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隐隐的里面泛出红来。

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凡是额头有色多主心胸有病,这个我们用全息的理论很好来理解,人的整个面就是人的整个全身,那么从额头到眉毛,代表上焦,眼到嘴代表中焦,嘴以下代表下焦,这样简单一分。额上有变化当然应在心胸,比如额上有一块很红的印记或色斑突出来,不是胎记,你要观察这块红的特点,你不能一看红就主心中有热,热到什么程度呢?那么你就不知道了,要看这块红首先是聚还是散,聚散大家好理解吧?散开了每一点都有,覆盖在额头,聚在一起,就是很凝聚没有散开,中间单位面积红色很重。如果是浮主邪气浮在心胸之表,如果是沉主邪热之气沉聚在里,如果他的边界不是很清楚,或者形态不是很好,主邪气刚开始起来居无定所,或刚开始变异。如果很正,或者如椭圆形边界很清楚,主病邪之气在胸中,相当于安营扎寨了,或者已经有自己的系统。

我们今天只是举这麽一个例子,其实额头有红不是很常见,最常见的是黄褐斑,两颧,尤其女同志爆发的比较多,一般主肝经有问题,肝脾的问题,两边主肝,和中间连在一起,肝有病必累及于脾,肝脾相克,肝气急而脾气缓,这个是势不两立的,不可过缓故用肝气之急以收之,不可过急故用脾气之缓以缓之,这个就是一个对立统一,木能克土,也可以疏土,就是一个相制相用的关系,不能说是肝对脾不好,肝脾同时存在必然有他的用意,不能上来就说木克土,很多脾虚的病人往往是肝衰导致的,使土气不能收聚,涣散开来,导致身体很多系统的疾病,所以不能一看脾不好,就是肝旺脾衰,不能这样来说。后来很多医家纠正这个说法,说是肝之邪气旺,脾之邪气衰,什么叫肝旺?什么叫肝衰?大家大概有一个了解,黄褐斑主要是肝脾二经有问题,大家可以看斑的特点,斑深则病深,斑浅则病浅,斑向哪方面蔓延主哪方面气机紊乱,向病态方面发展,如果有水纹斑,证明有水湿之气,或者有寒饮,有饮,很多病人有水纹的这种斑,边界非常清楚,象水泼在纸上印出痕迹,主五脏中有水饮,寒水之气。今天讲到这,有机会再补充。
第十八课 20080325_阴阳应像大论

由自然、知易为医整理

你只要了解到了气机的状态,掌握了它整个的运化、变化的规律,你才有可能抓住这个“一”,不然的话,千变万化你无所适从,动手便错,所以说大家一定要跟着我这个思路来把这个整个的气机屡顺,因为我好像跟大家说过,《阴阳应象大论》关于东方升风五段话是《内经》的一个着眼点,它直接用规律性的词句把这个气的状态方方面面说清楚,并且应用到各个层面、各个现象,各个层面一个是形,一个是象,它都说出来,而且还指导着所有的理论和临床,所以说这一块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认真来听。     

中央升湿整个一段主要讲的是湿气,这个气的整个的状态和它的流演变化以及所化成的形体物质,我们讲的这个湿啊,它是气态的,这个状态是缓畅的,缓和流畅而有生机的,这个是正湿之气,并非是粘腻不化的病湿之气,这个大家要清楚一下。天地万事万物不可能没有湿,因为有湿才有水蒸气,和整个生物圈一样,才能运化生机,如果没有了湿了,这个生机就绝断了。你看这个沙漠没有湿,所以说没有生命,如果说过湿,像海洋深处,它也是很少有生命。所以湿应在中央土嘛,土养万物,总体意思就是,这个湿是缓和就是和中之气,如果说新来的朋友可以听一下上次我讲的录音,对湿的概念我想说的还是比较充分的。

