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佛的救生 
 

  第一节 佛的愿力
  (一)人类的生存状态既如上述,要断除烦恼谈何容易?从无始的远古以来,积下的罪业如山之大;迷上加迷,重重叠叠。因此,纵使具备佛性之宝,想要让它开显出来亦非易事。
  佛,洞澈人间状态,在遥远的往昔曾作菩萨,怜悯人类,抱著诚惶诚恐的态度,一心想做大慈悲者,立下为数众多的愿望,此身无论在任何苦楚之中,誓必奋勉努力,以达成目的。即如:
  一、若我得成佛道,发心要生到我国的人,即已具备可能成佛的身分,若不能使其如愿,誓不觉悟。
  二、若我得成佛道,我的光明有限量,不能普遍照到任何角落,誓不觉悟。
  三、若我得成佛道,我的寿命有限量,不能有无量数,誓不觉悟。
  四、若我得成佛道,十方世界一切佛,若不同声称赞我的名号,势不觉悟。
  五、若我得成佛道,十方所有人类兴起真实心,深挚信仰,求生我的国度,甚至称念十声名号,如不能得生者,誓不觉悟。
  六、若我得成佛道,十方一切人类生起修道心,修行众多功德,以真实心发愿,往生我国,其人临命终时,伟大的菩萨们如不围绕在他的面前者,誓不觉悟。
  七、若我得成佛道,十方一切人类闻我名号,思念我的国土,并已种植众多功德,诚心回向,欲生我国,若不能如其所愿,接引生我国者,誓不觉悟。
  八、已生我国之人,必能达到“次生成佛”,并且可以自在地去教导人类,都能如他们所愿,引导更多的人类入于觉悟,修行大悲功德。若我成佛,不如此者,誓不觉悟。
  九、若我得成佛道,十方世界一切人类接触到我的光明,身心柔和,比此世的圣者更为优越,若不如此者,誓不觉悟。
  十、若我得成佛道,十方世界一切人类闻我名号,以深切的信念不计较生死,如不能得到无障碍的高深智慧者,誓不觉悟。
  如今,我已立下这些誓愿,如果不能圆满达成这些愿望,誓不觉悟。这无限光明的圣者照注所有国家,救度此世中的痛苦,为了一切人类,开启了教法的宝藏,布施出广大的功德之宝。
  (二)立下这等愿望,经过长不可计的时间,积聚功德,成立清净国土,已在远古之前成佛,目前正在安乐的世界演说教法。
  那个国度清净安乐,脱离苦恼,充满觉悟之乐。衣著、食物乃至一切,均属上乘,都按照彼国人类心中的想像,如愿地显现在面前。清爽的凉风徐徐吹动著宝树,教法的声音响动四方,听到的人,心中的积垢一扫而空。
  ——无量寿经卷上
  而且,彼国有各种不同颜色的莲花开放,散布著异香。每朵莲花有数不可计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闪烁著光辉,光辉中都是在演说佛智慧的教法,聆闻的人都能安住在佛道之中。
  (三)现在,十方各处的一切佛都在赞美这尊佛的圣德。
  任何人,听到这尊佛的名号,只凭那信仰、欢喜的一念,即可得生彼佛的国土。
  到达彼佛国土的人类寿命无量,而且发起去救度其他人类的愿望,积极从事而勤奋不懈。
  从所立的这些愿望中,可以体认到,那是已经脱离执著,觉悟了无常,一方面为自己,同时也去实践利益别人的行为,与人类同时生起慈悲,不为这世俗生活的累赘所执著。
  人们一方面知道这世界中的苦恼,同时也了解佛陀慈悲无量的可能性。在人的心目中,没有执著,也没有自己与别人的区别,对于来、去、行、止都无拘束,心情完全解脱自由,而且佛陀的垂赐慈悲,亦以这样的人为其对象。
  因此,如果有人听到佛的名号,欢喜兴奋,只要一念称佛名号,其人必将获致莫大利益。纵然跌进充满火焰的世界中,得能听闻教法,亦当信受欢喜,依照教理去奉行。
  如果人们诚恳地希望得到觉悟,无论怎样,不依仗佛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没有佛的力量,而能得到觉悟的,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无量寿经卷下
