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括我自己)那里都听到过;……左边那位较为一般,是个说教的角色,较为没
劲。两人都在很久以前就结婚了,一直呆在布拉格。右边那位,多年前就给梅毒毁
了容,完全不堪辨认,如今死活不明。左边那位' 胡果·海克特' ,眼下是性病教
授和专家,某性病防治协会主席。我不想比较他们;不管怎样,他们无疑都是我的
朋友。当时,他们只是凑巧结成派对来挑逗我。
    不管怎样,“人间的污秽”早晚要毁掉卡夫卡的纯洁。也许就象他自己所说,
通向爱的道路总是要穿过污秽,舍此不能到达目的地。青春是一所大学校,知识、
观念、文学和创作、爱情和性爱……都是这所学校的实习课程。
    1903  年夏天,这位刚过20  岁生日不久的二年级大学生经历了他生平第一次
性关系,并显示了他身上复杂的气质。
    那正是大学阶段考试前夕,卡夫卡在家中楼上进行填鸭式的复习。楼下服装店
门后总是站着一位年轻的售货小姐,炎热的气候和枯燥的复习驱使他跟那位小姐眉
目传情,并终于通过手势约定了时间地点。
    可是当我晚上下去时,另一个男人已经等在那儿了。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而有
所不同。我本来就害怕每一个人,他不过是又一个让我害怕的人罢了。即便当时他
没在那儿,我照样会害怕他。姑娘虽然挽着他的手,却示意让我跟在后面……那家
伙离开了,姑娘跑进房子,我等她出来,便一道向……一家旅馆走去。还没到旅馆,
一切就已经是那么诱人、令人激动,同时又叫人厌恶;到了旅馆还是如此。黎明时
——天气还是那么热,那么美——我们走回家去,走过查尔斯大桥;我自然很愉快,
但愉快仅仅在于,我那老是抱怨不停的身体终于获得了某种平静。愉快首先在于,
一切经过没有更龌龊,更叫人厌恶。后来,我又同这位姑娘聚过一次,我想是在两
天以后,一切都像第一次那样令人满意。然而,没多久我就度暑假去了,在那儿与
一位姑娘小有纠葛;等回到布拉格,我再也不敢看服装店那姑娘的眼光了,在我看
来,她变成了我不堪面对的敌人,虽然她实际上是位友好和善的姑娘……我不想说,
旅馆里那姑娘全然无意识地做了一点什么令人厌恶的事情(不值一提)、有过一点
什么猥亵的言行(不值一提),并因而成为我敌意的唯一由来(当然不是那么回事)。
但是记忆无法抹去——记忆已经铭记下了那个时刻,那个我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忘记
的时刻;而且,当时我就知道(或以为自己知道),整个说来,就外部而言,那猥
亵的言行并无存在的必要;就内部而言,它们却是整个那场经历不可分割的部分,
正是这猥亵的言行(它仅有的标志不过是她小小的一点动作和言语)以它如此疯狂
的力量把我拖进这家旅馆,要不然我会用最后一点力气努力去避免。
    显然,对卡夫卡来说,性爱既是天堂又是地狱,人在性爱中既是美人又是野兽,
用他自己的话说,性爱既让人渴望又让人恐惧,它是一种悬而不决和不由分说的
“疯狂的力量”。有人相信,性爱及其对象深刻地反映出人的内在分裂。性爱和对
象的魅力让人强烈感受到移情的冲动,让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神化感。然而与此同
时,性爱又以它“原始场景”式的表达方式考验着我们的身心,惊吓着我们的冲动
和抱负,让人痛感生物性的陷阱、痛感移情的失败和神化感的否定。如果一般人在
性爱中都难逃分裂的命运,遑论卡夫卡了。虽然,在他首次经历的这一“原始场景”
中,其心理上的复杂性令人惊讶,但正如他自己的总结,这一“恐惧… 渴望”的遭
遇,其结果是只剩恐惧,而“没有渴望”,即便有,也令他那么痛苦不堪:
    当时是这样,后来一直也是这样,我的身体几年之久常常处于静止状态,可又
不断被震撼。对这么一种种小小的,但确实可厌的事的渴望,对某种让人有点反感、
痛苦的肮脏的事情的渴望往往把我逼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即使在我所经历过的最美
好的时刻,也有某种东西在作怪,某种淡淡的难闻的气味,某种硫磺味,某种地狱
味。这种欲望有点永恒的犹太人的性质,他们被莫名其妙地拖着拽着,莫名其妙地
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上。
    两年后的夏天,卡夫卡由于精神过度疲劳而住进了疗养院,在远离布拉格的楚