上次我记的讲到在窍为口,在味为甘,这个甘味啊,这个五味各有所主,各是一种气的代表,酸是收气的代表,收聚之气的代表,苦味是苦聚苦发这个味的一个代表,那么这个甘味就是缓和之气的代表,这个大家都知道嘛,甜的大家都比较能够接受。《内经》上也说了,这个甘味其气小弱,停在中焦,既不能到达上焦,也不能说让它到达下焦,它需要脾胃的运化才能充裕全身,所以说其气小弱,小弱就是懦弱的意思,懦弱的代名词,所以说甘味有缓冲的效果,缓和中间气机相争相搏,使它们能够和缓下来,不至于出现更严重的变乱,所以说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一般都要加一些甘味药用来调和药,其实就是用和缓的气使药气不至于过烈,不至于过辛、过酸、过苦、过咸,而始终有一个和缓的中和之味。

所以说这个甘味在我们的《伤寒论》上也好,《金匮要略》上也好,各个方子当中大家可以看一下,有很多甘味的药,起一个调和的作用,没有甘味是不能说是很好的一个方子。大攻大泻的这种药它不叫甘味的反佐,其他的一般都要加甘味,比如说咱们的桂枝汤,就直接有大枣、甘草,还有像麻黄汤有甘草,像白虎汤有粳米,诸如此类,大家可以看一下,都有甘味的调和,所以说甘味药在我们的用药当中基本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这样理解,而且这个甘味对补虚非常重要,因为很多补虚的药,如果用甘味来补,基本都能达到补虚的效果,所以对一个虚弱体质的一个人或有病的人,必加甘味药,在方子当中以甘淡为主,少左以辛,辛味药、酸味药、苦味药、咸味药,整个五脏啊,这个五味讲中合和,不能过于偏颇,比如说麦冬、芡实、山药、白术、茯苓、麦冬、黄精、大枣、粳米、阿胶,像这些药都是甘味具足的药,偏于甘淡之味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药对于我们治病是常用药,不要用过于辛辣,像干姜,非常辛辣,所以说干姜要少搁,不要多搁。

有人觉得,某一个人的体质是大寒,那么搁这个大量的干姜,30克,40克,这样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容易伤胃,耗气血,附子也一样,附子你尝的它不是辛味,但是它表现的功用是辛味的功用,所以附子现在炮炙的,基本毒性全无,也就是药性损失殆尽,所以有的从药店抓来100克、200克服下去,可能效果也不是特别显著,但是跟大家说一下,真正的附子不是这样的,真正附子非常猛悍,尤其是生附子,真正的地道的川产的生附子力量雄浑,你吃了黄豆粒大一点的会出现浑身麻痹、呼吸不畅的这种症状,所以说建议大家,开附子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万一它炮炙不好的话,容易产生危险。这个附子通经脉非常好,少量的附子可以说经脉有一种喝酒的感觉,一下就能通开,比如说天寒地冻呀,在外手脚冰凉啊,你吃黄粒那么大点儿的真正的川产的生附子之后,不到半个小时,你的手脚整个就全都热了,所以说治四逆症,这个逆是厥逆,这个症有起效,这个道理就在于此。它这个不是手脚聚热,手脚不是聚热,手脚一下暖和了,它经脉开了嘛,那个生附子川产的生附子,直接把那个闭合的脉开开了,气血能流,通于四肢,就产生了温暖的感觉,可不是热的感觉,所以有的脉开的不好或不同的体质,它是产生麻的感觉,不一定是热。

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我还是要问大家一些问题,为什么在志为思啊?如果听过我讲课的人,希望从我讲课的那个思路来理解“在志为思”的道理,因为我们讲过,肝气在志为怒、心气在志为喜的道理,今天也问问大家“在志为思”是什么道理?下面大家还是像原先讲课一样,畅所欲言,大家可以拿麦来说,也可以打字,这样咱们才有一个交流沟通的方式嘛。为什么“在志为思”?如果听过我上午讲的课,大家应该有一定的思路来理解“在志为思”的道理。

古人说的每一句话,他不是无缘无故的来说的。既然“在志为思”必然有它的用意,古人说话每一个字都不会凭白无故的去瞎说,如果大家都理解“在志为思”啊,那就可以同理推出很多脾上的特征,也就是脾气特征,大家可以打打字,说说为什么“在志为思”,说错了没有什么,你只要思路往那方面去你走就行,你要不往那边走,“在志为思”就很难理解了,那这样在大家蕴酿的时候,先让大家思考一下吧。在志为思,大家理解这个气的特征,大地蕴育万物,承载万物,主中和,使任何一方不至于过于偏颇,从这一方面大家也来理解“在志为思”的含义。