  (四)现在,这尊佛,不是在遥远的未知处,彼佛的国土虽然相隔得很遥远,但想佛、念佛的人,佛就在你的心中。
  首先,把佛的印象映现在心中,见那千万道金光闪烁,有八万四千种特征,每一种仪态和特征都有八万四千道光芒,每一道光都照注著念佛的人,而一无遗漏,尽行含摄不弃。
  拜见这尊佛,等于是拜见佛的心。佛心是最大的慈念,具有信心的人,当然可得救度。他们即使不知道或是忘记了佛的慈悲,也同样可以得到救度。
  有信心的人,佛给他与佛同在的机会。如能念佛想佛,彼佛的印象是普遍存在于一切处的,即可入于一切人的心中。
  所以说,此心想佛时,实际上他的心就具备圆满的仪态和特征的佛;此心就等于是佛心,此心当下即可成佛。
  具有清净正当信心的人,必须勾画出“我心即佛心”的想法。
  (五)佛身有很多表相,因应各人的心力所及而显现,充满世界而无限量,不是人心的思考所能达到。宇宙大自然以及人类种种的形相中,都可以仰望得到。
  但是,念佛名号的人,必定可以瞻礼到他的表相。这尊佛经常有两位菩萨所陪伴,应念佛人的迎请,来到他们的面前。佛的化身虽然遍满一切世界,但只有具信心的人,才能瞻望到。
  即使你所想的是佛的假相,也可以得到无量的幸福,何况拜见到真实的佛,其功德更不可限量。
  (六)因为这尊佛的心,是大慈大悲,智慧无量,任何人都可以得到救度。
  人,由于愚痴,才犯下严重的罪行,心里经常怀著贪婪、嗔恨和愚痴的想法。口说虚谎、巧言、废话、恶口、挑唆等语;身犯杀生、窃盗、邪恶的爱欲等十项恶行的人,为了这些罪恶的行为,要去永远接受那未来的痛苦。
  此人当临命终时,道友们恳切地教导他说:“你现在为苦所逼,很难发起念佛之心,那么,赶紧振作,一心称念佛的名号吧!”
  这人心意专一地称念佛号,一声声,深入到迷惘、幻妄之境,将一切罪业消除,得到解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佛教圣典(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 
 

  第一章 觉悟之道
  第一节 清净心意
  (一)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逝殆尽。
  ——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二)世界上有五种欲望:眼所见物、耳所听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接触的感受等。这五种东西,在心中最富敏感。
  多数人,肉体所爱好,心即为之所吸引,但却忽视其结果所发生的灾祸。恰如森林中的鹿,陷进猎人的圈套而被捕,或是中了恶魔的幻术。无疑地,五欲就是圈套,人类中了它,烦恼马上就兴起,痛苦亦随之而来。因此,见了这五欲的灾祸,必须寻求免中圈套的方法。
  ——巴利本中部二六·圣求经
  (三)其方法不止一种,例如:捕到蛇、鳄、犬、鸟、狐、猿等六种习性不同的生物,用一条结实的绳子绑著,把绳子打个死结然后放开。
  这时候,六种生物各随自己的习性,奔向各自的巢穴:蛇归冢,鳄归水,鸟归空,犬归村,狐归野,猿归林,为此而互相争拚,结果,被力大强壮的一方拖曳而去。
  恰如此例所示,人们都被眼看到的物体、耳听的声音、鼻嗅的香气、舌尝的滋味、身触的感受,以及意识到的事体所牵引,其中更被诱惑力最强的一方所拖曳,并受其控制。
  如果这六种生物各用绳子捆绑,把它们拴在一根大而结实的柱子上;一开始,生物们各自都想赶紧奔回巢穴,后来力量用尽,就各自在柱子旁边疲惫地躺了下来。