克曼特尔逗留了整整一个月,在那些完全陌生的人中间,他反而变得十分活跃。似
乎可以说,在平日里令他无暇应付、且令他防不胜防的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之外,
他找到了久已憧憬的自由世界。“我到西里西亚才四个星期,就同周围的人打得火
热,我经常跟一些妇女打交道”。在那里,卡夫卡遭遇到他生平第一次真正的“艳
遇”:在一位已不太年轻的漂亮女人身上,他第一次享受到感情上的满足。这也是
他自称真正让他感到满足的两次“艳遇”之一。两年后,他甚至写成一篇小说《乡
间的婚礼筹备》,作为对这一经历的一种纪念。并非偶然,他在这篇小说中借主人
公拉班的话含蓄讽刺了自己在布拉格囚禁般的生活,表达了对伦理—人际关系网络
的不满,尽管我们不知道他对伦理—人际关系有无自觉的认识:“在城里满可以放
弃于人无益的事情。如果不放弃,那到头来只会因其不良后果而谴责自己。那时他
将后悔,并由此才真正明白,今后他该怎么办。”第一次性关系和第一次艳遇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有必要在此略作逗留。卡夫卡对第一位姑娘的厌恶心理,也
许包含着他对那位姑娘身份的怀疑,也许隐含着他对纯粹肉体接触的反感和对浪漫
爱情的渴望,但也很可能反映了他对伦理—人际关系的恐惧。尽管服装店那位姑娘
并不具体属于他切身的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但是,她无疑与这一网络有着一种独
特的关联。
    在这场艳遇之后两年,在大学毕业阶段,卡夫卡又经历了一场男女之间的友情,
初尝了甜蜜而痛苦的单恋。那是一位19  岁的犹太姑娘,维也纳大学的学生黑德维
希·瓦尔勒。就像几年前的波拉克一样,这位姑娘也具有活泼、果断的外向型性格,
她虽然比卡夫卡小5 岁,反而常常像大姐姐一样给他重要的帮助和安慰。她代表了
卡夫卡由于内心深处的缺憾而特别渴望的人格类型。卡夫卡对黑德维希表现得十分
痴情,他生平第一次用书信的形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短短一个月内就达到八
封信之多。为了让她毕业后能够到布拉格工作,他甚至代她在布拉格的报纸上刊出
广告。这场颇有些狂热的单恋以黑德维希决定留在维也纳工作而告终。1909  年,
即卡夫卡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两年,两人的关系彻底断绝。
    无论卡夫卡是否恐惧伦理—人际关系,他无法完全切断自己对一份情感的渴望。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在致布洛德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如此急切地需要有一个人,
希望他来爱抚我。所以,我昨天和一个妓女在旅馆里相会了。
    可惜那个妓女年龄已经太大了,她再也不会有丰富细腻的感情了。我不能像对
待一个偷情的女子一样去对待她。我即使没有让她吃惊,也至少让她感到遗憾了。
她没有抚慰我,所以,我也没有抚慰她。”
                             第六节 走向艺术
    如果世上真有“可爱的手”,那更可能是在孤独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而不是在其
他地方。从中学时代开始,卡夫卡就经常挑灯夜读,以至经常被父母粗暴地关掉煤
气灯,一个人在黑暗中无比委屈地感受着心灵的创伤。从中学高年级他开始了文学
创作。然而,“开始是多么痛苦(当然,无法与现在相比)!从我写下的东西里面,
何等样的寒意整天追逐着我!”让卡夫卡感到痛苦的,并非作品中情节的寒意,而
是家人对作品的嘲笑。“从这一家人的情感中,我洞见了我们这个世界冰冷的空间,
我首先想找到一把火……”无论是眷顾“可爱的手”,还是对温暖的向往,它们都
反映着卡夫卡内心世界的寒意。正如我们看到,他的内心世界是一片“冰封的大海”。
而当他渴望着“咬人的书”,当他说“一本书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
海的斧子”时,他不仅表达了对阅读的希望,也表达了自己心中文学创作的最高境
界。
    与波拉克的友谊在焕发他生命力的同时,也把他推向更自觉的艺术创作。这一