因为气这个状态它是在形体之上的,所以说大家如果不能尽快地从气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特点,如果说只局限在形体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话,可能大家学习《内经》的经典著作,还有这些段落,可能会南辕北辙,要提高一个层次嘛,你肯定首先应该是思维层次上的一个提高,而不是说知道了多少道理,了解了多少事物,那些都没有实际的意义,思维如果转变过来了,你就跟古人贴近了,并且自己的思维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你看我们讲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不讲解剖和实际的经脉走形,那些都是形迹之事,所以我们来研究的是气道之学。行其实大家已经说出很多了,基本思路都是正确的,因为你只要没有走到形迹上,那么大家就都离气道不远了,有可能说对,有可能说错,但其实方法大家思维方式起码在转变,这个就足够了。

咱们看一下,有说的是权衡利弊,有说的是氤氲之气,有说的是思的气机比较平缓,有的说是不偏不倚的状态,这个其实综合起来啊,“在志为思”这个道理大家已经说出百分之八九十了,首先大家考虑一下“思”,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任何一种状态都是气道,不管它是事还是物,“事”就是一种事在发生,“物”就是一个物体放在那儿,这都是气道,它都是有气的特点。那么这里面,脾气或者叫湿气或者叫氤氲之气和这个“思”它通过哪一种状态结合呢?那么就是大家所说的“平缓”,“不偏有倚”,“氤氲”、权衡、和缓,思则气结嘛,咱们不是都这样来说嘛,《内经》上也这样来讲,所谓“思”,思考,思考的时候大家进入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一种,必需首先这个人不能忙乱,必需进入一种安定的状态才有可能思考,所以沉思、定思、安定而思嘛,思的时候是固定不移的,它想一件事嘛,它不会说浮想连篇的,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蹦蹦跳跳的,这个不可能,所以说肯定是安稳、安定、专注,并且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思索才能得智,不是想一下就明白,这比较死,这不是古人的意思。

你看这个思字,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心,田就是土地的意思,安稳的意思, 咱们直接拿这个田和心来对比,心田长时间去耕耘,那么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正好和土的长养万物和缓万物,稳定、持重、和缓这样的一种气相对应的,脾气缓也,不偏不倚,不急不燥,这个能够持重、润物, 这么一种气和思这种气的状态正好相合,所以古人说“在志为思”,稳定、持重、合缓嘛,这既是土的状态,也是思的状态,你知道“在志为思”这么理解,你就可以推及其他了。这个肝在志为什么?心在志为什么?肺、肾这个下面我们会都讲到,肝、心都讲了,今天咱们把这个“在志为思”,这个我都讲二遍了,大家理解就可以了。

思伤脾,为什么?这个也是问大家的,这上面为什么“思则气结”呢?这个气保持在中焦运化,用这个和缓,持重和缓,如果长时间思考,它不流畅,你看咱们思考问题,往往憋着一口气想半天,手脚都不活动,长期坐那儿不动,这个神思绪都凝结了,那么这时候气机也就不畅通了,它也开始凝结,这就是思则气结的道理。“结”,什么叫“结”,气结而不散,所以说长时间用脑思索的人,他的气脉都不是很好,流通不畅,所以说这一志呀,大家用气道来解释,都是一个道理来解释,就看你悟不悟了,你要悟了,你就能从这里边悟出很多道理,触类旁通、引而伸之,这个《内经》你基本就能读通了,你只要从这方面去思考,这个《内经》你基本就入门了,你要不从这方面思考,这个《内经》你读到老你也不会,你要再看其他的经典,那么越看人越昏晕,越看你离这个《内经》的综旨越远。     

你看有人说:常常思考的人,气结不散伤体,这个其实没有说到根上,大家想想,跟大家说没有说到根上,可以这样解释,但没有把这个意思说完全,大家再想想,为什么思则伤脾?大家再想想,为什么思则伤脾呀?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往根子上倒去。也不是不能运化了,这个都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这样给大家解释啊,这个铁锹是挖土的,不停的挖土,会伤及铁锹,原因何在?还有说的脾要和缓流畅,思则导致瘀滞,这回说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