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家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作。 
  书成坐天牢施耐庵在施家桥住了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和修改《江湖豪客传》上,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水浒’,非常合适!”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去。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天,抄本传到朱元璋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不久,这件事让刘伯温知道了,便以同榜身份,到天牢里来探望施耐庵。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放他出去,刘伯温沉思了一下,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说完就走了。 
  施耐庵反复琢磨刘伯温这两句话,心想:“我是因为写书坐牢的,还是要通过写书才能出去呀!”想着想着,他逐渐悟出道理来了:为什么朱元璋要抓我,主要是《水浒传》写了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树起义旗造反,歌颂了落草为寇的英雄,触犯了他的忌讳。要是把宋江等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朝招安,不是就行了吗?得到刑部的允许后,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水浒传》续下去。 
  施耐庵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用御赐药酒自尽,至死不反叛。施耐庵用了整整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部《水浒传》的后五十回续成,送呈朱元璋阅览,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被释放了 。 
  病死淮安城施耐庵在天牢关了一年多,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很大摧残。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艰难了。幸亏弟子罗贯中赶到南京来接他。施耐庵在途中就染了病,到淮安后,在一个姓王的隔壁,租了间房子,暂且住下来养病。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春天,施耐庵越发病得厉害,茶汤不进,人事不省。直至此时,施耐庵的二弟彦才接到信从白驹场赶来了,见此情景,不禁落泪。施耐庵对彦才说:“我一生都累在一部《水浒》上,我死了,子孙只叫种田,有口饭吃就行了,……”说到这里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5岁。他的遗体临时葬在淮安。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他的长孙文呈才把他的墓迁到白驹场施家桥,并请淮安王道生写了墓志。 
  巨著传后世施耐庵死后,罗贯中在淮安又住了几个月。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做了番整理后,即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承受。罗贯中无法,只好在建阳住下,等待时机。这时,他又将《水浒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不久,他也染病,《三遂平妖传》只写了二十回,没有写完,便离开了人世。 
  过了150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延派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志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人世沧桑,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水浒传》。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6 张士诚与施耐庵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白驹这个小镇,当时属泰州,现在属盐城。史书说张士诚是泰州人,现在说他是盐城人,也可以。我一直认为地方为个什么人什么事争来争去毫无意义。 1353年,在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时候,32岁的盐贩子张士诚和两个弟弟揭竿而起,称帝称王,雄踞东南14年,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下。张士诚是个复杂的人物,我觉得他大抵属于失败的草莽英雄一类。 
  施耐庵也是白驹人,近年在兴化施家桥出土了他的墓碑,使过去的传说更为可靠。这一来,施耐庵与张士诚便成了小同乡。因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传》与张士诚的关系。我不是专家,考据上的事情,也不宜轻易下结论。《水浒传》源于《宣和遗事下》,这不错。但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作者没有生活的补充,单靠书本,绝对写不出如此生动的作品。所以,把一些较为可靠的线索列出来,还是有点意思的。 
  白驹一带,属里下河地区,是著名的水乡,多为浅水,又多滩、岛,比梁山更像水泊。北宋末年山东的梁山好汉张荣领兵来泰州抗金,在兴化水上大获全胜,此湖后称得胜湖。张荣受命任泰州知州。这故事当地人都知道。有人说施耐庵在张士诚军中干过,有时间、地点的可能性,无实据。但说他听到张士诚的一些事,则是完全可信的。作为失败的英雄,张士诚与水浒传的一些人物、情节有暗合之处。如水浒有招安的情节,张士诚曾降元,失败后他的一些部将又降明。张士诚三兄弟在水上操舟贩盐,有点象阮氏三兄弟。张士诚部将有十条龙、五太子一类绰号,而这正是水浒的一大特色。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7 施耐庵与罗贯中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是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的著名小说家。 施耐庵(约公元1296——约1370年),兴化白驹场(在现在江苏省)人。他是《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约公元1330——约1400年),原籍山西太原人,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在人民中有很大影响。施耐庵和罗贯中为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虽贫爱学 
  元朝末年,太湖边上有一户姓施的人家。这家人以摆渡船(把行人送过江)为生。施家虽然贫穷,但是他家的儿子施耐庵却很有志气。 
  每天,施耐庵送父亲去湖边上船,总要经过一座学堂,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他羡慕地对父亲说: 
  “爸爸,让我也去读书吧。” 
  父亲为难地摇摇头,没有说话。后来,父亲见他太想读书了,就借钱让他上学。 
  施耐庵读书用功,记性又好,他读过的经书和史书,很多都能整篇背诵。遇到教师提问,他能对答如流。 
  有一次,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去世了。照当时的规矩,要请一位文笔好的人,写一篇祭文(纪念死者的文章),来表示对他的哀悼。于是有人就去请李秀才。可是等了半天,李秀才也没来。邻居家的人着急了,提议说: 
  “平日常听人夸施家的儿子有文采,何不叫他来试试呢?” 
