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上船民的武装反清斗争,自蔡牵发动,先后延续九年,波及三省。在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又一次震撼了清朝。   
二、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会超义
  川、陕、楚白莲教起义和浙、闽、粤海上斗争失败后,紧接着,又在直隶、河南、山东地区爆发了天理会起义。起义者直接攻打了首都的皇官。
  天理会又名白阳教龙华会,是白莲教遭到禁止后形成的一个支派。天理会的秘密组织以乾、坎、艮、震、粪、离、坤、兑八卦为号,因而又称八卦教。坎卦教首林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京畿大兴县黄村宋家庄。青年时期,在北京药店学徒,以后当过商店伙计、衙门书吏。后在苏州做粮道的长随。失业后,为粮船拉纤,返回通州,在北京开店卖鸟为生。一八○六年(嘉庆十一年)加入天理会,被推举掌管直隶坎卦组织,自称是弥勒佛转世。河南震卦教首李文成,滑县谢家庄人,木匠出身,人称“李四木匠”。其师梁健忠,与李文成争做卦首。一八一一年(嘉庆十六年),自春至冬,林清三次去滑县扶立李文成,宣称李文成是原震卦王教主转世。梁健忠交出经卷底簿及钱粮号簿,不再争位。此后,河南震卦教徒日增。山东定陶人张廷举为首的乾卦、山西岳阳人邱玉为首的坤卦、山东武城人程百岳、张景文分领的巽卦、离卦、河南虞城人郭泗湖统领的艮卦、山西岳阳人侯国龙统领的兑卦等组织,都隶属于震卦,李文成成为八卦教的教首。署名兰外史(盛大士)所撰《靖逆记》说:“震为七卦之首,取帝出震宫之意,习教者共听约束。文成兼长九宫,统管八卦,众至数万。”李文成统管教众,扶立他的林清在教内拥有崇高的地位。李文成向他跪拜,尊称为“当家的”。
  一八一二年(嘉庆十七年)春,林清至滑县与各卦首领集会,密谋起义。十一月及次年正月,李文成与接管离卦的河南滑县人冯克善先后到黄村宋家庄,会见林清,商议起义的组织和计划。林、李二人共掌教事,林清称天皇,李文成称人皇,冯克善称地皇。林清曾于一八○八年(嘉庆十三年)在保定结识滑县革职库书牛亮臣,并经牛的联系,得与李文成、冯克善相识。林、李商定,以牛亮臣为起义军的丞相。以次各卦首领,各有分职。起义沿用民间熟知的反清复明口号,新创的王朝称为“大明天顺”。起义者以小白旗为标志,定于西之年戍之月寅之日午之时即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时举事,林清攻直隶保定,李文成攻河南彰德,冯克善攻山东德州。
  一八一三年(嘉庆十八年)七月,林清去滑县与李文成会商,修订起义计划。九月十五日,趁嘉庆帝去热河驻夏,由林清指挥京城教徒攻打皇宫,李文成选派精兵一千名化装进京协助。同日,李文成在滑县率众起义响应。
  八月,林清回到黄村宋家庄,组成陈爽、刘呈祥、陈文奎、刘永泰等率领的一百四十人攻打皇宫的小队。随后进京与皇宫中的天理会教徒太监刘得财等六人会商,联络正蓝旗豫亲王府的包衣陈爽、祝现,正黄旗汉军独石口都司曹纶及其子曹福昌,宗室子弟海康、庆遥等八旗会众,参加起义,分头接应。
  李文成、牛亮臣也在滑县大坯山东坡,打造军器,树起“大明天顺李真主”大旗。被老岸司巡检刘斌侦知,报告滑县知县强克捷,李文成被捕受刑,足胫被夹断。九月七日,牛亮臣、于克敬、刘成章等率领三千人,攻占滑县县城,杀死强克捷(一说潜逃,后在封丘自杀)、刘斌等官吏,救出李文成,提前宣布武装起义。直隶长垣、东明,山东曹县、定陶等地天理会教徒和农民群众纷起响应,十日攻下定陶,十一日攻下曹县。河南、直隶、山东三省交界地带,起义军东西相联,声势浩大。直隶总督温承惠、河南巡抚高杞、山东巡抚同兴等派兵加强设防,不敢出战。起义军因而也无法按计划北上,支援京城。