友谊的终结,真正把青春期的卡夫卡推入了彻骨的寒意(关于“冰封的大海”正是
致波拉克的一封信,其日期大概正值两人的友谊开始逐渐消失之际)。在波拉克之
后,卡夫卡几乎与生俱来的孤独倾向基本上已成固结。
    如果相对卡夫卡内心的缺憾而言,与布洛德以及鲍姆和韦尔奇的友谊较多地属
于文学性质。它一方面无法击破卡夫卡心中的冰海,另一方面也促使他越来越深地
走进文学,越来越深地执着于致波拉克信中那样一种文学创作境界。
    从很早的时候起,至少在那些格外地渴望着友谊和爱情的日子里,在那些令青
春无比忧郁的寒意中,卡夫卡就已经形成极为独特的文学抱负。一个在童年的远方
和内心的深处如此不幸的人,本能地知道如何在文学中去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在
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上,对这样一位至为孤弱而又至为真诚的孩子,文学是他
最后的避难所。他所经历的童年和青春、友谊和爱情,所有灵与肉的搏击,他所接
受的文学、观念和思想的洗礼,所读过的无论是否咬人的书、无论能否劈开冰海的
书,都在为这位不幸王国的王子戴上荆冠,把他一步一步引入那注定久久不为世人
所识的文学境界。文学也知道如何给予,尤其知道如何给予这样一个孩子,一个对
文学的世俗的含义几乎一无所求的孩子。文学的给予通常所要索取的代价,这孩子
早已付出了。
    他在文学的世界中再也不会失去什么,而他可能得到的,也许是无边的文学境
界。用这个孩子自己的话说,他是逃到了无边的境界中,否则他怎么会对这种无边
的境界感到高兴呢?他是在无边而一无所有的沙漠中,用一种煞有介事的哑语呼喊。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一次,我坐在劳伦茨山……心里非常悲伤,我要检查一
下,自己对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我最大的希望,或者说,对我最有吸引力的
希望,是得到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当然,我还要用笔把这个看法写出来,让别人相
信我的这个看法。
    这两点:得到某一种看法同表达这种看法,是紧密相连的。我对人生的看法是
:虽然,人的一生大起大落,有着明显的变化,但是,它又是子虚鸟有,是梦幻,
是游云。想真心实意地了解生活,这也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好比我要一张做工
蹩脚的桌子。我在做这张桌子时非常专心,一点都不分散精力,免得人家说,桌子
对我是可有可无的,是子虚乌有;我这么专心地做桌子,别人看了,只能说:“他
真的是在做桌子,他敲的每一下都是实实在在的,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虚无。”这
样一来,我在桌子上的每一记敲打就更加有力、坚定,更加真实。如果你愿意的话,
也可以这么说,这每一记敲打更加疯狂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根本不可能
这样去希望得到某件事情,因为,他的希望不是希望,它只是个狡辩,是物化了的
子虚乌有,所谓的希望其实是,他给子虚乌有以一点点活泼的表面现象;虽然,他
本人还没有故意走进到这子虚乌有之中去,不过,他已经感到,子虚乌有是他的本
质要素;这是一种告别方式,当他还年轻时,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的
虚假现象。这个虚假的世界并没有直接欺骗他,而是通过他周围的权威人士的话欺
骗了他,这样他才有了这个所谓的“希望”。
    时光流逝,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我们也可以用一种宏观的眼光来看待青年卡夫
卡文学的悲哀。
    当人类社会文明发生剧烈变化,历史性、群体性的价值观念体系分崩离析,文
化和地理的地平线上战云密布时,个体,尤其身心敏感的个体就可能产生预感,他
们过去不幸的生活史将成为一种预兆性的经验内容,与人类未来将要经历的遭遇之
间有着一种前定的同构。他们遂成为时代的拉比或先知。历史上,卢梭、克尔恺郭
尔、叔本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