  施耐庵被叫来了。他刚写好祭文放下笔,李秀才进了门。人们就把文章拿给李秀才看。 
  “这文章写得挺流畅,只是有些孩子气,不知哪位才子写的?”李秀才问道。 
  众人指指施耐庵说: 
  “就是你眼前那位少年。” 
  李秀才惊奇地瞪大了眼睛,称赞道: 
  “小小年纪,竟有这等才气,难得啊。” 
  仗义救人 
  施耐庵长大以后,看了不少民间流传的杂书,特别是关于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书中描写的那些重义气、舍己助人、武艺高强的英雄,让他十分敬佩。他也学着英雄大侠的样子,经常舞刀弄棒,练习武艺,还为遭受冤屈的百姓仗义执言,打抱不平。 
  有一回,一个农民受了恶棍的欺负,去找当地头领评理,没想到理没评成,反被毒打一顿。这个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打算跳水自杀。施耐庵正巧路过那里,拦住问: 
  “为什么事,你这样想不开?” 
  那农民一五一十地诉说起来。听了农民的话,施耐庵气愤地说: 
  “不要寻死,要找官府评理去。” 
  于是,施耐庵把这个农民带回家,替他写了状子,让他去官府喊冤告状。那个恶棍怕施耐庵把事情闹大,托人来说情。施耐庵让他付一笔银子给那农民,了结了这件事。为此,恶棍的儿子把施耐庵恨死了。有一天,他带一帮打手,埋伏在路边,等施耐庵一走过来,就一拥而上,挡住了他的去路。恶棍的儿子气哼哼地说道: 
  “你让我们丢了脸,我要让你尝尝管闲事的滋味。” 
  说完,他一挥手,那帮人就围着施耐庵动起手来。施耐庵毫不畏惧,左手挡,右脚踢,动作又快又有力,没有几个回合,就把他们打得抱头逃走了。 
  辞官 
  施耐庵不仅乐于帮助乡里人,对待父母也很孝敬。父亲生了病,他和妻子守在床边,送水喂药,彻夜不眠。这样,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地方官推荐了施耐庵,说他是个品德好,才学高的读书人。 
  施耐庵考试中了进士,被派到钱塘(在现在浙江省),做了个小小的地方官。本来,他想认认真真为百姓办几件好事。可那时候,元朝的统治者规定,做官的汉人,一定要由一个蒙古人或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及西夏人)来监督,实际上是他们掌握实权。所以,各地的官府里,都设了达鲁花赤(官名。蒙古语的意思是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的职位。施耐庵到任以后要办什么事,都得先经过达鲁花赤的批准。谁要是违背了达鲁花赤的意愿,就会受到处罚。 
  有一次,一个跟随达鲁花赤的蒙古人来告状说,有几个汉人打了他,要求判他们死罪。施耐庵一问那几个汉人,他们都说,这个蒙古人干得坏事太多了,大伙儿忍无可忍才打了他。施耐庵又问那个蒙古人: 
  “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那个蒙古人点了点头。 
  “那我怎能判他们死罪呢?”施耐庵说。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4   回复此发言8 施耐庵与罗贯中于是,施耐庵放了这几个汉人。达鲁花赤知道了,把他叫去,大声斥责一顿,竟要他重新审理这个案子。 平日,施耐庵受够了达鲁花赤的气,眼下又见他这样以权压人,不讲道理,索性辞去了官职,离开了钱塘。 
  替“盗贼”作传 
  施耐庵回到苏州,开了个学馆,靠教书为生。 
  苏州是个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书场,说书的艺人们讲古道今,说起历代英雄豪杰的故事,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一会儿悲哀,一会儿欢喜。施耐庵也常去书场,和小贩、市民们坐在一起听人讲书。他最喜欢听梁山泊英雄的故事。北宋末年,宋江等人在梁山起义的事,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编讲,流传很广。当时舞台上也经常上演李逵、燕青、武松等人的戏。 
  有一次,施耐庵在一家书铺里,发现有不少手抄的话本(宋元年间,说书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中间夹着一本书叫《宋江三十六人赞》,书中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施耐庵如获至宝,立刻掏钱买下这本书。从此,他产生一个想法,要把梁山英雄的事,编成完整的一本书。于是,他就四处搜集材料,并且动手写了起来。 
  有些朋友知道了,担心地对他说: 
  “你写的那些英雄,都被官府称作‘盗贼’,替他们扬名作传,可是冒风险的事啊。” 
  施耐庵坚定地回答: 
  “我就是要写这些‘盗贼’为百姓申冤,杀贪官的事。当然,为了减少麻烦,我不会提今朝一个字。” 
  为了一心写书,施耐庵关了学馆,请人依据《宋江三十六人赞》,画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他把这些画像挂在房间里,每天仔细观察,用心琢磨,想象这些人物会怎样行动、说话。有时候,他还和画上的人物“对话”,人们常可以听见他一个人自问自答。 
  写累了的时候,施耐庵就到酒楼茶馆去坐一会儿,喝上一杯酒或一碗茶,听人们天南地北地聊天,或者到戏园子看戏。他把人们的传说和演员的扮相、表演都用心记住,然后再把这些人物加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