  九月十四日,林清仍按原计划攻打皇官,命小队潜入京城,分散于饭铺、酒楼等处。十五日,或头裹白布,身藏小刀;或扮作卖柿子的小贩,在柿筐中藏刀,分东西两路进入内城。东队由陈爽、刘呈祥带队,太监刘得财、刘金领入东华门;西路由陈文奎、刘永泰带队,太监张泰、高广福领入西华门。太监王福禄、阎进喜等专为内应。东队接近东华门,被护军察觉,闭门拒守,起义军小队进入宫门者只有五、六人。西队六十多人进入西华门后,击毙护军,冲入尚衣监水颖馆,攻打隆宗门,被清护卫军击败,向南撤退,在宫城树起“大明天顺”、“顺天保明”的白旗。皇次子绵宁、总管太监常永贵指挥侍卫、太监进行镇压,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庄亲王绵课等率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千余人从神武门进宫。起义军小队激战一昼夜,至十六日午,战死三十余人,被俘四十余人,攻打皇官的战斗遭到失败。
  林清坐镇黄村宋家庄,等候滑县援军。十五日夜,在东华门被阻不能进宫的小队十余人返回黄村报告。十六日,不得消息。十七日晨,县衙差官伪装起义军,来迎林清人京。林清中计被捕。十九日,嘉庆帝自热河返回北京,处死林清及响应起义的太监。命陕甘总督那彦成为钦差大臣,与提督杨遇春、副都统富僧德、总兵杨芳等领兵去河南,镇压起义。又派兵分赴直隶开州及山东曹县,镇压当地的起义军。
  李文成占领滑县后,树立“大明天顺李真主”大旗,以牛亮臣为军师,宋元成为大元帅,以县北道口镇为军事据点,北攻浚县。九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六日,起义军两度大举攻城,清兵增援三千人,起义军两次战败,损失惨重。李文成得知清廷派大兵来攻,命浚县退兵,集结于道口以待。又命曹县起义军三千人由徐安国率领向道口结集。九月二十七日,清军进攻定陶,起义军在髣山战败,退入曹县扈家集。十月初四日,清军来攻,定陶、曹县起义军战败,全部覆灭。十月初,清杨遇春军与直隶总督温承惠军合攻道口,遭到起义军袭击,大败而退。那彦成至河南卫辉府,部署重兵,围困道口。起义军面临大敌,处境艰难了。
  面对严峻的形势,李文成与牛亮臣、宋元成等集议,命曹县来此的徐安国率二千人突围渡河去太行山,与山西起义会众联系,作转移的准备。徐安国遭到清军堵截,不能渡河。十月二十七日,清军万余名分七路围攻道口。道口起义军也有万余人之众,两军激战,互有胜负。清军以大炮轰击,攻入镇上,纵火烧镇,起义军大败。徐安国率众数百人,败归滑县。道口重镇,陷于清军。
  十月末,李文成与牛亮臣、宋元成、徐安国等计议,牛、宋、徐等留滑县坚守,由驻守滑县东北桃源镇的兑卦首领刘国明护送李文成向太行山转移,扩充兵力,再反攻清军,救援滑县。由于清重兵在滑县以西,李文成东走直隶南部的开州、东明、长垣,再向西南绕道赴辉县,去太行。当时直隶南部的形势是,开州、东明、长垣一带都有天理会起义军活动,十月初以来,清军曾先后三次进攻。起义军坚持抵抗;并曾于十月二十三日在开州获得胜利。李文成、刘国明率领军士一千名,顺利经过直隶南部,西行至辉县。沿途扩充队伍,至四千余人,驻于辉县西北山中,在司寨扎营。
  十一月中,那彦成得报,命杨芳领兵追击李文成。司寨依山背河,易守难攻。清军计诱义军出寨,设伏兵围攻,义军损失二千余人。十一月二十日,清军大举攻寨。自晨至午,司寨被攻破,起义军退据民房抵抗,枪炮齐发,清军死伤甚众。杨芳又用火攻,在寨内纵火。刘国明跃出碉楼,击杀清兵数人,战死。杨芳向李文成喊话诱降。楼内大呼“李文成在此,欲杀即杀,断不肯降!”(《靖逆记》卷三)李文成与战友数十人,自焚而死。
  这时,直隶南部开州以南的各地起义军也相继遭到清军的镇压而失败。起义军的主力据守滑县,仍有众二万余人,由牛亮臣、宋元成等统领。在杨芳部攻陷司寨的同时,那彦成于十一月十九日调集重兵,发起对滑县的围攻。清军约两万人分路攻打滑县四城的城门,都不能攻下。清军挖掘地道,也被起义军发现捣毁。起义军坚守滑县的战斗,持续二十日。清军久攻不下,架云梯登城,被起义军击退。十二月十日,清军暗中在城墙角下埋置炸药,炸开西南城墙,乘势攻入县城,展开巷战。义军奋勇抗击,伤亡惨重。次日,清军又施火攻的故技,纵火焚烧城内房舍。起义军被困。李文成妻张氏挥刀杀敌,在家中自缢殉难。突围军士约四、五千人,遭清军阻截,战死。二千余人被俘。宋元成战死。牛亮臣、徐安国等被俘不屈,被押送京城处死。起义军将领及军士数千人遭到清军的残酷屠杀,壮烈地结束了战斗。
  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会起义,前后持续了三个月。起义发动时,即揭出推翻清朝重建新朝的目标,建立“大明天顺”旗号。起义者联合满汉人民,深入皇宫,更为前此起义所罕见,极大地震动了清朝。以滑县为中心的三省边界的起义军,邻近京畿,给予清王朝以严重的威胁。嘉庆帝调动数万重兵镇压了起义,随即命刑部酌议传习白阳等教分别治罪条例,搜查各地教徒。白阳、白莲、八卦等教,传徒为首者处以绞刑。奉教的“愚民”,“许以自赎”,由地方官“详为化导”以仁宗实录》卷二八一)。
