一个月亮,众多的星球构成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
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
界。地球是人类所住的地方,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地核所组成。如果把地球
剖开,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化为众多的极微尘,那么试想,把一个佛刹,也就
说把众多的星球剖成微尘,这个数量是不是很大啊?实在是太大了!何况用这么
多的数目,来比劫数的长久。

  劫,是一个时间单位。一劫到底有多长时间呢?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
教所说的小劫,是怎样计算的呢?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佛教经典里说,人
的寿命从84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称为
减劫;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4000岁,称为
增劫。把一减劫和一增劫加在一起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
大劫。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就更长了,长得难以计算。佛教只用比喻来说明,
就是在一座方圆40里的城市里,里面什么东西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