  同样情形,人如能修持心行,刻意锻炼,当不致为五欲所吸收。如能降伏住心行,人们不论是现在或未来,都能得到幸福。
  ——巴利本相应部三五·二○六
  (四)人们的欲火方燃,像谋求辉煌的名声,又似薰香自焚的情形一样,空自枉求闻达,贪图名誉。如果不晓得修持心行,终将懊悔此身,徒呼虚度此生,以致终老。
  贪求名誉、财货和美色,恰如孩童舌舐涂在刀刃上的蜂蜜,在品尝甜美之际,甘冒舌头被割的危险。
  贪求美欲而不知足的人,亦如拨弄火炬迎风向前走的人,灼手、焚身是理所当然。
  自己的心,如充满贪、嗔、痴三毒,不可以信任它。自己的心,不能随便让它予取予求,必须努力抑制心意,以期免于追逐在欲望之后。
  (五)想要求得觉悟,必须息灭欲望之火。一如背负干草的人,见到野火,必须走避;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须远离欲望之火。
  见到了美色,惟恐心为所夺,连忙把眼睛挖出来的人,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是主者,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从者的眼睛,其邪念马上就会停止。
  努力修道,向前进步固然很苦,但如不下决心修道,将会感觉更苦。人降生在这个世界,继之以老、以病、以死,其苦又何尝有穷尽?
  向前修道,必须像牛荷重负在泥沼中行走,要目不旁视地勇往直前,及至离开泥沼,才能松下一口气。欲望的泥沼,再深再泞,只要将心放正,修道向前,其脱离泥沼、消失痛苦,是所必然。
  (六)修道的人,应把高傲心祛除;教法之光,当即照注在他身上。任何金银财宝等装饰,也抵不上功德的装饰。
  想要身体健康,期冀家门昌隆,希望老小都得平安快乐,首先必须调和自己的内心。欣然慕道以调和情意,功德自然会加被在你身上。
  宝石从地底下生出,功德由善行而现,智慧是从平静而清净的心中所生。迷惘的人生,有如在旷野中向前摸索,凭仗智慧之光,照耀著前进的路,由功德装饰的身体谨慎地向前迈进。
  佛陀教示说:把贪、嗔、痴三毒丢掉吧!诚然是金玉良言的教化。凡是服膺这些教化的人,获致正常的生活和幸福,是可以预期的。
  ——四十二章经
  (七)人心往往倾向思考中所期求的一面。想到贪,贪心就生起;想到嗔,嗔心就特别强烈;想到损害人,损害心就会增长。
  饲养牛只,散放在田野,到了秋收时节,必须集中关闭在小牛圈里,只给它享用一些谷物渣滓。当然,一方面必须接受它们的抗议,另一方面还要预防它们集体而来的伤害。
  人亦如此,看到一些邪恶所生起的伤害,必须将心扉紧闭,并摒弃邪恶的念头,澈底把贪、嗔、伤害人的心粉碎,另行培养不贪、不嗔、不损害人的心。
  养牛,每到春天,原野中的草芽开始萌茁,把牛放出去。但牛群的去处,必须悉心看顾,注意它们的起居,更不能怠慢。
  人亦同此道理,自己心意的活动情形、心行所及之处,必须牢牢把持,万勿任其迷失了方向。
  ——巴利本中部一九·双考经
  (八)世尊驻锡在拘睒弥的街上时,怨恨世尊的人贿赂了当地的恶棍,讲了世尊许多坏话。世尊的弟子们去街上托钵,一点食物也没得到,反而听到一些毁谤的话语。
  这时,阿难向佛说:“世尊!我们不要在这街上住下去了,另外到别的街上去吧!”“阿难!如果另外一条街也是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佛反问他。阿难答说:“世尊!那就再移往其他的街道去呀!”
  佛又开示阿难说:“阿难!就这样一直地移下去,还有得完吗?我在接受毁谤时,一声不响地忍耐,等他们毁谤完了,自会离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