  此仆彼起的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冲击着腐朽的清王朝。清朝的统治日益动摇了。
(四)嘉庆帝病死
  当林清起义军在一八一三年(嘉庆十八年)九月攻入皇宫养心殿附近时,嘉庆帝第二子、三十一岁的旻宁曾击毙起义兵士二人。嘉庆帝得报大喜,称赞他“忠孝兼备”,加封为智亲王。嘉庆帝晚年,面对重重矛盾,难于有所作为,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去木兰狩猎,旻宁随行,驻于热河避暑山庄。一日,嘉庆帝登山骑射,突然发病。次日,立旻宁为皇太子,随即病死,年六十一岁。旻宁(宣宗)奉粹宫回京,即皇帝位。改明年年号为道光。
第五节 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
  清朝到乾隆时期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的版图。生活在今天中国境内的五十几个民族,都已处于清朝的统治范围之内。不过,史书记载的某些民族的称谓,与现在确定的名称或有不同。一些民族或分或合,也经历了逐步演变的过程。本节所述,主要是满、汉以外一些人数较多、记载较详的民族的概况,对其他少数民族,也尽可能依据现有记载作简略的介绍,借以表明清代的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的祖国。
(一)蒙古族
  明代蒙古族分布在漠北、漠南和漠西广大地区。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前,满洲诸部即与漠南蒙古的一些部落密切往来。清太祖、太宗时期,满洲贵族娶蒙古贵族女为妻,倚用蒙古将领、文士,采用蒙古制度,蒙古文明对满洲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漠西准噶尔等部在康熙、雍正时期、连年对清作战,直到乾隆时力完全臣服于清朝。在清代历史的发展中,蒙古族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   
一、清朝对蒙古的统治
  清太祖、太宗时期,曾将征服的蒙古与汉人,依照满洲八旗制分别编为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以后,随着汉地占领区的扩大,不得不逐渐采用汉人习用的明朝统治制度。在蒙古地区,也随着蒙古诸部的相继被征服和降附,而在蒙古原有的部落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旗制和会盟的制度。由于征服先后的不同和各地区情况的差异,清朝在各地先后建立的统治制度,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至乾隆时期,大体上确定了对蒙古的统治制度。
  八旗蒙古 八旗蒙古主要是来自五部喀尔喀和察哈尔部的降附的流散部众。他们大都在太祖努尔哈赤时被俘掠或降附,而并非整个部落归属。起初,被编入满洲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其后,人数渐多,编为独立的蒙古牛录,仍隶满洲八旗。一六三五年(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蒙古部众增多,遂依八旗满洲制度,编组八旗蒙古。俗称蒙古八旗或蒙军旗。八旗蒙古在满洲贵族指挥下对明作战,屡建战功,成为清国倚用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八旗蒙古的编组制度大体依仿八旗满洲。统领旗务的都统、副都统,由朝廷任命,满、蒙、汉八旗人均可充任。但旗属左、右二参领(札兰),则必由蒙古人充当。八旗蒙古的地位低于八旗满洲,但略高于八旗汉军。八旗蒙古贵族可在朝中身侪高位,成为满洲皇帝倚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