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了凡四训 讲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云谷禅师懂得,他说这是明明白白、的的确确的教训,这是事实。
  再看看佛所讲的,‘我教典中说’,云谷禅师是佛门大德,‘我教典’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没有儿子,你要求,就可以得儿子。‘求长寿得长寿’,因为了凡先生短命,寿命只有五十三岁。这就是说,你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章嘉大师说过:“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求不得,是什么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还是得不到时,这是自己有业障,必须把业障消除,障碍没有了,就得感应。这是章嘉大师说过的,没有求不到的。
  从根本的原理来讲,世出世间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一切的需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据“万法唯心”这个原理。《华严》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圆满、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依据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我们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确实求得到,都在佛门之中;云谷传给了凡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了凡的志向不大,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所以云谷禅师只教他这个部分。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他想求得功名、富贵,就告诉他求得的方法。还特别告诉他,‘妄语乃释迦大戒’,戒律里有“四根本戒”,就是杀、盗、淫、妄,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换句话说,告诉他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这是事实,决定可以得到的。以后了凡依教修行,此三者果然如愿获得。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了凡先生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圣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加上变数就不一样。功名富贵我们的确可以求得到的。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自《坛经》。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一份特别亲切的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是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考试,都不会提前一名,也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一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但是,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学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
  ⑵改造命运的方法
  ①知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禅师就再问他:“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算得怎么样?”他就老老实实将孔先生所算的告诉他。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
  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这就是教他反省,找出恶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认真的去反省一下,应不应该得科第?
  应生子否。
  应不应该有儿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应不应该有?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只有这么两句,但是这两桩事在了凡来讲是最重要的、最关切的,所以提出两条大的他最关心的事情,其馀的就不必提了。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云谷禅师这一问,他想了很久,答覆云谷禅师说:‘不应也。’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老老实实回答:“不应该。”因为他老实,尤注说:“老实乃进德之基,凡饰非掩过之人,前途有何希望?”善知识遇到诚实人,他一定会爱护,才会指出他一条明路。要是自大傲慢不诚实,人家对你笑笑就完了,不会认真教诲的。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点,这是立命的基因。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从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没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难。一个人有福,确实全国的人民都有福了。今天讲民主自由,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理,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抵挡的。这个潮流是好还是坏,必须再看下面的结果才能够论断。我们看看古时候的社会制度,读书明理的人没有争执,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开明。我们读唐太宗的《贞观政要》,太宗的心胸之开明,真叫人佩服。他给别人说:“做皇帝有什么好处?负这么大的责任,你想要做,我让给你做。”有这样大的心胸!他做皇帝并不是在那边享福,不是在那边作威作福,是替百姓做事,是替全国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些人才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
  确实,从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说:“我福太薄。”没福!没福又不能修福,‘又不能积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没福不像做官的样子,不足以领导百姓、造福百姓。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前面是说一个纲领,底下再给我们仔细分析。前面是总说,后面是一桩一桩来分析。确实没福不耐烦!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狭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够服人,这是一定的道理。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直心直行’是当任意、纵情解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是别人所不能承受的。
  ‘轻言妄谈’,言论不谨慎,随便说话,不负责任。
  ‘此皆薄福之相也’,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老成,心胸广阔而能容人,言语动作缓慢;“缓”显得稳重。孔夫子说:“不重则不威。”稳重,其威德才能服人,才能够处世。了凡先生年轻时不够稳重,自己说出自己没福,不应该中科第。下一段则说他不应该有儿女,这一段反省是说明他不应该得科第之所以然。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俗话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是不会生长植物的。
  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袁了凡有洁癖。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但是太过分的清洁也是个毛病。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这也不行。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个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能兴家,俗话常说“和气生财”,袁了凡没有财富,与这也有关系。他并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要发作,不能容忍。这是没福,这是‘宜无子者’第二个原因。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爱’是仁爱,能够推己及人。这些道理他晓得,但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他是个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换句话说,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底下又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前面是讲存心,以下则从生理上说。他反省说了六条原因,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不应该有儿女。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也不应该有儿女;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人,喜欢论是非,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这容易伤气,生理上受伤害,这是‘宜无子者’第四个原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